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
30725200000002

第2章 不容忽视的家教(1)

家庭教育是一项大政

江西省教育厅委托其所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覆盖全省的家长函授学校,实践证明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明智之举。这所酷似当年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没有围墙的学校,它十多年的办学成就,不仅在于使数百万家长改进了家庭教育、提高了育儿水平,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彰显出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新鲜经验。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摇篮。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有着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可比拟和难以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在孩子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已为古今中外无数的实践和研究所证明。当前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种种思想道德问题,其中许多与家庭和家长的影响直接相关;重智轻德、过重负担、过高期望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也很多来自家长。学校提高德育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种种努力,如果离开了家庭的理解、认同、支持和配合,将举步维艰,以至于一事无成。重视家庭教育对发展个性、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加强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加强校家结合以德育人,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教育效果。江西省家长函授学校始终抓住转变家长的育人理念,把培养孩子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开展各种适合家长的教育活动,这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起点、抓住了关键,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家长、益在未来民族的大事、好事。

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白: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家庭教育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部分,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对此,近些年党和国家许多文件和法规都作了科学的表述和不断强调。试想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实践活动,有哪一件离开家庭教育可以独立完成?有些中小学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为无足轻重,把家长当陪衬,学校与家庭功能错位、教育内容主次颠倒,这是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必须破除的一大障碍。可以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相得益彰之日,才是素质教育全面实现之时。从这个意义上说,不重视家庭教育的校长和教师不能算称职的教育者,视家庭教育工作为额外负担,不愿摆上教育工作议程的教育行政长官,也是缺乏教育事业心,社会责任感的不清醒、不成熟的领导者。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当前教育部门的重大任务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的合法权益和正当需求,发展教育、扩大资源、优化供给,自然要提供包含各类社会成员在内的学历教育。然而在人民群众的各种教育需求中,不应忽视的一种重要需求是:对教育科学知识的强烈需求。“望子成龙”与“教子无方”的尖锐矛盾,正在困扰千千万万个家庭,不但天天在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在负面影响着两代人以至三代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发展,对民族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伟业构成潜在的威胁,这难道不是随处可见的事实吗?花大力气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宣传现代教育理念、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提供科学育儿的途径和方法,才使得这所家长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好评如潮,在当下林林总总的民办学校中独树一帜,成为今天江西教育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品牌。这是江西教育部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所作出的一大善举、一大贡献。

有关部门早就明确规定,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担负着“组织和指导”的责任。依托教育部门的机构体系网络,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主体作用和资源优势,利用教育科研部门的人才和信息优势,实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家长学校的办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提高家长育儿水平相结合、家教科学理论指导与成功经验交流相结合,才使江西省家长函授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得到广大家长的交口称誉。该校一直坚持“自愿受益、以学养学”的办学方针,一个小小的省教科所能办成如此规模的好评如潮的大学校,并且生机蓬勃,方兴未艾,越做越大,原因只有一个:人民群众需要它!

教子不宜跟“风”走

家庭教育的话题久盛不衰。一个时期以来,家教读物和大众媒体上流传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不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成为许多家长的实践指导。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亟待研究探索的科学领域,提出新的思想观点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应予倡导。但由于某些流行观点内涵不清,缺乏科学依据,似是而非,对于望子成龙心切又缺乏教育科学素养的家长极易造成误导。对于家长而言,寻求教子良方应当从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入手,坚持从实际出发和按规律育人,不宜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以下是五种需提请家长加以辨析和审慎行事的流行观点: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观点在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和智能开发的意义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把人生竞争的“起跑线”定位于人生的婴幼儿阶段,并用警告性表述向婴幼儿家长贸然推出“输”“赢”概念,则不但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会导致负面效果。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初始阶段,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距离为半径”。只有在这样范围内进行的“教育”、“开发”才是适宜和有效的,否则只会徒劳无功,留下隐患。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发育阶段、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小小年纪就要他们学这学那,就要他们做上千米长跑的决赛冲刺之态,不但断难使孩子“赢”在、倒会“伤”在“起跑线”上。

“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忽视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是错误的;否认儿童在婴幼期甚至在母胎中就已经在开始“学习”,把上学以前的教育统称为“学前教育”,已经受到教育专家的正确批评。但这并不等于说,开发儿童智力的内容和方法可以超越年龄,无限制提前,“越早越好”。教育必须以个性需要和可接受为前提,违背这一规律的“智力开发”并无价值和效果可言。换言之,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并且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适可而止。对于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生命理想的孩童来说,早早被剥夺应有的生命关怀,不但无益于开发其潜能,而且有违于道德和人性。报上的有些“天才”个案情况复杂,并不能成为普遍性指导原则。

“只要家长教育得法,人人可成天才”

家庭教育是否得法,对于孩子能否成才确实有极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作用。但一个人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不受遗传、环境和多种教育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家长教育“得法”这个因素。古今中外,天才总是少数,并非人人都有此缘。正确的观点应当是:教育得法,有利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潜能,使每个人都得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试图以“天才”吊起家长的胃口,导致家长脱离实际地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攀升,是不合适的。家长必须明白,人的智力、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适合升学深造,有的适合钻研技术;有的适宜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想做官,有的愿经商。总之各有所长,各有所成,未必一定要求他们都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实际,只有徒增烦恼。

“千万别管孩子”

这个观点似乎是针对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而发,似乎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它与“孩子不能不管”的观点一样,表述都有片面性,是不科学、也是不负责的。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孩子思想、健康、心理、生活和各种行为进行管理,这是家长的优势所在、职责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不在于“管”还是“不管”,而是怎样解读“管”的内涵,明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明确应该怎样去管才比较有效。尊重孩子个性不等于不要灌输规则意识、不等于不需要塑造个性使之完善和适应规范,让孩子主动发展不等于可以不要引导、可以放任不管。不少“状元”家长在回答记者采访时似乎都说到共同的一点,即“这孩子从小我就没有怎么去管他”。这向我们揭示的经验,是“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不是“只有不管孩子才能使孩子成才”。况且个案都是有一定局限的,不能视之为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

“与孩子共同成长”

这个观点也好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也是经不起分析的。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成长”不属于同一概念,内涵大不一样。如果从“教学相长”的意义上说,家长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这是正确的,但决不能视之为“成长”。如果把倡导家庭教育中的“民主”“平等”氛围解读为家长和孩子可以不分长幼彼此,处处平起平坐,势必淡化“首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主导作用,影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尊老爱幼”是一个平等的道德概念,二者不能偏废。“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文学语言而非科学定理,是不符合家庭教育实际的。

孩子:“管”还是“不管”

偶逛书店,发现家教指导类的图书骤然多了起来。这既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又显示着商家的眼光,也折射出知识文化人的敏感。

本着“看报看题、读书读皮”的习惯浏览书架,忽而发现一本《千万别管孩子》,不禁暗自钦佩作者起的好书名:前卫、亲切,视觉冲击力强;然而接着又看到另一本,叫做《孩子不能不管》,好像是专门与上一本书打的“笔墨官司”。两本内容似类同、观点不相容的书名,不免令人满腹狐疑。

我没有细读这两本大作。但我相信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读者——要不然,如何能挤进竞争如此激烈的图书市场?然而从年轻家长的角度去看,可就太难为他们了:他们大多是有些文化但不大懂得家庭教育科学常识的人,一个叫他们“千万别管”,另一个叫他们“不能不管”,究竟该听谁的好呢?

从教育科学的意义上说,这两本书名的立论也许都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千万别管”显然是针对当下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而言。孩子的成长要遵循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规律,什么都管,不但管不好、管不了,而且管不得。因为对孩子的教育不应是简单的“管”(即约束、制约);管得过宽、过多、过繁,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帮倒忙。这就像给小孩穿衣服一样:不少孩子的容易患感冒,其实不是因为穿得太少,而恰是因为穿得太多。人的肌肤本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外界温度的功能;长期穿衣过多,这种功能就会日益退化,免疫力也就相应降低了。对孩子的过度关爱、过度保护、过度期望,是眼前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给这一病症开“药方”,无疑至为必要、十分及时;但何必非要起这么一个容易发生误导的书名呢?须知真理再往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管理”也是教育,教育必须“管理”,这是教育科学的常识。“教导”家长“千万别管孩子”,既违背科学常识,也违背亲子情理。试问有哪个为人父母者,会生下孩子就把他(她)扔在一边不管呢?

起名“孩子不能不管”,如果顺理成章的话(现在书店文不对题的图书并非没有),内容应当是讲对孩子管理的重要性并教以如何科学管理的方法。已如前言,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绝对必要的,对此学术界并无异议,广大家长似乎也未听说有什么争论。作者如果意在与《千万别管孩子》的作者商榷,自然可以写出很好的学术理论文章;但是否值得写一本书,笔者深表怀疑。作者假若旨在提醒家长千万别上《千万别管孩子》作者的当,必须教育和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依据家庭教育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当前家教中普遍或部分存在的误区,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而可行的指导,何必非要起一个情绪色彩如此强烈的书名,使人觉得家庭教育领域似乎爆发了充满是是非非的“伊拉克战争”。不明真相的读者看到既然连写书的理论家也没有搞清楚是非,也许就索性什么家教读物也不买了,还是按自己的老办法教育孩子吧!——这也许是作者、出版商和书商始料不及的。

其实,对孩子究竟是“管”还是“不管”的道理我以为并不深奥。总的原则应当是有所管有所不管。问题不在于管还是不管,而在于管什么和怎样去管。比方说,家长应当主要管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应以过多精力去辅导功课和对付考试;孩子想做又于身心有益的事可尽量允许和鼓励孩子去做,不应加以干预和管束;孩子能做或能学着做成的事情,家长可加以指导但不必包办代替,应该放手放胆让孩子去做;对孩子的思想行为重在教育、启发、诱导、鼓励,辅以必要的管束、制约和批评;对孩子的生活健康的关心应该周到细致,但需关爱有度、保护有节、促其自立,不可堕入溺爱等等。家长需要的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方法提示,而不需要过度的广告宣传和商业炒作,更不要危言耸听。

某些大众传媒上“狂轰滥炸”的包医百病的“祖传秘方”、“万应良药”,已经误导了许多消费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笔者忧虑此种商业行为是否已然侵入了教育这块“净土”。比如,某些缺乏科学依据的“0—3岁方案”、“神童家教揭秘”、“天才教育必读”广为流行,某些似是而非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教育理念”的不胫而走,某些所谓的“家教专家”乱设讲坛信口开河的“讲座”、“培训”,正在迎合家长的心理,盯着家长的钱包,无孔不入地诱导家庭教育消费者。此种社会现象,不但要求教育部门及时教育和提醒家长注意分辨,切莫轻信,以免上当受骗;而且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大宅门”的教子误区

央视黄金强档正在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白家二奶在“百草园”被查封的家道危难之际受命主政,以其惊人的胆识才干,历尽艰险,终使老号“盘回”,雄风复振,可算得一位不同凡响的“女强人”。但白氏在教子方面却一再陷入误区。要不是后来那位独具慧眼的季先生,白家七少爷白景琦很可能就被毁了——据说他后来终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