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军事
30455700000003

第3章 着名战役(2)

10月,秦苻融军攻克寿阳,慕容垂率所部占郧城(今湖北安陆);卫将军梁成领兵5万进抵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于淮水设木栅阻遏东来的晋军。谢石等见秦军势大,畏而不进,屯兵于洛涧东25里处。胡彬部在途中闻寿阳已失,退保硖石(山名,今安徽凤台西南)。后为苻融军所困,粮尽,派人下书向谢石求援,被秦军截获。苻融即遣使报告苻坚:晋兵少而易擒,请令后续部队加速进军。苻坚大喜,恐谢石等逃去,不等大军到齐,即从项县引轻骑8000赶往寿阳,亲临前线督战。随后,派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晋营劝降。朱序心向晋室,借机将秦军情况密告谢石等,并建议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击败其前锋。谢石原想固守以疲惫秦军,经辅国将军谢琰相劝,决定采纳朱序建议,改取主动进攻之策。

11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5000精兵夜渡洛涧,袭击梁成大营,又分兵断其退路,使梁成部腹背受敌,全面崩溃。梁成等10名将领战死,秦兵损失1.5万人。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苻坚登寿阳城,见对岸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今寿县城东北54里处)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始有惧色。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晋又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前往秦营,要求秦军由淝水西岸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水决战。秦军将领认为不应后撤。苻坚则主张将计就计,待晋军半渡时以铁骑突袭取胜,于是下令稍退,但秦军一退不可复止。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喊秦兵败了。后面部队以为前阵真败,被迫从军的各族士兵纷纷逃散,顿时大乱、晋及时抢渡淝水猛攻。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今寿县西30里处),秦军大败,逃至洛阳,至剩下10余万人。

柏壁之战

公元619年,唐武德2年,11月至3年4月,李世民军对刘武周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进行了一次由防御转入反攻的着名战役。

刘武周原是隋马邑(今山西朔县)鹰扬府校尉,于隋大业13年(617)依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后引突厥兵攻取了唐境榆次、平遥(均属今山西)等地,对太原(今太原西南)形成了包围态势。武德2年6月,刘武周派大将宋金刚率兵3万进攻太原未克;9月,自领兵进逼太原。唐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奔长安(今西安),太原失守。唐高祖李渊为了挽回河东败局,曾几次出兵,都为刘武周所败。刘武周命宋金刚乘胜引兵南下,进逼绛州(今山西新绛),威胁关中。自称魏王的夏县(今属山西)民吕崇茂与占据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的原隋将王行本,见势也和刘武周相呼应。关中震惊。李渊派永安王李孝基等率兵进击吕崇茂,又允秦王李世民所请,命其率精兵3万收复失地。

11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今山西河津西)趁冰坚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宋金刚军相持,并同固守绛州的唐军形成掎角之势,使宋金刚军不得前进。李世民认为,刘武周占据太原,宋金刚孤军深入,军无蓄积,利在速战;唐军直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待其粮尽计穷撤走时,再行出击。于是命总管刘弘基率兵2000由隰州(今山西隰县)奔浩州(今山西汾阳)截断宋金刚粮道;派小部队寻机袭扰其后方,主力则厉兵秣马,坚壁不战。12月,宋金刚先后派部将尉迟敬德、寻相率军支援吕崇茂和王行本,李世民两次出动精兵截击于美良川和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因唐军获胜,诸将请求出战,李世民仍坚持待机而动。3年正月,蒲州王行本降唐。2、3月间,刘武周2次派兵攻潞州、浩州,均被唐军击退。此时,浩州唐将张德政袭斩护运粮饷的刘武周部将黄子英,占领了介休(今属山西)与平遥之间的张难堡。

宋金刚军和唐军在绛州与柏壁之间相持近半年。宋金刚军由于粮秣断绝,遂于4月17,以寻相部为后卫向北撤军。李世民率军跟踪追击,至吕州(今山西霍县),大败寻相。继而乘胜追歼,一昼夜行200余里,至雀鼠谷(介休西南),追上宋金刚军,1日8战皆胜,俘斩数万人。追至介休,宋金刚军尚有兵2万,背城布阵。李世民派总管李世勋等出击,自率精骑抄其阵后,前后夹击,宋金刚大败而逃。尉迟敬德、寻相以介休、永安(介休南)两城降唐。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为突厥所杀。唐军收复太原后,又回师攻克夏县。

此战,李世民后发制人,待机破敌,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唐军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进而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金辽战争

中国金朝建立前一年至金天会3年(1114~1125年),即辽天庆4年至保大5年,兴起于中国东北部的女真族,起兵抗击并攻灭了辽王朝。

辽朝后期,天祥帝骄奢淫逸,朝政废弛,官僚贵族横征暴敛,互相拼杀,各民族纷起反抗,在辽道宗时,逐步趋于统一的女真各部,已形成拥有10万户的强大部落联盟,占有今黑龙江以东及长白山一带广大地区。辽天庆3年,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部勃极烈(部落联盟长),秣马厉兵、发展生产,决心摆脱辽朝的统治,起兵攻辽。

宁江州、出河店之战

天庆4年,辽为加强对女真族的控制,派东北统军司节度使萧挞不野领兵800,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北部屏障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南)驻防。阿骨打为先发制人,任命银术可、娄室、移烈、阇母为将,征调各部兵2500人于涞流河(今吉林拉林河)集结,9月,誓师攻宁江州。进军中与辽渤海军遭遇。阿骨打为避其锋锐,以佯退诱敌的战法,引渤海军出战,射杀骁将耶律谢干,余众败逃,自相践踏死者十之七八。10月初,女真军败辽将萧挞不野,克宁江州,掠其财物而归。

辽天祚帝闻宁江州已失,派殿前都检萧嗣先为都统,萧挞不野为副,率7000人至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同女真军隔混同江(今松花江上游)对峙。阿骨打率3700人,乘夜渡江奇袭辽军,时遇大风,阿骨打乘势挥军猛击,大败辽军。金占占领出河店后,分兵夺占宾州、祥州、咸州等地。辽军连战受挫,天祥帝惊恐,罢枢密使萧奉先,起用南府宰相张琳统管军事。辽军兵力不足,张琳仓促征兵,以10万大军分4路出击,企图夺回宁江州。阿骨打先集兵歼灭辽军突出的涞流河一路,其余3路不战自退。女真军连战皆胜,兵力骤增至万人。

黄龙府之战

辽天庆5年正月初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即金太祖),建立金朝,年号收国。初5,率兵攻陷黄龙府后回师。天祚帝闻讯,命都统耶律讹里朵等,率号称骑兵20万、步兵7万增援,并遣使逼金议和。金太祖率军至达鲁古城(今扶余东)下,发现辽军虽众,但队形不整,遂于高阜列阵,令完颜宗雄以右军击辽左军,令左军迂回辽右军阵后,令娄室、银术可率军直冲辽中军。初战受阻,金太祖急令完颜宗干设疑兵,辽军分势,宗雄抓住战机转兵猛攻辽右军。辽军大败,退入达鲁古城,次日黎明突围北逃,金军全歼其步兵后回师。8月,金军再次出兵,9月,攻陷黄龙府。

11月,辽天祚帝亲率数10万大军分两路夹击黄龙府,企图一举消灭金军。因都监耶律章嘉奴叛乱,中途回师。金太祖乘机率2万轻骑兵奔袭辽军,追至护步答岗(今黑龙江五常西)与辽军相遇,金军集兵冲其中坚,辽军不备,大败而逃。金军连创辽军主力,取得了主动地位。

东京、上京之战

金收国2年(辽天庆6年,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拥兵自立,占据辽东50余州。天祚帝令宰相张琳募饥民2万余攻讨。高永昌向金求援,金太祖乘机派兵出击辽东,先于沈州(今沈阳)败张琳军,后又击灭高永昌,占领东京(今辽宁辽阳)。金每占一地,便废除苛法,减免赋税,优待战俘,争取民心,以巩固后方。

天辅2年至3年,金辽议和未成,金军转入大举进攻。天辅4年2月,金与宋始议夹攻辽的“海上盟约”。5月,金乘辽尚未部署就绪,3路出兵奔袭上京,仅半日,攻入外城,上京留守挞不野率兵出降。

转战西京

金天辅5年,辽都统耶律余投金,金太祖得知辽内部空虚,兵源枯竭,于是命完颜果为内外诸军都统,完颜昙、完颜宗翰等5人为副都统,耶律余靓为先锋,统军南下。次年正月,占领辽中京,进据泽州(今河北平泉西南)。

2月,占领北安州(今河北承德西),前锋进至松亭关(今河北迁西喜峰口)、占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一带。天祥帝见金军有直取南京(今北京)之势,留耶律淳等守南京,自率军至鸳鸯泊(今河北张北县安团里淖)。完颜宗翰命耶律余率前锋兵疾驰鸳鸯泊,天祚帝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金军跟踪追击,西京降金,天祚帝逃往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后西京辽军复叛,金军分兵追击天祚帝,主力回师再攻西京。辽将耿守忠率7000人来援,金军于城东40里设伏,一举歼灭耿军,攻破西京。

6月,太祖由上京至鸳鸯泊,闻天祚帝在大渔泊(约在今大同北),遂遣轻骑4000为先锋,追天祚帝于石辇驿(今山西大同西北)。此时,辽军尚有2.5万人,金军至者仅千余人,被辽军包围。天祚帝登高观战,被金军发现。金军直冲天祚帝,天祚帝弃军逃跑,都统萧特末等被擒,辽军大败。

进军南京

金天辅6年3月,辽秦晋王耶律淳在南京称帝。12月,金分兵两路攻南京,一路入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一路人居庸关,适遇地震,辽军不战自溃金军轻取南京。天辅7年8月,金太祖病逝,其弟完颜晟继位(即金大宗)。天会3年2月,金军于应州(今山西应县)境俘天祚帝,辽朝灭亡。

金灭北宋之战

公元1125~1127年,金天会3年至5年,宋宣和7年至靖康2年,金军南下,并攻灭北宋。

天会3年,金天辽后,即准备攻宋。为迷惑宋朝,金不断遣使至宋,作示友好,使宋廷放松了戒备。10月,金突然兵分两路南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南京(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今北京)。战争伊始,金西路军轻取朔(今山西朔县)、武(今山西神池)、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继而围攻太原,遭宋军顽强抗击,遂改为长期围困。金东路军进抵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宗望以郭药师为向导,移军直扑东京(今开封)。11月,宋徽宗赵佶见形势危急,令各路军入援,同时遣使向金求和,次月传位于太子赵桓(即钦宗)。

天会4年1月初,金东路军迫近黄河北岸,进攻浚州(今河南浚县),宋军梁方平部奔溃,南岸守桥的何灌部亦焚桥溃散。金军进占波州后,以小船渡河。徽宗闻讯南逃。钦宗也欲弃城西走,经兵部侍郎李纲力谏,才决定留在东京。钦宗升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李纲提出“今日之计,莫如整励士马,声言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他积极营造战具,整饬军备,抚励民心。

1月初7,金东路军6万兵临东京城下。李纲率军民日夜坚守,重创金军。不久,宋军20余万来援。李纲等主张坚壁作战,待金军粮尽力竭后再行攻击。然钦宗屡变决心,后遣军夜袭金营失利,遂再与金人议和。金乘机迫宋钦宗接受屈辱的和议条件后撤军北归。宗翰除留军一部继续围攻太原外,也退回西京。金军退后,徽宗返回东京。宋廷轻信和议,不修战备。李纲等主战大臣相继被贬、宋廷遂为主和大臣所控制。

8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宗翰率西路军自西京攻占太原,宗望率东路军自保州(今河北保定)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急忙遣使议和,求金缓师。而金一面佯许和议,一面遣军直趋东京。

11月,金西路军进占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宋廷令宣抚副使折彦质统兵12万、枢密院事李回率骑兵万余,在黄河南岸据守,阻止金军南渡;令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范讷统兵5万,驻守滑州(今河南滑县)、浚州,以阻金东路军。金东路军见宋有备,转兵恩州(今河北清河),趋大名(今属河南),在李固渡(今河北魏县西)过河。西路军则虚张声势,击鼓吓退守河宋军,从孟津(今属河南)、河阳等地,相继渡河。宗翰、宗望会师于东京城下。钦宗惊恐万状,急许与金划黄河为界。金不理会,继续进攻。

11月25,金军攻破东京。12月初2,钦宗投降。天会5年4月,金军携宋徽、钦2帝北还,北宋遂亡。

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20年即甲午年,日军军舰在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舰船,挑起甲午战争,两国8月1日宣战。其战争经过分为几个主要战役进行。

丰岛海战后,中日两国同时宣战,清政府派遣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护军统领丰升阿,入朝会合自成欢、牙山败回的叶志超军,总兵力达1.7万余人。平壤清军由叶志超总统,准备抗击日军。平壤为朝鲜旧都,位于大同江西岸,山水环抱,形势险要。城北玄武门牡丹台,为全城制高点。

日本政府对中国宣战后,任命陆军上将山县有朋为司令官,组成第1军,下辖第3、5两师团,共1.6万余人分4路围攻平壤。少将大岛义昌率混成第9旅团5000人从汉城出发,沿大道指向平壤东南;中将野津道贯率第5师团5000人渡大同江,进攻城西南;少将立见尚文率朔宁支队2000人,进攻城东北;大佐佐藤正率元山支队3000人,绕攻平壤城北,并断清军退路。8月上旬,4路日军进逼平壤。叶志超仓促部署防务,以卫汝贵部守城南;由马玉昆部防守大同江东岸;由左宝贵部、丰升阿部防守城北;叶志超居城中调度,所部防守城西。

16日晨,日军发起总攻。叶志超欲弃城逃走,被左宝贵等制止。晨3时,马玉昆督部在东门外大同江东岸英勇抗击,日军死伤甚众,大岛义昌中弹负伤后撤退。晨7时,清军马队在平壤西南击退进攻日军。城北战事更为激烈,左宝贵率部在山地与日军激战,山顶数垒先后失守,被迫退守玄武门。日军居高临下,集中炮火猛击清军阵地。左宝贵决心与城共存亡,登城指挥,不幸中炮牺牲。玄武门失守,全城危急。叶志超树白旗乞降,下令撤军,自率余部仓皇北逃。此战,毙敌官兵100余人,伤大岛少将以下5000余人。清军伤亡2000余人,被俘数百人。

平壤既失,清军退守鸭绿江。日军占领朝鲜后,又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海军舰艇18搜(旗舰“定远”),于8月17凌晨由大连启航,护送陆军乘运输船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赴援平壤。陆军登陆后,定于18日返航。

18日午前,北洋舰队各舰正准备返航,发现日本联合舰队,遂起旋迎敌。双方接近过程中,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前、主队在后,列成纵队;北洋舰队各舰则列成不便于机动和发扬火力的雁行阵(横队):“定远”、“镇远”居中,“靖远”、“致远”、“广甲”、“济远”为左翼,“来远”、“经远”、“超勇”、“扬威”为右翼,“平远”、“广丙”及鱼雷艇2艘迤右翼后跟进(炮船“镇中”、“镇南”及鱼雷艇2艘因护送陆军登陆,未参战)。12时50分,双方在大鹿岛(大洋河口外)西南接近至3海里开始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