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30831300000006

第6章 尊重直接影响着教育的什么(2)

父母都想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自信、独立地成长,那就放下你做家长的架子,勇敢地向自己的孩子说出“对不起”。记住以下10项原则:

1.任何时候都尽可能通过教导而非惩罚的方式解决问题。惩戒的目的本来是想教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能被接受的,可打孩子不会教给他们能被接受的行为,它教给孩子的是“强权即真理”,以及巴掌和板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

2.把孩子的行为过失视为判断上的失误,这样能更容易地找到对孩子进行行为教育的办法。

3.尽可能让孩子承担过失行为的责任。如果孩子把房间弄得一团糟,应该让他把屋子打扫干净。

4.给孩子制定行为规则,但一定要保证规则条数要少,要合理,并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发育阶段的特点。

5.确保过失行为所负的责任要合理且明确。

6.不要就行为规则与孩子讨价还价。如果有规则被违反,提醒孩子有这条规则,以及不遵守这条规则的后果。当你发出一个命令的时候,语气要坚定,并重复一遍。

7.如果孩子有很多令你担心的行为,不要企图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有问题,以及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孩子做出了符合规则的行为,则需对其进行表扬。

8.当孩子还在学走路的时候,如果他做了你不喜欢的事,应及时干预,或将孩子转移到别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知道是非,不应该对孩子动手。

9.在与孩子谈论其行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你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10.当孩子表现好时要及时发现,你的表扬会强化正确行为。

拥抱、微笑和充满温情的话都能体现你对孩子的肯定。

四、相信孩子的选择年轻的袁泉出道不久,就获得了中国电影界的诸多荣誉,也可谓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在奇迹的背后有着诸多因素,其中有一点很重要,我认为家长们都应该做到的: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在袁泉小的时候,父亲袁世明希望女儿将来当一名乒乓球运动员,继承父业,于是送她到体校打乒乓球。可渐渐地袁世明发现女儿的积极性并不高,反而对文艺颇感兴趣,在幼儿园举行的文艺汇报演出中,她的表演获得阵阵喝彩。在这个时候,父亲没有将自已的兴趣爱好强加于女儿,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开始培养女儿的文艺才能,在不懈的努力下,造就了袁泉今日的辉煌。

无独有偶,在2002年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上,我国短道速滑名将杨扬奋力一搏,为祖国洗刷了冬奥会无金牌的耻辱。而杨扬小时候特别顽皮,“野”得很,对父母为其选择的几项文艺特长都毫不感兴趣,却偏偏对体育情有独钟,好在其父母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这才成就了其勇夺奥运冠军的壮举。

当然,袁泉和杨扬的成功与自身的勤奋是分不开的,但家长的开明选择无疑也给了孩子成功的助跑。兴趣爱好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源泉,强加、强迫在他们身上的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往往会起反作用,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们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做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我们每一个家长都不会希望多年以后,我们的孩子说,都是当初你让我这样做的,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办现在肯定是……这是对家长的抱怨,也是家长心里最大的负担和愧疚。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这样幸运地走上自己选择的道路,他们有很多因为家长的意愿而不得不委屈自己,最后反而让我们的家长“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的一些举动——不论有意或无意,已经向我们家长做出了无声的反抗。

下面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狗熊。这个生活在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殿堂里的大学生,却做出了这样的匪夷所思的事情,他用自己手中的硫酸毁了他自己,也毁了家长的“殷殷期待”。刘海洋这样一个从小就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的天之骄子,却活在深深的痛苦与难耐中,他不善言辞,不会交际,更没有什么好朋友。高考后在填报专业时,他想报考生物专业,而且他对生物的爱好已到了走火人魔的地步。而他的母亲说生物专业不吃香,没前途,硬逼着他填报机电专业。他和母亲争论过好长时间,这也是刘海洋平生第一次鼓起勇气反抗母亲对他的包办,但最后他还是哭着填报了现在的专业,他这最后一个愿望也被母亲无情地剥夺了。正是由于母亲从小对他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包办,使他失去了起码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在过度的压抑和委屈中,他的心理逐渐变得扭曲而不平,最终毁了自己的前途,在他迷失的路上,家长的强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着名的心理疗法专家詹姆斯·温德尔认为:“8岁是孩子敏感的年龄。他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他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这一年龄的显着特点是孩子开始倾向于自立。”

我们家长都觉得自己比孩子的阅历丰富,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孩子,想利用自己的经验、阅历来为孩子选择更有前途、更加阳光灿烂的光明大道。但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在选择时要听取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毕竟孩子的路要靠他自己来走。父母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约束孩子的选择,长此以往,父母会很累,并且渐渐地孩子也会丧失自我决定与负责任的能力。

还有一些家长,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就把他们未实现的夙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想从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让孩子实现自己的夙愿。然而孩子们也在长大,他们也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意识,我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也是他们的吗?

给家长们以下建议:

1.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见是他逐渐成长的表现和标志,应该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2.尽量寻找机会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不是选择指责式的“唠叨”。尽管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力,但权力不是等级。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父母只有放下长者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进行平等、耐心的交流和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孩子感觉与你没有距离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的意见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3.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细心关注。父母要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对孩子采取合乎其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并对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少走一些弯路,令孩子成长得更加健康。

五、尊重孩子的隐私

我们的孩子都在逐渐长大,渐渐地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他们的抽屉上甚至多了一把锁,他们不再和我们喋喋不休地说话,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心事,他们开始一回到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他们开始频繁地出去玩,等等。这让我们的家长很是头痛,想想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自已生养的孩子居然开始排斥自己,当然少不了心理不平衡。然而不管你是否愿意,孩子还是长大了,还是开始我行我素地想要挣脱家长的怀抱。

面对这样一种亲子交流的困境,往往有很多父母通过偷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偷监听孩子的电话以达到目的。可是往往事与愿违,一旦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小秘密被家长注意到了,就会更加小心地回避家长的目光,他们把自己的日记放在更加隐蔽的地方,他们选择回避整个家庭。于是,家长同孩子之间的“扫荡”和“反扫荡”战争就这样无声地打响了,家里弥漫着“战火和硝烟”。

我们先来听听孩子的心声。一名初二学生这样说:“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

还有的孩子认为:“我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想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秘密’。由于家长们的不理解,日记就变成了我们倾诉的‘朋友’。但很多父母以对孩子‘负责’‘关心’为由,想方设法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谈话,殊不知,这些做法却正是我们最反感的行为。”

说起此事,家长们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他们认为:“现在社会上很乱,不听他的电话怎么能知道他都结交一些什么人啊?家长就要有家长的监护权,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孩子好啊!”

孩子有了隐私,许多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侦查,如翻抽屉看日记、拆信件,甚至打骂训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对孩子缺乏信任的表现,孩子都有自我的独立要求,这时候一味地探听孩子的隐私,会让他们失去安全感和对家长的信任,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敌意和反抗,容易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情绪,产生新的沟通障碍,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家长或老师在侵犯了孩子隐私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如果长期下去,可能还会使孩子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性格扭曲,原本浓厚的亲情也会淡薄很多。

孩子的内心都很脆弱,他们渴望独立,又在某些事情上还存在依赖心理,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敏感和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要轻易去动孩子抽屉上的锁,因为它是用来珍藏孩子的“秘密”的,如果强行打开,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从此对你紧闭。父母应该平视孩子,走近孩子,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解决他们的烦恼,给他们一片快乐纯净的心灵空间。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自尊心理的保护。

在孩子的内心里,总有一些不能触碰的隐私,家长们在说话时要多注意。列举如下: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

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人”。

故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面前提及,更不能挖苦、打击。

曾经的过失。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从而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自己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

被体罚的经历。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可能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其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们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身体缺陷。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有的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而且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难看,也会让孩子不快。

独处的小天地。孩子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家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的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保存的“私房钱”。孩子尽管并不爱钱,也并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去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会感到自己的隐私并未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给家长们以下建议:

1.主动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多交谈,谈父母在与他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甚至谈一些当初的隐私,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倾听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这样才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隐私,使你能够给予必贾要指点和教育。

2.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获取有关孩子隐私的信息,即使有些越轨和不良因素,也不必大惊失色、殴打辱骂,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教育名言

有了这种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隐私中的危险倾向,都有可能自我解次。

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邢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