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要求较高,对考生相关科目成绩有一定要求,其中中医、中药专业要求考生语文尤其是古文基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6)语言类院校招生总数少,要求考生填报志愿准确性较强,学校第二、第三志愿服从志愿周转调剂余地比理工类小。
21.录取期间考生到什么机构进行咨询?这些机构有哪些职责?
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期间,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区(县)招生办公室、招生院校三位一体的咨询信访工作机构。各招生机构根据工作职能范围,负责对来访者进行咨询信访接待工作。
二、填报志愿时应注意的事项
1.填报志愿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1)实事求是
考生要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统一安排。知己知彼是正确填报志愿的基础。志愿不要偏高,但也不要偏低。偏高,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自己愿望;偏低,影响自己将来发展与成才。
(2)拉开梯度
考生在同一批次内选报院校志愿时,相邻两个顺序志愿之间应有一定的“差异”。即第一志愿院校选定后,考生在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第四志愿栏内选报的院校一般应是连续几年内生源不是很充足的院校。这种差异不是指两所院校录取线的不同或两所院校知名度的差异。填报志愿拉开梯度有助于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考生如果按照这种差异选报志愿,排在后面的院校志愿发挥作用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3)留有余地
填报志愿要掌握好合理的梯度,在慎重填报第一志愿的前提下,填报第二志愿时不要集中于同一层次,应注意拉开档次。同时,做到有进有退。在专业上的退是为了院校上的进,在院校上的退是为了专业上的进。要充分留有余地,以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
(4)突出重点
面对众多的招生院校和厚厚的招生章程,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根据本人情况有重点地选读有关资料,设计与自己志向相一致又与自己估算的高考成绩接近的志愿方案。
(5)志向决定志愿
考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状况等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要测定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善于动手还是善于动脑,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要分析自己是适合学习基础理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还是适合学习应用科学,将来直接从事生产或服务,等等。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最后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选报志愿是一个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考生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的志愿要符合自己的志趣,这样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在今后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更容易成功。
2.填报志愿需处理好的关系有哪些?
(1)家长意愿与考生志向的关系
高校的教学活动是分专业进行的,所以考生选报的专业会对自己以后的择业和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家长对此也格外关注,不经意间,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而忽略了考生本人的志向,这是不可取的。应该在充分考虑考生本人特长、爱好、志向以及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全家共同协商填报志愿。
(2)本地院校与外地院校的关系考生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采取内外适当兼顾的原则,
不要只注重招生院校的地理位置,而忽略招生院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就业去向等多种因素。考生“扎堆”报考本地院校和“热门”地区院校,使这些院校录取分数大大升高,考生可能会失去一些录取机会。在本科二批A阶段或B阶段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的考生,如果院校线上生源不足,还可以享受降10分的照顾政策,这项政策为积极考虑外地本科院校志愿的考生提供了机会。考生应该既积极考虑本地院校,又充分照顾外地院校,既积极考虑坐落在大城市的高校,也充分考虑大城市以外的高校。
(3)院校与专业的关系
既能选择填报自己向往的院校,又能选择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是比较理想的。然而,许多考生总是要面临选择的矛盾,是院校志愿重要,还是专业志愿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关键在于考生本人的志向和爱好。有一点提示供考生参考,就是在通常情况下,相对高分的考生可偏重于选择专业,相对低分段的考生可偏重于选择院校。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逐步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移。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新专业很多,旧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有些高校在招生时已不分具体专业,而按大类招生。因此,考生在选报院校和专业时,一定要结合个人的成绩,不可固执一端。
(4)“热门”与“冷门”的关系
要客观对待“冷门”与“热门”院校(专业)。“热门”院校里有“冷门”专业,“冷门”院校也有“热门”专业;今年录取为“热门”专业,4年毕业后也许成为“冷门”专业。所以,考生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志向。
(5)个人愿望与服从志愿的关系考生的志愿充分反映了个人的意愿,但是否填报服从志愿
也是考生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科一批院校志愿中设置了院校服从志愿选项,而参加本批次录取的院校,绝大多数为国内知名学府,建议考生结合本人情况积极稳妥考虑是否选择服从志愿。
每所院校志愿中都设置了专业服从志愿选项,但往往被一些考生忽视。在近几年的录取工作中,有些考生的成绩已经达到了院校的录取线,但由于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分数,又未填报专业服从志愿而被院校退档,失去了录取机会。因此,建议考生积极填报专业服从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6)第一志愿与其他志愿的关系
院校录取工作是分批次进行的,一个批次内的录取工作按照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因此,选择好每一录取批次的第一志愿就显得极为重要。
填报第一志愿很关键,但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二、三、四等其他志愿。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方案中,同一批次第一志愿与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志愿存在从高到低、由“热门”到“冷门”降幂排列的“梯度”,会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提高志愿的有效性。
(7)院校第一专业志愿与第二、第三专业志愿的关系
同一院校志愿的各个专业间也应有“梯度”,特别是要注意有些招生院校录取工作中安排专业时,采用分数级差的方式。在以往录取中,有的考生其成绩高于所报考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但结果却未被录取。原因是所填报的专业录取分数线都比较高,其成绩并没有达到所填报专业的要求,又不服从专业调剂,造成通常所说的“专业死档”。
3.填报志愿可分哪几个步骤进行?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通常可分为八个步骤进行:
(1)广泛了解政策和信息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也就是志愿信息的收集过程。一个较好的志愿方案,一般须了解和掌握以下信息:招生政策、录取程序、当地的报考人数和高等院校在当地招生计划数、考生所在学校近年来在当地高考中的排名、考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校的排名状况、与考生有关的招生工作时间安排(咨询会、家长会等)、填报志愿时间安排、拟报考院校的基本情况等。
(2)估算高考成绩
这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重要环节和基础。考试结束后,对照自己的高考成绩,确定在本地区的大致位次,从而决定自己所报院校。
(3)拟订初步志愿方案
根据本人高考成绩、拟定个人专业志向和掌握本年度招生信息的基础上,确定若干套志愿方案。主要包括不同地域志愿方案,不同院校志愿方案,不同专业志愿方案,地域、院校、专业组合的综合方案等。
(4)征得中学老师或有关招生机构人士的指导
将拟定的志愿方案与班主任老师、中学领导及区、县招生办公室、高校等招生机构人士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外脑作用),征询他们的意见,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
(5)家庭内部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