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33

第33章 给家长的几点小建议(1)

教育孩子是个大难题,令很多家长朋友很头痛。关于怎样教导变坏的孩子,在此给家长们几点小建议作为参考,以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1.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世上很难找到不疼爱孩子、不盼子成材的父母。在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更是如此。然而也不能否认,很多父母并不知如何去爱子、育才。如有些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厌其烦地在孩子耳边千叮万嘱,恨不能在孩子耳朵上拴一根绳,成天牵在手中操作,这就叫管得过严,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自由了。

“给孩子减负,让孩子自由”,类似的呼声是经常听到,而有关部门也一直努力在做,但正如有些老师说的,“我们在课业上是给学生减负了,但是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没有给他们减负,不是请家教就是上各类辅导班,不是学画画就是学弹琴,孩子始终还是得不到真正的自由。”真正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生活少一些约束和羁绊,给他们自由的活动空间,多一份理解和信任,让他们活得快乐些,也许有一天你会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真正的爱孩子,应给孩子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蔡志忠是台湾漫画家,他的父亲擅长书法,在彰化很有名气。蔡志忠小时候,父亲很想在书法上培养他,可蔡志忠对书法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对父亲说:“我想学画招牌。”听了蔡志忠的话,父亲并没有感到不高兴,也没有有意识去责备他。到中学时,蔡志忠的成绩单常常出现“红灯”,父亲对他的成绩虽然有些失望,但没有制止他去画漫画。正是由于蔡志忠的父亲给了蔡志忠自由的空间,所以,蔡志忠最终成了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最负盛名的漫画家。所以,真正的爱孩子,就让孩子顺其自然,给他一片自由的发展空间。

有时候,家长的过度保护,反而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十分不利,比如说:为了不弄湿衣服而制止孩子玩水,为了不搞坏闹钟而把它收藏起来,为了怕孩子烫着,而不让他自己倒水喝;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过度的跑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不交坏朋友而限制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等等。

以上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而这些正是求得孩子智力发展、素质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然孩子的安全要考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限制过多过宽。大多数的家长喜欢用“你还小,什么事你也不懂”作为包管孩子一切的借口。可这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他们备受约束,在困难面前显得畏首畏尾。这样只会遏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孩子就像关在笼中的小鸟,最渴望自由,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希望有一天冲出笼子,到外面的世界自由翱翔。家长们,也许你们有很多顾虑,怕孩子经历挫折,但孩子只有经历磨难之后,才会成熟得更快,更好地适应外面的世界,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吧,让他们呼吸最新鲜的空气,自由的发展。

孩子是为了自由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扼杀了孩子的自由,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生命。孩子失去了自由,犹如失去了阳光和空气,他们会时时刻刻感到一种压抑,心弦也总是绷得紧紧的。那么,父母该怎样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呢?

一、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不小心摔倒了,父母立刻过去把他扶起来;孩子上学家长背书包;事事替孩子做,事事顺着孩子,甚至替孩子承担过失。这样下去,只能培养出依赖父母、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或视父母为对立面,经常进行反抗、娇生惯养的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二、让孩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我们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父母也能体会到,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钻研,并能创造性的把它做好。兴趣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许多孩子借助个人爱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优秀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建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给孩子玩耍的时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但这种愿望再强大也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考试成绩要“双百”、参加竞赛要得奖,各种“高标准、高要求”,补习、家教等等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如果有条件的话,每逢周六周日,可以带孩子一起到田野扑蝴蝶、抓小虫、捉迷藏、钓龙虾等等。玩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尽情地玩吧,让孩子在玩中取乐,在玩中认知。

四、尊重孩子的选择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激发孩子的热情,支持他们的兴趣,指导他们的生活,督促他们的学习。家长是孩子的长辈,不是孩子的长官,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们,更不能逼迫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孩子不要刻意强求,针对其能力大小进行教育培养,多给他一些自由的空间,不要把他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让其有时间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了解和观察。家长们不要张口闭口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名牌学校,考不上名牌学校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一生的生活就没有保障。”家长们的这套理论,从表面上看并没有错,实际上也不完全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考上大学的人也有很多人干成了大事,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大作家。孩子们对家长的这套理论倒背如流,听的遍数多了时间长了,就感到厌烦甚至反感,会使大多数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五、尽早与孩子分床,让孩子养成单独睡觉的习惯

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能够单独在一个房间自己睡了,所以最好是与孩子早日分床。在中国人看来,孩子和父母同睡一个房间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欧美,他们更重视人格的独立,让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居。这样,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一个“我已长大”的自我意识,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整理床铺、布置房间等。当孩子单独在自己房间处理事情时,父母应逐渐拉大与孩子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有助于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六、适当给予指导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就不能每分每秒都盯着孩子,也不能全情投入地跟孩子玩,宜作远距离监察,时而给予指引。若遇困难,母亲不要气馁,应花更多心思去搜集一些适合孩子独自玩耍的玩具,让孩子独自玩。当孩子逐渐沉醉在游戏之中,母亲应慢慢退出这个游戏,但不要让孩子觉察你的退出。即使孩子在乱翻图画故事书时,你大可向他讲解故事内容。

七、给孩子快乐和自信

随着离异家庭的逐渐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无疑比正常家庭有着更大的难度。因为家庭的破裂往往会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和伤害。但是,这样的家庭中也有许多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这靠的是父(母)非凡的理性、克制和对孩子的爱。他(她)把痛苦和难堪留给了自己,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和自信送给孩子,给孩子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正常的生活空间,使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俗话说:天下没有愚笨的孩子,只有平庸的父母。只要孩子的爱好和选择是对的,父母就要让孩子的兴趣得以尽情发挥,而不能以家长意志予以束缚,并限制其自由。要知道,孩子对某一项爱好产生了兴趣,只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毫无原则地放任自流。在家长所营造的自由空间范围内,让孩子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获取一种轻松的愉悦感。自由是属于孩子的,不要时时把他们当作“笼中鸟”去看管,这样会扼杀他们的天性,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片洁净的天地,让孩子有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更主动、更自觉地去学习,为他们提供课外活动实践和多种多样动手活动的机会,这才是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2.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一个人能够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感情。一个人只有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才算超越了自己,战胜了自己。人们常说,战胜自己,其实战胜自己就是驾驭着自己的感情,使自己不为感情所左右,成为一个超越“情绪化”的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纤维尚未全部髓鞘化,传递的神经行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此会常表现出自制能力比较弱。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比如,上课时做小动作;一回到家就看电视,一写作业就坐立不安;喜欢吃零食,控制不住花零花钱的速度。妈妈不让孩子饭前吃零食,孩子也知道,但当他看到香喷喷的点心和甜甜的巧克力时,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趁妈妈不在家就拿来吃了,到吃饭时就不能好好吃饭了等等。这些都是自制力差的表现。

自制力较弱的孩子一般来讲,他们的心理与年龄相比不够匹配,即往往表现得不够成熟。而这样的结果又是什么原因呢?那就得追溯到这些孩子从小到大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了。一般来讲,自制力较弱的孩子多半来自于比较幸福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就倍受大人的关注,呵护甚至是溺爱。孩子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受过任何一点挫折或苦难。也就是家长们给予特别关注的家庭,也有一些是来自于根本没有家长关注的家庭,由于父母对他们疏于管教,致使他们也对自己放任自流。

自制力差的人在作决定时容易害怕犹豫,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感情用事,爱哭爱闹。由于自制力属于意志的抑制功能,所以像容易冲动,意气用事,不能律己,知过不改等,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行为。自制力较强的人对于形成自身的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回顾古往今来的每个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大家都不难发现高度的自制力是所有这些成功人的最为重要的共性特点之一。

一般来说,小学五年级是锻炼孩子自制力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再锻炼孩子的自制力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如果孩子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就慢慢形成了很好的自制力,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那么,怎样帮助孩子锻炼自制力呢?

一、父母做好榜样

有个心理学实验,给孩子看有关自制力的录像(比如等妈妈来了再吃饼干、公共场所不乱跑、参观画展时不乱摸等),结果这部分孩子比没看录像的幼儿自制力强。可见,自制需要榜样。由于孩子有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特点,而在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制力的表现会影响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所以家庭应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道德环境,并充分利用一些健康的儿童作品去影响孩子,引导、培养孩子严格要求自己。

对此,郑女士深有体会。她说,当她和朋友打牌时,自己的女儿就坐在电视机旁做作业;周末她没按时起床,女儿也趁机躺在床上看小说,放弃英语早读;有时候忙起来顾不上整理房间,那么女儿书桌上讲义、卷子、本子也越堆越乱……

所以,一个冲动的、情绪不稳定的、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教育自己增强自制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制力。生活中父母若能训练自己具有: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令行禁止,说到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坚持目标,始终不渝等自控能力。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制力一定能得以提高。

二、应建立一套家庭规范

爸爸妈妈应以一致态度对待孩子,使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许做。有规可循,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抑制不良行为的能力。不妨试着与孩子订一个合约,即平时与孩子就什么行为是允许的和不允许的,签订一份履行协议,这样孩子便会感到有一个契约在时时刻刻约束着自己,从而会自觉主动地加以执行;注意训练孩子加强自制力是漫长而复杂的,需要父母反复强化,不断激励和加以督促引导。

三、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孩子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四、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

例如,做“我是雕像”这个游戏。

可以由妈妈发号指令,爸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开始前,孩子和父母可以自由活动,当发出“我是雕像”的口令后,游戏者必须像雕像那样定住一动不动,雕像的姿势可以各种各样,可以是各种人物的定格动作,也可以是鸡、鸭、兔、羊、马、鱼、小鸟、兔等各种动物的定格动作。如果谁先动了,谁就被换下。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孩子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比如,家长可以偶尔在孩子做事时,假装无意地把他感兴趣的玩具、图书或糖果等放在他旁边。当孩子表现出要放弃当前的活动去选择新的诱惑时,家长应及时地明确提出要求,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五、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为此,父母平时就要为孩子建立一套良好的行为准则,作为孩子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孩子老想吃零食,父母就可引导孩子自我评价吃零食太多太杂所带来的危害,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逐渐学会评价自己行为的正误与适宜度,从而提高了自制的水平。

六、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因为自制力不是不可能是一念之间产生的,也不是下决心就可以立即形成的,其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你给孩子规定从明天开始就要好好学习,他们达不到目标时往往会产生挫折感和无能感,丧失改变自己的信心。所以,自制力的形成不要期望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