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智慧精典
30542600000007

第7章 上智精选(7)

陈平坚决请求留在宫中,因此得以住在禁卫军中,太后派他为郎中,并命他辅佐新登基的君主。此后吕媭对他的谗言,遂不能发生效果。

〔梦龙评〕同样是遭到谗言的祸害,衡量眼前的情况足以杜绝别人的阴谋,这是陈平的做法;衡量未来的进展足以消弭别人的猜忌,这是刘琦(后汉人,刘表的儿子)的做法。该近而远,该远而近,都会加速祸害的降临。

刘表喜爱小儿子刘琮,刘琦怕有祸临身,便找诸葛亮商量,诸葛亮不回答。有一天,两人一起登楼,刘琦拿掉梯子,对诸葛亮说:“现在从您口中说出的话,只进入我的耳朵,还不能教导我吗?”诸葛亮说:“你没听说过申生(春秋晋献公的太子,后来自杀而死)留在国内是危险的,重耳(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的名字)逃到国外反而安全吗?”刘琦领悟,遂自请外放镇守江夏。

宋太祖曹彬

【原文】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间于周主。遣使遗太祖书,馈以白金三千。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

周遣阁门使曹彬以兵器赐吴越,事毕亟返,不受馈遗。吴越人以轻舟追与之,至于数四,彬曰:“吾终不受,是窃名也。”尽籍其数,归而献之。后奉世宗命,始拜受,尽以散于亲识,家无留者。

不受,不见中朝之大;直受,又非臣子之公。受而献之,最为得体。

【译文】南唐国主畏惧宋太祖的威名,乃对后周世宗使用离间之计,他派使者送信给太祖,并赠送白银三千两。太祖都送进内廷的仓库,离间之计行不通。

后周派阁门使曹彬送兵器给吴越,曹彬事情办完后立刻回国,不接受馈赠。

吴越人用轻舟追送给他,一而再地拜托他收下,曹彬说:“我再不接受就是窃取美名了。”就把吴越所送的礼物全数登记下来,回来献给世宗,后来又奉世宗之命才拜受,并且全拿出来送给亲戚朋友,家中一点都不保留。

〔梦龙评〕不接受就不能表现中国的伟大,直接接受则不是臣子应有的大公无私。接受下来再献给朝廷,是最得礼的方法。

苏轼范仲淹

【原文】高丽僧寿介状称“临发日,国母令赍金塔祝寿”。东坡见状,密奏云:“高丽苟简无礼,若朝廷受而不报,或报之轻,则夷虏得以为词;若受而厚报之,是以重礼答其无礼之馈也。臣已一面令管勾职员退还其状,云:‘朝廷清严,守臣不敢专擅奏闻’。臣料此僧势不肯已,必云本国遣来献寿,今兹不奏,归国得罪不轻。臣欲于此僧状后判云:‘州司不奉朝旨,本国又无来文,难议投进,执状归国照会。’如此处分,只是臣一面指挥,非朝廷拒绝其献,颇似稳便。”

范仲淹知延州,移书谕元昊以利害,元昊复书悖慢。仲淹具奏其状,焚其书,不以上闻。夷简谓宋庠等曰:“人臣无外交,希文何敢如此!”宋庠意夷简诚深罪范公边批:无耻小人!,遂言“仲淹可斩”。仲淹奏曰:“臣始闻虏悔过,故以书诱谕之。会任福败,虏势益振,故复书悖慢。臣以为使朝廷见之而不能讨,则辱在朝廷,故对官属焚之;使若朝廷初不闻者,则辱专在臣矣。”杜衍时为枢密副使,争甚力,于是罢庠知扬州,边批:羞杀!而仲淹不问。

【译文】高丽僧寿介呈递奏状说:出发来华当天,国母命令他带金塔来向宋朝天子祝寿。

苏东坡看了奏状,秘密禀奏道:

“高丽实在简慢无礼,如果朝廷接受而不回报,或报酬太轻,高丽还可能有怨言;如果接受而回报太丰富,则是用重礼酬答无礼的馈赠。微臣已一面命令主管的官员退还奏状说:我国朝廷清明严正,有关的官吏不敢专权奏报。微臣预料这个和尚一定不肯罢休,必然说:本国派来献寿礼,现在不为他奏报,回国后必受重罚。微臣想在和尚的奏状后面批上:‘州官没有受到朝廷的圣旨,贵国又没有送公文来,难以呈报。请你拿此状回国照会。’这只是微臣个人出面处理,不是朝廷拒绝他的献礼,似乎比较稳当。”

范仲淹任延州知州,写信给赵元昊,以利害关系告诫他。赵元昊回信态度傲慢,范仲淹只以奏状禀报,而将赵元昊的回信在众朝臣面前烧掉,不予呈报。

吕夷简对宋庠(安陆人,字公序)等人说:“人臣无外交,希文(范仲淹字)怎敢如此?”

宋庠心想吕夷简在责怪范仲淹〔宋庠是个无耻小人〕,就对仁宗说范仲淹该斩。

范仲淹奏道:“微臣起初听说元昊悔过,所以写信诱导告诫他,后好正值任福(开封人,字祐之)战败,元昊势力大振,所以回信态度傲慢。微臣认为假使朝廷看到这封信而不能去讨伐,则羞辱在朝廷,所以当着同仁的面烧掉,假使朝廷不知道这件事,则羞辱只在微臣。”

杜衍(山阴人,字世昌,谥正献)当时任枢密副使,极力为范仲淹争辩,于是宋庠调为扬州知州〔丢脸到家〕,而范仲淹的事未再深究。

张方平

【原文】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封。知谏院张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于西、北为两得矣!”时用其谋。

【译文】赵元昊臣服以后,因与契丹有仇,便来请求宋朝断绝契丹的封赏。

谏官张方平(南京人,字安道)说:“得到新近归附的小羌族,而失去久和的强敌,绝非善策。应赐予元昊诏令,要他审慎处理,只要仇怨一解除,封赏立刻送到,在西北边上,这是两得其利的办法。”

朝廷当时就用此谋略。

秦桧

【原文】建炎初,虏使讲和,云:“使来,必须百官郊迎其书。”在廷失色,秦桧恬不为意,尽遣部省吏人迎之。朝见,使人必要褥位——此非臣子之礼。是日,桧令朝见,殿廷之内皆以紫幕销满。北人无辞而退。

【译文】建炎初年,南宋派遣使者与金人媾和。金人说他们的使者来时,宋室必须百官到郊外迎接和议书,朝廷众官大惊失色,秦桧却安然不以为意,把户部、中书省的官吏全派去迎接。

朝见天子的金使,座位要求必须铺上毯子,也不合乎臣子的礼制。

到了那一天,秦桧命令朝见的殿廷内,全部挂满紫色的帷幕(紫非正色,含有抗议意味),使者遂无话可说地回去。

吴时来

【原文】嘉靖时,倭寇发难,郎、土诸路兵援至。吴总臣计犒逾时,众大噪。及至松江,抚臣属推官吴时来除备。时来度水道所由,就福田禅林外立营,令土官以兵至者,各署部伍,舟人导之入,以次受犒,惠均而费不冗,诸营帖然。客兵素犷悍,剽掠即不异寇。时来用赞画者言,为好语结其寇长,缚治之,迄终事无敢犯者。

按:时来在松御倭,历有奇绩。寇势逼甚,士女趋保于城者万计。或议闭关拒之,时来悉纵入择闲旷地舍之。又城隘民众,遂污蒸而为疫。时来乃四启水关,使输薪谷者,因其归舟载秽滞以出。明年四月,寇猝至攻城,雨甚,城崩西南隅十余丈,人情汹汹。时来尽撤屯戍,第以强弩数十扼其冲。总臣以为危,时来曰:“淖泞彼安能登?”果无恙。时内徙之民薄城而居,类以苫盖,时来虑为火箭所及,亟撤之而阴识其姓名于屋材,夜选卒运之城外,以为木栅,扞修城者。卒皆股栗不前,时来首驰一骑出南门,众皆从之,平明栅毕,三日而城完。复以栅材还为民屋,则固向所识也。贼知有备,北走,时来建议决震泽水,断松陵道。贼至平望,阻水不得进,我兵尾而击之,斩首三千余,溺死无算。此公文武全才,故备载之。

【译文】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入侵,地方官发动当地土著的军队来援助。吴总臣当时负责薪水与犒赏,却逾时未到,众兵喧噪不已。

土著军到了松江,由巡抚的属官吴时来(仙居人,字惟修)负责筹备,吴时来衡量由水运输送,然后在福田禅林外扎营,命令土著军官将部队带到,各自管好自己的队伍,由船夫引导进入,依次接受犒赏。由于受惠平均而不浪费,每个营队都很服贴。

由外地调来的士兵向来强悍难训,剽窃掠夺,无异于盗寇。吴时来以幕僚身份说好话,联合他们的酋长来管理,所以直到战争结束,没有敢犯错的。

〔梦龙评〕吴时来在松江抵御倭寇时,常有奇妙事迹。倭寇逼迫得很紧时,有上万个土人妇女逃到城里来接受保护,有人建议关城门拒绝接纳,吴时来则任人选择空旷的地方建屋子安顿他们。因为城区狭隘人民众多,污秽之气蒸发而成疫疠,吴时来就在四方打开水闸,便于从外地运输木柴粮食到城中来,又趁便以回去的船运走垃圾。隔年四月,倭寇突然攻城,雨下得很大,西南角的城墙崩坏十余丈,人心惶恐不已。吴时来撤退所有的兵卒,只用数十个弓箭手守着缺口。总臣认为很危险,吴时来说:“泥淖之地,贼兵怎可能爬上城来。”果然没有发生事故。

当时迁进城里避难的人民,都在近城墙处搭盖草屋居住,吴时来担心他们被火箭射到,立刻要他们撤退,而暗中把他们的姓名记在门板屋材上,夜里选士卒运到城外做栅栏以修理城墙。士卒都恐惧不前,吴时来首先骑马驰出南门,众兵都跟着他前进,所以黎明时分栅栏就竖好了。三天后城墙也修复了,于是把木材再还给人民,依旧物归原主。

倭寇情知城中有备而北走,吴时来建议将河堤溃决,使河水泛滥,再砍一截截的松木随着水流向下冲激,贼兵被大水阻断,无法前进。吴时来再命军队趁机追击,杀了三千多人,溺死的更无法计算。吴时来这个人真是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