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幸福的,他们沉浸在“爱”的海洋里,享受着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不用说帮大人做事了,就连自己检查作业、穿衣戴帽等事也常由大人“越俎代庖”。最为“壮观”的要数每天上学或放学时的“接送族”了,无论酷暑严寒,风霜雨雪,接送孩子的家长没有一丝懈怠,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都为孩子提着书包。最为“动人”的要数学校开展的“远足”活动了,许多家长怕孩子吃苦受不了,不约而同地汇集一起尾随其后,自行车队、摩托车队浩浩荡荡跟在后面。殊不知,这种让孩子“感受安全”与“享受幸福”的做法,是缺乏理性的,这种一时的幸福,对他一生的成长是有害的。中国首富,人称“中国的彼尔·盖茨”——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说:“吃苦是人生最大的教育,假如没有吃过苦,人生就不算完整。”过分溺爱孩子,它不仅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而且剥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没有经过挫折、磨炼,就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温室幼苗”,自然不能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
2.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为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为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其充分认识人才=科学文化+思想品德素质+创新素质+社会交往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为了使家庭教育走出误区,真正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开办家长学校应该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
网络上某所学校开办家长学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加强两个建设
凭借多年的积累,家长学校开办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取得的实效也相应地在扩大。我们认为它的关键之处在于领导的重视,组织的落实。首先,抓住了两个建设:一是从加强家长学校基本建设入手,专门成立家长学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负责;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家长教育基金”;订购有关教材,安排好上大课或小课的专用教室。二是加强指导家庭教育的队伍建设,除了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完整的工作计划、优良的基本设施外,还必须建设一支责任心强、家庭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规范授课制度
为提高家长学校的授课质量,我们从教师及家长两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要求教师做到:一是备好课。教师在接受授课任务后,必须针对授课主题认真写好讲稿,以达到“胸有成竹”。二是发通知单。要求班主任在召集家长上课之前发书面通知,写明授课时间及内容。三是提前到课。授课教师要在上课前30分钟到校,并热情做好家长接待工作。四是课后总结。上完课,教师要虚心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得失。要求家长做到:一要准时到课,到后签名;二要有事缺席必须在通知单上写明请假原因,由学生带回学校交班主任;三要听课时做好榜样,不要交头接耳,更不准吸烟。
构建授课体系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高超的艺术。针对现状中的种种“矛盾”,明确家长与学校的工作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素质,推行素质教育。根据这一目标,构建德育、方法及时事三大授课系列。每一系列力求从观念到实践有一相对完整的阐述,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使家长能结合自身实践,学有所得、受到启发。①德育系列。针对大部分家长均有“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一切不重要”这一观念,选择一些内容,如《家庭教育的迫切性与不可替代性》、《德育与成才》、《培养好孩子关心他人》、《面向新世纪我们怎样做家长》等,构成家长学校的德育系列讲座,使家长们清醒地意识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已不能符合新时期对人的素质要求,从而改变家长们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品德行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育人先育德”的观念。②方法系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对子女的普遍期望。然而,大多数家长往往只做“成龙梦”不做“成龙事”,鉴于此,要选择《孩子入学后家长该怎么办》、《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成长的关键是什么》等内容,构成家长学校的家教方法论系列,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向家长阐述教育子女的基本方法,使他们从盲目的“棍棒教育法”自觉地转到“科学育儿法”。③时事专题。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及时了解并明确其目的意义。如配合“尊师爱生”活动月,为家长们上《让孩子拥有一颗爱心》的课,让家长懂得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关心别人。这样就使家长们及时了解了学校德育活动的重点,并掌握了家庭教育方法,与学校可以密切配合。
目前,各地的许多学校都开办了家长学校,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家长学校已成为科学实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3.开辟多种渠道,架通家校桥梁
实践证明,开办家长学校还必须辅以形式多样的双向沟通。因此,要采用各种方式来畅通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渠道。
(1)设置“家校联系卡”
学校统一制作《家校联系卡》,学生人手一册,由班主任每月填写一次,内容包括出勤、纪律、文明、卫生、行为等各项表现。
(2)重视家访工作
规定各班教师家访率,每学年达到100%,并填好家访记录表列入教师考评中。通过家访,可以融洽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设立家长开放日
为了方便家长与学校领导人员的联系,使家长更直接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每学期定一两天为“家长开放日”。在这一天,学校各项教育活动都向家长开放,家长可以与校领导商讨有关问题,也可以随班听课、查阅作业或参观学生活动。
(4)成立家长委员会
由校长负责,组成的成员具有代表性,应是在社会上有威望的学生家长。主要任务是: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研究学校对家教的意见和要求;发动家长帮助学校解决具体困难;对家庭教育做得好的优秀家长进行表彰。
(5)设立家长电话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话已进入城乡普通百姓家。对于一些在外地工作或远离学校不便来的家长,学校专门设立家长电话,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沟通与家长的联系,改善和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总之,要坚持努力与探索,使家—校联系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大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环境的改变与适应
1.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温馨如三月的春风,绚丽如夏日的花朵。新入学的大学生,刚刚脱离温暖的家庭和高考前紧张的中学生活,带着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步入大学的校门。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应熟悉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了解大学教育的规律,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学风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创新意识,为承担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
大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发展的产物。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确立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具有高等教育和研究色彩的“翰林院”。近代的大学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是以科学文化教育为主的,如1638年英国的伦敦大学和1694年德国的哈雷大学。University一词即“无所不包、广博”之意。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可以说中学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大学教育则是以专业素质教育为主。为此,中学教育以严格著称,大学教育相对宽松自由。中学教育包办一切,而大学教育则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体现在教育活动及相关的各个方面。
(1)大学环境的新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从生活方式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饮食起居由父母安排,而大学是集体生活,凡事全靠自己处理,这种变化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同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从生活习惯看,气候环境的变迁、饮食方面的差异、语言交流的不适、作息制度的不同、卫生习惯的改变,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式”,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而进入大学就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生活领域大为拓宽。
学习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①从学习任务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升学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则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培养各部门各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②从学习内容看,中学教育是多科性、全面性、不定向的。大学则是一种定向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较专、较深,且与各专业学科领域发展前沿接近。③从学习方式看,中学阶段的学习,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由教师“领着走”,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大。而大学学习强调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形式独立研究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人际环境的变化人际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的对象、人际交往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要求等方面。①从人际交往的对象看,中学时代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窗好友、父母师长,尤其是班主任天天与同学见面,生活学习样样关心,父母关怀细致入微。但到了大学,各地来的同学素昧平生,重新组成新的集体,大家生活在同一宿舍,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常常难以适应;师生关系也不像中学那样密切,而且远离父母,难诉衷肠。②从人际交往的方式看,中学时人际交往较为单一,主要限于学习交往。大学生之间除了学习交往之外,还有生活交往、思想交往、情感交往,与此相应的形式有语言交往、活动交往、网络交往,等等。大学生人际交往既是行为互动也是思想互动,各种形式的交往对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发挥人的才能、促进身心健康,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从人际交往的要求看,中学时大多依赖性强,不善人际交往,再加上有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对友谊的渴望不那么强烈。进入大学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独立主动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主观上随着成人意识的飞跃,对友谊的渴望增强,也促使大学生对交往的社会化需求急速提高。
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管理方法、管理系统等方面。①从教学管理看,中学基本实行学年制,学生必须读满规定的学年,修完所有的课程,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大学大多实行学分制,学分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要求的标准,学生不受学年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可延长学习时间推迟毕业。②从管理方法看,中学时代,学校和老师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很多事情都由老师安排。大学则更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③从管理系统看,中学的管理都是通过班主任实施,而大学的管理则属于“全面管理”、“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参与,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公寓管理、社团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
(2)环境变化中的新问题
环境地位改变,导致自我评价失调大学生中的多数人是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老师的称赞、家长的夸奖、同学的羡慕,使其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使不少人在学习上乃至多方面的优势会削弱甚至丧失,从“鹤立鸡群”一下子变成了“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会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专业学习不适导致学习压力增大有些大学生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极易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天心浮气躁,无所事事,或沉湎于网吧玩耍,出现心理上的“无目的状态”。也有些大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常常被气馁、自卑、抱怨、后悔等消极情绪所拖累,学习十分被动,耽误了大好时光。还有些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中同中学相比往往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以上情况,导致一些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有的甚至因成绩下降而退学。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导致失望、迷惘进入大学前,许多同学对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了解甚少,对大学过于理想化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许多不完善和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不少同学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感到困惑、迷惘,容易产生失望感。
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中学生与人相处和交往的机会较少,经验也相对较少。进入大学后,马上面临结识他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事实上,刚入学的大学生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远比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特别是在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常常因缺乏经验而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因和异性相处而不敢交往,因性格孤僻内向而不会交往,等等,由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孤独压抑,或发生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3)积极适应新环境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缩短适应期,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青年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客观全面认识自我入学之初,由于环境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对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以学习成绩评价人,变成了以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人,这就对过去一些只埋头读书而没有其他兴趣及特长的同学形成了挑战。因此,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就成为环境适应中的关键一环。客观全面认识自我,需要正确地同他人比较和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我,以树立对自己的信心,找准前进的基点和努力的方向。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大学生应该看到,自身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不足是由过去的环境和依赖心理造成的。上大学后,应从头做起,重新谋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大胆实践、不怕失败、积累生活经验,自觉主动地参与集体生活,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在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要坚持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成长。另外,还要注意向高年级优秀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