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19

第19章 现代教育的缺失(3)

除此以外,家长的行为和态度方面都应该注意一下。在接触到的大部分作业速度比较慢的孩子中,他们经常在家中被爸爸打、妈妈骂、拿他们和班里的优秀学生比较,家长还经常在孩子面前明显的流露出对他的不满,对孩子自尊心的挫伤和无情的嘲笑。这种做法只会伤害了孩子的心,使孩子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定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当孩子作业速度比以前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时,家长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在慢慢改变的。家长要学会拿孩子的现在和以前比,而不要和其他同学比,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除了态度方面要注意外,在行为上还需要做到的就是对孩子的优秀行为及时强化,不良的行为适当惩罚。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千万不要给预定的奖励。比如:要改变孩子作业速度慢的问题。开始时,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比赛:“妈妈做作业,你也做作业,看谁做得快。如果你做得快,妈妈可以让你做你自己愿意做的事,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孩子有一种好胜心,他们都很想赢,他们就会认真去做。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家长是绝对不能给孩子玩的机会,应该把孩子留在比较清静的房间里面做作业,直到做完为止,这也是对孩子行为上的惩罚。另外,家长平时一定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最爱好的活动是什么。遇到孩子有了进步时,家长可以拿这些爱好和行为作为一种强化物,去刺激孩子,使孩子的优秀表现不断出现。

当孩子在家里有了良好的改变的时候,家长可以和老师联系或沟通,让老师在学校或班里给予鼓励和表扬,及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这样就会慢慢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教育孩子需要父母极积的引导,强迫孩子只会适得其反。

但现实中一些家长唯恐孩子不“达标”,盲目地和别的孩子比,往往采取强迫孩子做的办法,有时可能会暂时奏效,但却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而会使孩子感到厌倦。因此,不必打断孩子的活动,强迫孩子学习。而是当好孩子的顾问,将发展目标悄悄加进孩子的活动中去。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渐渐的真正喜欢上学习。

5.要关注孩子心灵的需求

爱孩子就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鲁迅先生说: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所以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就是为孩子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开遍鲜花的大道。

目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现状是忽视孩子的心灵。这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最大的盲区。因为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问题。只注意学习好、身体好。没有分析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你的孩子需要的是心理调节。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是,如果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不要只把自己的目光停留在孩子的学习及表面现象上。

父母关注孩子的身体需求和心理需求比起来,心理需求方面的关注则少得可怜,很多人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明白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让孩子感到心理不舒服,压抑得久了,孩子就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来,做一些让父母伤心事来,以此来表达自我,这样造成亲子间心理,行为上的冲突和矛盾。直到此时,才知道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人说,孩子学习不好没关系,最起码要有个健康的心理,天下作父母的就是这么可怜,孩子发展好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孩子发展不好的时候,对孩子的要求就节节降低,其底线就是要有个健康的心理,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老师的肯定,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肯定。父母、老师常对孩子说:你再努力努力,成绩可以再提高些,你再努力努力,就可以考前几名,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是:逢到考试就头痛、一看书就头痛,而无法继续学习,感到压力很大。然而压力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不是成功而是失败。父母应该明白不能仅仅用学业成绩预测孩子的未来,不能忽略小孩子究竟有多大的承受力这一问题,许多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人,追溯根源多源自上学阶段。父母和和孩子两代人正处于社会价值观的转轨时期,父母与孩子的矛盾刚好在与孩子的亲子沟通中体现出来,不要以为自己都是从那么大长过来的,就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孩子的心理,如果这样做,十有八九会猜错。

家长应该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感受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心灵的成长与身体的成长的需求是一样的,要营养均衡。孩子心灵成长需要肯定、自由、情感、宽容和梦想。孩子取得好成绩,不能放在心里偷着乐,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之爱,爱在心,口常开,会表达爱的父母给孩子带去的是阳光;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帮孩子与父母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桥。

父母要用爱作桥,勤于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必然会产生隔阂、成见。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以朋友相处,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民主地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聆听孩子的呼声,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就会“主动地”向你叙述他(她)的事情了,慢慢的你就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当然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饭前茶后、节假闲暇,共观一部电影、同逛一次大街,都是与孩子沟通的好机会,且效果颇佳。家庭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这样的一种过程,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学会接纳对方。

孩子心灵成长的五大营养因素是肯定、自由、情感、宽容和梦想。爱孩子就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质疑。但在父母否定声中成长的孩子面临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信从哪里来?然而自信心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说:自信对于一个人就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一个人的才能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人没有自信的人一生中不可能抓住任何一次机会。所以充分肯定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威力。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做零距离的心理沟通,做孩子的知心妈妈、知心爸爸,为孩子创建宽松的环境,使孩子有健康美好的心灵。被肯定是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关键。一个孩子只有在肯定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他坚毅的品格和自信心。作为父母让孩子感到肯定的重要方法是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信心和肯定作为基础,你的教育才不会徒劳。不要指责孩子,要大声赞美孩子。张开你的双臂用你的爱把孩子紧紧拥抱在你的怀中。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如何掌握赏识和批评的尺度很重要。

父母在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更要关注孩子心灵的健康,细心呵护。从沟通开始,走进孩子的心灵。上小学前,孩子的心理需求相对要小一些,孩子逐渐长大之后,烦恼会多起来,心理需求也就多了起来,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希望知识怎么处理人际关际、怎样排除烦恼等。因此,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要给足孩子心灵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些营养是:亲情、自由、宽容、梦想、肯定、自信。比陆地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心灵。未来的国际竞争不但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是“心灵”的竞争。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父母们与孩子架起心灵之桥,做孩子的朋友。

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心灵,孩子才会健康快乐。父母们如此辛苦工作,说到底,无非是为了下一代,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孩子的健康也能反哺父母的健康,试想,辛苦工了一天,回到家里,看到孩子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笑脸,身上和心中的疲劳就会一扫而去,这是人生之美啊,忙点累点也值;倘若回到家,看到是孩子病态的身体和心理,又怎么能高兴的起来,久之,自己也会抑郁和愤怒而疾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安康,大一点说,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只要给他们一片土地,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地成长。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可有些教师就是“眼里没有人”,如果你能用关注的目光关注孩子的心灵,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孩子,你就会发现学生有多可爱!

“成功的殿堂里没有名额的限制,但有条件的限制。”走进教育成功的殿堂,第一个条件就是:关注心灵,走进心灵。当人们用人格培养人格,用心灵赢得心灵时,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起作用。只要教育得法,那么孩子将来的人生与幸福有约、与成功有约、与快乐有约是可能的。为了让每个孩子能成为不平凡的人,敬请各位教育者:用心关注孩子的心灵吧!

6.体罚学生

教师体罚学生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的手段,侵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有调查表明,教师中认为对学生的体罚应绝对禁止的占39%,认为“可以”或“偶尔可以”的占61%,其中23%的教师振振有词地说:“体罚也是教育方法之一,应允许。”体罚学生屡禁不止,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体罚伤害事故屡屡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

1.殴打(打耳光、刮脸、下蹲等)。教师本以为这是处罚调皮学生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但是有的时候不仅没达到这种效果,还招致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处分。

2.罚站。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罚站这一招有些教师频频使用,屡屡得手。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罚站这种教育方法,学生虽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3.差辱。有一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任意地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这样的羞辱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因痛苦而失望,而变得灰心丧气,学习成为没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千方百计躲避这样的教师,远离学校甚至离家出走。

4.威胁。一些教师经常威胁、恐吓学生。这种威胁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非常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分析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法规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一种违法行为;“师道尊严”等陈旧的教育思想作祟,认为“严”师出高徒,“打”能出高分,是教育“差生”的好方法;部分教师“恨铁不成钢”,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采用“关、卡、压、打”等办法促使学生听话,逼迫学生“认真”学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领导推行的管理目标与质量评估制度不完善,形成错误导向。当然,还有其他复杂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原因。

陶行知先生点燃的民主教育火炬在大地已熊熊燃烧了近一个世纪,在人们大力提倡师生做人格平等朋友的今天,体罚——这种与文明极不协调的原始教育重又死灰复燃。体罚学生的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体罚对学生的伤害不仅仅表现在肉体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心灵上,体罚对学生的也不仅仅表现在当时,更多的表现在将来,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过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

在2002年的某一天,某校中学生何某趁陈老师上课在黑板板书之机,偷偷地在下面抽烟。老师发现之后,便叫何某交出烟来,但何某再三否认抽了烟。于是,陈老师怒气冲冲地骂了他一顿,并打了他两个耳光,恰好是打在何某的左耳上,致使何某左耳失聪。后来,陈老师赔偿了该同学的经济损失。

体罚学生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第一,体罚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健康权是有生命的主体依法享有的保障其自身肌体生理功能健康的权利。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各种身体器官的发育还不成熟,采用暴力的方式体罚学生极易造成学生身体器官的损伤,严重者造成终身残疾。

第二,体罚或变相体罚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学中的体罚行为,如公开罚站、罚跪、扯头发、打嘴巴、揪耳朵、扇耳光、罚劳动等,虽然有人认为只是对学生身体的触及,也即“触及皮肉”,其实质是教师的人格凌驾于学生人格之上的一种表现,每一次体罚都会对学生心灵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种心灵伤害是永久的,很难愈合的,有时甚至是无法愈合的。

有些教师总以为自己的权威不容冒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这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显得相对无效。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的形成。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