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捏泥人”(渴求朋友——孩子怕当孤独的“小蚂蚁”)
一天上午,上海创造教育讲师团团长徐方瞿教授在家接到了一个“匿名电话”,真实他连连招呼,对方却没有应答,正要挂断之时,电话里传来一个孩子稚嫩的、吞吞吐吐的声音:“嗯……老伯伯……我想……想跟您说说话……好吗?”原来竟是一个被关在家里的一年级小学生,在万般寂寞无聊之时,胡乱拨通打进来的,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徐教授顿时心头一震,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以后的事情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个独自一个人被关在家里的小男孩,得到了徐教授同他亲切、平等的谈话。经过允许,在以后的几天里,每天上午10时,小男孩便会准时拨来电话,而且会很有礼貌地先问,“老伯伯,今天我再跟您说话,好不好?”于是,徐教授便每天在电话中与这个互不相识的孩子对话,回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满足一个孩子仅需要找人“说说话”的最低要求,即使有事离开,也再三叮嘱放假在家的女儿接电话,以保持这条“儿童心理咨询热线”不断。
徐教授女儿告诉记者,通过几次电话交谈,这个孩子的心情大为改观,原来刚打来电话时那种惶恐感已经没有了,变得非常开心,他常常在电话里“讲个故事给你听”。有一次告诉了他的一个“小秘密”:这次考试他得了全班第一。徐教授透露:这个孩子很乖,尽管在电话里常表示“想出来玩”的强烈要求,但又十分知趣,说“爸爸妈妈不同意,是不能出来的。”
《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曾接到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打来的“知心电话”。这位小女孩用神秘的语气问道:“知心姐姐,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家里,我像一只可怜的小蚂蚁,在学校倒像一个引人注目的大白兔妈妈……”他告诉“知心姐姐”,“我妈妈是教师,爸爸是经理。他俩一天到晚忙得很,根本没有时间理我。要交待的事,包括吃什么、做什么,都写在台历上。我觉得我好可怜呀,就像小蚂蚁一样。可在学校就不同了,无论表现好不好,老师都能看到,所以,我觉得我像个引人注目的大白兔。”
这位小女孩的话,一下子把知识渊博的“知心姐姐”带回童年:“我比你强,我家里有六只蚂蚁,我是第五只”。“知心姐姐”想也没想,脱口而出。“你真是太幸福了!”小女孩非常羡慕地发出了感叹。
是的,在我们这一代的童年时代,谁家不是同“知心姐姐”一样,都拥有一群“小蚂蚁”。而现在,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因为仅仅只有一只“小蚂蚁”,他们害怕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都强烈,渴求朋友的欲望自然比任何一代都迫切。
四川有一位小学老师,交给“知心姐姐”一篇学生写的作文,题目叫做《我恨……》,读来颇有催人泪下的感受。文章写道:
自从我家从平房搬到楼房,我便失去了自由。搬进楼房的第二天,妈妈就警告我:“楼里很乱,你一个人不许出家门,也不许别人来咱家。从今天起,你活动的地方就是阳台。”
我独自一人站在阳台上,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恨。我开始恨这楼房,是它使我失去了自由。后来我恨不得逃出这个“笼子”,再回到我那欢乐的小院子,那里有我的小伙伴,还有我的小花猫、小蛐蛐、小蚂蚱……
“知心姐姐”进一步分析说,这位小学生的妈妈一定很难理解,搬出那又小又黑的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有多好,孩子怎么还“恨”呢?正像有的孩子所说:“星星代表我的心,妈妈不懂我的心。”这星星便是他的伙伴,他的朋友。
湖南资兴矿务局小学四年级的一位同学给“知心姐姐”寄去一首诗,题目就是《我要做星星》,诗中写道:
我不愿做太阳,也不愿做月亮。
因为,做太阳太寂寞,
做月亮太孤单。
我要做星星,
因为星星有无数朋友,
将黑夜点缀更加美丽、漂亮。
这诗真使我们感到意外,我们大人把孩子比喻成“小太阳”,甘心围着“太阳”转;而孩子却不愿当太阳,而要做星星,因为他需要无数朋友。
中国有“竹马之友”这样的词语。按字面解释,就是一起玩竹马的朋友。不管谁在儿时都会有一起捉迷藏的伙伴。
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伙伴了。过去,住在一起的孩子总是结成群玩捉迷藏之类的游戏,可是现在,楼房越盖越高,各家各户往来越来越少,街头巷尾很少能够看见做游戏孩子的身影了。
孩子们在学校与同学相会,就成了与伙伴接触的难得机会。不过,就是在学校里,方便聚在一起,称得上伙伴的,多是同班同性别的孩子。此外,学校里伙伴关系,从学校的特点来考虑,是被限制在课间休息时间以内的,彼此的交往一般是表面性的。
由此可见,现在孩子们大概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孩子们当中,有的人在上补习班或技能班时可以与伙伴相会,但也难以做到与伙伴正常交往。正因为这样,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应鼓励孩子串串门,多交友,以促使孩子性格变得更为开朗、合群、乐友。
孩子同伙伴一起玩,常会发生一些小磨擦,我们年轻的父母们恐怕孩子“吃亏”,常常袒护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是为怕自己的孩子“学坏”,干脆不让孩子同小伙伴往来。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
临床心理学有“豪猪的困境”这样一个专门用语。说的是两只豪猪一起过冬,因为太冷而把身体紧挨在一起,结果自己身上的刺刺伤了对方;为了怕刺又彼此分开,而彼此分开又感到冷、甚至会冻死。于是它们就试着既不过于靠近以免刺伤对方,又不过于分离而使对方感觉得到肌肤的温暖,保持不使对方受伤而又互利的距离。用“豪猪的困境”这个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来说明与伙伴交往怎样保持距离,既有利于双方又不至于伤害对方,是很恰当的。
孩子们虽然与伙伴发生争执,“刺伤”了别人或自己被“刺伤”,但却可以学会与伙伴交往的方法。现在的孩子们像这样从错误行为的后果中学习交往方法的机会真是太少了。
在专家就伙伴问题对小学生进行调查时,不少孩子都认为,是父母“不许和某某小朋友玩”。说到理由多是某某小孩爱骂人、某某小孩太贪玩、某某小孩学习成绩不好等。从父母的想法来说,这样做有其理由。但要知道,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因此孩子的伙伴也各有特点。有的孩子在大人看来似乎不怎么可爱,而实际具有一些没被人发现的长处。父母应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的同时,注意观察孩子伙伴的言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孩子学习小伙伴的长处,鄙视和摈弃自己及小伙伴身上的短处,尽可能不对孩子说:“你决不能跟××孩子玩!”这种简单、过分的武断和挑剔,对孩子有害无益。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使之能在同其他小朋友交往中,扩大接触面,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一般而言,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在自己伙伴身上会学到越来越多的东西。
孩子滥交朋友怎么办
小刚上初中二年级,近来他交了几个同学朋友,常把他们带到家里玩。小刚的母亲对他的那几个朋友很烦,因为那几个男孩子让她看不顺眼,他们缺乏教养,吵吵闹闹,口吐秽言,有一次她还发现他们竟在她家里抽烟!母亲训斥了小刚几次,小刚虽然不再领朋友到家里了,却又常常出去找他们玩。小刚的母亲很担忧,怕小刚跟别人学坏。
【实例分析】
从理论上讲,我们希望孩子自己能选择他们的朋友。我们信仰自由,反对强制,我们知道自由交往是民主的基本原则。
一般正常的孩子都有一些朋友,有些是良友,另一些则不怎么样。孩子们并不像父母那样惧怕与父母不赞许的孩子来往。孩子经常带回一些叫父母讨厌的朋友,如欺软怕硬的孩子,爱吹牛的孩子,或者难以容忍的流鼻涕、爱哭的孩子。一般说来,孩子的道德感主要在一二岁定下来,这时候,坏伙伴的影响也不能改变孩子已形成的性格,他们基本上已能分清诚实与虚伪,会选择自己的朋友,但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定时间内,孩子受顽皮的男孩或轻浮的女孩的影响(也许正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不同,才把他们吸引在一起),有时会幼稚地自吹自擂;有时候,他们还会把某些完全不正派的行为,认为是富有个性的表现,他们会试着模仿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但却不可能改变他的性格和道德观
【父母对策】
有时候,父母有必要做一些实质性的研究,作为衡量孩子选择朋友的尺度。一个孩子需要有机会与个性不同的孩子交往,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孤僻的孩子需要较开朗的朋友;过分受到保护的孩子需要自主性较强的玩伴;胆怯的孩子需要和较勇敢或富于冒险精神的孩子在一起;幼稚的孩子能从和比较成熟的玩伴们的交往中得到益处;爱幻想的孩子需要更平凡一些的孩子影响;霸道的孩子可以由强壮而不好战的玩伴来矫正。研究的目的,是使孩子和不同个性的朋友在一起相处,并鼓励他们之间建立相互矫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