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电磁辐射导致骨髓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电磁波被生物体吸收后,可使机体组织发生生物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引起正常生理机能的破坏,造成机体产生暂时或永久的病理状态;长期接触电磁波,骨髓造血组织呈现不同的病理改变。采用6V/m×104V/m的电磁脉冲辐照成年健康猕猴,辐照后3天,凋亡的细胞明显增多,以幼稚的红系细胞为主,核染色质浓缩、边移,可成半月形、环形和不规则形。血小板形态不整,突起形态各异。红细胞呈哑铃形改变,浆细胞内质网扩张。辐照后7~14天,凋亡与坏死的细胞均可见到,仍以幼稚的红系细胞为主。可见红系细胞呈营养不良性改变,线粒体肿胀、空化,内质网扩张,核膜间隙增宽。坏死的细胞表现为核肿胀,胞浆溶解。血小板病变进一步加重。辐照后28天~3个月,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和形态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强电磁场对白细胞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称,正常人机体血液经100mT强电磁场作用后,白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细胞体积增大,使穿过细胞的磁能量增多,细胞合成受抑,从而使白细胞总数下降。
四、电磁辐射对骨髓逭血组织损伤的可能机制
生物体接受电磁辐射后大多数能产生电和磁场,然后变成电能,一种作用于细胞,使其产生变化(即致热效应);另一种作用于细胞膜的生物聚合体(非致热效应)。目前,电磁辐射对骨髓造血组织损伤的机制尚未阐明,国内外有文献报道可能与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因子、增殖和死亡调控基因、细胞周期、DNA损伤及酶活性等方面的损伤效应有关。
1.骨髓基质细胞脂质过氧化
骨髓基质细胞(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控造血,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保持骨髓造血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某些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均可通过损伤造血微环境而影响造血功能。取正常人髂骨骨髓经细胞培养后,采用频率为2450MHz,平均功率密度为10mw/cm2、20mw/cm2和30mw/cm2的连续波,垂直极化照射,照射距离为40cm,结果发现微波辐照可引起骨髓基质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细胞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甲二氧基苯异丙胺(MDA)含量升高。微波辐照强度越大,SOD活性下降程度越大,MDA含量升高越明显,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越严重。另有实验表明,应用50Hz电磁场对大鼠骨髓巨噬细胞照射45分钟后,巨噬细胞过氧化物水平也显着增高。
因此,微波辐射一方面可能破坏细胞内的抗氧化系统,另一方面引起细胞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细胞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引起细胞损伤。这表明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微波导致造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之一。
2.细胞因子的影响
造血系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造血活动的正常进行是体内众多体液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造血活动调控中,细胞因子是最重要,也是直接参与的调控因子。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这一调控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电磁辐射损伤骨髓造血功能的过程中,细胞因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a(TNF-a)能抑制造血,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白细胞介素-l(IL-1)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在造血系统中并不诱导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但能诱导多种造血因子释放,并且与这些造血因子协同刺激造血细胞(特别是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3(IL-3)对诱导小鼠多种造血前体细胞增殖有协同作用,其中,IL-6诱导上述细胞从休眠状态进入细胞周期。有研究用6只8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组又分为脉冲电磁场未暴露组和暴露组,结果表明暴露于脉冲电磁场的大鼠骨髓细胞中TNF-a、IL-1和IL-6的释放受到抑制。
3.电磁辐射后骨髓造血细胞DNA损伤
有报道认为DNA损伤是在非热效应下产生的:
(1)微波使骨髓有核细胞DNA大分子受到损伤或抑制DNA的合成。
(2)微波使DNA的分解代谢能力增强。
(3)微波促使骨髓内有核细胞向外周血中转移,从而代偿外周血粒细胞的减少。其损伤机制主要为生物膜上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它们主要存在于膜脂质中,使各种细胞膜对外界理化因素具有高度灵敏性;在细胞间期,核内染色体呈离散状态分布,并在多处与核膜接触。在膜内强电场作用下,脂质过氧化一旦发生在核膜上,其所产生的各种活性氧自由基及非自由基产物将直接损伤DNA。因此。细胞内脂质过氧化可能是脉冲电磁波跨膜损伤DNA的重要原因。
4.酶活性的改变
将培养中的肿瘤细胞置于60Hz电磁场中暴露,观察到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增加了5倍。电磁场能调节重要酶序列,使细胞表面的信号刺激到细胞内部,通过信号刺激使蛋白激酶及生长调节酶0DC到达细胞核来改变基因表达。
(第六节)电磁辐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受到电磁辐射的人,会常发生血液动力学失调、血管通透性和张力降低。由于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受到影响,人们多以心动过缓症状出现,少数出现心动过速,受害者出现血压波动,开始升高,后又恢复正常,最后出现血压偏低,逐渐形成心肌营养障碍。此外,长期受电磁辐射的人,其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会更早更易发生和发展。
有调查显示,接触低强度的微波辐射平均时间在10年以上之后,在心血管和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影响都存在。调查现在在心血管方面的表现有心率和血压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心电图指标也出现了多项指标的显着异常,这与国内的有关报道基本一致。在实验中还采用临床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微波接触组和一对照组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的15项有关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指标中有4项指标微波接触组有明显的改变(P<0.05),占调查指标的25%,说明微波对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在这一点上也与国内外的有关报道一致。本次调查主要体现了在长期接触低强度微小波辐射的情况下,微波对人体的影响仍然是可见的。
(第七节)辐射与人类的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电信事业和核能、核技术应用事业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辐射污染已成为继水、气、噪、渣四大污染后的又一环境污染公害。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及电磁辐射,同时也包括光辐射、热辐射等其他相关的物理辐射。科学和实践早已证明,辐射对人体有危害:轻则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损伤造血功能;重则造成不育,患白血病,甚至当场死亡。电磁辐射除对公用电器进行干扰外,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并引起高烧、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等。辐射污染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环境污染要素,与其他环境污染要素相比,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能量或射线污染,同时又具有应用与污染并存的特点,所以控制辐射环境污染只能使其控制在可接受的尽量低的水平上。也正是由于辐射污染的这一重要而突出的特点,它不但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和潜在的影响。
德国科学家最近发现,怀孕的母亲在接受医用x射线照射,或在乘远程飞机时受到的辐射将严重损伤子宫里的胎儿,这些受到辐射的胎儿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患精神性疾病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某大学的一名专家与其同事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子宫中的老鼠在受到轻微辐射后,其脑中的海马沟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只在它们成年期早期才显现出来。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可以为在成年时出现的诸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形成找到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