书城亲子家教成才:我为你支招
30435400000014

第14章 学前教育是成才的基础(1)

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机

一、智力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

为了正确认识人的智力成分和智能结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智力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多元的。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美国的桑代克·瑟斯顿等人都阐述了类似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是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个体智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之后,塞西提出了智力的领域独特性理论,认为每一学科或职业领域的活动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因而,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人或不同职业领域工作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大都与其儿童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有关。可以说,对一个儿童不进行早期培养,其成人后就很难成才。但是,强调早期培养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或排除儿童成人后自身的努力,二者是相的人,在智力活动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智力的本质,促使人们对智力作出更深入的探讨。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总结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于1983年出版了《心智的结构》一书,对于智力作了重新的定义,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基于此,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也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又都具有多种表现方式,因而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各种成功人士,我们只能说他们在哪个方面聪明和成功,以及他们怎样表现了聪明,获得了成功,却不能说谁最聪明、谁最成功。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八类: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以上各种相对独立的智力以不同程度和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就使得每个人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特色。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智力观充其量只是部分地揭示了人类智力的内容,因而与此相关的传统智商说既不可能精确测量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也不可能全面反映出他的智力面貌。情绪智力说便应运而生了。作为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一种理论,情绪智力说是在吸收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成果,尤其是综合了自知—自省和交往—交流两大智力说的基础上,并参照了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可见,情商说有着传统智商说所无法涵盖的内容,二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二、没有天生就笨的孩子

目前,仍然有部分父母持有有些孩子天生笨、有些孩子天生聪明的陈旧观念。有这种观念的人,经常会表现出两种错误的态度:一是这孩子天生笨,怎么培养也难以成才,任其自然发展;二是这孩子天生聪明,学什么都不费力,不必刻意地对其进行培养。实际上,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片面的。因为每个孩子在先天因素方面可能会与其他孩子有一些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很小。其实,人的智力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就智力的基础条件而言,脑细胞的数量及脑细胞的活动规律、方式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早期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太一样。实践证明,人类许多能力需要早期开发和培养。大脑和智力的发育是有其特殊规律的,一旦失去了最佳的发育阶段,也就失去了开发培养的机会。大量的实践证明,即使是先天条件不是十分优秀的孩子,只要父母对他有信心,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早期的培养教育,也同样可以把他培养成为智力优秀的人。

南京市一名普通工厂技术员周弘,对其聋哑女儿婷婷的成功教育就是近年来被人倍加称赞的实例。他的女儿周婷婷患有先天性耳聋。几年里他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在无法治愈的情况下,他决心以其慈母般的父爱之心,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教育女儿,终于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婷婷6岁时就能认2000个汉字,在小学里跳了级;8岁时,会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11岁时,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十佳少年;16岁时成了中国第一位聋哑人少年大学生;曾受到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在人民大会堂2000人的表彰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一个先天聋哑的儿童经过父母精心的培养和自己刻苦的努力,竟然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可能成才,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去培养。很多做父母的都熟悉威特的故事。1800年7月,威特出生于德国哈雷近郊的洛赫村,其父亲也叫威特。小威特出生后,生性愚钝,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傻子,连他的母亲都对他失去了信心。不过,他的父亲并没有失望,而是按照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小威特进行早期教育。令人惊奇的是,没有多久,这个傻孩子的表现就轰动了周围的人们。威特通过自己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小威特8岁时就能够自如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小威特9岁时,考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就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婷婷和威特的事例证明,没有天生就笨的孩子,只有培养方法不得当的父母。同样,世上也没有天生的神童和超越凡人的圣贤,神童和圣贤之人也是父母培养和自己努力的结果。因此,育儿者要牢记,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但能否使这种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要靠育儿者正确的培养和帮助,靠孩子自己主动地去发掘。

三、从狼孩的悲剧看早期教育

实践证明,早期教育对人类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强调早期教育,符合人类大脑智力发育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大量的实验及观察证实,如果幼儿在大脑发育的最快时期(1~3岁)未能接受有效的早期教育,大脑的潜能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开发利用,这种损失将是永久的,以后不论花费多么大的代价、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也是无法弥补回来的,因为失去了最佳的智力开发时机。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动物潜能都有一个关键的最佳发育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开发利用,才能有好的发展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最佳发育时期,在这个阶段缺乏应有的信息刺激,其功能就会永远丧失。据观察,小鸡在孵化之后的4天之内,如果不把它放在母鸡的身边,不让其跟随母鸡,这个小鸡将永远失去跟随母鸡的能力。小鸡识别母鸡叫声的能力是在孵化后的8天内形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其听到母鸡的叫声,即使以后让母鸡在其身边不断地叫,这个小鸡也永远难以形成识别母鸡叫声的能力。人类大脑的发育也有类似的特点,假如一个人的原有智能是100分,从胎儿到出生后,一直按科学的方法对其实施合理的教育,使他的潜力得到全部发挥,他的智力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水平—100分;如果从3岁之后才开始对他进行培养教育,即使作出再大的努力,这个孩子的智力也许最终只能达到80分;如果从6岁开始教育,最多也只能达到60分。人类视网膜对光线的识别就是这样,如果把新生婴儿放在很暗的环境中,让他看不到充足的光线,这个孩子成年后就会弱视,永远无法提高视力。总之,教育开始得越早,智力潜能的发展就越充分;教育开始得越迟,智力潜能实现的比例就越小。这并非是理论性的推测,而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有关资料分析,这与日本比较重视早期教育有关。日本妇女在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大部分不再工作,而是专职培养孩子。有统计分析,日本80%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为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人对世界著名的音乐天才进行研究发现,学习钢琴必须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要从3岁开始,否则,就很难成才。学习母语的最佳年龄,口语是1~3岁,书面语言6~7岁,学习外语要在10岁之前开始,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早在1941年,两位美国教授就发表了有关“狼孩”的文章。在印度民间,常有抛弃女婴的习惯。阿玛拉和卡玛拉就是出生后被其父母抛弃的,幸运的是,她们被抛弃后被狼叼走,却没有被狼吃掉,而是被狼所收养,成为“狼孩”。当两个小“狼孩”被人救出狼穴时,根据测量评定,她们分别有2岁和7岁,也就是说,她们分别与狼一起生活了2年和7年。由于出生后一直和狼在一起生活,她们的胸、肩、头部均长满了浓密的长毛。她们不会站立行走,而是和狼一样用四肢爬行,并且奔跑的速度很快,几乎与狼近似。她们的眼睛在夜间黑暗的环境中看得十分清楚,但白天视力较差(已经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她们的嗅觉也较人类灵敏,饮食习惯和狼几乎一样。这两个既不幸又幸运的女孩被人救出来以后,被送到米多纳普鲁孤儿院,由优秀的专业人员专门对她们进行人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教养。阿玛拉在1年后死去,卡玛拉经过1年多的艰难训练方可以站立起来走路,经过4年的耐心教育才记住了6个英语单词,7年后也只学会说45个单词,第9年因病而死去。这两个不幸女婴的悲惨故事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智力开发必须在早期进行,失去了早期教育的时机,所造成的损失将永远无法挽回。相反,如果早年接受了正常的教育,即使脱离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对智力水平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日本曾有一名军人,名叫横井庄一,因战争流落到了远离人类的原始森林中。他在与世人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28年之久,尽管生活环境与动物的生活环境没有两样,几乎没有与任何人类接触的机会,但是由于其幼年时接受了正常的儿童教育,当他再次回到人间后,很快又恢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除了对社会的了解落后于常人之外,其智力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可见,人的许多潜能的开发与培育是有时间性的。

成功智力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在批判“呆滞智力”理论的种种弊端的同时,站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教育高度,用一种全新的研究视野于1996年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该理论用更真实的智力理论解释了人类的智力活动,是心理学界关于智力研究的一次较新尝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学习和借鉴该理论,对我们用智力多元化的理念来开发学前儿童潜能,全面提高学前儿童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一、成功智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1.成功智力的概念

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的概念,赋予了智力以新的含义。所谓成功智力“就是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行动,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在斯腾伯格看来,传统智力理论是单一化的智力理论,它只是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考察,自然就难以揭示智力的真谛。其实,智力是十分复杂和多层面的,必须持智力多元化的理念,才有可能对智力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具有成功智力的人通过平衡使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来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并最终获得成功。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成功总是相对于原有基础而言,是没有终极意义的,无止境的;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人类思维的发展以及由其推动社会的进步,无不依靠的是人的分析思考、创造发明和实践的能力。所以,如若从智力或智慧的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创造和实践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智力的核心内容,而这一点却常常为其他理论所忽略。

2.成功智力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