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的营销学
30460800000033

第33章 广告营销独树一帜(4)

美国职业篮坛群星荟萃,而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大家所熟悉的麦克尔·乔丹。于是,耐克公司不惜重金聘请乔丹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甚至干脆以乔丹的名字命名产品。

随着美国职业篮球赛深入世界球迷的心,乔丹为耐克所做的广告风靡一时。耐克公司生产的麦克尔·乔丹气垫鞋更是频频露面,随着乔丹驰骋在万人瞩目的篮球场上,销路更是直线上升。

有人曾说:“耐克鞋的广告随乔丹出现在世界上的每一台电视机上。”此话虽有些夸张,但耐克公司大作明星广告,利用明星效应为自己的产品开辟市场却是有目共睹的。

1981年,耐克公司支付的广告费共达1800万美元,10年之后这个数目已翻了几番。它在广告上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光是乔丹一人,耐克公司每年支付的广告费达几百万美元。

但是,这种高投入获得的是高收益和好销路。耐克公司作广告并不侧重于买自己产品的顾客,而是用明星做广告,利用明星效应来打开销路。乔丹的一声赞扬远远超过千万句苦口婆心的推销言词。

明星的风采魅力无穷。耐克公司的这种广告公关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3)卖电影拷贝的同时宣传可乐

戈施达不惜花7亿美金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举,不能不算是他独具匠心的杰作。这一事件成了影都好莱坞1982年的十大新闻之一。

许多报纸杂志的记者纷纷寻根问底:“饮料公司为何会对电影生意发生兴趣?”戈施达对此解释说:“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插手经营一向诡谲多变、风险巨大的电影业?我的回答十分简单:我们不将哥伦比亚看成一家电影公司,我们认为它从事的是娱乐事业。卖电影拷贝和卖可口可乐一样,而且卖电影拷贝的同时可以替可口可乐起到广告宣传作用。”支持戈施达这一计划的伍德鲁夫则说得更加有趣:“一定要使每一个观众,在看哥伦比亚影片的时候喝可口可乐汽水。”

戈施达这一招独具匠心的广告方式,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4)广告语言、创意不同凡响,标新立异

明尼苏达的推销怪才普洛奇就是以标新立异的观念来指导公司的广告宣传的。

普洛奇首先给他的食品起了一个东方味十足的名字——“重庆”。其实他的公司里连一个中国人都没有。“重庆”这个名字有着地道的中国都市味道。然后,他开始在报纸和刊物上登广告。

公司的广告该怎么做,普洛奇特别小心,这方面的事他常常参与、过问,毫不保留自己的看法,这使得许多广告顾问都无法忍受。

普洛奇跟广告公司处不好,一方面是由于他事事要介入,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喜欢标新立异和狂妄、不同凡响的广告。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既然“重庆”还没有能力购买全国性的全面广告,公司就得充分使每一分用于广告的钱产生效益。也就是说,广告必须标新立异,出奇制胜,使人过目不忘。许多为普洛奇做广告的公司不喜欢他这种作风,他们宁愿沿袭传统的做法。

因此,普洛奇换了一个又一个广告公司,每换一家就试图把广告的风格变换一次。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碰到史坦·福瑞勃,才算遇到一个知音。福瑞勃在推销方面有许多地方跟普洛奇很相像:不受束缚,喜欢标新立异。他起初在娱乐界成名,以尖刻地讥讽着名人物、歌曲和观念为能事。后来他组建了一个广告公司,为任何有胆量的公司或集团、个人,推出他那拿手幽默讽刺的电台广告和电视广告。可惜由于广告界有条公认的定理:幽默不能增加销路。因此福瑞勃的客户并不多。

但是吉诺·普洛奇这个明尼苏达的推销大王,深深地被福瑞勃和他的绝招吸引。他不顾大多数广告顾问的诚恳劝告,毅然聘请福瑞勃为“重庆公司”设计广告。

福瑞勃设计的广告很快引起社会的注意。事实上,它们在当时轰动极了,其中许多用了别人想都不敢去想的手法。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有个人宣布说,10个医生中有9个推荐“重庆”的炒面。然后镜头对准10名医生,其中9名是中国人。

有些人对这种讽刺并不高兴,因为做仪器广告实在不应该采用讽刺手法。一家推销“重庆”食品的大公司写信给普洛奇,要他停止这种自己挖苦自己的宣传方式,普洛奇谕快地回信:“等我们找到更新奇的妙计时,我们会停止使用这种广告的。”

尽管有些大公司不高兴,收音机的听众和电视机的观众都高兴了。数以千计的信件寄来,称赞这种手法新颖、自我挖苦的作风。无疑,赞成这种标新立异的宣传方式的人买了“重庆”食品。

后来,普洛奇靠卖豆芽积累了1亿美元,终于挤进了美国亿万富翁的行列。

普洛奇成功的秘诀是:做别人不能或以为不应该做的事,敢于标新立异,不仅有新奇的念头,还敢把这种念头用新奇的方式表现出来。

(5)别开生面,生动有趣

美国知名企业家利普顿经营的食品店家喻户晓。

利普顿十分注重利用各种别开生面的广告招徕顾客,他的广告招数夸张、新奇,而且不断变化,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从而使他的食品店生意十分红火。起初,为了打开经营局面,利普顿请了全国有名的漫画大师维利·洛宾哈特,每星期为食品店的橱窗画一幅吸引人的漫画。为了看漫画,商店的门前经常挤满了人,其中有一幅画很特别,画面上一个爱尔兰人背上背着一只痛哭流涕的猪,对旁边的人说:“这头可怜的猪成了孤儿,它的全部亲属都被送到利普顿食品店加工成火腿和熟肉了。”这幅漫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扩大其效果,利普顿紧紧抓住这个题目大做文章。一天,他买来两只最大、最健壮的猪,并用粉红和蓝色的彩带装饰一番,再配上一幅醒目的横幅,上面标写着“利普顿孤儿”进行陈列。这一新奇、独特的做法招来了很多人,每天都有大批的人来观看,以后,如果看到谁的衣服不整洁,人们就联想起“利普顿家的孤儿”。从那以后,“利普顿”这一字号名声大振。该店生产的火腿、熟肉的销量成倍增长,市场营销局面被打开了。

这个成功的广告宣传便得益于其生动有趣的具体形象。从一幅幽默的漫画到两头大而健壮的实猪展列,为这家食品店带来了难以数计的顾客。

新闻炒作,不是广告胜过广告

利用新闻媒体自觉地对公司进行宣传报道,是公司策划的高级形式。成功的炒作新闻甚至还可以起到“不是广告,胜似广告”的作用。

美国电脑业巨头IBM就曾安排一场“人机大战”,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遍天下无敌手的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请到纽约,与IBM公司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对弈,经过10天激烈对抗,深蓝以两胜一负三和的战绩把卡斯帕罗夫拉下棋王宝座。

卡氏虽然失败了,但他仍是当今无愧的棋王。现在看来,最大赢家不是象棋理论,不是象棋科学,而是IBM公司——电子计算机的主人。

IBM公司说,决赛虽然是作为现代化计算技术的辉煌胜利,然而,整个过程更像是为这家大公司精心创意的广告的胜利。据初步统计,整个比赛IBM公司花了近500万美元,包括广告费、奖金以及编制电脑超级程序的费用。然而,由于传媒在有关“人机大战”的众多报道中,必须常常提到公司的名字,由此IBM公司可节约大约1亿美元的广告费。这样算起来,IBM公司几乎没花钱就使自己的形象增添了新的光彩。

美国一家报纸说,超级计算机“深蓝”做了计算机专家几十年想做的事,做了引发全世界数百万人包括“微软”公司员工想像的事。

IBM公司发言人谨慎地说,难以断言“深蓝”名声大噪对增加销售额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不管怎样,所进行的广告战和“深蓝”的胜利已带来初步物质成果:比赛第二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升了3.6个百分点。

当然,制造新闻也不一定要请到国际大师,只要肯动脑筋,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做文章”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