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超给力的经济学: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30629300000006

第6章 如何让事业更上一层楼——职场中的经济学常识(2)

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探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行为,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率”。如果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效率,人类社会也发展不到今天。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提高效率中不断前进的。可以说,没有效率就没有发展。所以,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必须追求效率。大到宏观的经济计划,小到我们每一个人每天上班路线的选择,或者是在菜场买菜,所有这些都必须用效率来衡量。

经济生活是崇尚有序的,如果什么都不讲求效率,只习惯于一味拖延、一团乱麻,那就什么结果都得不到。所以说,工作不仅要拼实力、拼能力,更要比拼效率。

我们在此并不是要讨论效率与公平问题,我们关注的是怎样合理配置稀缺的时间资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同样的时间里,如果你效率高,多做了事情,那么收获就会更多。相反,如果你不懂时间管理的诀窍,那么就总比别人慢半拍。因此,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更好的事情来,让自己变成有效率的人。

有些人总爱把要做的事情往后推,总是相信以后还有很多时间,或者这件事在别的时间做会更容易些。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时间,而且,事情如果不及时处理,通常会变得更困难。

合理配置时间资源的第一个原则是:立即动手去做,不要拖延。时间本来就是非常稀缺的珍贵资源,而拖延既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相反,只会使问题深化,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没解决的问题,会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养成了拖延的毛病之后,要想做到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就非常困难了,更谈不上工作的有效落实。拖延的后果可想而知,没有任何人会为我们承担拖延的损失,最终的苦果还要由我们自己来尝。

即便你不是一个拖沓的人,也不代表着你就懂得合理安排时间。事情千头万绪,总有轻重缓急,如果你不分轻重,一味铺开来做,肯定到最后什么都做不好。会安排时间的人,首先学会的就是管理事情,将最重要的事情挑出来先做,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工作完成。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理查斯·舒瓦普为自己和公司的低效率而忧虑,于是去找效率专家艾维·利寻求帮助,希望艾维·利能卖给他一套思维方法,告诉他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艾维·利说:“好!我10分钟就可以教你一套至少提高效率50%的最佳方法。”

“请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舒瓦普用了5分钟写完。

艾维·利接着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是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紧,只要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利最后说:“你要保证每一天都这样做。你刚才看见了,只用10分钟时间梳理清楚思路,你就会事半功倍。当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这个实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一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了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五年后,伯利恒钢铁公司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独立钢铁公司。人们普遍认为,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对小钢铁厂的崛起功不可没。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分清轻重缓急是合理配置时间资源的第二个原则。但是,分辨出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并不容易。我们要学会分清“紧急的事”和“重要的事”,才能彻彻底底地把工作落实好。总之,要牢记“要事为先”。

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四象限”法对配置时间资源很有用。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紧急又重要(如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财务危机等)、重要但不紧急(如建立人际关系、人员培训、制订防范措施等)、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部门会议等)、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上网、闲谈、邮件、写博客等)。

重要紧急的事马上做,例如处理客户投诉、处理服务器故障等突发性问题,尽量以最短、最快的时间完成这些事;其次是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这一类事情影响深远,例如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这类事情的效益是中长期的。科维为大家提出的忠告是: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放在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

当然,要学会把事情分类、分清轻重缓急还远远不够。效率至上的经济学原则还要求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绝对专心,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不然花再多的时间也是白费。

卡特和约翰同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技术部门工作,无论学历还是技术水平,两人都不相上下。一次,老板给了他们难度相当的两个项目,要求在一个月之内拿出方案来。其间,卡特表现得相当卖力,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而约翰则表现得轻松得多,每天按时上下班,并没有任何不同于往日的忙碌。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卡特的方案没有得到老板的肯定,而约翰的方案却顺利通过了。

在后来与同事的沟通中,卡特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他每天是很忙碌,但是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忙碌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针对性,时间保证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他的方案得不到肯定也在意料之中。而约翰则不同,他把整个工作分成几块儿,每天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计划,每天都能看到工作在一步一步地进行着。他虽然看起来悠然自得,却能够保证高效率地工作,所以他的方案获得通过也是自然的。可见,效率对于工作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衡量工作效率不能看你花多少时间做工作,而是要看你做了多少有效的工作,也就是做了多少能获得收益的工作。毫无结果的工作只是一个浪费人力和财力的过程,自然是得不到肯定的。想要高效地工作,就应该努力专注于当前正在处理的事情。即使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一件地进行,做完一件事就了结一件事情。无论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于正在做的事情,集中精力处理完毕后,再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事情,着手进行下一项工作。

经济学笔记

忙碌与成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高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工作就是员工之间的平等竞争。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可以升迁,关键是看谁能创造业绩,谁能完成任务,还要看谁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谁能更快地完成任务。学会合理配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的时间资源,这样做,就会让你比别人更有效率,创造出更多价值,从而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你能争夺到多少水资源——短线决定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着名的理论,叫做“短线决定原则”。你可能对这个术语不熟悉,不过说起它的另一个名称“木桶定律”你可能就清楚了。我们知道,木桶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盛水,这一原则主要说的是,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木板,而是其最短的木板。

对于一只桶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其中的某一块或者几块木板再高都没有用,突出的木板一样不能决定盛水量,反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制约着木桶的盛水量。这块短板本身是有用的,只是因为“发展”得没有其他木板那么好,就因个体的落后而影响了整体的实力。

不过,别忘了经济学的一大特色就是总有假设的前提条件。“木桶定律”的假设前提是:每个桶都有足够的水等着去装。可是,现实情况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桶多水少,每个桶为了生存,势必要争夺有限的水资源。

我们都知道,短线决定原则在经济管理中被经常使用,它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在医学中,一个人身上有不同的器官,你能活多久,你的健康状况如何,不取决于你最好的器官,也不取决于你的各种器官的平均的损坏程度,而取决于你最差的那个器官。如果你的肾最差,你的生命就取决于肾,于是就要补肾、治肾或换肾。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们怎么在现有这个木桶的基础上让水装得更多一点呢?

以经济学中的生产过程为例,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如果能够锯下较长的木板补在短板上,那么装的水就会多了,这叫生产要素的替代;另一个办法是把木桶拆掉,利用这些板子重新组装一个木桶,让它们的高度一样,这样做,装的水也会多,这叫资产重组。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你不需要资产重组,也不需要生产要素替代,那么这一经济学的智慧对职场中的你有什么启示呢?

职场中,你首先要了解真正的薄弱环节之所在,确定“真正的短线”,因为很多时候都有假象存在,有时好像是短线,但却不是真正的短线。所以一定要了解真正的短线所在。

其实,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一个人自身的“短线”随处可见,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健康疾病。有的人事业很成功,但他的家庭生活却不一定和谐;有的人钱挣了不少,但他的身体状况不一定健康,结果无福消受;有的人动手能力强,但他在管理上不一定内行,结果只能劳作;有的人文科学得好,但他的理科成绩不一定理想,结果因偏科而考试失利……

正所谓人无完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很多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就认为这是自己的短板,于是花费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改掉或者改善,结果收效甚微,甚至在这种改变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应该成为谁。

我们在这里当然不是反对改正缺点,而是说在实施过程中要头脑清醒,明白哪些是自己做得到的,哪些是自己做不到的,虽然“万事皆有可能”,但人的性格有很多特质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烙印,是不可能或者不太可能真正改变的,在这些特质上寻求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对每个人而言,一定要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判断自己,了解自己,看到哪些缺点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可以控制的。

那么,当你发现短线时,该怎么解决呢?

明智的办法就是先扫除“体制上”的障碍。因为短线的解决绝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只有“体制上”的问题解决了,才好解决短线问题。对个人来说,这种“体制”主要体现在态度上。

要想“事事如意”,就要尽量同时兼顾自身最薄弱的环节,避免厚此薄彼,要化劣为优,消除“短板”。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拼事业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家庭;挣钱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锻炼;动手的时候,不妨琢磨一些管理技巧;喜欢上文科,不妨照顾一下理科。

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自身在某个方面是“最短的一块”,就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否则,它带给你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有些时候,往往就是因为一件事没做好而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不管你的职业是什么,如果你每年都能够彻底地反省一次,找出自己的缺点和阻碍自己进步的地方,那么毋庸置疑,你一定会取得数倍于现在的成就。

除了以上所说,我们还要明白,任何解决短线的方法都需要有追加的投入。没有追加的投入,问题是不能够解决的。那么,现在从哪里来寻找追加的投入呢?就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想办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自掏腰包参加各类培训辅导,积极“充电”,目的就是为了拾遗补缺,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也就是所谓的“短板”。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要付出时间成本和金钱,这部分投入就是“追加投入”,是值得的。

告别“短板”经历的诀窍就是不断学习。许多成功人士,他们总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努力告别短板的过去。这些成功人士的例子告诉我们,与其靠死拼硬干来积累财富,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全面地、根本性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如果你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你不知道的知识,那么在五年之后,你就会惊讶于它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着名体育专栏作家阿科·沃尔德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体育趣闻:

在那次全国女子网球单打比赛中,16岁的莫琳·康诺莉打败了顿丝·哈特。莫林直落两盘,轻松取胜。

要知道,顿丝·哈特可是温布尔敦网球公开赛的冠军,专家们评论她在和莫琳的比赛中已经发挥出了最高的水平,但仍不是这个加州十几岁少女的对手。前温网冠军玛丽·哈德维克·哈尔走进餐厅,向莫琳表示祝贺,而莫琳却“肆无忌惮”地说:“玛丽,要是你30分钟内能准备好的话,我想和你再练练,我的反手接球有点弱!”结果,她们几乎打了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