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有一种“龙凤呈祥”的图案。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龙凤崇拜在我国源远流长。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龙凤纹”彩陶细颈瓶。这件珍贵的文物说明,龙和凤都起源于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期,而且是同步的。
龙是古人对鱼、蛇、猪、马等动物和云、雷、电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示威等神性。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凤便登上了“羽族之长”的宝座,有“百鸟之王”之称,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示美等神性。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出现了“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图案。
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因此,凤凰又称“太阳鸟”、“阳禽”、“火精”,所谓“丹凤朝阳”、“凤鸣朝阳”、“火凤凰”。而龙,其取材对象是“水物”、“水兽”和“水象”,这样,从新石器时代到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凤大都是以“阳物”的面貌出现。而龙,则基本上是属“阴”的。
龙和凤的配合、结合、对应,体现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上,同时也反映着古人的阴阳观。
属于殷商时期的“龙凤冠人形”玉佩,形象是龙在右,凤在左;龙张口低头,凤曲颈扬首;龙凤连体。它作为头饰被人戴在头上,既反映着阴阳谐和的观念,也反映当时龙凤受人们尊重的程度。出土的商代和战国时期的玉饰、玉佩,有的龙衔凤,有的凤驮龙;有的龙在凤下,有的龙凤同体。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阴阳是不同的、相对的,又是相关联的,两者不可分离。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批龙和凤交缠、纠结在一起的图形。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出土了“四龙四凤”方案器座,案座为四龙四凤缠绕盘结,四条卧鹿为案足,分列底盘四周沿下。龙为双身三尾,尾梢反挂龙角;龙肩生出双翼,龙翼彼此连接;凤头凤爪则从龙尾的连环中探出。龙的鳞片和凤的羽毛清晰可辨。
湖北省江陵马山1号楚墓曾出土一批丝织品,上面的刺绣纹样都是绚丽秀美的龙和凤,有“蟠龙飞凤纹”、“舞凤逐龙纹”、“舞凤飞龙纹”、“龙凤合体纹”等。这些丝织品纹样上的龙和凤,或翩翩对舞,或逗嬉成趣,或交缠纠结,或顾盼生姿,是珍贵精美、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龙和凤的互相配合和吸取,反映了龙凤崇拜的交融互渗。这一崇拜形成之后,不仅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使其在世界上大放光彩,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使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