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
30628600000030

第30章 村庄变迁(6)

坚持全面发展原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要求。“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坚持全面发展原则就是要把乡村回族社区建设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系统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摈弃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重视社会的其他方面,以“人类发展”(Human Development)新理念指导回族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群体构造形式,通常是以独特的文化个性显示其存在的。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趋同不可避免,但人类文化最终的发展结局并不是合而为一,而是大同小异。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单家集的城镇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镇方面则需要思考。“后现代思想是公共的或社区主义的,社会政策应当指向保存和重建不同形式的地方社区。这种地方社区不仅包括以家庭和教会为中心的社区,而且包括诸如生物区域和文化地区等其他形式的地方社区。在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中,个人将拥有一种家园感。”如果我们可以接受这种发展理念,那么在单家集新型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现代风格与民族传统、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四)坚持穷人受益原则,完善农村信贷机制

保证穷人受益和培养他们自立的能力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坚持穷人受益原则,有助于形成更合理的资源调配机制。单家集村整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目前,单家集村的生活相对贫困者多为以农为主、家庭残缺、身体残疾等类型的农户,他们一般处在村庄经济生活体系的边缘,时常面临着得不到贷款、农业劳动收益微薄等困境。如何使部分人走向富裕已成为单家集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面临的新任务。据笔者调查,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在运作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信贷人员在借贷过程中违规操作、从中渔利的现象。最后的结果是,获得贷款者大多是富裕的农民、村干部或私营企业主等,而不是穷人,而且出于对各种不可预期的经营风险的顾虑,穷人中普遍存在着对小额信贷“敬而远之”的心态。

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证实,“穷人的参与和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利,以及提高他们现有的实力是可持续性扶贫的重要切入点。”长期以来,许多基层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忽略了公众参与这一关键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正如UNDP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与扶贫》一书中所指出的:“在让人们参与对其自身生活产生影响的决策这一人类发展概念中最重要的一点上,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项目受益者的咨询和参与会改善项目的情况。有社区参与并由当地官员或非政府组织协调的计划,一般都比缺乏参与的项目更成功。”参与式发展中的主体除了先富裕起来的人群还应当包括贫困的农民,参与的主要方式就是使贫困者获得与其他相关角色开展对话、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如与项目制定者、实施者、监管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总之,公众以及基层社区精英对社区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是影响发展效果的重要变量,各类建设项目如果忽略了公众的愿望和意见,不但会因为拖延、抵制等而增加扶贫成本,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五)借鉴单家集经验,广泛培育小区域经济共同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单家集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经验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发现不同村落各自的传统优势,尊重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体自我选择的生计方式,培育小区域经济共同体。单家集人在生计方式上有一个传统就是重视商业贸易。近十几年来,西吉县各级领导部门和村组织看到了单家集农民的这种传统优势并给予引导和各种扶持,促成了一个以单家集村为中心与周边村镇相关互动的小地域经济共同体。商业贸易的繁荣打破了村庄的封闭性,使流动人口增加,从而带动了餐饮服务、商品批发零售、机电维修、蔬菜瓜果交易等方面的发展。由于该村很多人把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于非农产业劳动,从而为本村和周边乡村擅长耕作的农户提供了创收的机会。在每年的耕地种植、施肥锄草、收割等几个时段,每天有200多人在该村从事工资性收入的农业劳动。土豆加工、牛羊屠宰和皮毛加工等行业,在生产旺季需雇用500个左右的劳动力,人均工资每天20元左右,他们主要来自本村和周边的将台、王民、什字等乡镇。在单家集,很少有人愿意外出打工,因为本村就有很多就业的机会。

我们注意到,宁夏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多各有所长的村镇,有些村镇的农民擅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有些村镇的农民长于特色农业,有些村镇具有从事交通运输业的风气,有些村镇的农民善于从事各类商业贸易活动。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引导和扶持,在农村地区培育了一些专业村,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更加有力地推动农民增收,笔者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关注农村小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这里所说的农村小区域经济共同体应当是一个由若干村落或部分乡镇的有机关联、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亚县域经济共同体。培育农村小区域经济共同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查研究,发现特色。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宁夏农村不同村落、不同乡镇的经济文化类型,发现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第二,积极引导,政策扶持。在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体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加以培育。第三,坚持互补型和同一型的结合。农村小区域经济共同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互补性共同体,即不同村落或乡镇因为彼此存在着某种互补性而形成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小区域经济共同体,如以土豆加工为主的村落、以土豆种植为主的村落和以牛羊饲养为主的村落之间的联合。另一种是同一性经济共同体。不同村落或乡镇因为从事相似的生产方式而形成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如从事交通运输和长途贩运的村落或乡镇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这类经济共同体内部虽然不一定具有密切的协作关系,但可以共享来自政府部门的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可以就市场份额、运输价格等进行内部协商,共同防范行业风险,避免无序竞争,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对互补型和同一型两类小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多元并存、各有特色、互补联动、竞相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第四,坚持就近原则,打破行政边界。农村小区域经济共同体建设既要坚持就近原则,又要做到不受行政边界的束缚。例如,若干个村落虽然不属于同一乡镇或县级行政区,但如果它们之间空间距离接近并且存在着互补性或相似性,就可以突破行政边界而组成小区域经济共同体。第五,实事求是,科学引导,逐步发展。培育和发展农村小区域经济共同体有可能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推动力,但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实事求是、科学引导、逐步发展的过程。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注意发现不同的村落优势和特色,不搞“一刀切”,不采取条块划分式的组建方式。科学引导就是制定科学、合理和相对完善的政策,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行为的侧重点应当是科学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信息服务。逐步发展就是要着眼长远,坚持当前培育和逐步提升的结合。总之,从我们对单家集和宁夏部分村镇调查研究的情况看,在农村地区构建小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这一思路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如果在农村地区能够形成一些各有所长、分工协作、充满活力、协同发展的小区域经济共同体,这些星星点点的经济单元组合在一起,就有可能释放出令人欣喜的能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