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
30837000000018

第18章 自杀解决不了问题

2009年1月,紧张的期末考到了,但广州市第25中学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却陷入了悲伤之中。因为就在13日的晚上,班里开朗又漂亮的女生A因早恋遭到母亲反对,加上期末考的压力,从家中8楼纵身一跃,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而期末考试前后,更成为压力的积蓄爆发时期。在期末阶段,学生的焦虑情绪是扩散性的,一点小事化为大事。另外,中学生的预防自杀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同样地,这问题在家庭教育中也未引起足够重视。

2007年1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指出,中学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有不小的比例。据悉,该调查从2004年开始启动,涉及全国13个省的约1.5万名学生,其中女生数量略高于男生,平均年龄为16.3岁。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

专家分析指出,学习压力过大、早恋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考虑以自杀来终结生命。

很多中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几条建议: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中学生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炼。中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较高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更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炼,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歌德曾说过:倘不是就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这样一来就能从逆境中奋起。

(5)创设条件,改变环境。情绪反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产生。因此改变挫折引起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

(6)合理的宣泄。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否则积累过多,容易导致精神失常。

(7)寻求心理咨询。通过个别交谈,排除心理障碍,达到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的理想效果。

另外,塑造良好的性格,才能让中学生克服困难,经受住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有的人锋芒毕露,挫折不断;有的人孤僻高傲,怀才不遇;有的人大智若愚,青云直上;有的人热情大度,生活快乐;有的人刻意求全,郁郁寡欢,甚至家庭破裂,等等。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所以良好的性格是成功和成才的基础。塑造良好的性格有许多途径:

(1)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人的性格归根到底还要受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与调节。青年人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念,性格就会自然受到熏陶,表现出乐观、坦荡、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反之,如果失去了人生目标和生活的勇气,性格也会变得孤僻和古怪。

(2)正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行性格的学习与磨炼,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分析的过程,是一个深化自我认识的过程,是性格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3)重视在实践中磨炼性格。性格体现在行动中,也要通过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塑造。实践应具有广泛性。学习实践、生产实践都可以磨炼自己的性格。特别要注重在艰苦生活中,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生活品格,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4)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群体生活具有一种类化的作用,对人的性格会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形成良好的群体风格,有助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加速性格的强化与改造。所以说,群体是环境中的最重要的载体,需要刻意加强群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