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辐射健康的隐形杀手
30831100000006

第6章 辐射是看不见的魔鬼(2)

尽管实验观察到的神经元损伤对大脑功能无明显影响,但长期暴露于低强度的GSM微波辐射,可能导致人脑保留功能减退,继而在以后出现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可能在中年时期即出现快速衰老;低强度(900MHz)微波电磁辐射能够导致人内皮细胞的HSP27蛋白磷酸化及蛋白表达过度,这是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键因素。而有些研究者报道,将小鼠暴露于898~l439MHz微波电磁辐射60分钟,暴露强度为2~4w/kg,血脑屏障对白蛋白的通透性没有改变。

脑电图和脑血流图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脑血管,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状态。长时间使用移动电话可能导致头痛、工作效率和记忆能力减退,也会影响人的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图。有研究结果表明,手机发射的902MHz微波对大脑的记忆反应有显着影响,GsM微波导致听觉记忆错误率明显增高,并影响4~6Hz和6~8Hz脑电活动;移动电话发射的脉冲电磁辐射(6-8Hz和8~10Hz)对与人记忆过程相关的脑电图有显着影响;健康男青年头部分别暴露于900MHz(最大比吸收率为1w/kg)的基站和手机脉冲电磁场30分钟后,暴露于基站脉冲电磁场的受试者脑血流量无明显变化,暴露于手机脉冲电磁场的受试者清醒时暴露侧颞叶前部的脑皮质局部脑血流显着增加;在志愿者视觉记忆测试中也观察到GsM移动电活能够导致受试者局部脑血流量显着减少。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对人的神经行为和认知能力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方法(NCTB),研究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等微波电磁辐射主要影响受试者的简单反应和反映大脑短时记忆能力的指标(数字跨度、数字译码和目标追踪等)。国内早期手机用户的调查结果表明,手机使用者的神经衰弱发生率明显增高。但是,移动电话对中枢神经系统认知能力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有研究结果表明,对55名志愿者进行神经心理测验,未发现GSM移动电话对受试者认知能力有影响,受试者在暴露和恢复期间的信息处理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等认知能力均无明显改变,但可能影响乙酰胆碱酯酶等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的酶活性。尽管在移动电话微波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方面尚存在争议,但大多数专家认为,由于不能证明移动电话微波对健康确实无害,因此还需谨慎预防。儿童对电磁辐射比成人更为敏感,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应积极开展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对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及其将来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指人和动物获得外界知识的认知过程,记忆指将获得的知识储存和渎出的认知过程。学习和记忆是互为依存的,学习是记忆的前提,而新的学习又常常在已获得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目前认为,学习和记忆与海马、前额皮质、丘脑和杏仁核等密切相关,其中海马的作用尤为重要。海马的三维立体结构沿长轴分为4个区,分别为CA1、CA2、CA3和CA4区,它们与齿状回和下托一起构成3个环路。来自全身各处的信息进入海马,沿不同通道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发送到大脑皮质和其他有关中枢。

电磁辐射能够影响人的学习记忆功能很早就被发现。人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电磁辐射可引起精神抑郁、失眠、头痛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但对其发生的确切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揭示。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对学习记忆机制的不断深入认识,学者们对电磁辐射影响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也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第三节)电磁辐射损害你的生殖系统

动物实验表明,电磁波照射对生殖的影响主要是妊娠率降低、着床位点减少、胚胎发育迟缓、畸胎率增加、死胎率升高、胎鼠和子鼠体重下降、性别比例失调,并多见脑发育异常,同时子鼠的免疫功能减弱。虽然生殖损伤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功率、频率、受照时机等),但电磁波对性腺、生殖、子代的危害不可忽视。

一、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机制

微波辐射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按其机制可分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

微波辐射的热效应是指电磁波辐射场照射生物体,引起组织器官的加热作用而产生的生理影响和抑制、伤害作用。组成人体细胞和体液的分子大都是极性分子,外加微波场可使这些极性分子因趋向作用而发生频率极高的震荡运动,消耗能量而发热,导致组织温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当微波功率密度较大,生物体产热过多,超过体温调节能力时,生物体的温度平衡功能失调,体温升高,于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并发生病理变化。

一般认为,由于睾丸中相对缺乏血管,血流不畅,散热比较困难,所以易出现过热而造成睾丸损伤。苏联和东欧的学者除承认微波的热效应外,还特别强调微波的非热效应。非热效应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热产生,只是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引起生物体感觉反应或者测不出体温升高而已。随着国际上微波生物学与卫生学研究的深入,我国及西方一些学者在微波的生物学效应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低强度微波辐射非热效应的存在。微波非热效应的存在已逐步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微波生物学作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非致热作用,关于其机制在分子水平或亚细胞水平都有一些设想和推测,如影响细胞过程,包括基因表达、细胞增殖、信号问通信等。但从分子或细胞的水平上论证其存在,并搞清其作用机制还需做大量的工作,其意义将远远超出微波卫生学范围,并将给医学、生物学、医学工程的发展带来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辐射能否影响生男生女

早在1981年WHO就通过人群调查提出,受微波照射者的后代女孩比例增加。研究者调查发现妊娠期暴露于低场强高频电磁辐射(300kHz~300MHz)的理疗师,其后代男、女比为0.48%,而高场强暴露的理疗师男、女比则为0.31%;每周暴露11~20小时为0.55%,若超过20小时暴露则为0.21%;而对照组为1.51%,且男孩体重降低与电磁辐射暴露密切相关。又有研究者调查了1970~1993年出生的挪威小孩,在高压电场从事铝、镁、铁、镍、电缆生产的父亲中,其后代男孩比例,铝为50.38%,镁为47.32%,铁为50.03%,镍为48.27%,电缆为47.20%;在从事铝生产的母亲中,其后代男孩比例为37.04%,对照组为51.42%。在极低频电磁场工厂工作的男性其后代男孩比例轻度减少,而在相同环境工作的女性其后代男孩比例则明显减少。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仅是孕妇,非妊娠妇女甚至是男性,暴露于电磁辐射均可引起后代女孩比例增加。如从事碳调节器工作的男性,其子代男孩比例明显降低;父亲受高频电磁场或强静电场辐射,或在高压电厂、雷达系统附近工作,其后代女孩比例增加。有学者据此认为子代的性别比例失调可作为电磁辐射如微波辐射后生殖危害的评价指标之一。

1975年,研究者将公鸡和产蛋母鸡(1:4)分别暴露于极高频电磁场、特高频电磁场、微波电磁场、极低频电磁场,暴露12周后,观察每天食物摄人量、产蛋量、蛋重量、生育力、孵化力、晚期死胎和小鸡畸形及性别比例,结果正常对照组雄性小鸡占60.8%,其余各组雄性小鸡所占的比例均不同程度下降。另有实验发现,大鼠受3~4cm波长无线电波照射后子代中雌性比率增加。

三、对性别比例的影响机制

1.内分泌异常

尽管电磁辐射导致子代性别比例失调这一说法的提案已有20多年,但其发生机制尚未阐述明确。有报道受孕期父母的激素水平可能参与了部分后代的性别选择。一方面,许多非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可能有低睾酮或高促性腺激素,或两者并存。如患前列腺癌、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耳硬化及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父母,可出现子代性别比例失调。

另一方面,有激素分泌异常的男性如潜水员,其后代女孩比例增加。

现在认为,高水平孕酮和促性腺激素与女孩增多有关,而高浓度的雌激素和睾酮与男孩过多有关。就双亲性激素对后代性别的影响而言,在男性低睾酮或高促性腺激素者往往引起后代女孩增加;在女性,高水平的雌激素者,其后代男孩增多,相反高水平的孕酮其后代女孩增加。早期及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磁场暴露可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和分泌,如有实验发现VDTs辐射能减少小鼠夜问褪黑激素分泌水平;经常处于低频电磁场下的女工,清晨尿中褪黑激素代谢产物硫酸-6-羟基褪黑激素(6-OHMS)分泌明显减少,褪黑激素对其他激素如雌激素具有调节作用。电磁辐射的热效应或非热效应均可引起血清糖皮质激素的改变,进而影响性激素如黄体生成素的合成和分泌。近来,有报道射频电炉的男性操作者尽管睾酮并无明显降低,但卵泡刺激素明显增加。据此有人认为电磁辐射可能引起父母性激素的改变,这对后代性别会有影响。

2.对Y染色体精子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子代性别的决定与男性Y染色体是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的。电磁辐射主要是微波辐射对生精细胞和精子的损伤作用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对精子畸形、精子数目及精子活动力的改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Y染色体精子的改变却未见文献报道。由于Y染色体精子来源于男性或雄性,研究电磁辐射对Y染色体精子影响的同时,还应关注精子在女性或雌性生殖道是否会受到影响。近来的研究表明,精子在受孕前可存活6天。既往研究发现电磁辐射可引起DNA损伤、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及微核形成等。因此,电磁辐射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与其对x和Y精子的影响不同,如引起Y染色体基因的缺失、突变,Y染色体精子畸形过多或死亡和运动力减弱从而改变精卵结合能力等还有待深人研究。

3.对妊娠的影响

子代性别比例的统计主要根据出生后存活并继续生长发育的个体。

电磁辐射可引起子代流失、先天畸形、官内发育迟缓等,就不同性别的子代而言,这种影响可能并非一致。雄性小鼠暴露于电磁场后再与正常雌性小鼠交配,结果雄性小鼠生长迟缓;大鼠在妊娠期暴露于0.5Hz磁场,发现子代活动力减弱,尤其以雄性更明显。25名理疗师曾在妊娠期暴露于高频电磁辐射,结果出现4例先天畸形的胎儿,其中3名为女孩,由于男性胎儿对高频电磁辐射尤为敏感,所以就会出现早期流产增多的情况,而能存活且患先天畸形的男孩相对于女孩较少。

因此,电磁辐射是否对雌、雄性胎儿的影响不同,引起选择及早期、未觉察到的性别相关流产或死胎有待进一步阐明。

4.其他机制

电磁场能影响许多细胞过程,包括改变细胞膜电位,使细胞外表离子流和离子分布发生变化;改变信号传导、基因表达、细胞增生、细胞通信等,这些机制在理论上可能影响子代性别的选择,但缺乏具体翔实的实验资料。

总之,研究电磁辐射对子代性别比例的影响机制,对电磁辐射所致的性功能障碍、流产、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天畸形、基因病等牛殖危害机制的阐明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四、生殖系统疾病

自从人们开始认识到电磁波对人体发生危害时起,电磁波列‘人体生殖系统有无影响,就成了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和研究的课题。由于家电产品普及到家家户户,电磁波对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自然而然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还有许许多多人因为职业关系,比一般人更为频繁地接触电磁波辐射,除了自身健康,生育年龄期间的男女与这个话题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了。

随着五花八门的电器产品推陈出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不孕症,不明原因的流产、死产及畸形婴儿诞生等数字急剧上升,这两者的数值曲线呈现同步向上波动的状态。同时,电磁波辐射的动物实验也得出了大量实证,因此,在医学、病疫学界,许多医务人员、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了问题的广泛性、严重性与紧迫性。

1.不孕

早在环境荷尔蒙对生育产生影响的话题诞生之前,20世纪50年代,就有科学家发表论文警告说“操作雷达的军人容易患无精子症状”

(精力减退症)。

以下是1957年的论文中的有关数据,列举了被调查的受辐射人员和未受辐射人员的情况对比。

另外,据统计,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受到电磁波辐射之后,生育女孩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生育男孩。这种情况和环境荷尔蒙的影响非常相似。1996年,也门有科学家发表论文,公布了对变电所男性工作人员生育孩子情况的调查。其中,男孩子只有8人,而女孩子居然有54人。

在此引用1991年拉尔森论文中的数据说明受电磁波辐射以后女性婴儿出生比例上升的现象。

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病疫学角度还需要做大量研究和实验工作,不过,参考死胎胎儿的男女性别之差也会发现男性胎儿死亡率要大大高于女性胎儿。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对一个家庭、一对夫妇来说,丝毫不存在生育女孩子就不如男孩子的问题。然而,从宏观上看,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来说,如此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调,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全世界的电器普及仅仅才开始了几十年,来势如洪水猛兽,不可阻挡,无法收拾,也就是说,由此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也不过刚刚开了个头,初露端倪而已,到了大势所趋之时,难以推测会带来多少社会问题。

而且,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从电磁波辐射引起的不孕和不生男孩这一点上已经足以说明电磁波对人体乃至人类总体素质的危害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电磁波是否会引起生育男女比例失调作了大量调查。

以下是从病疫学角度研究的各国科学家论文数据汇集。

意大利的几位科学家警告称,来自家用电器及电力线的辐射有可能导致一些女性无法怀孕。这些科学家在利用老鼠进行的实验中发现,那些卵巢器官暴露在极低频电磁场(频率33~50Hz)中的雌鼠在发育方面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很多老鼠已失去了正常的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