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管人用人的21种手段
30686400000043

第43章 无为而治

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道家“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种深刻的智慧。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具有极高的启示价值。“无为”在道家思想中意味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

道家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

老子有许多阐释无为而治的名言,下面列举几点供大家参考。

“为无为,则无不治。”也就是说,领导者可以通过“无为”来治世,只要真正掌握了“无为”的艺术,就可以做好管理工作。可见,这里的“无为”还是要从大局出发,而不是什么一事无成,不为一事。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可见,伟大的领导者应当处无为之境地,顺应自然,行无为之教,因势利导来管理百姓,太多的法律条文、管理规则并不见得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领导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可与部下争利。只要时时济民,给民实惠,而不与部下争利益,抢风头。这样的领导必会得到下属的衷心拥护。

也就是说,群众虽然知道“有领导这么一个人”,却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活动,但是领导者却可以积极地发挥领导作用,取得显著的成效。这种领导艺术才是最高超的。

老子的“无为”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1、领导者应尽量少地发布命令

如果只让其他人依令行事,势必会打消其他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必然会激起别人的逆反心理。如此一来,命令越多,越是无人执行,倒不如指出方向,交由别人灵活处理。

2、领导者对下属或其他人的活动应尽量避免干涉或介入

事物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与人的思维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甚至差异很大,不可能千人一面。故此,领导者不应过多地干预其他人做事,更没必要在一旁指手画脚,这样非但帮不上忙,弄不好还会帮倒忙。领导者应当相信别人也能将某事办好,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达到某一目的,实现某种愿望不一定就必须像领导者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不一定必须按照领导者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要最终达到目的即可,领导者不必过多地介入下属处理的问题中,而应保持下属相对的独立和自主。

3、领导者不能以过多的政策给下属造成沉重的负担

聪明的领导者并非无所事事,撒手不管,而是细心留意员工们的心理状态,情绪动向,把握大的方向和发展远景。遇到困难时,在职员面前不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应是镇定自若、自然轻松,恰似春风拂面,给职员百倍的信心。

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要求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使管理简单化。

严介和于1995年创建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过10年发展,一跃成为以公路、市政、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的产业,同时从事机械、新材料、建筑、园林、房产、电子、装饰、酿酒、消防、橡胶等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严介和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内部要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要只管人,不管事。相反,对外只做运动员,不做裁判员;只做事,不管人。

严介和认为管理分“三流”,管不好别人,管好自己,为三流;管好别人,管不好自己,为二流;管好别人,也管好自己,为一流。

严介和认为,从老总工作时间的长短可将老总分为“三流”,三流的老总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二流的老总每天工作5小时;一流的老总每天工作3小时。

严介和认为,企业管理当管则管,决策要一言九鼎。高层管理者问大事,中层管理者问中事,低层管理者问细事。对于老总来说,思考要重于行动。企业老总贵在苦其心志,而不是劳其筋骨。

严介和的管理之道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纲举目张”。严介和管理着60多家子公司,7万多员工而从容不迫,神闲气定,这正是深谙“无为而治”之道的魅力所在。

逍遥而治的无为

汉朝曹参继任丞相后,一切遵守前任丞相萧何原来的法规办事,他自己只是日夜饮酒作乐,没有出台什么新举措。来访的客人们都想跟他谈些事,但一到他那里,就被曹参招待喝酒。其间想谈事,又被一个劲儿劝酒,直到被灌醉方才罢休。

汉惠帝刘盈怪曹参不理政事,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窟私下里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曹参。曹窟回家劝谏曹参去治理朝政。

曹参正在喝酒,听了儿子的话以后勃然大怒,命人抽了曹窟二百鞭子。汉惠帝听说以后更生气了,把曹参叫来质问道:“你为什么要打曹窟呢?这是朕派他去劝你的。”

曹参取下帽子行礼谢罪说:“陛下自己掂量掂量,陛下与高帝(刘邦)相比谁更圣明英武?”

惠帝说:“朕怎敢与高帝相比呢?”

曹参又说:“陛下看臣的才干与萧何相比谁更强?”

惠帝说:“你似乎比不上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呀!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全国,法令已经订得很清楚了,陛下无为而治,臣等谨守职分,遵循着既定的法令不脱离,不也就行了吗!”

惠帝明白了曹参的想法,沉默了半天后对他说:“那你就回家休息吧!”

惠帝与曹参的这番对答所反映的,就是黄老哲学中无为而有为的思想。

自然界中,万物都向往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并没有什么人让它们这样做!这就是自然。如果都等着目光的示意,号令的指挥,它们才这样做,就已经违背了自然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皋陶是个哑巴,但他做大禹的最高法官时,天下没有酷刑,犯罪的人也很少;战国的时候,师旷是个瞎子,但他做了宰相后,晋国政治清明,从来没有乱政。像这样不言语就发出了命令,不观望就无所不见,最终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的境界,就是顺其自然,实现无为而有为的结果。

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时时需要这种无为的智慧。

美猴王孙悟空纵使一个筋斗翻过十万八千里,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而如来佛看上去又根本没做什么,任其去翻筋斗、驾云雾,无为而治。

能达到这种逍遥而治的境界,需要一种无为而有为的管理智慧。

掌握“无为”式管人策略

有人认为,“管人”不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俯首称臣”吗?事实上,“管人”可不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你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对别人颐指气使,吆五喝六;也不能对下属平等到他们瞧不起你、不把你当回事儿的程度;你不能玩弄权术,让别人都觉得你坏,也不能诚实到你心里有什么事别人马上就能看出来;你既不能城府太深,用心太过,也不能嘻嘻哈哈,随随便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你既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必须令行禁止,威严有度;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魔鬼手段……可见,管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曾教导领导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庄子》中有一段阳子居与老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居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居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实意思。

当然,无为不是叫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

为了当个“无为”之官,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正当请求,这些都是领导者预先策划好了的,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会成为企业混乱、领导者下课的根源,这是身负管理重任的领导者所必须注意的。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清净”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要实行令下属负担很重的任务;

第二,应该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第三,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那么,这是不是说领导者对一切都不管而无所事事呢?事实绝非如此。聪明的领导要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要以悠闲自在的精神状态面对下属。就像鸭子若无其事、轻松自如地划过水面一样自然。在发现异常情况以后则谋定而后动,这样的领导者必然权与势并重。

“无为而治”的更深一层意思是领导者要懂得分权,为下属创造一个宽松环境。

如果主管事必躬亲,连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过问、干涉,不但会打击下属士气,而且自己也会累得挺不住。

身为领导者,为员工下属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是他的责任。日常的工作要交给其他人去办,将职权分离出去。如此一来,自己才会腾出精力构思经营大计。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的领导,是不会坐稳官位的。

其实,“无为而治”的精髓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则运行不违。严明法纪,制度严明,自然下属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些制度的条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隐藏于制度之身后,以制度之“有为”行自身的“无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管理之道。

要装糊涂而不要真糊涂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能较真儿的,在这些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效果会更好些。管理工作中也会碰到这样的“糊涂事”,对此,不妨把心态放平和,“糊涂”地看待和处理它。

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的至理名言,使古今中外多少掌权者渡过了难关,使他们进可攻退可守,处理事情游刃有余。仅仅几个字便让他们拍手叫绝,堪称制胜法宝,既掌权、又用权,为此又怎能不游刃有余?

一些管理者认为,如果事必躬亲,所有功劳将会归于自己,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每一个决定都是有风险的。成功了是功劳,失败了是罪责,光想成功而不想失败,未免过于天真。

将自己推上第一线,固然可以成功时独领风骚,可是失败时也要成为众矢之的。撇开个人得失不讲,这样对企业毫无好处。如果将权力下放给部下,自己退到第二线,对自己未必不是好事。

如果部下成功了,这功劳自然少不了自己一份。姑且不说领导有方,至少也是用人得当;如果部下失败了,自己还可以挽回局面,可以干预、调整甚至撤换人员,若能转败为胜,仍不失英明。当上级领导追查下来时,还可以起一种责任缓和层的作用。例如,可以说:“我调查一下,由我处理吧!”如果再加上一句“这事我也要负责任”,那么就可以令下属感激涕零。

不过,当一个“糊涂”管理者有三点要注意:

1、所谓“糊涂”是“装糊涂”

大智若愚的精辟之处不在“愚”,而在“若”字。令自己处于“不知道”的角色,只不过是为了今后处理事情更加方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自己是真的不知道,或者不应该知道,不去了解情况,掌握信息。

2、“装糊涂”的主要宗旨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应变,掌握调整决策的主动权

若要推卸责任,撒手不管岂不更好?另外,领导也绝不能在一切事情上都“糊涂”,应该由自己负责的事情或事关企业发展存亡的重大事情就绝不能装糊涂。

3、可以将事情放手交给下属处理,不加干涉

在用人方面绝不能糊涂,选人要慎重,所谓“大智”全在于此。一个管理者若事事均要由自己出面收拾残局,那么说明他用人失误,也和真糊涂无异了。他要和下属建立一种默契,让下属明白,他们承担责任对企业有利。他自己心里也要明白,有时下属承担责任是为自己做出牺牲,如果他们错了,批评归批评,但绝不要因此影响大局。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会运用糊涂艺术,才能成为一位不糊涂的“糊涂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