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才:我为你支招
30435400000039

第39章 名人、“状元”是成才的榜样(2)

王珂成长的外部条件是优越的,但再优越的外部条件也要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王珂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能随时吸收先进的东西,并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介绍过一所美国人才研究机构对很多孩子进行跟踪调查,看他们是否订立过计划,20年后发现,订不订和执行不执行计划,结局完全不一样。王珂把这个事例牢牢记在脑海里,如今他已经成为计划性很强并坚决按计划办事的人。他说,每天想到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心中就非常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要干什么以及必须干什么,“感觉好极了”。

王珂努力奋斗的精神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刻苦自学上。14岁上初二的那年,他得知美国微软公司举办MCP考试的消息,便去报考。工作人员说还没碰到过这样小的孩子来报考,再三劝他慎重考虑,他还是决心试一试。那时,准备MCP考试只有一本厚厚的《支持和现实》英语原版教材,全书共26章,王珂利用整个暑假,两天自学一章。他每阅读一页教材,便要通过电脑查抄一二十个英语单词。他按书中规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实际操作的习题。炎热的夏日,他每天从早晨8点半开始,一直要学习到深夜12点,除了中间玩两个小时《极品飞车》电脑游戏和吃饭外,要刻苦自学12个小时。这是何等的追求,何等的决心,何等的毅力啊!他终于按时自学完规定教材,通过了用英语显示在屏幕上的一道又一道超出教材内容的计算机试题考试,获得了由比尔·盖茨签名的MCP国际认证证书。他先后自学了《“C++”语言描述数据结构》等21本英语原版计算机专集。他的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表现在他创造性地完成两个软件的编制。据权威人士介绍,即使是电脑专家,一年最多只能编制50万行代码的软件的编制,而王珂却在两年内完成了150万行代码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软件,而且还是在做完功课的夜晚里创作的。他说:“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能有灵感突现,有一种想收都收不住的感觉。”无怪乎他进入高中后,每天都要到深夜两点多钟才能睡觉。令人惊奇的是,王珂上课总是聚精会神,坐得笔直,很少有打瞌睡的时候。王珂曾有一个遐想:如果能有一种不要睡觉的芯片,当你需要长时间学习时就把它装进你的大脑里,不需要时再把它取出来,那该多好。人们会问,王珂不觉得苦吗?他回答说:“学习一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其实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王珂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他对电脑技术的钻研,已经由兴趣发展到志趣,由志趣发展到志向,并将成为他终生的事业。

不断追求,永不自满

王珂一次一次地获得成功,一次一次地感受成功的喜悦,又一次一次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因而,能保持永不自满、不断前进的思想境界。他说:“我在完成MCP考试走出考场大门时,自己真的感到天更蓝了,树更绿了,一切变得更美好了。”

走进王珂的卧室兼电脑房,首先看到的是书橱,里面排满了计算机专集、英语书籍和世界名人传记。两边墙上,贴着醒目的座右铭“超越自我!”“追求光荣与梦想!”有歌德的话:“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有一个伟大的目标,然后下定决心去实现它。世间只有两条路可以使人达到重大的目标和完成伟业,那就是实力和毅力。”记者笑着问他:“你本来的理想不是想成为一个杰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吗,怎么现在又改为研究人工智能化了呢?”王珂解释道:“高一时,我得知一位电脑编程设计师,将事先制作好的芯片装入龙虾,经过一段适应期,龙虾竟会加减计算。这使我得到启发,想到如果人脑加上事先制作的芯片,不是可以实现人工智能化吗?于是,我就将自己的理想改为研究人工智能化的问题。”

王珂的成长、成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母对其从小就进行了科学的教育培养,他的老师们为他提供了宽松的适合其特长发挥的学习环境,但更为重要的是他自己有着远大的志向,和为实现其志向而刻苦学习、勤奋努力的精神。

从高考“状元”的成才看家庭教育的作用

1999年秋冬,记者王极盛对6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访谈与调查。访谈调查的内容很多,其中有一项是有关“状元”家庭教育的问题。这些“状元”,有的来自大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沿海地区,有的来自边疆地区;有的来自各地重点中学,有的来自一般普通中学或农村中学。这些“状元”大都出生于工人、农民、一般职员的家庭,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如何呢?还是让我们从王极盛的访谈与调查中寻找答案吧。

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记者在访问60多名高考“状元”时,向他们提出父母最关心他们的是什么,这些“状元”几乎一个声音地说,父母最关心他们的是做人,父母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

1999年全国高考甘肃省文科“状元”张瑞采说:“我爸爸教育我要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1999年辽宁省文科“状元”黄晓庆说:“我父母抓我的做人教育。我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并不责怪我,但我做人方面出现问题,爸爸、妈妈会严厉批评我,抓住不放,对我进行教育。”我们有些家长,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唠叨个没完没了,使孩子从小就认为考试第一、分数第一。孩子考好了,要什么都可以,考不好,孩子便一无是处。有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讲:“只要你考好,要什么给什么。”而“状元”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把如何做人放在第一位,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人是最重要的。“状元”们的家长认为,人做好了,其他的事就好办;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学习上就会有方向、有目标;路走对了,学习才会用功。

有些家长顾虑,抓了孩子的做人教育,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其实,孩子知道了怎么做人,他就会自觉学习,这比逼着他学习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懂得怎样做人的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在的心理能量,他就会把学习搞好。不懂得怎样做人的孩子,他可能在学习上投机取巧,或者厌学,很难把学习搞好。这些高考“状元”们的家长所实施的做人教育是成功的,他们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不墨守成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他们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而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父母的表率作用

这些“状元”们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他们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孩子。张瑞采说,她的爸爸是一个大厂的人事干部,但从来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她从小就非常敬佩爸爸,爸爸就是她学习做人的榜样。我们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整天打麻将、玩牌;要求孩子刻苦学习,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要求孩子文明礼貌,自己却脏话连篇。这种家庭教育不仅很难收到教育效果,而且还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同时,降低了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有些“状元”的家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做人做得好。家长的人格富有魅力,最能直接教育孩子,最能打动孩子的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1999年浙江省文科“状元”陈春仙对记者说:“我妈妈没有读过书,爸爸才上了4年的学。在学习上他们帮不了我什么忙,但是他们的那种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他们非常勤劳,总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他们的人格力量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我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父母这种人格的力量激励着陈春仙发愤图强。陈春仙的家在农村,她坐公共汽车从学校到家里需要一个半小时。她回家后,经常参加田里的劳动,生活条件按理说比城市里的孩子差一截,但她学习却很好,为什么呢?她说,从懂事开始,就觉得爸爸、妈妈在辛苦地劳动,他们一有空就和她讲过去的艰苦生活,她听了心里非常难过。陈春仙说:“我无法改变他们辛酸的过去,但是,我可以凭我掌握的知识改变他们的将来。所以,我就憋着一股劲儿,不断地勉励自己:如果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陈春仙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父母的表率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多么的重要。

尊重孩子的人格

根据传统的家庭观念,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少父母认为,管孩子是自己的事,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别人无权干预。父母对孩子不是平等相处,而是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他们认为,对父母的话孩子不能辩解,只有听父母的话才是好孩子。

有的父母讲,打是亲,骂是爱,小孩不打能长成人吗?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小时大多挨过打,大多数家长都打过孩子。记者在与1999年全国高考60多名“状元”的交谈中发现,这些“状元”的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这些高考“状元”多数从小到大没有挨过父母的打,也很少挨过父母的骂。这样的一个反差使我们深思,使我们感觉到尊重人格,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使孩子相信自己,才能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难怪记者采访1999年新疆高考文科“状元”唐伯贤时,他对记者讲:“非常感谢父母18年来给了我一个非常充分、非常自由、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唐伯贤的父母从不强求他干什么,而是以他喜欢干什么为基础,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这使他没有感觉到过分的压力,没有被捆绑的感觉。一般学生到了高三,很多家长会限制孩子看电视,而唐伯贤的父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他们认为,只要你觉得学习都安排好了,或者是有时间,你就可以看电视或干别的事情。

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

记者几乎对每个高考“状元”都提过这样的问题:“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是严厉惩罚的、过分保护的、过分干涉的,还是民主的?”从“状元”们的回答中得知,“状元”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大都是民主的。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中成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孩子有个性,有见解,独立思考能力强。同时,他们也能与同学、老师很好地相处。理解、民主的父母教育方式使他们学会了尊重别人。他们虽然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他们不骄傲自满,能和同学相互帮助。他们并不认为帮助同学是单方面的,而是认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

不给孩子学习加压

从记者的采访中,可以总结出“状元”们的家长对待孩子

学习的几个特点:第一,他们相信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他们不是强行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而是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发展孩子的特长。第二,他们不给孩子规定每门课考多少分,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尽力了,就可以。第三,他们没有给孩子规定具体考上什么学校。第四,高考前他们不是给孩子加压,而是给孩子减压。他们对孩子说:“只要尽力就可以,考什么样是什么样,父母绝不责备你。”有的孩子说,父母的话给自己很大的鼓舞,使自己能轻装走上考场,以平常的心态来参加考试。这些父母在高考期间鼓励孩子,引导孩子不要去想考完的课程的分数如何。有的“状元”家长讲,“考完一门算一门,考完成绩如何就不是你的事情了,那是老师的事了。”

1999年广东省理科“状元”许顺对记者讲:“父母对自己高考没有过高的要求,考得高就报高的学校,考得低就报低的学校。父母总是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只要尽力了,考到什么成绩没有人会怪你的。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差别的,第一只能有一个。”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理科“状元”江鹏以656分的总分考取了清华大学。他对记者说:“高考前父母讲,考试也不用太紧张,考场上只要保持自己的良好状态就可以了。他们高考时这样讲,平时也是这样说的,这对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是一个心理上的强心剂,不紧张反而考得好。”

“状元”们的家长相信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们既不对孩子的学习包办代替,也不对孩子的学习过分干涉,而是让孩子自己学。内蒙古自治区文科“状元”孙芳说:“爸爸常讲,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他不为我规划学习,也不对我的发展进行规划。我感觉这就是我自己的事,平时学习也是自己的事。”

从小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对孩子的终生有益,坏的习惯对孩子终生有害。习惯是培养起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孩子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与父母的教育关系甚大。有的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有的孩子做事情丢三落四,马马虎虎;有的孩子遇到困难便灰心丧气,半途而废……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会对学习效率产生影响。而有的父母只盯着孩子学习,忽视矫正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记者曾经对1560名中学生进行了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影响的调查,结果表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影响者占72.8%,其中轻度影响者占32%,中度影响者占20.1%,偏重影响者占13.2%,严重影响者占7.5%。一位家长找专家进行心理咨询,说她的儿子很聪明,但学习成绩很差,她感到很苦恼。经过交谈,专家发现这位家长没有察觉到孩子的不良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位家长说,孩子一到做作业时,不是吃东西,就是喝饮料。他做两小时的作业,实际上真正用在做作业上的时间也就有半小时,其他一个半小时是在玩。这位母亲很感慨地说,孩子养成这些坏的习惯自己也是有责任的。自己总以为孩子聪明,玩就玩吧,哪知道坏习惯养成之后就不好改了。1999年北京理科“状元”杨颂的母亲对记者说,她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杨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日记,有时只能写一两句,重要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都要写在日记上。这种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了,对他学习很有好处。另外,她还从小培养孩子自己检查作业,有了问题自己改正,这样就养成了习惯。杨颂遇到什么困难都是努力克服,从不放弃,他这种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1999年辽宁省理科“状元”祁晓亮说,他小时候爸爸、妈妈对他要求特别严格,不是要求他学习什么,而是从小培养他好的生活习惯。他父母认为,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小时多学几个字、多背几首唐诗更重要。

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因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家庭教育模式。记者从这60多名1999年全国高考“状元”的访谈中,总结出上述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对于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长们无疑是有借鉴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