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腹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与治疗
30679600000014

第14章 肝脏(7)

蛋白质含量低,而糖类及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尤其是包括许多饱和脂肪(来自油炸食物)及氢化脂肪的饮食,无法提供身体足够的蛋白质,以修补组织,还会徒增肝脏的负担。这类的食物包括白面粉制品、白糖制品及一些仿造食物(与原来产品的外观及味道相似),这些仿造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酵素成分均比原来产品少。咖啡、高脂和高胆固醇的肉类、盐、汽水、糖、茶、辣或油煎的食物和加工食品都有碍健康,应避免。垃圾食物和含添加物、防腐剂及化学成分的食品也都该避免。

(二)节制饮食

肥胖和超重的脂肪肝患者应从节制饮食着手,冰淇淋、糖果之类高热量食物少食,可多食豆类食物;为避免高尿酸血症,还可适当每日加服别嘌呤醇100~300mg并鼓励饮水。少吃红肉和含有动物脂肪的食物,尤其不要食用动物内脏,它们所含的高胆固醇是脂肪肝的大敌。

(三)减肥

肥胖的人半数可有轻度脂肪肝,重度肥胖的患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可达61%~80%以上,肝内脂肪的堆积与体重成正比,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后,其脂肪肝的程度减轻。反之,体重增加,脂肪厚,亦加重,减少营养物质摄入、控制体重,可使脂肪肝得到改善。应进行运动锻炼,每天步行2小时才能达到减脂的目的。

(四)禁酒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超过任何一种食物,当过量的酒精进入肝中,肝脏就失去其功能。酒精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急性损伤,转氨酶上升,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

(五)多食用荞麦面

荞麦面对血脂及脂肪肝影响的动物实验表明,荞麦面对大白鼠高血脂模型有降脂作用。同时荞麦面可使因食用大剂量高脂肪膳食的大白鼠所造成的脂肪肝在短期内明显恢复。荞麦降血脂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所富含的芦丁、纤维素、无机盐及矿物质。

(六)预防医源性脂肪肝

肝炎患者如果休息过多,再加上进食高精、高热量饮食、体重增加或持续长时间静滴高渗糖等均能引起脂肪肝。因此在治疗和护理时要加以预防避免。详情参见肝炎与肝硬化一节。

(七)预防便秘

避开容易导致便秘的食物,便秘会加倍肝的工作量,会增加脂肪和胆固醇在血液和肝脏的堆积。确保饮食中含有足量的纤维素,详情参见便秘一节。

(八)用果菜汁清血

每个月做一次维持三天的禁食(只喝果汁),有益肝脏解毒。禁食期间可喝甜菜汁、胡萝卜汁、黑萝卜汁及蒲公英萃取液。叶绿素及柠檬水是极佳的清肝、清血物质。定期清洁体内,尤其是肝脏,对维持健康很重要。

(九)多摄取含钾丰富的食物

海带、掌状红皮藻、啤酒酵母、米糠及麦麸、杏仁果、葡萄干、李子、香蕉、种子(瓜子)都富含钾。

(十)避免体内毒素囤积

酒精、农药、防腐剂及其他毒素会损害肝脏。即使这些毒素没有累积于肝内,肝功能也会因为膜与肾功能遭毒素侵害而受影响。

(十一)天然药草

如枸杞子、葛根、马兰等有保肝去脂作用,可多食用。蔬菜中有去脂作用的有大蒜、芹菜、紫菜、香菇、海带、洋葱等,在日常生活中可增加这类食物的食入量。

(十二)具有祛脂保肝作用的营养素

1.胆碱

用量每日3次,每次1g,饭后服,系机体重要营养物质,主要以磷脂形式存在。胆碱可促进肝内脂肪转变为磷脂而转运至肝外,防止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因胆碱的代谢产物可使血氨升高,故肝昏迷患者忌用。

2.蛋氨酸

用量每日3次,每次1克,饭后服。蛋氨酸(甲硫氨基酸)系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因其分子顶端具有活性强的甲基,故也是合成胆碱时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作用是通过胆碱间接地发挥祛脂作用。忌用于肝昏迷。

3.肌醇

用法每日3次,每次0.5~1.0g。属B族维生素,能促进肝内脂肪转变为磷脂而转运至肝外,也可防止和消除由生物素、高胆固醇食物、四氯化碳等所致的脂肪肝。

4.复方胆碱(内含蛋氨酸、胆碱、B12肝粉)

用量依产品标示,具有祛脂作用。

5.辅酶Q10

每日60mg。供应肝脏氧气有效的护肝物质。

6.卵磷脂

1汤匙,餐前服用,或用胶囊。预防脂肪堆积于肝脏,造成肝肥大。

7.半胱氨酸、甲硫胺酸及麸胱甘肽

每天各500mg,麸胱甘肽每天100mg,餐前服用。协助肝的解毒功能及保护肝细胞。

8.综合消化酶包括牛胆汁

用量依照产品标示。帮助消化,减轻肝的负担。

(十三)保健药膳

1.鱼脑粉

鱼脑(或鱼子)适量。将鱼脑或鱼子焙黄研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次服3~5g。适用于脂肪肝症。

2.骨头海带汤

海带丝、动物脊骨各适量,精盐、醋、味精,胡椒粉各少许。将海带丝洗净,先蒸一下;将动物脊骨炖汤,汤开后去浮沫,投入海带丝炖烂,加精盐、醋、味精、胡椒粉调味即可,食海带,饮汤。适用于脂肪肝症。

3.玉米须冬葵子赤豆汤

玉米须60g,冬葵子15g,赤小豆100g,白糖适量。将玉米须、冬葵子水煎取汁,入赤小豆煮成汤,加白糖调味。吃豆,饮汤。每天分2次饮服。功效利胆除湿,利水消肿。适用于水湿停滞型脂肪肝症。

五、危险讯号

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

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剧烈疼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

突然的心绞痛发作,伴有恶心、呕吐、欠汗。

头晕、头痛,尤其是头痛为跳痛或后脑胀痛者。

耳鸣、一侧肢体、面部或口周阵阵麻木。

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放射状胸痛、昏厥等症状。

当肝内脂肪沉积过多时,可带来肝硬化、脑血栓、肺栓塞等严重病变,严重的会发生突然死亡,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请立即就医。

§§§第12节胆系

胆系常见的疾病为胆石症、胆囊炎、胆系肿瘤及这些疾病引起的胆管梗阻。影像学检查的主要价值就是确定有否胆系结石、炎症或肿瘤,并明确其部位、大小、范围及其引起胆管梗阻的程度。

一、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

目前常用的胆系X线检查有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和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PTC为直接穿刺胆管,并注入对比剂造影显示胆管的病变。ERCP是在透视下首先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造影显示胆胰管。胆管术后常放置的T形引流管,经T形管注入对比剂也可显示胆管。

(二)超声检查

患者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以上。采用仰卧位或左前斜位扫查。探头沿肋缘下横切或斜切。

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探头沿着肋缘或肋间扫查可显示胆囊,移动并转换探头方向进一步显示胆囊横断面。

(三)CT检查

1.平扫检查

胆系的CT扫描范围需从膈顶到胰头钩突部。扫描前准备及扫描层厚与检查肝相同。但胆囊扫描层厚一般采取3~5mm,以更好地显示细小病变。

2.增强检查

平扫发现胆囊壁增厚或胆囊、胆管内软组织肿块,通常需要进行对比增强扫描。对比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和方法及扫描程序与检查肝相同。螺旋CT薄层扫描后重建,可进行胆系三维CT成像。

(四)MRI检查

1.普通扫描

胆管的普通MRI扫描,常规采用SE序列的T1-WI和T2-WI扫描,除了行轴位扫描外,可根据需要增加冠状位或矢状位扫描。鉴别有困难的占位性病变,也可进行对比增强检查。

2.MRI胆胰管造影

胆管梗阻的病例,一般进行常规扫描后,都需要进行MR胆胰管造影(MRCP)进一步观察。MRCP技术是通过增加TE时间扫描,获得重TWI,突出显示胆胰管内静态水的信号,表现极高信号,与肝实质低信号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而清晰显示胰胆管的MRI图像。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1.X线检查

PTC或ERCP都能比较良好地显示胆管。正常胆管显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肝内胆管表现树状分布,走向自然,由小到大按一定比例形成左、右肝管,再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长约3~4cm,内径约0.4~0.6cm,向下延续形成胆总管,胆总管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胆总管长约4~8cm,内径0.6~0.8cm。

PTC或ERCP检查一般胆囊都不容易显影,即使显影,充盈也不满意,达不到诊断要求。

2.超声检查

横切面和纵切面胆囊的形状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长圆形,胆囊大小直径约4~5cm,胆囊壁厚度约2~3mm。胆囊腔内表现均匀的无回声,胆囊壁为边缘光滑的强回声。胆囊后方回声增强。

肝内胆管一般不能显示。高分辨超声扫查可能显示肝内胆管。但其内径不超过2mm。肝外胆管位于门静脉前方,管壁薄而光滑。纵切面呈无网声长管状影,横切面呈小圆形无回声影。

3.CT检查

平扫检查:平扫胆囊位于肝门下方,肝右叶内侧。横断面表现圆形或类圆形,直径约4~5cm,胆囊腔表现均匀水样低密度,CT值为约0~20HU。胆囊壁光滑锐利,厚度约2~3mm。对比增强检查胆囊腔内无对比强化,胆囊壁表现均匀一致的强化。

正常肝内、外胆管大多数CT不显示,簿层扫描少数可能显示,平扫表现为小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区,与血管影表现相同,对比增强后m管增强而胆管没有增强可以鉴别。

4.MRI检查

MRI检查轴位胆囊形状与CT表现相同,冠状位表现长圆形位于肝门部。胆囊内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光滑锐利。MRCP多数胆囊都能清晰显示,正常胆囊内含有胆汁,表现为极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缘光滑。胆囊形状呈长圆形或梨形,长7~10cm,宽3~4cm,分为底部、体部、颈部并和胆囊管相连。

正常胆管内含有胆汁,普通MRI扫描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表现圆形或管状影像。MRCP肝内、外胆管显示率高达90%~100%。所见胆系结构影像清晰,优于PTC、ERCP、CT和超声检查,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均匀的高信号。

(二)基本病变表现

1.胆囊大小、形态、数目和位置异常

超声、CT、MRI检查容易发现胆囊增大,通常见于胆囊炎或胆囊管梗阻。超声检查显示胆囊纵径×横径超过9cm×3cm,CT检查显示胆囊横断面直径超过5cm。胆囊缩小则常常并有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厚度超过3mm,可表现环形或局限性增厚。单纯胆囊壁增厚常见于胆囊炎,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壁呈“壁内分层”,由外到内表现高、低、高回声,中层低回声为浆膜下水肿、炎性坏死;MRI表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CT增强检查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增强,边缘轮廓不规则,呈锯齿状或幕状突起。位于肝门部胆囊床以外的胆囊或双胆囊均为先天异常,认真细致进行超声、CT、MRI检查,一般都能做出明确诊断。

2.异常钙化灶

胆囊钙化灶多为结石所致,X线平片表现为中间低密度、边缘高密度影,但需要与右肾钙化灶等胆系外钙化灶鉴别。超声检查胆囊和胆管内结石的典型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前者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由于周围介质声阻对比较差,胆管内结石显示不如胆囊结石清楚。CT检查胆囊和胆管内结石表现胆囊或胆管内单发或多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在扩张的胆管内,异常结石在周围低密度胆汁衬托下出现所谓“靶征”、“新月征”。MRI检查绝大部分胆囊和胆管内结石在,T1-WI和T2-WI均表现低信号,T1-WI及MRCP显示更加清晰,表现高信号的胆汁中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充盈缺损。

3.胆管扩张

PTC或ERCP均可显示先天性的胆管扩张,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局部胆管梭形或囊状扩大。后天性的胆管扩张由于下端的阻塞或狭窄引起上段胆管全程扩张,胆总管受累则直径超过1.1cm,并可见从胆总管到肝外周胆管由大到小的扩张,形成所谓“软藤征”或“枯支征”。超声检查容易显示扩张的胆管,表现为从肝门到肝外围的无回声的增粗管状结构,肝内胆管内径超过3mm,肝外胆管内径超过7mm。CT检查表现肝内胆管呈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区,直径超过5mm,肝总管和胆总管扩张出现从肝门至胰头部连续不断的低密度环,直径超过1cm。壶腹部周围的病变除引起胆管扩张,同时还可发现胰管扩张,出现所谓“双管征”,为低位性胆管梗阻的重要征象。MRI检查扩张的胆管T1-WI表现低信号,T2-WI表现高信号。MRCP由于黑色的肝脏背景与极高信号的胆系形成明显的信号差,扩张的胆管表现更加清晰。

4.胆管狭窄

炎症、结石、肿瘤是最常见引起胆管狭窄的原因,狭窄病变以上的胆管都出现胆管扩张。狭窄的胆管PTC或ERCP可见不同程度胆管管腔变细或突然中断。超声检查低回声的胆管内腔变窄、闭塞,边缘不规则,管壁增厚,管腔外径增宽。CT可通过扩张胆管逐个层面向下追踪,当出现扩张胆管变细的层面,即为胆管狭窄段;胆管狭窄的MRI轴位表现与CT表现相同,MRCP表现与PTC所见相同。炎症引起的胆管狭窄呈鼠尾状或漏斗状的狭窄,边缘光滑,范围较长;结石或胆管癌引起的胆管狭窄为局限的偏心性或向心性狭窄。

5.充盈缺损

胆管内的结石或肿瘤如不引起胆管完全阻塞,PT检查见对比剂仍能通过,则表现为胆管内圆形、类圆形充盈缺损,如发生完全阻塞,阻塞末端呈“倒杯口”状充盈缺损,结石充盈缺损边缘光滑,胆管癌充盈缺损则边缘不规则。超声检查结石在低回声胆囊鼓胆管内呈强回声团伴有后方声影的充盈缺损,胆管癌则在狭窄或阻塞处呈现弱回声或中等度回声的软组织肿块。CT对胆囊阳性结石容易显示。胆管结石可在扩张的胆管末端见到高密度结石影,胆囊肿瘤表现为胆囊内软组织肿块,胆囊壁增厚,胆管肿瘤则在扩张的胆管见到胆管壁增厚及其向腔外生长的软组织肿块。MRI检查胆结石在T1-WI上高信号的胆汁中呈低信号充盈缺损,胆管肿瘤可见胆囊或胆管内软组织信号的充盈缺损。MRCP图像上,胆管结石表现扩张胆管末端边缘光滑的倒“杯口”状充盈缺损,胆管肿瘤的充盈缺损表现边缘不规则。

(三)比较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