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父母的过分宠爱与庇护下生活,不承担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势必形成“心中只有自己”的观念,想到的是他人对自己的关照,对他人的辛劳无动于衷。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走上社会能不产生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吗?
可见,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以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课本,锤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以期长大后自立于社会之林。
【父母对策】
要使孩子走向独立,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不要怀疑他的能力,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起自信。
父母应鼓励孩子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等。父母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更不要嘲笑和责骂孩子,以免伤害其自尊心,而应该耐心地教导孩子。
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让孩子尽力想办法自己解决,父母不要一味地包办代替。
从小就有意锻炼孩子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学会周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他的学习任务,发挥他的兴趣爱好。
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多邀约朋友、同学到家里玩,一起研究功课;或多参加团体活动,以此来拓展孩子的生活领域,走向独立。
不可溺爱孩子
俄国作家马卡连柯《父母必读》中举了一位国家干部教子失败的教训。这位国家干部是个聪明、善于分析问题的人,他的妻子是一位性情安静而略带傲慢的女子,他们决心把孩子“养成一个伟大的公民”,把全部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他们惟一的儿子身上。当儿子考进大学后,他们对儿子更加百依百顺了,尤其是母亲,“开始像奴隶一般地侍候她的儿子”……儿子则用明显的冷淡态度对待父母和别人,他认为“他是家庭的中心人物,是家庭惟一的希望,是家庭所崇拜的偶像……他的父母像卫星一样跟着他转动。”他变成了一个轻视父母的利己主义者。当父亲病重在床时,他连替父亲出去买药都不愿意,母亲气得一下子瘫在椅子上……
在中国,因父母溺爱孩子而把孩子造就成懒汉懦夫、不忠不孝以至违法犯罪的事例也有许许多多。
【实例分析】
那种“多了”、“滥了”,“失去理智”的爱,就是溺爱,溺爱必然导致对孩子的放纵,而任性则是滋长一切不良品德的温床,最终将把孩子引向歧途。
而适当的爱、理智的爱,则不但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亲人之爱的温暖,更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如果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话,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而你在最后不得不拒绝给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看做是一种反叛……这样,到他踏入社会时,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反抗他们……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极大失败。”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把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个案加以剖析,便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溺爱阴影。应该警惕,防止这种不幸的出现!
【父母对策】
不要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还不会做事,就一切由自己代劳;有的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心,认为自己为孩子做得越多,对孩子付出的爱心也就越多,越会使孩子失去各种锻炼的机会,甚至变得越来越懒,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让孩子从任何一点小事做起,培养勤劳和独立的精神。
让孩子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做起,培养他的爱心、同情心,使其具有高尚的品质。
不要对孩子过分照顾
召开家长会前夕,幼儿园主任从大、中、小班各随机抽一个班,对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小班孩子吃饭懒得自己动手,而要阿姨喂的占67%;中班吃饭、穿衣等生活方面,爱自己动手的,仅占22.3%;大班孩子不会扫地的占37.5%。
看来,怕吃苦、怕劳动、生活享受高而独立能力差,是当前孩子们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实例分析】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爱,所以就怕孩子吃苦受累,就事事处处时时对孩子予以照顾,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照顾是为了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他们不希望孩子为学习以外的事分心;还有的父母是因为怕孩子做不好而这也照顾那也照顾。
在动物世界里,幼崽出世后,筋骨一活络,就得出洞去谋生,母兽还会把自己的孩子“狠心”地赶走,让它们自谋生路,不再依赖自己:正是这种顽强的自力更生,才使它们得以自立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
孩子哇哇坠地,要在父母照顾下成长;但是,这种照顾应随孩子的长大而相应减少,直到让其完全独立自主。如果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还不让他们自理生活,无异于给它们带上手铐,扼杀他们的发展。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总习惯于对子女的事一切包办,自幼养成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习惯。甚至孩子入学了,还为他们削铅笔、吸墨水、戴红领巾,陪他们复习功课,等等,使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全盘处于被动地位。
从小干活的孩子富有才干,充满信心,人际交往能力两倍于父母卵翼中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五倍于后者,失业率也只是后者的十分之一。据之,威兰特写道:“劳动增强了孩子的能力,由此而获得尊重而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体验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而感到社会中有价值的成员。”
【父母对策】
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著名的已故儿童心理、教育学家陈鹤琴指出“三害四利”说法:父母替孩子做事,其弊端有三:
一、剥夺小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小孩子愈动作则他的肌肉愈能够发展;反之,则他的肌肉就要退化了……
二、养成小孩子懒怠习惯,小孩子的事情样样由父母替代去做,那他们以后就不高兴自己自己去做事子;
三,养成小孩子不识业务,不知劳动者习性。
小孩子自己做事,好处有四:
一、可以发展他们的肌肉;
二、可以养成他们勤俭的习惯;
三、可以使小孩子知道做事的不易和事务的艰难;
四、可以养成独立的精神。
看来,家长还是把给孩子的手铐启开为好。
不可对孩子过度保护
某小学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之前,对其中一年级甲班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摸底,结果发现,父母不准孩子出门的占71.5%;反对孩子游戏的占65%;迎合孩子喜好的占78.1%;只考虑物质上满足,不注意思想熏陶的家长占87.8%。
显然,这是一群被家长过分保护的孩子。
【实例分析】
正如保护后代是动物的本能一样,保护子女也是人的本性,必须肯定。但是,对子女的过度保护,犹如给他们戴上了脚镣,使孩子失去活动的自由;又如浓荫下的小草,经受不住风雨,终成废物。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包括祖父母),总是怕这怕那,把孩子禁锢在“保护”圈内,惟恐孩子“出事”。他们怕孩子生病,热不减衣,饱不减食,风霜雨雪不出门;他们怕孩子伤了肌肤,不许孩子用刀、用剪、用锤子;他们怕孩子摔伤,不让孩子攀登,甚至爬上椅子都不让;他们怕孩子为骨刺所梗,不许孩子自己吃带有骨头的食物,总是剔干净而后喂;他们怕孩子被车辆撞着,就不准孩子单独上街;他们怕孩子被人欺负、吃亏,便禁止孩子出门同别人的小朋友一道玩……前怕狠,后怕虎,一切的一切都荫护起来,喜欢绘声绘色地描述种种危险,惟恐孩子不得“恐惧症”,结果使孩子成为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可怜虫,性格孤僻。
【父母对策】
父母应解除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父母只给以必要的指导和警示。
让孩子吃点苦头,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分渲染各种危险,使孩子未做事先害怕。
让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参加一些夏令营,多过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