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在一年级就已具有一定的坚持性,一般能做到坚持困难活动达16分钟,但是由于低年级孩子的有意注意还比较薄弱,情绪的稳定性还较差,意志的自制力还较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放弃已开始的活动。中、高年级的儿童已开始有意识地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开始能较长时间维持活动,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小学生意志的坚持性品质随年龄的增大而迅速发展,其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发展最为迅速,三年级以后有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到了五年级又开始了一个机关报的发展阶段。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在克服困难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家长若重视对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纠正孩子虎头蛇尾的问题,正是培养孩子意志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纠正孩子虎头蛇尾的毛病,首先要让孩子明确行为的目的性,把虎头这个头开好,只有认识、明确行为的目的,才能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摆脱行动的随意性。其次,儿童在按预定计划行动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诱惑,碰到种种困难,而孩子由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比较差,要坚定信心、抗拒诱惑、排除困难常常较难,行动必须受大人的监督。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帮助孩子以言语调节自己的行动,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有效办法。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儿童不断以言语指导自己的行动,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也是帮助孩子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的一个办法;如当孩子在行动中又遇到其他诱惑时,不要将注意力放在诱惑物上,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所从事的活动中,往往可以抵消诱惑物的作用。
应该说,纠正孩子虎头蛇尾的毛病应从孩子的生活小事抓起,如遵守作息时间,做完功能后收拾文具书包等等;在生活中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如要求孩子应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家长不接受孩子任何半途而废的理由。孩子在养成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就纠正了做事虎头蛇尾的问题,并且也锻炼了意志品质。
生存的本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只有强者才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激烈的竞争条件下生存下来。缺乏独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竞争进取的人格力量,就无法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举凡成就大事者,都是经历一番磨砺,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辉煌的人生。
人类之所以繁衍不绝、昌盛兴旺,首先在于其生存意识强烈、生存手段多样。但是,当人类历史推进到20世纪的90年代,我们的不少孩子在这方面却越来越弱。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备受家长和教师的溺爱,因而生活自理、生存自立、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显得有些无能,所以屡屡发生孩子被人贩子拐走、玩弄电器触电而死、掉进浅水河中或因不会游泳或因吓懵而溺死等悲惨事件。
有关部门曾对7~10岁的学龄儿童进行专项问卷调查,其中80%的孩子回答不上“什么叫生存”,40%的孩子乐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60%的孩子在短暂交谈后就愿与陌生人作伴、玩耍;当问及“你掉进无法爬出的山洞又无粮食时怎么办”时,“用劲喊”、“拼命爬”、“喊救命”是普遍回答;问到“你找不到家里怎么办”时,有70%的人无法回答;面临“被坏人拐骗后怎么办”的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孩子均不知所措……
这种种现实无不令人担忧。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是我们的孩子无能,还是我们教育的失当?我们不妨先来读一段由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提供的一个真实故事:
在江南某省城宽阔的大街上,大清早就停放着一辆威严的警车和一辆豪华轿车。警车上坐着警察,可轿车里坐的却不是犯人,而是佩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轿车周围簇拥着黑压压一大群前来送行的人,男女老幼约有上百人。只见车下的人一个劲地往车上递大包小包各式各样的食品,还喋喋不休地千叮咛万嘱咐:“别到处乱跑”。“不要喝生水,别吃不干净的东西。”“水杯、饭碗使自己的,不要用老乡的。”“睡觉盖好被子,别着凉。”“晚上上厕所带好手电筒”……
警车拉着警笛、闪着警灯开动了,直到消失在大街的尽头,送行的人们仍旧站在原地,眼含热泪,眼巴巴地望着车去的方向,很久还不愿离去,此情此景颇为“悲壮”,好像是电影中的生离死别。
其实,这只不过是某单位组织的一次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省城挑选20名小学生,到边远山区学习生活一周时间,同时从边远山区挑选20名小学生,到省城学习一周时间,即进行短期的“易地留学”。城乡的学生分别往在对方学生的家里,到对方的小学学习。组织者的目的在于,让城里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农村比较艰苦的生活,看看农村孩子生活学习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别、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思想。让农村的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大城市的生活,看一看城市孩子生活学习的条件,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发奋学习的观念。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无论是对农村的孩子,还是对城市的孩子,都是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因此,一听说有这个活动,不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里的孩子,都踊跃参加。尤其是农村孩子们家长,更是积极。这些家长想,能有这样的机会让孩子走出山沟,到大城市开开眼界,那是求之不得的事。被批准参加这次活动的农村孩子的家长,都嘱咐孩子到城里住在小朋友家里,要帮叔叔阿姨多干家务事,尽量少给人家添麻烦,要好好向城里的小朋友学习。
而城里孩子的家长却是另外一种态度。这次挑选下乡的孩子,都是六年级小学生。家长多数都不太情愿,各种担心都有:有的怕孩子生病,受不了山区生活那份罪;有的怕耽误孩子的文化学习;也有的怕出什么危险和意外……可孩子却都愿意去,家长也无可奈何。学校挑选的都是优秀学生,家长不好阻拦。但在孩子们临出发前的家长会议上,家长们经过讲座酝酿,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孩子们可以去,但必须有警车开道。不然的话,我们就不让孩子去。组织者认为这种要求太过分了,极力劝说家长。但家长们还是坚持他们的意见,一点也不肯让步。没办法,组织者只好按家长的要求办。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开头描写的那种令人惊异的情景。
看到那种情景的人,无不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养得也太娇了。将来他们怎么能独立生存呢?”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孩子们长大了,都要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走上社会,独立生活。生活当中他们必须具备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不仅难以生存,更何谈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要以为一个人只要有知识,就可以成就事业,还必须有自信心和自强心。而自信心和自强心,首先来自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试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庭、父母的保护和照料,就不能生存,就寸步难行,他怎么会有自信心和自强心呢!
现在,许多城里孩子的父母,很不重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孩子尽情地享受,一点点困难和磨难也舍不得让孩子随,致使有的孩子到了中学,甚至到了大学,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就不会独立生活,处处表现出懦弱、畏缩、无能。像这样的孩子将来恐怕难有出息。又何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处处充满着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己成为普遍的规律;缺乏独立生存和生活能力的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可能取得胜利。
为了对孩子有针对性能进行生存教育,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儿童教育专家范文礼提出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协作,把生存教育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一要着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头脑自己做主,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劳动,参与社会活动,让孩子多看、多想、多做,从而增长见识,以促成孩子早日自立自主。二要注意培养孩子自救能力。让孩子在学龄前、学龄中了解保护生命、求得生存的系统科学知识,教给孩子“怎样面对强暴”、“如何防止雷击”等方法。三要培养自我防范能力。教给孩子“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怎样进行适度的娱乐和玩耍”、“如何快速应付突发事件”、“怎样进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和行为能力。
在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中,可以向孩子宣传自主自救的典型事例。如一名美国6岁孩拨火警电话救护心脏病社会性的母亲;奥地利伤残断臂儿童咬住铅笔拨电话自救;中国古代的司马光石砸缸救人;不久前云南弥勒县14岁的姑娘被强盗扔进20岁米深的山洞,但她却凭着强大的意志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靠吃洞中的青苔和岩浆水,在暗无天日的洞中度过半月之久,最后终于得救。这一个个典型事例,都是孩子学习的楷模,也是我们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活生生的素材。
1997年1月《宁夏法制报》报导了哈尔滨10岁的小女孩莹莹如何机灵地逃出“拐子佬”魔掌的事迹:
1996年12月5日清晨,小莹莹在上学路上,迎面走来两个男子,她只觉得一阵头晕,便人事不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睁开眼睛,感觉躺在一辆疾驶的汽车上。车上坐着4个男子,听说话的声音特别“横”。小莹把小脸缩进很厚的围脖里,眯着眼睛假装昏迷。当汽车过哈尔滨至宾县17公里处停了下来,车上4个男子下车解手。小莹轻轻地车门打开一条小缝,顺势溜到公路边的一条沟里,滚了一身雪,拔腿就往来的方向跑。小莹一边跑,一边记着清醒后在车上看过的路标。天黑了,她一天没喝水,也没吃饭,又累又饿。她隐隐约约看见前面一片亮光,便奔了过去,这是哈尔滨东站,离她下车逃跑的地方己有二三十里路。她掏出兜里仅有的5角钱,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了电话。
电话铃响了半天,没人接。此时,她的爸爸妈妈正和老师、亲属们满世界地找她。路上,小莹莹遇到一个阿姨,按照阿姨的指点,她坐上了65路车。
65路车的一痊男乘务员见小莹莹迷了路,就主动在车到终点站时把她领到14路车站,送她上了车,并嘱咐乘务员让孩子在经纬街下车。莹莹推开家门闯进屋时,己是晚上7点30分。
小莹莹逃出虎口,要是没假装昏迷、及时趁“拐子佬”解手跳车、记住路标、找人帮忙等生存本领,肯定难以劫后余生。而小莹莹这种本领除了她求生的本能外,首先还得益父亲平时注意培养她的自我保护意识,得益于父母教她自理自立、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
生存的本领
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一个老翁在河边垂钓,两个年轻人走来,都非常羡慕老翁鱼篓中闪耀金光的大鲤鱼。其中一个聪明人说:“老丈,您的鱼太美好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将金色的大鲤鱼送给了他。另一个愚钝的人说:“老丈,你的渔艺太神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让他坐下静心学习垂钓。多年过去了,两个年轻人也成了老汉,聪明人因为只会吃现成的而一事无成,而愚钝者却凭着自己手中的渔艺和耐得寂寞的劳动成为富有且受人敬重的人。故事中所谓的聪明人不过是自作聪明的目光短浅者,而所谓的愚钝者却是大智若愚的、掌握天机的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你们是继续不辞辛劳地抓鱼给孩子吃,还是努力教会他们捕鱼的本领?
这就是我们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对孩子一味地大包大揽,就好比缘木求鱼,我们离教育的目标将越来越远。
那么,如何“授之以渔”?我认为家长应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研究委员会提出的四个学会,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学会生存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访问了23个国家之后,撰写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其主要观点就是“学会生存”。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培养创业精神》这份报告中强调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教育的基本牲征是“为生存而学习”,教学策略是“现实生活问题解决式”。可见,“学会生存”已经成为世界教育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