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腹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与治疗
30679600000020

第20章 胰腺(3)

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对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很有帮助,在提供腹部和后腹膜腔的综合性信息方面也颇具优势。急性胰腺炎行CT、检查时不用口服对比剂,以防影响观察胰腺的密度变化。因为正常胰腺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胰腺轻度肿大有时难以辨认,需靠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典型表现是胰腺局部或弥漫性肿大,密度稍减低,胰腺周围常有炎性渗出,导致胰腺边缘不清,邻近肾前筋膜增厚,此征象尽管非胰腺炎所特有,但却是胰腺炎的重要标志。胰分泌液具有高侵袭性,可沿着组织间隙弥漫性扩散形成炎性混合物,再进一步演变为液化、化脓或吸收好转。水肿型胰腺炎病变程度较轻,而坏死出血性胰腺炎者胰腺明显肿大,上述改变更显著,胰腺密度不均。坏死呈低密度区而出血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可见坏死区不增强,据此可帮助了解胰腺的坏死范围。由于胰腺炎炎性渗液内含有消化酶,极具侵蚀性,并有一定的流动性,聚积在胰内、外的病变可扩散到小网膜、脾周围、胃周围、肾旁前间隙、升、降结肠周围间隙、肠系膜以至盆腔,因此CT检查范围必要时要向下扩展到盆腔。胰腺假性囊肿形成时,可见边界清楚的囊状低密度区。脓肿是胰腺炎的重要并发症,可危及生命,CT表现与坏死区相似,为局限性低密度灶,出现气体是脓肿的特征。脓肿诊断时需与假囊肿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针吸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MRI检查

胰腺增大,于T1-WI上表现为胰腺信号减低,T2-WI上则增高,T1-WI脂肪抑制像上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为不均匀强化。由于胰腺周围脂肪组织水肿,胰腺边缘多模糊不清。胰周积液时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出血使T2延长而T1缩短,在T1-WI和T2-WI,都表现为高信号,并随着血红蛋白演变而变化。假性囊肿呈长T1、长T2的圆形、边界清楚、壁厚的囊性病变,囊内信号可不均匀。脓肿表现与假囊肿类似,不易区分。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胰腺炎常有明确病史、体征及化验检查所见,结合影像学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影像学检查有助确定病变的病理情况,腹膜后扩散范围及有无并发症。这些对评价病情、决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都有很大帮助。急性胰腺炎是一个极为复杂多变的疾病,不同病因、不同病期有不同的治疗要求。所以,治疗方案也迥然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在“个体化治疗”及“综合治疗”的原则指导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一)鉴别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1.属于胆源性或非胆源性

确定为胆源性胰腺炎者,还要鉴别是否有胆道梗阻存在。对有梗阻者,还要确定有否阻塞胆管炎的“三联征”或“五联征”。对有阻塞性胆管炎患者要做急诊或早期手术,解除胆道梗阻的同时引流小网膜腔;对于无明显胆道梗阻者,先做对症治疗,待急性炎症缓解后,再做胆道手术,但一定要在本次住院期内手术,以免出院后复发。对于有内镜条件的单位,对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做急诊或早期的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及鼻胆管引流是更合理的选择。

2.非胆源性胰腺炎

首先要区别属轻型急性胰腺炎或重型急性胰腺炎,区别的标准就是有无胰腺坏死、假性囊肿或胰腺脓肿以及有无器官功能不全。轻型急性胰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经过“胰腺休息疗法”及支持治疗大都会自愈的。相反,重型急性胰腺炎变化多端,预后难以预料。为选择恰当治疗方针,首先要根据临床症状、CT图像以及CT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菌学检查鉴别胰腺坏死是否已感染,无感染证据者,应做强化非手术治疗,即在上述“胰腺休息”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如善得定,中药芒硝外敷及生大黄内服或灌肠,大多数患者都可获得治愈,少数患者会出现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可待后期处理。对于已具有胰腺感染证据者,原则上列为手术治疗对象,手术前先做加强监护治疗24h,采用大剂量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对反应不佳、病情恶化者及时手术。手术方式为坏死组织清除术,小网膜腔灌洗引流,对经过加强治疗反应好、病情稳定者,继续加强监护治疗,待脓肿形成做后期引流。以上为疾病开始阶段的治疗方案选择,主要属急性反应期或感染期开始的患者。

(二)进入感染期后的治疗

约在起病1周左右,对于已进入感染期的患者,临床上呈张弛热,患者有严重腹胀,腰背部明显水肿,治疗方案为尽快引流腹腔内感染灶。具体措施包括CT感染灶定位,尽快手术引流,加强有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大力营养支持以及预防深部真菌感染,感染期病程一般约需2个月左右。2个月以后,患者大多进入“腹膜后残余感染期”,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壁引流创口长期不愈,常伴有胰瘘或胃肠瘘,全身营养不良,治疗方案为腹膜后感染残腔敞开引流。具体方法先做瘘道加压造影,了解腹膜后感染残腔的范围及位置,是否合并胰瘘及胃肠道瘘。然后,根据造影设计手术径路及切口,营养状态纠正后,尽早做腹膜后残腔敞开引流及合并胰腺瘘或肠瘘的处理。手术后,患者大多恢复良好。急性胰腺炎虽然病情凶险,千变万化,但一旦掌握了它的发展规律,按照不同病因、不同病程选择相应的合理治疗方案,约80%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5节慢性胰腺炎

一、临床与病理

慢性胰腺炎是指由各种因素造成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实质和胰管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肉眼观察胰腺呈结节状,质较硬。病理上胰腺间质细胞浸润,常有一定量的纤维组织增生,腺泡和胰腺组织萎缩、消失,有钙化或结石形成,胰管呈不同程度扩张。临床上患者可有上腹痛,可合并糖尿病,常伴有胆系疾患。

二、影像学表现

(一)X线检查

平片可于胰腺走行区发现致密的多发性小结石及钙化。ERCP对慢性胰腺炎诊断较敏感,表现为胰管的狭窄、扩张,胰管内结石等。

(二)超声检查

可直接显示胰腺轻度增大或胰腺萎缩变小,轮廓多不规则,胰腺实质回声多呈不均匀性增强。主胰管常扩张,其中如有小结石可出现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和声影。有时可见伴发的假性囊肿回声。

(三)CT检查

对胰腺实质的显示更加准确,对钙化的显示更为敏感。可表现为胰腺局部增大或萎缩,胰管不同程度扩张,胰腺钙化形成,钙化呈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合并假性囊肿形成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密度区,CT值接近水的密度。

(四)MRI检查

可显示胰腺的大小和形态改变,胰管串珠状扩张及胰腺周围筋膜增厚等。由于慢性胰腺炎时胰腺的纤维化,在T1-WI脂肪抑制像和T2-WI上均可表现为低信号区。在动态增强MRI上,纤维化区没有强化或强化不明显。慢性胰腺炎合并假囊肿时,T1-WI表现为局限性囊状低信号区,T2-WI显示为囊状高信号区。钙化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改变,但在MRI上难以识别。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特别是慢性胰腺炎所致的胰头局限性增大,有时与胰腺癌鉴别十分困难,它们都可表现为胰头增大及胰体尾部萎缩。

(一)鉴别要点

1.胰头慢性炎性肿大以纤维化改变为主,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改变。

2.动态扫描各期强化规律基本与正常胰腺的强化规律相一致,胰头癌则在动脉期为低密度或低信号。

3.发现钙化、假囊肿,提示炎症机会大。

4.胰腺癌更易引起胰腺邻近血管受到侵犯或被包埋。

5.胰腺癌较早即可能出现肝、腹膜后转移。有时尚需穿刺活检或随访来明确诊断。

治疗慢性胆囊炎确诊需要做B超和胆囊造影检查。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尤其是伴有结石者,或重症胆囊炎需要手术治疗,切除发炎的胆囊。对于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也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目前本病外科治疗效果好。而症状轻微的急性胆囊炎、单纯性胆囊炎可选用药物治疗,采用抗菌药物以及疏肝、清热、利湿的中草药治疗。

(二)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饮食药物及手术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的治疗有三个方面:饮食疗法、药物疗法及手术疗法。

1.饮食疗法:发作时禁食并输液,症状改善后给流食,但要避免含油食品、酒和咖啡。

2.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生素、利胆药和对症治疗。

3.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老人都能承受手术,这取决于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有无胆囊炎等炎症。对急重、必须急诊做手术的胆囊炎和胆石症,要考虑到手术后的败血症、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和肝昏迷等术后并发症。

(1)保胆取石术

胆囊结石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取出结石。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微创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胆囊切除术等。以往传统治疗胆囊结石术,结果要么就是切除胆囊,要么就是盲人取石,导致术后细碎结石遗留,待到细碎结石慢慢长大,即误认为结石复发,实为医生“术后遗留”和“残留”所致。医院微创外科已经开展在纤维胆道镜下进行“保胆取石术”。它是用软性(纤维)胆道镜进入胆囊内进行检查和治疗,纤维胆道镜既可以随意弯曲,又可以照明观察,做到哪里有结石就可以到达哪里取石,能完全取净结石。此种方法既保留了胆囊,又可将胆囊内结石取净,降低了结石的复发率。具有手术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已成为胆结石治疗的重要手段。

(2)微创腹腔镜手术

胆囊炎合并结石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两大类,如有以下情况则必须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症状较重,发病不超过72小时;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不论有无结石;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无明显收缩功能者;伴有胆囊管狭窄闭塞、胆囊积液等的胆囊结石。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之一,除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外,现在一部分胆囊结石可采用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腹部仅打三四个小孔的腹腔镜手术方式。

(3)中医药防治胆石病

胆囊炎中医药防治宜用疏肝利胆、清热除湿法。一般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先导,采用碎、排、溶、防、切、取方法系列治疗胆石症,进行消炎、利胆、排石、溶石、防石抗肝细胞脂肪变性、清除自由基等中医药治疗。

(4)预防

急性胆囊炎多因结石梗阻或细菌感染引起。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虾蟹等,多吃鱼类、蔬菜。适当进食少量脂肪食物,如肥肉、鸡蛋等,以刺激胆囊收缩,把胆汁排空,防止胆石形成。本病有时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故应及早到医院诊治,以防反复发作变为慢性胆囊炎。如为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应及早手术治疗。如为单纯性胆囊炎,先用药物控制症状后再择期行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项问题:

①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青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防止过度的肥胖,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

②讲究饮食卫生,控制油腻食品和咖啡、酒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适当节制脂肪食物。因为吃带脂肪的食物以后,会反射性地使胆囊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便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

③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

④积极防治肠道寄生虫病,已证明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⑤为了预防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患者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和个人卫生,积极治疗急性胆囊炎,避免转变为慢性胆囊炎。如果发作比较频繁,症状比较重,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用利胆药等保守疗法又不见效,就应该及时考虑用手术治疗。

§§§第6节胰腺癌

一、临床与病理

胰腺导管细胞癌,简称胰腺癌,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胰腺恶性肿瘤的95%。其他还有内分泌性细胞肿瘤及非上皮性肿瘤。导管腺癌病理上为致密的纤维化硬化性病变。约60%~70%发生于胰腺头部,其次为体、尾或头体、全胰受累。胰腺癌的大小和外形不一。边界有的分明,有的分辨不清。呈坚硬的结节样,肿块中心常有坏死。由于胰腺淋巴引流丰富和缺乏胰周包膜,较易出现其他脏器或淋巴结的转移。

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确,不易引起重视。因胰头癌常直接侵犯或压迫胆总管胰内段,出现进行性阻塞性黄疸,临床就诊相对早。胰体尾部癌多在出现持续性腹痛、腰背痛或发现上腹深部肿块时就诊。胰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约为5%。胰腺癌为胰腺外分泌组织所发生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来自导管上皮,少数来自腺泡上皮。胰腺癌占所有癌的1%~4%。

(一)大体所见

胰腺癌发生在胰头者占70%~80%,体、尾部占20%~30%,遍及全胰腺者少数。肿瘤多向胰腺表面隆起,形成硬实结节或粗大结节,灰白色,肿瘤界限往往不清。癌肿大小不等,体积小的腺癌可埋于胰实质内,但其周围的胰腺组织往往陷于硬化,有时胰腺可变形。胰腺癌有时与慢性胰腺炎很难鉴别,以至将慢性胰腺炎误为胰腺癌而行根治术。胰头癌常侵及十二指肠壁,则与壶腹部的正常关系模糊不清,但十二指肠黏膜一般尚正常。癌肿的切面呈灰白色、质硬,少数呈胶冻状、乳头状或囊状,较软,若有出血坏死则亦可变软。

(二)光镜所见

按其组织形态可分为腺癌、腺鳞癌、黏液腺癌、囊腺癌及乳头状囊腺癌、巨细胞癌、腺泡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等。

1.腺癌(Adenocarcinoma):又称导管细胞腺癌、柱状细胞癌等,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90%,癌细胞多呈高柱状或立方形,核圆或椭圆形,多在基底部。胞浆多呈水样透亮染色,无颗粒,偶见纤毛。癌细胞围成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腺腔,腺腔有时扩张,但不成囊状。有的腺癌,巢小而一致,呈小腺管样结构,黏液染色多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