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心理健康与心理自护
30836700000007

第7章 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是学生的本分,是学生生活的重心。所以,对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如何,意义非同一般。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甚至一些人还抱有“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思想,从社会现实来看,学习成绩如何,也确实是评价一个学生的最主要的成分。所以,无论从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来说,重视学习,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成绩,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多项研究表明,在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中,“兴趣”居于前列。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投入其中,以饱满的热情和内在动机去应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更为重要的是,从兴趣出发,能够使人感受和享受解决问题的快感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够促使产生愉悦情绪体验,从而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并保持一种持续的动力,提高应对学习任务的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乐学”,在学习时专注投入,能自觉及时地总结学习的心得体会,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相反,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苦学”,学习消极被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

因此,我们强调要很好地保持学习的兴趣。但是,想要对某一科目产生兴趣,并良好地保持下去,方法很多,兴趣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总结出了很多办法。在这里针对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谈谈感受和方法,希望能够给予中学生一些启示和帮助。

1.为什么对学习不感兴趣

对某一学科或科目的兴趣,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充分关注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

(1)精神家园的物质化

不可否认,对物质文明的倡导和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或者抵消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渴望,精神家园正被物质化,人生幸福的标准以金钱和权力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实现以获取为标准,淡化了付出,更谈不上奉献,就连学生帮助老师打扫卫生、搬运一些物品时,也要问一句“给我们加多少分”,现实利益的回报取代了内心世界美好情感的彰显,实际上体现出来的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异化,学生在“为什么而学习”“应该学些什么”等问题上产生了困惑。这必然导致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判断、是非观念的迷茫和混乱。尤其受家庭、社会环境、多渠道、无限量的良莠不分的信息的影响,致使学生对单调而繁重的学习任务产生排斥,对学习当然难以培养起良好的兴趣。

(2)应试教育的弊病一时难以消除

沉重的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灵动的天性,把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知识变成了冷酷的分数和名次,没有分数和名次的学习就是无效的学习,家长、老师、学生,三位一体,把具有无限憧憬和创造力的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再地压制下去,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难以取得骄人的分数,一次次的挫败和打击,繁重的学业负担,使得学习已经从自我完善的需要成为被迫接受的令人痛苦的“差使”,学生经常只能被动地接受,疲于应付,体会不到学习乐趣。孩子们的意志消沉了,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很多孩子“消极怠工”,甚至逃避学习,早恋、上网、无所事事,异化了他们的兴趣,唯独缺失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兴趣。

应试教育导致了知识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失当,知识量大,教育方法单一,把知识的探索过程变成了枯燥的灌输过程,孩子们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3)家庭教育的失职

现实生活中,由于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失职,从而使孩子错失了人生关键期的主题,比如0~3岁是安全感和自主人格的形成期,但很多“母亲缺席”造成孩子的“不信任感”,形成被动人格,缺乏主动探索精神;3~6岁,如果自信与任性之间的平衡没有形成,要么扼杀自信,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任性;6岁~青春期,上进心和勤奋感的激发和培养,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用“笨蛋”、“没出息”、“这题都不会做,你还能会做什么……”等等类似的语言,逐渐扼杀和消磨了孩子们的进取心。对学习没兴趣,每天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这样的孩子其实不是少数。

(4)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

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自制力差,意志薄弱,依赖性强,鲜受挫折,缺乏应对困难的意识和能力,从小只知获取,不懂得付出与得到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协作与竞争,进入学校和社会,又面临太多的人际关系和竞争,心理承受能力没有经受锻炼,就直接经受考验。在学习上,往往浅尝辄止,一遇挫败,就丧失意志力和兴趣,兴趣多变而不稳定,难以持续而坚持地完成某一任务。

2.培养学习兴趣

现在的孩子厌学,不爱学习,要“看着”才能学习,甚至不学无术,对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表面上看,这是某个或者某些孩子的问题,实际上也体现了很多深层的问题,比如:从社会角度,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的需要的合理满足;从教育的角度,如何给予孩子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知识内容和教育方法;从家庭的角度,从小养成孩子健康、积极、客观的性格特征以及初步树立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良好的价值体系。所以,如何培养学习兴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认识和努力。这里,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探讨学习兴趣问题。

(1)社会、家庭、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多种手段塑造美好精神家园,有效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和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还孩子一个纯净、美好、快乐、自由的学生时代。

当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最起码,作为教育者和成年人,应该具有这样的认识和使命感。

(2)从学生自身角度,具体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方法1:满怀兴趣地学习

国外有人在一份青少年杂志上提出“满怀兴趣地学习”的方法,鼓励青少年进行实验:你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吗?那么请你坐下来,充满信心地想象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我从今天起要好好学习这门课,在这门课中我一定能获得无穷乐趣。首先响应这一号召的有1700名学生,后来又增加到3000名。几个星期后,研究者陆续收到一封封汇报信。结果比预料的还要好,实验成功了!

下面是许多汇报信中的两封。

之一:以前每次我开始学习俄语语法时,我就不断地打哈欠,我真觉得枯燥无味!开始实验时,我努力控制打哈欠。我非常想打哈欠,可我紧闭住嘴。在开始准备语法课前,我故意让自己表现出高兴的心情,就像预习历史时那样(历史是我最爱的课程)。我跳啊、唱啊,我想象着一定会像历史那样有趣。这样持续了12天,您知道,现在这种自我寻找乐趣的方法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俄语课也真的使我觉得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了!

之二:对我来说,地理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课堂上,我觉得毫无兴趣。我怀着一种焦急的心情等待下课铃声。后来,我们班开始做“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我想,我一定能做这个实验。放学后,我回到家坐下来学地理。“我喜欢你,地理!”我重复着说。我开始觉得地理不像从前那样枯燥无味了。第二天,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地理的书。回家后,我先收拾了一下房间,然后就高高兴兴地读了起来。在上地理时,我也开始听老师讲课了。现在,我很喜欢地理,总是急不可待地盼着上地理课……

实验成功的原因:我们对某一件事,事先有了一种期望——肯定会有趣。是“期望”在起作用,这种期望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反过来也一样,与其说我们对某一活动没有兴趣,不如说我们期望这一活动没有兴趣,也是“期望”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反过来。换一种“期望”,试着对该门学科抱有积极的兴趣期望。

同理,想象学习成功后的情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当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做任何一件事前,一般都对它的结果有了预期的想象,促使我们能够坚持去做这件事情。例如想象某个电影非常好看,才促使你去看,假如你事先想象这个电影不好看,那么你一定不去看。厨师想象自己做出来的菜肴是什么味道,继而辛苦劳作;作曲家想象自己谱的曲子是多么优美动听,从而激发出创作热情。我们可以想象考试成绩优秀,可以顺利进入大学,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个人创造美好前程。也可以想象考试成绩优秀,得到老师、家长的赞扬,得到同学们的羡慕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这样,满怀兴趣你就会有兴趣。

方法2:了解学习目的,建立间接兴趣

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学习这个科目的目的明确,是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起码的兴趣的。比如,学习英语,告诉自己“英语是主科,在考试中占有巨大的地位和比重”,同时多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外国某一方面的知识,以促使自己增加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方法3:以成功累积成功,即以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而增加学习某一科目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一个目标,就给自己相应的奖励。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就小奖赏,如玩一次电脑、睡一个懒觉;有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如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周末出去玩等。这样不断累加成就感,同时也不断累积一点一滴的知识内容,兴趣自然就浓厚起来。

方法4:兴趣的迁移

兴趣的迁移不等于兴趣的多变。兴趣的多变是指原有的兴趣被后来更新异的兴趣所代替,不能够稳定保持某一兴趣的拓展和更新。兴趣的迁移是指以原有兴趣为原点,发展出更多与原有兴趣相关的其他兴趣,并且这些兴趣是以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为目的的。如爱玩汽车,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我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和它们有关系?甚至要了解更多汽车的类型和有关知识,就要不断学习外语,才能读懂汽车的介绍。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方法5:不断提出问题

当你为回答或解答一个问题而去读书时,学习的目的性就明确了。看书前,要准备一些问题,最好在笔记中详细列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逐一解决问题。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可问: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是怎样发现的?怎样证明它的结论是对的?它的公式是什么?使用它应注意什么问题?我能否用其他的办法推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开始时强迫自己详细看下去,并一一找出问题答案,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也就逐渐投入到了学习的过程中,也就很容易被书中的知识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