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斗智斗勇的中国战争
30726400000020

第20章 附录 历史上的握兵将帅(2)

祖逖,晋代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他青年时代就怀有大志,与好友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千百年流传着。西晋被北方匈奴灭亡后,他和家人逃亡南方,一心要收复失地,曾找到琅琊王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请求率一支军队北伐,重振中原。但他只得到1000人的口粮和布匹,士兵武器要自己想办法。祖逖报国心切,率一百多名壮士渡江北上。在大江之中,他击楫而誓:“此次北上,如果不能肃清外敌,我将如同东流江水一样,一去不回!”过江之后,祖逖在淮阴一带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很快建立起2000多人的队伍,经过训练,开始向北进军。消息传开,北方民众群情振奋,送来粮草和信息,青壮年也要求参战。祖逖善于用兵,在人民支援下,连打胜仗。几年之内,已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为了取得彻底胜利,他不置办家产,让子弟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安置收复区的百姓,做好长期战斗准备,直到完全恢复北方。他的想法和做法,深受百姓拥护,他的事迹也被四处传扬。

然而,东晋皇帝只想偏安江南,对祖逖不但不支持,还担心祖逖的威信过高,影响自己的地位,就派人去北方监视祖逖,牵制他的行动。祖逖的宏愿不能实现,心情郁闷,不久患病去世。他收复的失地重又被敌人占领。

祖逖的北伐虽没有成功,但他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英雄,成为晋朝最令人敬佩的人物,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壮举,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奋起救国的事迹,流传百世,激励着爱国的人们。

苻坚(公元338年~385年)

苻坚,字永固,氐族人,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统治者。苻坚少年时代就胸怀平定天下的大志,待人谦虚有礼,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他的伯父苻健在公元351年占领长安,建国为“秦”,史称前秦,在北方颇有影响。但继任帝位的苻生残暴昏庸,引发危机。19岁的苻坚受百官拥戴,除掉了苻生,继承大位,自称“大秦天王”。从此,他认真治理国家,显示出过人的胆略与才干。苻坚认识到汉文化和传统对人民的深厚影响,便摈弃氐族落后习俗和偏见,重用王猛等汉族知识分子,让王猛担任宰相,主持朝政。在王猛帮助下,他整顿吏治,严惩豪强违法犯规行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抚恤孤寡,救济灾民。在文化上,兴办太学,招收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还亲自到学校检查学习情况。听说有一位老妇人精通周礼,他命人请她为太学讲课,并封为宣文君,传为佳话。在苻坚的治理下,前秦国力迅速增强,他适时出兵,攻灭前燕、前凉、代等国,统一了北方。前秦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井然有序。许多部族属国把前秦看做中原大国,纷纷朝拜苻坚。史书上也认为他统治的前秦比打着正统旗号的东晋好得多,对他多有赞扬。

可惜苻坚在此时骄傲起来,急于统一全国,不顾时机不成熟,不听部下劝告,匆忙发兵攻打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遭到失败。不久,他被部将所害。但是苻坚的历史功绩不可抹杀,他是十六国中最有作为的君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洗夫人(公元?年~601年)

洗(读xiǎn)夫人是南北朝至隋代岭南高凉(今广东阳江西)人。洗家是当地俚人首领,率部十余万户。洗夫人年轻时就明事理,会用兵,威信很高。后嫁给梁朝高凉太守冯宝,协助冯宝治理地方,凡俚人违犯法规,即使亲属也不姑息。公元548年,梁朝发生侯景叛乱,高州刺史李迁仕阴谋响应,为借助洗夫人力量,紧急召见冯宝。洗夫人劝丈夫不要去而静观局势。几天后。李迁仕果然反叛,洗夫人亲率精兵千名,扮作平民去“慰劳”,突击袭击并打败了叛军,使岭南恢复平静,受到梁朝嘉奖。马宝去世后,其子冯仆任阳春郡太守,时已是陈朝。广州刺史欧阳纥也想依仗洗夫人声望,独占岭南作乱,便召见冯仆,逼他出兵。冯仆拒绝,被作为人质监禁。洗夫人得知后表示,我不能为保全儿子性命而有负国家,随即发兵平定叛乱并救出冯仆。

隋朝灭陈之后,岭南人一时不明真相,拥洗夫人为圣母,保乡拒隋。隋文帝派使臣向洗夫人说明隋军南下是为了全国统一,她深明大义,立即派人迎接隋军进驻岭南,促成了统一大业。不久,降将王仲宣起兵作乱,包围了广州,一些地方首领也继而反隋自立。洗夫人挺身而出,派孙子冯暄支援隋军。冯暄因与叛军头目有私交,半路停下,洗夫人得知,将他下狱,又派孙子冯盎领兵,终于解了广州之围。事后,洗夫人不顾高龄,亲自巡视各地,对作乱首领晓以大义,劝他们服从朝廷,终于化解了矛盾。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设立幕府,授她调动岭南兵马之权。当地方官赵讷激起民变时,洗夫人如实报告朝廷,严惩了贪官,并再次巡视各地,召回逃亡百姓。她还经常用亲身经历教育冯洗两家后代,要忠于国家,不可分疆裂土。

洗夫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她历经三朝,始终维护国家统一,为岭南的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被后人赞为“古今女将第一”。

杨坚(公元541年~604年)

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他本是北朝时北周的外戚,即周静帝的外祖父。周静帝是个小孩子,内政外交全靠杨坚主持,为此他被任命为丞相,又封为隋王,大权在握,朝臣也多依附于他。公元581年,杨坚让9岁的外孙周静帝下台,自己当了皇帝。国号隋,他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深知几百年的分裂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便养精蓄锐,壮大兵力,然后水陆并进,于公元589年南下,攻灭了南方陈朝,结束了西晋以后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勤俭治国,反对铺张,自己带头不讲究吃穿,过节俭生活,带动社会形成了俭朴为荣的风气。同时。他又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自己的儿子杨俊犯法,他也决不宽容。他还很关心百姓疾苦,有一年关中发生旱灾,隋文帝见百姓吃的豆屑米糠,不禁流了泪,一年内未吃肉喝酒。他还亲自带领关中百姓到洛阳度饥荒,并为逃难百姓让路。他是历史上最善待百姓的皇帝。为了医治战乱带来的创伤。他推行均田制,努力发展生产,加强税收管理,精简机构,使经济发展很快,社会安定,仓库里堆满了粮食。他开创的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成为几千年的传统。在二十几年中,隋朝就出现了繁荣富裕的局面,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朝鲜、日本等邻国都向中国派来使节和留学生。

隋文帝杨坚是杰出的政治家、治国能手,有作为的君主。但在选择继承人上看错了人,偏信了品质低下的二儿子杨广,而废掉了太子杨勇。在病重之时,他才发觉失算,可为时已晚。杨广杀死了父亲,当了皇帝,就是隋炀帝。隋炀帝穷奢极欲,残暴专横,引起天下人的反对,很快葬送了隋文帝创下的江山。

魏征(公元580年~643年)

魏征,字玄成,隋唐时代馆陶(在今河北)人。他早年因家贫出家做过道士,后参加反隋起义的瓦岗军,又投奔唐朝,曾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当侍从官。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又即位为太宗,他知道魏征很有才能,便重用这个昔日的对手。魏征先后当过谏议大夫、太子太师等职,成为唐太宗治国的重要助手。

魏征经常用隋朝由盛至衰而亡的教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从俭,要减轻百姓负担,不要过重的税收与徭役。他还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请太宗听取各方面意见,不要偏听专断。对唐太宗的一些过失,他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即使引起皇帝盛怒,也决不退缩。一次,唐太宗下令征召一些十六岁男子当兵,诏书被魏征扣压。他据理力争,反对违反规定征召不到十八岁的男子当兵,并批评太宗失信于民,二人争论起来,魏征坚持己见,唐太宗只好收回成命。还有一次,魏征批评唐太宗执政不如贞观初年,并列举了10条错处。唐太宗命人把奏章贴在屏风上,早晚见到,作为教训。

魏征是杰出的政治家,一代名臣。他运用自己的职位和权力,大胆批评和监督皇帝,为国家和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为唐朝的兴盛作出了贡献。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亲自写了碑文,并说魏征是自己知得失的“镜子”。

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

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在今甘肃),生于太原(今属山西)。李世民从小练就一身骑射本领,聪明勇敢且有主见。其父李渊是隋朝唐国公,任太原留守。在镇压反隋的农民起义时,李世民体会到人民对隋炀帝暴政的不满,内心受到震动,便说服父亲兴兵反隋,并亲率主力向长安进发,一路上过关夺地。显示出军事和组织才能。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掌握了实权。626年,因兄弟之间发生矛盾,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了太子位,两个月以后,李渊让位于他。李世民即皇帝位,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认识到民众力量的“可畏”,知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便采取宽让政策,大力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减轻了民众负担,使经济很快好转。政治上,注意发挥大臣和各部门作用,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善待功臣,避免独断专行。大臣魏征上书批评他的错误,他命人写在屏风上,引以为戒。他常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他还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定,派军击退了来犯的突厥军,同时加强与各少数民族的来往。平等对待。被各族尊为“天可汗”。唐太宗在位23年,国内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为盛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古代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创业和守业的实践中表现出超凡的魄力和远见,并有难得的自知之明,成为后世君主推崇和效法的榜样。

松赞干布(公元617年~650年)

松赞干布是唐代吐蕃(在今西藏一带)人。他出生在吐蕃赞普(王号)之家,少年时受过严格训练,能骑射、击剑、作诗,文武兼备,为人大度,是受人尊敬的王子。629年,其父被阴谋叛乱的政敌毒死,年仅12岁的松赞干布继任赞普,在叔父和大臣们帮助下,平定了叛乱,抓住了投毒凶手,并消灭了敌对势力。吐蕃从此趋于安定,人口增加,人民安居乐业。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拉萨)。在布达拉山修建王宫,接着他又征服了一些强大部族。在644年前后,统一了西藏高原。他整顿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军事机构,加强控制,使吐蕃社会摆脱了分裂状态。派人到唐朝学习,到克什米尔留学,创制本民族文字,还仿照唐朝实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请求与唐朝通婚。唐太宗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扎陵湖)迎接。见到公主带来各种工匠,他非常高兴,决定免除他们的差役,让他们传播酿酒、碾磨、建筑、养蚕等技艺,又派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诗书,邀请中原学者到吐蕃管理文书奏章。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卓越的领袖和政治家,又是藏汉友好的开拓者,他的文治武功,促进了社会进步,受到世代藏汉人民的尊敬。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

武则天是唐代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武则天的父亲是商人,后投靠唐王李渊,颇受信任。唐太宗时,武则天被选入皇宫为妃,赐名武媚,很受太宗喜爱。太宗病重时,她又与太子李治(唐高宗)相好。太宗去世后,她按旧例入感业寺为尼。一次,高宗到寺进香,见到武媚,牵动旧情。王皇后得知后,为排挤得宠的萧淑妃,就作主把武媚接回,封为高宗的“昭仪”。不料武昭仪心计多端,不但使高宗冷落了萧淑妃,又设计废黜了王皇后。655年,31岁的武昭仪成为皇后,因颇懂朝政,便协助高宗治国,高宗病弱,大权渐落她手,与帝并称“二圣”。高宗死后,武后统揽朝政,加封号“圣母神皇”。到690年,她索性废唐自立,改国号为“同”,称“则天大圣皇帝”,还自造“曌”字为己名。

武则天为人狠毒,王皇后、萧淑妃被砍去手脚,泡入酒瓮;长子、次子与她不和,也被毒杀;对反对自己的人,则用酷吏动用非刑。但她执政能力很强,在位期间,执行太宗国策,奖励生产,改善与周边关系,还抑制豪门贵族势力,重用庶族平民出身的人,改革科举考试,增加武科,并号召臣民自荐,笼络人才。705年,武则天病危,大臣乘机发动政变。她被迫退位,去帝称后,恢复唐朝。总的看,武则天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能顺应社会发展,使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为后来盛唐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