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30727600000027

第27章 神秘主义

孟子和儒家之中他的这一流派认为,宇宙从根本来说,是一个道德的宇宙。人间的道德原则也是流行于宇宙之中的形而上学原理,人性便是这些原理的实证。孟子和他的学派说到“天”时,就是指这个由道德主宰的宇宙,懂得了这个由道德主宰的宇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天”。一个人如果知道了天道,他便不仅是一个国民,还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第十九节所说的一个“天民”。在《告子章句上》第十六节,孟子还进一步区别所谓“天爵”和“人爵”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照他看来,天爵是指人在精神价值领域中的成就,而人爵则是人间纯物质领域的观念,天民所关心的是天爵,而不是人爵。

在《尽心章句上》第四节,孟子还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换句话说,人如果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天合一。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充分发展不忍人之心,就得到了仁,实行忠恕之道便是到达仁的最佳道路。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之中,人的自我中心和自私将会逐渐减少,使人觉得“人”和“己”之间不再有别,“人”和“天”之间的差别也不复存在。这时,个人和宇宙便融合一体,实现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使我们看到孟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成分。

在这里让我们看一下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孟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成分。孟子谈“浩然之气”,和他的精神修养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记载,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有一段对话,学生问:“敢问夫子何所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个专有用语。后世,孟子的思想影响逐渐上升,使用这个术语的思想家逐渐增多,在先秦,“浩然之气”只见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至于它的含义,连孟子也说:“难言也。”这段对话的上下文是讲两个武士培养勇敢精神的不同方法。从这里,我的推论是:孟子所讲的“气”是由人的“勇气”“士气”而来。这和武士的气概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有一点差别:“浩然之气”的“浩然”比武士的勇气更广泛、也更超乎世俗。武士们的气概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它仅仅是道德范围的事情;浩然之气则是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超越道德的价值。它是人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气概,因此孟子说它是“塞于天地之间”。

培养浩然之气的办法分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明道”,提高人对“道”的领悟;另一方面是孟子所称的“积义”,即坚持不懈地做“天民”所当做的事情。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

一个人如果从体验中懂得了道,又长期行义,在他身上自然就有浩然之气;但如果有一点勉强,浩然之气就消逝了。在《公孙丑章句上》的同一段对话中,孟子用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来告诫人们“无若宋人然”。

人们种植庄稼时,要为庄稼生长做许多事情,但有一样事情万万不能做,就是去拔苗助长。人“养其浩然之气”也像种庄稼一样,最需要做的事情便是积累善德。孟子在这里虽然说得更多的是“积义”,而不是“积仁”,其实它们的实际内容是一样的,仁是指内涵,义是指外面的表现。一个人如果经常行义,浩然之气便会从他内心自然地涌现出来。

听起来,“浩然之气”似乎有点神妙莫测,但是,孟子认为,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培养浩然之气,因为这无非就是发挥人的自然本性,而这种自然本性是人人都有的。人的本性相同,正如人人都有一个身体,都有五官四肢。在《告子章句上》第七节里,孟子以比喻说:“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草篮)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制鞋匠不必知道天下人人的脚的尺寸,因为人们的脚,共同之处比相异之处要多。依同样的道理,圣人顺其本性,与世上万人都相接近。因此,世人只要充分发展本性,人人都可以成圣人。《告子章句下》第二节记载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孟子的教育思想,此后的儒家都继承了孟子的这个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