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腹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与治疗
30679600000007

第7章 胃恶性肿瘤

一、胃癌

(一)病因

尚未明确,但显然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血型、体质、种族属内在因素;生活习惯、职业、饮食种类、饮水、嗜好、环境土壤属外界因素。其中以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素质为最重要。

从全球来看,胃癌的集中高发地区有日本、智利、芬兰、俄罗斯,而美国、马来西亚历来发病率最低。从我国来看,华东、华北、西北是高发地区。近10多年来,胃癌发生率呈全球性下降,其原因不明。有调查说:定居美国的日本后裔,习惯于美国生活方式后,胃癌发生率显然下降,表明生活和饮食对胃癌发生有较大影响。还有调查发现A型血的人的胃癌发病率较其他血型者为高。胃癌又常见于近亲中,说明遗传素质起了一定全用。

一致认为,某些疾病是胃癌发生的癌前状态,如胃息肉,其演变成胃癌率为7%~10%,甚至有更高者,特别多见于直径超过2cm者;又如胃溃疡、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又如胃酸缺乏症,患恶性贫血者发生胃癌较一般人高21.9倍。

近年发现胃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感染高流行的国家地区,胃癌发生率也高,而欧美一些国家HP感染流行低,胃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HP感染阳性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是HP感染阴性者的3~6倍。有关HP致胃癌的机制,可能为HP感染后产生氨,中和胃酸引起低胃酸,致分解硝酸盐的细菌在胃内滋生,所产生的亚硝酸盐以及N-严硝基化合物具有致胃膜癌的作用;此外,HP的代谢产物包括一些酶和毒素也能直接损害胃黏膜,导致DNA的损伤,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

(二)病理

胃癌可以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最多见于胃窦,其次为胃小弯,再次为贲门。胃大弯和前壁较少。胃癌的大体形态,随病期而不同,宜将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分开。

1.早期胃癌

指所有属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是否有淋巴转移。通用的早期胃癌分类源自日本胃肠道内镜学会,基本上已为大家采用,分为三型:Ⅰ型降隆型,癌块突出约5mm以上;Ⅱ型浅表型,癌块微隆与低陷在5mm以内,其有3个亚型:Ⅱa表面隆起型、Ⅱb平坦型、Ⅱc表面凹陷型;Ⅲ型凹陷型,深度超过5mm。以外,还有混合型(如Ⅱa+Ⅱc、Ⅱc+Ⅱa+Ⅲ等等)。最近,我国根据胃镜所见和上述分类,提出小胃癌(癌灶直径6~10cm)和微小胃癌(癌灶直径≤5mm)的分类,把胃癌诊断水平推向早期始发阶段,使经根治术后5年存活率提高到达100%。

2.进展期胃癌

国内习惯将其分为三型:①块状型癌:小的如息肉样,大的呈巨块状,突入胃腔内,表面常破溃出血、坏死或继发感染。此型癌肿较局限,生长缓慢,转移较晚。②溃疡型癌:癌中心部凹陷呈溃疡,四周边缘呈不规则隆起,溃疡直径一般大于2.5cm,基底较浅,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浸润。此型发生出血穿孔者较多见,转移的早晚视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而有所不同。③弥漫型癌:癌细胞弥漫浸润于胃壁各层内,遍及胃的大部或全部,而因胃腔缩窄,胃壁僵硬,呈“革袋状”。此型癌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转移亦较早。

国际上多按传统的Borrmann分类,将胃癌分为四型:Ⅰ型即结节型,Ⅱ型指无浸润的溃疡型(井口样,边缘清楚,有时隆起呈围堤状而无周围浸润),Ⅲ型指有浸润的溃疡型(边界不清,并向四周浸润)和Ⅳ型即弥漫型。

从组织学来看,胃癌绝大多数为腺癌。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分类,将胃癌分为:①腺癌,包括乳头状、管状、黏液和印戒细胞癌即胞浆内的黏液,将细胞核挤到一边而形成;②腺鳞癌;③鳞状细胞癌;④未分化癌;⑤未分化类癌。芬兰的Lauren根据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分为二种:即肠型癌、弥漫型癌和其他型,其中肠型癌多属分化较高的管状或乳头状腺癌,呈局限生长;弥漫型癌分化差,呈浸润生长。

(三)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

癌肿向胃壁四周或深部浸润,可直接侵入腹壁、邻近器官或组织(肝、胰、大网膜、横结肠系膜等)。癌细胞也可沿黏膜下层淋巴网蔓延,向上侵犯食管下段,向下侵及十二指肠。

2.淋巴转移

是最主要的转移方式。甚至仅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已有淋巴转移达4%~5.7%;据报道诊断胃癌而施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时,发生淋巴转移者高达60%。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后,形成栓子,随淋巴液转移至局属淋巴结,根据癌肿部位分别到幽门上、胃小弯、幽门下、脾胰淋巴结;最后汇集到腹腔淋巴结。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淋巴管之间有着丰富淋巴网,一处癌肿可累及所有各区淋巴结。目前,将有关淋巴结分成下列各级:①贲门右区;②贲门左区;③沿胃小弯;④沿胃大弯;⑤幽门上区;⑥幽门下区;⑦胃左动脉干周围;⑧肝总动脉周围;⑨腹腔动脉周围;⑩脾门;脾动脉干周围;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胰头十二指肠后;肠系膜血管根部;结肠中11动脉旁;腹主动脉旁。恶性程度较高的癌肿可以超越上述常规方式,而直接侵及远处淋巴结,所谓跳跃式转移,最常见的有两处:一是通过胸导管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二是通过肝圆韧带淋巴管转移到脐周围。体检时要特别注意。

3.血行转移

多发生在晚期,癌细胞通过血行,播散到肝、肺、骨、脑等处。

4.腹腔种植

癌肿浸润穿透胃壁,癌细胞脱落而种植于腹膜、大网膜或其他脏器表面。

胃癌还可转移至卵巢,但其确切的转移途径尚不清楚。

二、胃肉瘤

占胃恶性肿瘤的1%~3%,以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多见,还有神经纤维肉瘤等。胃肉瘤好发于小弯和后壁。有向胃外生长的如神经纤维肉瘤,有突向胃腔生长的平滑肌肉瘤,而恶性淋巴瘤则广泛地浸润胃壁,形成一大片浅溃疡。

(一)临床主要症状

1.上腹部不适,类似消化性溃疡的疼痛,但无明显的节律性,伴有喛气、恶心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2.胃肠道出血,多见于突入胃腔、表面溃破的平滑肌肉瘤;

3.腹部肿块,则常为向外突出的巨大神经纤维肉瘤的表现。

胃肉瘤很难和胃溃疡鉴别,有时在手术中做病理检查才能决定。X线钡餐检查,向胃外生长的肉瘤表现为胃受压和移位;向胃内腔生长的则表现为圆形充盈缺损。

治疗:应按病变范围行胃根治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恶性淋巴瘤在手术后应行X线放射治疗。

(二)影像学表现

1.钡剂造影表现

(1)胃癌的X线表现

与大体形态有关,但不能截然划分。常见下列表现:①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多见于蕈伞型癌;②胃腔狭窄、胃壁僵硬,主要由浸润型癌引起,也可见于蕈伞型癌;③龛影,多见于溃疡型癌,龛影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周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即环堤,轮廓不规则而锐利,其中常见到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以上表现被称为半月综合征;④黏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黏膜下肿瘤浸润常使皱襞异常粗大、僵直或如杵状和结节状,形态固定不变;⑤癌瘤区蠕动消失。不同部位胃癌的X线表现又有些特殊性,不再赘述。

(2)早期胃癌

当前国内外多采用日本内镜学会提出的早期胃癌的定义和分型。早期胃癌是指癌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和有无转移。早期胃癌依肉眼形态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①隆起型(Ⅰ型):肿瘤呈类圆形突向胃腔高度超过5mm,边界清楚,基底宽,表面粗糙。双重法及加压法显示为小而不规则的充盈缺

损,边界清楚;②表面型(Ⅱ型):肿瘤表浅,平坦,沿黏膜及黏膜下层生长,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少数病例边界不清。其三个亚型中的隆起及凹陷均不超出5mm。此型须在良好的双重造影像及加压像上才能显示,可见胃小区及胃小沟破坏呈不规则的颗粒状杂乱影,有轻微的凹陷和僵直,多数病区界限清楚;③凹陷型(Ⅲ型):肿瘤形成明显凹陷,超过5mm,形状不规则。双重造影及加压法可显示形态不整、边界明显的龛影,其周边的黏膜皱襞可出现截断、杵状和融合等,但有时难与溃疡的龛影鉴别。

早期胃癌的诊断需要综合X线、胃镜、活检等材料才能诊断。

2.CT与MRI表现

CT或MRI检查胃时,须注意一定要用对比剂或清水将胃充分扩张才能观察胃壁正确厚度。CT或MRI表现直接反映了肿瘤的活体形态。肿块型可见向胃腔内突出的息肉状肿块。浸润型表现为胃壁增厚,其范围可局限也可呈弥漫性。溃疡型则表现为在肿块的表面有不规则的凹陷。

CT或MRI检查的重要价值还在于直接观察肿瘤侵犯胃壁、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的情况。如果胃周围脂肪线消失提示肿瘤已突破胃壁的浆膜层。

3.超声表现

经腹壁超声检查对早期胃癌没有意义。中、晚期胃癌可表现为胃壁异常增厚(大于1.5cm),呈非均质的低回声、形态不规则隆起,胃壁的多层清晰结构被破坏。根据不同形态可分别表现为突入胃腔的菜花样肿块的肿块型;弥漫胃壁增厚的浸润型;增厚胃壁表面由溃疡形成凹陷的溃疡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应从龛影的形状、龛影口部的充钡状态及周围的黏膜皱襞情况、邻近胃壁的柔软和蠕动等做综合分析,才能得到较正确的结论。

(四)治疗

1.手术治疗

到目前为止,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根治手术,除确已有远处转移或恶病质外,应争取早剖腹探查。要做好充分术前准备,纠正贫血、蛋白质缺乏和恢复水电解质平衡等。术中要仔细探查,如发现有广泛转移,如肝、腹膜、肠系膜等,腹水或癌肿已显著固定,应放弃做根治手术。若仅与肝左叶或横结肠有较小局限性浸润,则可加以切除,并非根治手术的禁忌。

根治手术的原则是:按癌肿位置整块地切除胃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大、小网膜和局属淋巴结,并重建消化道。星癌肿沿胃壁蔓延一般可达5cm余,手术切除应离癌肿边缘6~8cm才算足够。常见的胃窦根治疗手术切除的范围是:小弯侧切除线离癌肿上缘6~8cm,下缘达幽门下方2~3cm,大弯侧切除点约位于脾门下,在腹腔动脉处结扎胃左动脉,从而整块地切除连同淋巴结在内的大、小网膜组织。关于切除淋巴结的范围。目前将16组淋巴结按常规转移早晚顺序,分为三站。一般认为:沿胃小、大弯各组淋巴结为第一站;腹腔、胃左、肝总、脾动脉周围的各组为第二站,余组为第三站。但精确分站尚需视胃癌位置而异,如常见的胃窦癌的第一站淋巴结为(3)、(4)、(5)、(6),第二站为(1)、(7)、(8)、(9),其余为第三站;而胃底部癌时(1)、(2)则为第一站。根据清扫淋巴结范围,依次分为4种不同的根治术式;R0(未完全清扫第一站淋巴结)、R1(清扫了全部第一站淋巴结、R2(清扫到全部第二站淋巴结)和R3(清扫全部三站淋巴结)。目前,一般认为淋巴结切除应该清扫到第二站,即R2根治术式,但未超出黏膜内范围的早期胃癌,可施行R1术式便已足够。

全胃切除术开展以来,对增加5年治愈率无明显改进,手术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多,造成“无胃”后遗症,全身营养与劳动力甚难满意维持。对小弯侧需切除到贲门附近、大弯侧已结扎若干胃短血管又必须切除脾的病例,最好仍设法保留部分胃底。小弯高位胃癌和贲门癌,根据切除标准可施行下端食管和近端胃的大部切除术。如癌肿已属晚期,已不能根治但有幽门梗阻,可做胃空肠吻合术以解决进食问题。

2.化学疗法

当今常用的药物有5-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C(MMC)、呋喃氟尿嘧啶(FT-207)、阿霉素(ADM)等。常用的方案有日本的胃癌辅助化疗协用组的MMC+FT-207方案、美国胃肠肿癌研究组的FAM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