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
美国人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几乎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财商的革命”。所谓财商,简言之就是个人的财富观念和理财能力。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财富可以说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杠杆,因此财商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要使孩子成为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父母在开发孩子的智商与情商的同时应积极开发孩子的财商,使孩子从小树立积极的财富观念,并逐渐培养起出色的个人理财能力,从而在将来的生活和事业上都不为钱所困扰,反而使钱成为促进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的有力后盾。
为此,父母应及早让孩子明白以下三点:财富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钱是怎么来的;钱是怎样去的。金钱是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杠杆,也是支撑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杠杆;人活着不是为了挣钱;人不能为钱所奴役,而应让钱为自己挣钱,让钱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服务。
因此,当孩子到一定年龄时,父母即可有意无意地让孩子了解家里的财政经济状况,让孩子对家庭理财有一个感性认识。要让孩子明白:不同人家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仅仅是生活情趣的差异,更主要的在于各家的财政状况的差异。当孩子提出想要某件东西父母又一时无力购买时,正是向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好时机。
另外,父母还应该让孩子从小进行理财实践。现在的孩子每年春节大多能获得一笔数目较为可观的压岁钱,平时的零用钱也较为宽裕。但是,不少孩子的压岁钱和零用钱的花销都不太全理——由于没有计划,一旦有了钱便常常乱花,买些没用的东西,或是肆意玩乐。引导孩子有计划地使用压岁钱和零用钱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父母最好指导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支出计划——掌握好钱的支出频度和流向。同时,父母应让孩子树立财务应急意识:以恰当的比例积蓄一笔钱,以便在必要的时候支付正常计划外的开销。
要培养孩子的财商,更为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挣钱。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一次踢球时不小心踢碎了别人的窗户玻璃,需要12.5美元赔偿。里根向父亲要钱,父亲对他说:“我可以给你12.5美元,但这是借给你的,你必须在半年之内还给我。你踢碎了别人的玻璃,你就得自己想办法赔偿。”后来,里根通过为别人家除草、捡拾废品等办法,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父亲。现在的父母应据此受到一些启发,让孩子切实体会“钱是怎么来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财商。
与孩子签劳务合同过早灌输商品意识
在美国,一些父母为了使孩子珍惜美元和培养孩子进入商界,把公共关系带到家庭里人与人的交往中,按照行政原则组织家庭生活。家长为孩子规定从事家务劳动的计件工资,如女儿帮妈妈干家务每周2美元,哥哥姐姐当弟弟妹妹的保姆每小时75美分。
有些家长在电视里看到外国家长让孩子做家务时给报酬,于是也效仿。跟自己的孩子订立“家务劳动劳务合同”:刷碗一次1元,扫地一次1元,取牛奶一次1元,倒垃圾一次1元……
有人认为这样既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又有如下好处: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付劳动报酬比不劳动给零花钱好,可以使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增强商品意识;家务劳动既是劳动所得,孩子就不会乱花钱,等等。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是细一琢磨,却是很值得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劳动是一种商品,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是商品。例如,社会公益劳动等就不是商品,而是伦理道德行为。家务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义务,人们从家庭里获得了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这是他的权利,他就应该对家庭尽义务。参加家务劳动就是一种尽义务的形式。
所谓“义务”,就是一种无偿的奉献。为人父母者,有义务把子女抚养成了,不论父母是否指望将来依靠子女赡养,也不论是不是能够得到子女的报偿。凡是做父母的,都必须无条件地这样做。做子女的,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应当自觉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履行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义务。
如果子女参加家务劳动也要付报酬,实际上就是把家庭劳动当成了一种商品。家长和子女的关系成了雇佣关系,家长和子女进行等价交换,这样就会引导孩子把亲子关系当成金钱关系。现在家长有钱,掌握支配家庭经济的权利,可以金钱支配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将来子女经济独立了,有钱了,他们不需要参加家务劳动就可以挣钱了,家长就是花钱也请不动了。
更严重地说,在未成年子女没有经济收的时候,家长负担子女的衣食住行之所需,也包括一些零花钱,这都是在尽父母的义务。在子女经济未独立时,父母是通过子女参加家务劳动获得报酬的,等于是父母主动放弃了解部分抚养子女的责任。那么,将来子女也可以放弃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那就不是一般的问题了。
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跟孩子签订“家庭家务劳动劳务合同”,无形中淡化了亲情关系,而强化了金钱关系。
外国人是有与子女签订“家庭家务劳动劳务合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赞成这样的做法。发达国家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小彼得经常受妈妈的派遣把一项账单送往邮局,渐渐地觉得自己也似乎成都市一个商人。一次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开了一个索账单给妈妈,上面写着:妈妈欠彼得:
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
为在大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
为彼得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第二天,彼得在饭桌上见到了妈妈付给他的60芬尼,同时也见到了一个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
为彼得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彼得10年的吃穿0芬尼;
为彼得生病时得到的精心照顾0芬尼;
为彼得一直有一个慈爱的好妈妈0芬尼;
共计0芬尼。
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感到万分羞愧,他悄悄地走近妈妈小心翼翼地把钱装进了妈妈的口袋里……
这个故事说明,母亲为孩子付出的一切都是无偿的,是在尽妈妈的义务,这样无疑会强化孩子的家庭义务意识。
在商品社会里,家长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一点商品意识是正确的,但是不能拿“义务”做交易,不能以触犯“家庭伦理道德”为手段。要让孩子增强商品意识、认识劳动的价值,体验商品活动可以用“打工”的形式,但是不能在家庭的范围内打,应当到家庭以外去实施。在美国,每天大约有300万中外打工,他们有一个口头禅:“要钱花去打工!”通过劳动不仅获得了零花钱,也培养了自立意识和商品意识。在家里“打工”利少弊多,不足取。
如果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商品知识,培养商品意识,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或让孩子进行社会调查。如果家长让孩子干家务给钱,孩子就可以花钱代为抄写作业、做值日,或在同学中租赁文具、书籍等。要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不能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能让孩子得出“干什么都要给钱”和“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的结论”。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
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7岁的小鲁对伙伴们宣布:“谁要玩的枪,先押15元,玩坏了我用15元买新的;没玩坏,15元还他。”父母被儿子的“高招”震得目瞪口呆,不知该肯定还否定。另一个小学生用5元钱买一枚印章,每为同学印一次,就收1角钱,他说:“一枚印章能印1000次,等印不出来了,我就用赚的钱再去买一枚新的。”老师说不能这样赚钱,学生却反问道:“为什么大人能赚钱,小孩就不能?”
一位表现不佳的孩子用钱买选票,居然首批加入了少先队。还有些孩子花钱抄人家作业,价格由作业量的多少及题目的难易而定。一些同学认为,现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知识的,一种是有钱的。做有知识的人自己不行;做有钱的人,只要家里有条件就可以。因此,他们通过请同学吃饭、郊游,以及给过生日的同学送高档礼品等办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身份,求得心理平衡。有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家长,怕孩子让人瞧不起,自己省吃俭用,也让孩子到学校去“显阔”。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说,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德育应从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自下而上开始,进行道德启蒙,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深德育内容,引导他们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辨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是德育的重要任务,因而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尤为关注的问题。不久前,有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全球比照性综合调查——“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结果显示:“礼貌、责任感和尊重别人”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人们广泛支持的三种价值观;中国境内的调查表明:“独立、讲礼貌和重学识”是中国家长希望向他们下一代传授的价值观。
具体说,有略多于50%的中国人认为,讲礼貌是重要的,这个数字正好是世界平均水平;责任感也是全人类所重视的价值观。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表现突出,而在中国似乎不那么受重视;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认为容忍和尊重别人是重要的,这个数字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似乎使中国人越来越爱发脾气和斤斤计较了;注重学识这一点是全球差异最大的价值观,西方世界尤其是欧美对此不大重视,而在中国,父母努力让孩子明白知识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受过良好教育便于找好的工作的衫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学识的人在中国受尊重是一种由来己久的传统。全球平均只有25%的人重视“独立”这一价值观,但中国人中52%的人认为它最重要,居全球第一。这表明了中国人的自我价值及个人意识在成长。同时,对“责任感”、“宽容与尊重这人”、“服从”等的忽视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了中国人民越来越不认同于合作与集体观念。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当好普通的劳动者,这是对下一代灌输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当年杜鲁门当选为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想不到杜鲁门的母亲认为当总统和挖土豆同样令人骄傲,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见解。其实,认为当总统就有出息,挖土豆就没有出息,这种认识是源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到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在很大程度上己被破除。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认识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的更进步才是。
杜鲁门母亲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望子成龙”并不错,但什么叫“龙”,我们应当有正确认识,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是“成龙”,但做其他的事情,只要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更是龙的传人的本色,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龙”。
戴碧蓉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堪称楷模。60年代过来的人,很少不知道她的名字。1968年9月14日,年仅10岁的小女孩戴碧蓉在株洲火车站的铁道上舍身救护三名儿童,而自己却被迎面飞驰的列车轧断左腿和左臂。她由一个平凡的小学生变成了名扬全国的少年英雄。她的事迹和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的事迹一样写进了小学生课本;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接见她。1976年,18岁的戴碧蓉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当上了长沙铁路总公司的一名工人。她凭着命运留给她的一只手,把工作干得井井有条。
戴碧蓉有个儿子,名叫苏知冀。当小知翼刚刚听懂成人说话的时候,戴碧蓉就告诉他,妈妈和别人不一样,不能抱他,妈妈只有一只手臂,抱不动他;他也不能乱跑,让妈妈追不上,妈妈只有一条腿。甚至儿子摔倒时,只能在一边喊:“好孩子,勇敢,自己爬起来!”直到今天,戴碧蓉也没有告诉儿子自己曾经有过英雄的壮举。1996年,儿子的思想品德课本第29页有3幅当年戴碧蓉救人的插图,并附有简要的说明。儿子放学回学后问她:“老师和同学们都说那个英雄戴碧蓉就是你,到底是不是?”戴碧蓉摇摇头说:“不是。她们弄错了,那是和妈妈同名的另一个人。
有人对此不理解,问她为什么不将实情告诉儿子。她说:“一方面不愿让儿子知道自己有个英雄的母亲,并经此为资本去炫耀;另一方面我不愿做儿子心目中的英雄,而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亲亲近近的母亲。”
是的,做人应该做堂堂正正的人,要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我们做父母的还应培养孩子爱集体,学会关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