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
30628600000028

第28章 村庄变迁(4)

在村子里漫步,我们还看到了其他一些新变化。早在三年前,单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就已开始筹划村民新区建设的事情。如今,当初的愿望可以说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在村子的北边,我们看到了几排两层高的住宅楼,排列整齐、装饰讲究、庭院宽敞。虽然入住这种新式住宅的村民目前还不是很多,但不论从村组织的谋划、推动,还是从其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看,这类新式住宅正在成为单家集村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走向。在回族居住的村子里,清真寺是很重要的公共性建筑。我们注意到,村里有两座清真寺正在进行重建和扩建施工,其中单北清真大寺正在重建之中,单北清真小寺正在进行扩建。单北清真大寺是这个村子里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这座清真寺的“哈万德”(教众)以单姓回族为主。原来的单北清真大寺在“文革”中被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在原址上又进行了重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清真寺已不能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据了解,正在兴建中的单北清真大寺的概算投资在200万元左右,外观设计颇有气势。

单家集的服务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街道两边有很多店铺,如百货商店、农用物资商店、餐馆、副食品商店、机械修理店、理发店、药店、蔬菜水果销售摊点、网吧、台球室、加油站等。这次重访单家集,村里的商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销售、手机专卖和入网服务是我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在村里一家名为“深圳科技通讯”的专卖店里,我们看到了多款造型时尚、价格适中的手机。农村人足不出村就能买到太阳能热水器,享受便捷的现代通讯服务,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村子里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单北、单南两个行政村都有了专门的村部,办公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3.生产经营方式及其变化。单家集是一个以非农产业为主导发展模式的村落,这种格局大约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形成了,单家集之所以能够成为富裕村,就是因为这个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从事牛羊屠宰、淀粉加工、皮毛加工、交通运输、商业零售等经营活动。据村委会提供的数据,单家集南、北两个行政村目前从事活畜贩运、屠宰和相关经营活动的在320户左右,从事“三粉”加工的200户左右,从事交通运输、商业零售、机械修理、医药卫生等其他经营活动的50多户。这样算下来,全村目前从事非农经营活动的农户在580户左右,约占总数的70%,比三年前增加了160余户。

以牛羊屠宰和淀粉加工为主导、多种经营并存的格局是单家集村经营方式的显著特点。据村干部估算,截至2006年年底,单家集以牛屠宰为主导的系列化经营(如活畜贩运、皮革贩运、牛骨收购加工、牛杂收购加工等)收入约占本村总收入的60%;淀粉加工、交通运输、商业零售等经营活动的收入约占本村总收入的35%;种植业收入在全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低。该村非农产业经营方式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政府通过搭建平台(如民族工业园区)和积极引导,催生了一些经营规模较大、具备一定深加工能力的现代化企业。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单家集人善于经商的传统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在村落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民生活对农业的依赖性很强,劳动时间也集中在农业生产活动方面。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单家集的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在该村的重要性明显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劳动者将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用于非农业经营,用于农业劳动的时间也就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本村或邻村的一部分善于农耕的人口除了经营自己的土地,还通过承包其他非农业经营户的土地、在农忙时间受雇从事农业劳动等形式而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第二,大部分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逐渐减弱。比如在民族工业园区征地过程中,村民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合作态度。第三,村民在农产品消费方面已改变了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许多农户用于家庭消费的粮食、油料、蔬菜等并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从市场上购买的,用于购买这些农产品的资金是他们通过非农业经营获得的。第四,村里的农业种植结构更多地取决于非农经济的结构和效益。近年来,单家集种植玉米(川地)和土豆(山地)的农户越来越多,这与该村牛屠宰业和淀粉加工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4.收入的变化。2006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80元,比2002年的2070元增加了1310元,年平均增长15.82%。2006年宁夏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元,其中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83元。比较而言,单家集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平均水平高出620元,比山区平均水平高出1497元。从1994年起,单家集就是西吉县和自治区级的小康示范村。十多年过去了,应当说该村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区处于中上水平。但是如果放在全国范围内来比较,情况就不同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这个平均水平比单家集高出207元。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的时候,单家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29元,但一年后差距拉大到了207元。单家集人主要从事以牛羊屠宰、贩运和淀粉加工为主导的非农产业,其经济效益一般要高于种植业。但即使这样的行业,也难以和全国农村同步发展。由此看来,如何促进宁夏全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5.社会事业。自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在单家集访问,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写在院墙上的一条醒目的标语:“两免一补,润泽民心”,我相信这一定是从老百姓心底里发出来的声音。围绕“两免一补”政策,我走访了该村的一些普通群众,他们的回答朴素而真切:“现在,党的政策确实好。国家不但取消了农业税,还给农民发补贴。国家掏钱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买书,还免收学杂费。我们期盼过的和没有想过的都开始实行了。”这条政策如果执行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正、公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的另一个关注点就是正在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年前在单家集调查时,我曾访问过两个因孩子生重病而致贫的农户,其中有一个农户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花掉了5000元。就因为这5000元,这个家庭从此陷入贫困,好多年都翻不过身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目前唯一能够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新办法。据了解,绝大多数群众认同和接受正在推行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90%。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农户未参加新型医疗合作,其中绝大多数是贫困户。

二、对几个现象的思考

(一)关于“发客不发主”之说

“发客不发主”是笔者在单家集调查期间最常听到的说法之一。所谓“发客不发主”就是在单姓回族看来,外姓人到单家集这个地方都能很快富裕起来、发达起来,而作为村庄土著居民的单姓回族却始终发不起来。外姓人“来时拄个棍,出去背不动”,也即来的时候像个乞丐,离开时则变得很富有。不仅单姓回族这样说,而且外姓回族也普遍认同这一说法,他们承认村子里的杂姓回族家庭生活状况确实都比较好,生活相对贫困的农户多为单姓回族,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大户多出于杂姓。和这一说法相关联的是单姓家族的衰落。单姓家族历史上曾出过多位举人、秀才:明朝时期的单滨官至湖广桂阳知州;单家祖坟中至今还保存着质地优良、雕刻精美的墓石和碑文等遗迹,仿佛在述说着单家人过去的辉煌和繁荣。但和过去相比,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单姓家族已经衰落了,用单家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单家人在先辈手里把黄拔了”,意思是说单家最杰出的人在前辈已经出完了。谈到单家衰落的原因,有许多人说单家集祖坟附近原来有两棵大榆树,后来把这两棵大榆树砍了,单家人从此就衰落了;也有人认为单家衰落的原因可能与单家祖坟的地势过高有关。

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发客不发主”之说?单姓家族真的衰落了吗?笔者认为:第一,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人口流动所产生的一种效应或者说是“迁移生存优势原则”的一种表现。单家集长期存在着人口的双向流动现象,即一些杂姓回族从外地迁入单家集,同时也有大量的单姓回族迁到新疆等地,这两部分对流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新环境,最后他们都找到了比自己原居住地更好的地方,从而使其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得到充分释放,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就会逐步发展起来。相对而言,非流动的人群就无法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因而生活状况长期处在低水平稳定状态,甚至还会出现衰退的情况。第二,人的迁移流动意识常常反映人的生存发展能力,那些善于流动的人一般都头脑灵活、勇于冒险,具有很强的进取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相反,安土重迁的人则相对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具有较强的安贫乐道心理。第三,所谓单姓家族的衰落是相对的。据村里人说,那些在不同时期迁到新疆等地的单姓回族现在的生活状况都比较好。这里有两个典型事例:一个事例是从单家集出去的单姓两兄弟在新疆经营的皮毛加工贸易占了当地市场份额的75%,他们每年为清真寺上缴的“则卡提”(天课)近20万元。另一个事例是,某一单姓回族在新疆经营4000亩地的棉花和500亩番茄,年收入超过500万元。

(二)单家集人为何重视教育

单家集人重视教育在西吉县是出了名的,不仅单家集人自己这样认为,周围乡镇的人也持同样的看法。单家集人重视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家集历史上就有很多读书人,出过多位秀才和举人。第二,单家集初等小学是西吉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这所学校是在单姓家族族长单老爷的积极争取下修建的。第三,据粗略统计,单家集每年都有7人~8人考上大学。截至目前,以各种形式离开单家集到外面工作的人超过600人,这些人一般都受过初中或初中以上的学校教育。第四,单民小学曾经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小学,现在也是全县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之一。第五,单家集人以孩子考上大学为荣,村里人不羡慕谁家发大财,而是羡慕谁家出了大学生。第六,单家集人关心学校建设、尊重老师。据《单民小学校志》记载,单家集人曾多次主动集资、捐地、义务出工扩建或维修校舍。近年来,每逢教师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村里人都会捐资为老师赠送礼物、解决教师生活方面的困难。第七,近10年来,单家集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男童入学率达到100%。到了中学阶段后,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花钱把孩子送到固原、西吉县城、隆德张程等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去学习。以上所列举的七个现象在宁夏南部的其他回族村庄社区并不多见。单家集和兴隆镇的距离不到3公里,但兴隆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单家集,单民小学现任校长戴全永在兴隆镇的很多学校担任过教师,在他看来,没有一个回族村庄像单家集人这样重视教育。那么,单家集回族为什么比较重视教育?

在调查期间,我曾多次向接受我采访的人询问这个问题,试图从人们的不同感受和认知中寻找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之所以要如此留意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的经验中回族对学校教育的态度是淡漠的,正是这种淡漠导致了回族教育的相对落后,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回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变迁与发展。坦率地说,直到调查结束前我都没能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满意答案,如果把我在采访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整理,大致可以把单家集人重视教育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姓家族是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山东地区迁来的。历史上的齐鲁大地书院林立、人文荟萃、俗尚文词,单姓回族的祖先在迁居单家集之前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人文习尚的影响。第二,单家集长期归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静宁县管辖,静宁县经济并不发达,但人民历来崇耕尚读,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对单家集的文化教育具有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单姓回族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和包容性,历史上曾通过收养等方式吸收了很多汉族人的成分,这种人口发展过程很可能会带入汉族人重视教育的价值观念。第四,集市经济对村庄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单民小学校长戴全永认为,单家集人重视教育与集市有关系,集市不仅是商品交换的中心,也是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习尚相互碰撞、融合的中心,四面八方的来客有可能把重视教育、崇尚读书的风尚带进来。另外,集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从而为单家集人送孩子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三)单家集回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