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辐射健康的隐形杀手
30831100000010

第10章 工业化时代,辐射带给你的后果(1)

导读

事情发生在英国。英国公众卫生院内科勤务医生贝利博士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他所担任工作的英国田园地带西米德兰地区,自己负责的患者中有3人自杀,2人自杀未遂。这5名患者都居住在新建的高压输电塔附近。贝利博士开始对这个地区自杀者的住所以及和高压线的距离等详细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连他自己都惊讶不已:自杀者绝大多数都居住、生活在高压输送线附近,距离越近精神障碍和自杀情绪就越严重。

贝利博士同时是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他将这个不可思议的调查结果告诉了英国医学界的权威学者们,遭到了付之一笑的冷遇。贝利博士并不甘心,又写信给电磁波生体学权威罗伯特·贝卡博士征求意见,得到了罗伯特·贝卡博士及其同事、助手们的全面支持,并且开展了更为全面彻底的调查。调查对象是300名自杀者的居住环境,结果表明,自杀者所居住地区的电磁场都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罗伯特-贝卡博士在着作中阐述了调查结论:“输送电线和这个地区的自杀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联系。”

1976年,罗伯特·贝卡博士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世界上首篇阐述“输送电线与自杀者的因果关系”的论文。贝利博士主持调查研究,实际测定从高压线到自杀者住宅的电磁波强度,进而开展病疫学方面的调查。这个研究课题为该论文提供了更多的证据,论证了由外部物理环境原因造成人的精神异常的危险性。该论文发表于1979年。这次调查对598例自杀者的家庭住所中的电磁波进行了测定,又选择了没有发生过自杀事件的600个家庭住所作为“对照群”也一一进行了同样的测定。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对照,结果表明,“自杀群”

的磁场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群”,在“高磁场环境”下,自杀行为发生的比例要高于正常环境的40%。

对于贝利博士的调查研究结果,希里尔·斯密斯博士评价道:“如果说自杀和电磁波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话,在对人体构造方面的影响与其说是神经回路系统,还不如说是极其微细层次的东西。”同时认为“解密的钥匙不是神经系统层次,而是荷尔蒙层次”。

上述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和论文的发表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强烈冲击和反响。

美国纽约州在接到罗伯特·贝卡博士的报告之后,于1978年正式规定禁止在住宅区附近架设高压线。

1982年,英国苏格兰东部掀起了反对苏格兰电力局在居住区附近架设高压线的运动。土地在高压线下的32名农民、150名市民和许多修道院的人都参加了这场反对运动。

(第一节)辐射与癌症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不久人们就意识到了电离辐射具有致癌性。1902年第一例与辐射相关的癌症,即在辐射造成的皮肤溃疡部位发生皮肤癌被报道后,同样的病例不断被发现。1911年,首次报道了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患白血病的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辐射致癌的动物实验,随后的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长期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验证了电离辐射的致癌作用。

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辐射致癌的细胞模型系统。到80年代,在整体水平的组织癌变和离体细胞恶性转化观察的基础上,对辐射致癌的普遍规律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电离辐射对很多生物种系的大部分组织都具有致癌性。近年来,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层面上对辐射致癌效应机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认识。随着核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辐射致癌危险性特别是低剂量辐射致癌危险性已经受到高度关注。

据报道,居民受较高强度电磁波影响后,致癌率为普通人群的3~4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白血病(可增高6~7倍),其次为消化系统癌症和皮肤癌。长期使用手机者,脑部肿瘤有增多趋势。动物实验发现,于高功率电磁波照射后9~12个月,可见甲状腺癌,并可见增生性病变(如卵巢脂肪瘤、子宫内膜增生症、乳腺增生症等),但迄今尚未见肿瘤发生与功率、频率、时间等相关的报道。

电离辐射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基因毒剂,它能直接穿透组织、细胞,并将能量以随机的方式沉积在细胞中,因此对机体的基因毒性作用又不同于化学基因毒剂。机体的任何组织、细胞都可受到电离辐射的攻击,其造成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引发的生物学后果除与受照射剂量大小有关外,与辐射源的物理参数也密切相关。辐射致癌效应可以是由x射线、γ射线、中子等的外照射作用的结果,也可以是发生放射性内污染后由放射性核素发射α粒子等内照射作用的结果。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或称粒子辐射及非电离辐射,是人们在工作环境,甚至生活起居中无时无刻不接触的无形物质(无形并非真的无形,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人类常遇到的辐射有X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宇宙射线、日光及紫外线、放射性核素等。无论是电离辐射或是非电离辐射,当前都已能为我们人类所利用,并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及医疗卫生事业中作出巨大贡献。然而,现已有不少证据表明,只要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过多接触辐射,便可引起多种人类肿瘤。

1945年8月6日,日本的广岛遭到了绰号为“小男孩”的铀弹的袭击,3天后,长崎遭到了绰号为“胖子”的钚弹的轰炸。两座城市当即化为一片焦土,短期内死亡人数达20余万,而幸存者在事后的数年内,白血病、乳腺癌、肺癌、骨肉瘤、甲状腺癌、皮肤癌等的发病率明显较其他地区高,而且发病率与原子弹爆炸时的放射暴露量成正比。

根据资料记载,至今,广岛、长崎两市的肿瘤发生率与死亡率,仍比对照人群要高得多。在白血病的类型中,主要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实,除了像原子弹爆炸外,大型核设施事故引起的核泄漏,也对人群的生命构成重大威胁,诸如1979年美国三哩岛压水堆核电站燃料元件损坏事故,以及1986年苏联核电站事故等,都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据报道,除了不少人因急性放射病死亡以外,目前,受害人群中的肿瘤病发病率也比普通人群高7倍。

无论是核武器还是核泄漏,泄漏物常为“粒子的辐射体,当人们通过空气吸人或通过水和食物摄人时,等于不断地进行体内照射,当射线足以引起体内细胞的损伤,细胞不能修复其遗传物质DNA时,便可能发生突变,引起肿瘤。

除了原子弹、核泄漏外,平时人们接触x射线也是不少的。例如早期的x射线机器制造不够精良,射线外漏,保护措施又不很完善,因此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患白血病的概率也较一般人高。美国曾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如果一个妇女在妊娠期间做腹部x射线照射检查,将来小孩得白血病的风险,从每10万个儿童中4例上升至6例。虽然这个数字很小,但除了必要的情况外,怀孕期间最好不要做x射线照射检查。此外,有报道称,接触放射性矿或放射性物质的矿山人员,如常与沥青铀矿、钾矾铀矿、锡矿等接触,肺癌的发生率明显较一般人高得多。我国也曾对某一锡矿区的肺癌发病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自1954~1989年问,坑下矿工的发病率是546.4/100000,而无坑下工作史的普通职工的肺癌发病率,仅为39.9/100000。前者几乎是后者的14倍。经过分析证明这与坑下氡及其子体浓度过高有关。而氡则来源于含镭的氧化矿。因此,为防护氡的致癌作用,应改善坑下的通风设备,同时还须采取必要的对工人及其家属的防护措施。

毫无疑问,当今人们对于辐射可引起人类的肿瘤是十分清楚的。

然而,人们对于阳光及紫外线可引起肿瘤常却不甚在意。的确,生命中不能没有阳光。人类对于太阳的崇拜,对于阳光的感激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然而,同时还须强调,“生命中也不可有太多的阳光,阳光太多了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

原来,阳光是太阳放射出的电磁波,其中可见光约占一半。其他还有红外线与紫外线。其中,紫外线又可根据其波长,分A、B、c三段。但由于大气层的吸收和辐射,紫外线c段不能到达地球表面,一般不会构成对人类的危害。在能透过大气层的紫外线中,以B段对人的危害性最大。当人们的皮肤长期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最初常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黑斑形成,皮肤萎缩,接着过度角化,进而形成乳头状瘤,并可能发展为皮肤癌,尤其是那些有遗传性着色性干皮病者,更好发皮肤癌。

上面所描述的,好像都是在自然界中的事,还要提一下的是,在人们天天“蜗居”的室内,也有被放射污染的可能性。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几乎所有美国人的住宅都有氡的污染,其中有一小部分家庭中,氡的含量达到“危险水平”。据估计,每天在这种危险的房子内待10小时,患肺癌的风险相当于每天吸一包香烟,美国声称室内氡是使得美国每年2万余人死于肺癌的元凶。

那么,室内的氡是从哪里来的呢?研究证明它主要来源于土壤及建筑材料,它可不断地经地面缝隙、岩石释放出来,此外,煤的燃烧也是氡的来源之一。还有资料表明,地下室内氡的含量,较高层房间内高出许多,此外,楼房的1~3层氡的浓度,也高于更高层的楼层。

因此为防止氡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要注意选择建筑地域及建筑材料,而房间更须经常通风才好。此外,笔者更要指出的是,吸烟与氡有协同致癌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严重吸烟的铀矿工人终生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6~10倍。此外,英国帝国癌研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也证明在等量氡子体照射的条件下,不吸烟者终生危险系数是居民平均终生危险系数的1/4。

除辐射外,致癌的因素同时还包括一些物理因素:长期的热辐射可导致皮肤癌,长期的机械类的或炎性的刺激也是一种潜在危险因素,例如不合适的假牙托的长期摩擦,也可能引发舌癌或颊黏膜癌,胆囊结石可导致胆囊癌,至于纤维性物质长期存在于机体之中更是危险,如石棉、玻璃纤维被吸入肺内,可导致肺癌或胸膜问皮瘤。有充分证据表明,石棉工人的癌症发生率是一般人的3倍。严重暴露于石棉的工人,10人中有4人将最终死于癌症。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长时问暴露于石棉的同时,吸烟者则患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8倍,比既无石棉接触又不吸烟者高40~50倍。还有科学家认为,人的食管癌有可能是因为粗糙食物中尖似锋芒的纤维刺人了食管黏膜细胞,导致了细胞癌变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无论如何,“食不厌精”固然不是上策,但太过粗糙,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第二节)辐射与白内障及免疫力

事情发生在世界着名的媒体《纽约时报》。长期在该报社广告编辑部使用VDT的工作人员诉说因此“患了白内障”。

其中,1名职工当时29岁,连续6个月从事显像管电脑工作,引起发病。另1名35岁,操作显像管电脑正好1年,也患上了白内障。

一般来说,在矿石熔炉等高温场所工作的工人比较容易患上白内障,这是因为高温容易引起水晶体白浊。老化以后的水晶体也容易出现白浊,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纽约时报》的工作人员的病状却不同,覆盖水晶体后脑部膜变化为非透明状,是一种叫做“后脑部白内障”的特殊病变。进行会诊的纽约大学的米尔顿·扎雷博士指出:“这两人的白内障和微波辐射引起的雷达工作人员白内障的病状非常相似。”

事情发展到了法庭。裁判所的仲裁人员检查了《纽约时报》使用的VDT,认为:从泄漏电磁波角度来看,还是在《工业安全基准》规定以内低水准的泄漏程度。在对原告的申辩答复中,有着如下记载:

《纽约时报》对于白内障发病原因不负责任。但是,目前的《工业安全基准》,对于正常的眼睛来说是安全的,可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对于眼睛感受强的劳动者来说,存在着危险的可能性。

其实,在微波炉刚刚问世时,家庭主妇之间就频频发生水晶体白浊化的白内障问题。

早在1974年,苏联科学家萨第可瓦就曾经指出:“VDT工作会导致白内障等眼疾增加。”

人体构造中,眼睛的水晶体和睾丸是最容易受电磁波影响的器官。

这是因为在这两个部位没有血管。在血液流通的部位,尽管人体组织吸收了微波等电磁波能量,也会由血液来吸收并且分散由此产生的热量。可是在没有血液流通的水晶体等组织,积蓄下来的热量就会成为促成细胞热变性的能量了。

所谓免疫力,是针对体外人侵者而言,是保护自身的抵抗力量。

在这里,我们把外部入侵者叫做“抗原”,把抵抗力量叫做“抗体”。

例如,身体受到外部细菌感染以后出现炎症,这里的细菌就是“抗原”。这时,体内的“抗体”细胞集合起来,攻击这些细菌,直到把细菌消灭,身体恢复健康状态。这些“抗体”的战斗力就是“免疫力”。

可是,这些在细菌、病毒面前英勇抗战的免疫力战士们,在异常电磁波的长时间辐射之下,会渐渐虚弱下去,失去战斗力。

1991年,乌克兰的配托罗法斯卡博士在调查后发表了以下数据: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曾经在那里从事操作电脑VDT工作的人员和其他人员相比,免疫力只达到50%。

这样的结果是在核电站事故发生之后,对所有幸存工作人员进行普遍健康调查时才‘发现的。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也得到了同样结论。拉伊尔博士在实验研究之后这样叙述:“把培养中的人体‘T细胞’进行48小时60Hz电磁波照射之后,这些‘T细胞’对外面侵入的病原体细菌的攻击能力明显降低。”

也就是说,在受到电磁波长期照射之后,人体免疫力下降,不仅对于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大大减弱,同时对于体内细胞异变,例如癌细胞的繁殖等,也会丧失抵抗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人脑中央部位叫做“松果体”的器官。这个器官受到电磁波辐射损伤以后,人体免疫功能会大大降低。松果体分泌一种叫做“抗黑变激素”,或者叫做“N-乙酰-5-甲氧基色氨”的荷尔蒙,通常称作“松果体激素”。目前已经明确了的是,电磁波辐射会减少松果体激素分泌量。

那么,这与人体免疫功能有什么关系呢?

1994年开始,免疫学上已经发现,松果体激素具有各种功能,例如,预防癌症,提高抵抗艾滋病的能力,防止细胞受到损伤,降低血压,预防心脏病,延长寿命等。此外,还是抗酸化物质(生物体酸化容易患癌症),并且具有防止精神紧张、兴奋过度等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服用松果体激素的老鼠平均寿命延长了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