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教育专家高丝认为,盛怒之下打孩子只会令孩子误以为使用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她研究并发现了常挨打的儿童其自尊要比其他儿童少得多,这些儿童更容易情绪低落。为此,高丝向家长们提出8条建议:①在盛怒时要保持镇定,可考虑的方法是暂时离开现场。②家长在各种压力下往往最容易动手打孩子,因此一个好办法就是减轻自己所面对的压力。③要孩子听众某一指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弯下身来,望着孩子,然后以坚定亲切的证据向他发出指令。④给予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从而让放弃其他做法。⑤向孩子讲解他行为的后果,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⑥当孩子不履行承诺,解决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做一些弥补过错的工作,让他明白守信的重要性。⑦若孩子接触一些他们不应接触的东西时,有效的方法是和蔼地对他说“不”。⑧预选通知孩子家长下一步的行动,以免孩子因不理解而发脾气。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在家庭和事业方面都是相当于成就的。当一名中国记者在采访中问到:“您有没有体罚过您的孩子?”他说:“我有时会责骂我的孩子,但我从来不对他们进行体罚,当我对他们进行斥责时,他们会知道那决非是一件小事,因为过后我可能会不允许他们外出活动,或者可能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好几天里不再享有的利益。我想,这样做可以使他们很快学会辨明是非。”
孩子在家庭中需要保护,但保并不是放任,而是一种教育。在家庭这个港湾,年轻父母还要重视性别因素,因材施教,使孩子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给年轻父母带来了心理上的问题:有了儿子羡慕人家的女儿好,有了女儿更是期盼儿子。有的父母把儿子当女儿对待,有的则把女儿视为独生子使得性别错位,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对自我角色的认识。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要正视性别因素,这不光是教育要建立在生理基础与文化基础之上的必然需求,也是使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生活,获取恋爱、婚姻、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
看父母的表现即知孩子的未来
我通常会有一个直觉的反应,看孩子的父母,就知道孩子的未来;而看孩子的表现,就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我深深以为: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人格影响深刻,你希望能养育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否则再多的呼吁也多余。
我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他家财万贯,但他却不轻视金钱。某日,大家聚在一起谈如何理财时,他讲了一则有关他自己的小故事,他说:“有一回,我带着孩子出去散步,看见地上有一枚一角钱的铜币,我就要孩子捡起来,并且告诉孩子:不可小看一角钱,少了一角钱,连公车也搭不上,而且一角钱,就是一百、一千、一万、一亿的一个开始点!这不是吝啬或小气,这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我也是我爸爸教出来的!”
朋友们纷纷赞美这位朋友真是理财有道,连儿子这么小就教他如何节省了,可是,我别有一种看法……这是一种教育,而且是机会适当的身教,教的是一种叫“勤俭”的美德!一个孩子若自小就能有这种好习惯,长大以后,当然就不一样了。至少,这位朋友所表现的成就可以证明一、二。
写了这么一大篇,其实不外乎在提醒家长:要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在这么一个人格残疾者比比皆是的社会,我们更需要有健全人格的存在,社会才能安定、进步,大家也才能一起享受过好的日子。
孩子会向你学习(父母好的言行决定孩子好的个性)
言传身教,就是说家长不仅要用合理的语言,更要用积极、正面的行动来塑造孩子好的个性。
首先,父母对孩子要有所约束,避免任性,就必须自己以身作则。孩子虽小,但他的感觉却是很灵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言行切忌随心所欲,家庭成员之间要形成互商互量的民主气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父母首先要亮出观点,并身体力行。
其次,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关心他人,避免自私。在公共汽车上,我曾见到父子两人抢着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那孩子看上去不过七八岁的样子。良好的公德心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尊重的基本品性。
另外,要培养孩子自立精神,避免依赖,父母除了对孩子实施“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原则,同样自身也要遵守。如果父母能够把属于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总是做得干净利索,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绝不请别人帮忙,天长日久,当你要考察他的独立意识时,你的孩子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增加磨练,避免娇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家长,一个爱向困难挑战的家长,会在初春带着孩子去远足,在严寒的冬季,继续带着他的孩子进行早锻炼。孩子就在与自然的亲近和抗争中逐渐学到父母坚韧的品性。
父母要严以律己
综上所述,溯本求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长在家长身上。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毛病,有家长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的问题,由家长自身不良影响所致。因此,要想孩子改掉身上的毛病,家长必须先端正教育思想,严以律己。
知识经济不是学历经济。家长们在意识到知识重要性的同时,片面地强调学历,并以功利为目的教育是短视的、没有生命力的。抱有这种教育思想的人,关注的不是知识真正的作用,不是孩子能力的培养,他们盯着孩子考试的分数进行赏罚,极大地挫伤了孩子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作为他们苦读的动力。而如今还要紧抱这样的思想,孩子将会走入封闭、狭隘、落后的泥潭。
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孩子行为不良的罪魁祸首。在几年临床咨询中,我调查了那些学习障碍、交往障碍的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发现了这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模式:啰——喳——训——骂——打,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里逐渐地消沉下去,身心得不到抚慰,人格得不到尊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奢望孩子健康成长吗?
许多家长自己行为懒散、不思进取,又对孩子过高要求,导致家长与孩子的对峙局面。我就亲自听到过孩子们这样的议论:“哼!如果家长这个职位也可以凭资格上岗的话,我早让他们下岗了。”
今天做家长的确不容易。对孩子除了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外,还必须具有终生学习的上进心。
父母言语不慎忽视语言污染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家教的重要工具是语言。不洁语言对家庭环境的污染,往往被家长忽视。出口成“脏”,是最常见的家庭语言污染。事实证明,居家过日子,父母乃至孩子的长辈们,开口免脏实在并非小事一桩。要求人们都出口成章难,但努力出口清雅、文明却是必需的,因为事关下一代的成长。
如果说父母的出口成“脏”只是有殃及后代粗鄙无礼的话,那么,另有一类家庭语言的污染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更为严重,比如有的家长每每张口假话连篇,谎言连篇,牢骚满腹,信口雌黄等等。此类不洁语言严重污染家庭环境,往往使家教孕育出怪胎。有人调查过爱讲假话、谎话的中学生,他们的家长不少也有相应的毛病。
为人父母者,除了在生活和道德方面应注意为子女做好典范以外,还要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不加分析地叙述某些社会的阴暗面。
有一种人,看这不顺眼,那也不舒服,上自国家现行政策、单位改革举措,下至鸡毛蒜皮、左邻右舍,刻薄贬斥起来没边没沿。即使在饭桌上也常常把牢骚当做“佐餐”。友人聚餐,也是怪话连篇。孩子的耳朵不断充塞这些东西,其害无穷。
有的家长对单位领导不满,回到家里“关门狠”,“狠”不择言。不仅给孩子一个背后发泄不满的坏形象,而且出言无状,污秽了孩子的耳朵,也污秽了孩子的心灵。家长在单位里不顺心,到家里有时会诉说那些烦心的事情,对待孩子也会没有好情绪,同样影响孩子的心情,会让孩子幼稚的童心增加不必要的负荷。因此,不能在家里随意发泄对单位领导的不满,以免影响孩子。
不久前的一天,小强的父亲曾在家里讲过,某人给其邻居写匿名信的事,还将信里如何辱骂和侮辱和细节有声有色地叙述了一偏,家里人对此没有作出任何评论。然而9岁的小强听完后,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得到了反面的理解:写信不署名可以任意乱说,既可以报复他人,又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于是,同班级的小卉发现了自己的书包里有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写了许多侮辱和威胁她的言词。老师调查出来后,在班里闹得沸沸扬扬。
倘若小强的爸爸在讲述某人写匿名信的时候对这件事加以正确的评论:“只有胆小鬼或是坏蛋才会这样干,给别人写侮辱和威胁的信是一种违法行为。”那么,小强不会有错误的理解了,还可以借机对孩子进行一次生动的品德和法制教育。
孩子的目光就像是永远不休止的雷达,在一刻不停地注视着家长一言一行,模仿着父母的习惯和行为。某中学在一项社会调查中曾发现,60%有吸烟劣习的孩子承认,他们品尝第一支烟的兴趣,是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启发;而近一半对同学态度粗鲁、动辄打骂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多是性情暴戾、蛮横无礼的人。至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无顾忌地交谈给幼年子女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和困惑,就更没有办法用数学表达。
为什么孩子地父母的言行中的消极成分容易领会和模仿呢?心理学有认为,孩子都是好奇的,他们掌握不良习俗,无须下多大的功夫,更不必控制自己,在某些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很快就会作出反面的选择便不足为奇了。
注意父母的言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论师非,更不能当孩子的面数落另一位家长的不是。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对犹如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无所不知的教师也维护了伟岸的人格形象。反过来,敬畏的人格力量又强化了孩子得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如果家长在孩子的面前对老师横加指责,由于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就会产生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的负作用,必然会粉碎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从而影响孩子的教育效果。师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学上出现差错也在所难免,家长应念及孩子,换种方式诱导改正。比如拼音错了,可以让孩子自己查字典辨认。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兴许又学会了怎样做人。在孩子面前认是非,于人无益,于己有害。
茅盾先生说过:“幼儿在童年时代的模范,怕不能不就是父亲。有这小‘神明’日夜在侧,父亲的暗室之俱又怎么能够不俨然像从前的道学先生?但是,谁又敢说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至少不会贻恶于他的后代呢?”
教子不教自己忽视以身作则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其实,怎样对待孩子,同时也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问题。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要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家长要让孩子自信乐观,自己就要自信乐观,这样才能找到一种好的感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初的“角色模仿”对象,一旦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某种习惯和处世态度,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声”作则与以身作则,其对孩子的影响不大一样。
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坐在座位上的男孩欲起身给一位站立不稳、几乎要摔倒的老太太让座,谁料想孩子的母亲却站立一旁大声呵斥道:“让什么让,你老老实实呆着吧!”
这位母亲的做法并不罕见。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可见以父母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家长在谈及道德滑坡的时候无不义愤填膺,然而到了具体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感到力不从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方面有直接关系。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奉献爱心时,应检点一下自己。古人云:“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以“声”作则指的是有的父母往往只用所说的要求孩子,而不用来要求自己。如果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看书学习,说一套做一套,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岳母刺字”、“曾子杀猪教子”就是很好的范例。家长不仅要直接教育孩子要怎样做,而且自己也要身体力力行,言行一致,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就是言行一致,怎样要求孩子也怎样要求自己。要求孩子文明礼貌,自己也从不说脏话……家长在孩子面前起到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古已有训:“言教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以“声”作则只是严格要求孩子,以身作则才是真正关心孩子;以“声”作则容易形成孩子的双重人格,脱离实际,以身作则能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对120名杰出人物进行长达4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杰出人物家庭教育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杰出人物的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他们以身作则,为了孩子,他们不惜改变自己的兴趣。
教育孩子爱学习,讲道德,守纪律,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成日沉溺于“方城”之中。处于如此环境之中,孩子成人何其难!
湖南省新化县高考理科元欧伟的父亲欧建华是县公安局交通大队副大队长,母亲是中学会计。早几年,大儿子欧勇14岁考入铁道部内江铁路机械学校,二儿子欧伟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他们家庭和睦,健康向上。欧伟的父亲欧建华在谈到优化家庭环境时说:“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父母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安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夫妻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至今不会玩麻将,也不进舞厅。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批评教育但从不打骂。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买了许多连环画,给他哥俩看,并讲解内容。学习机、天文观没镜、科技图书,只要有利于他们学习和身心健康的东西,我们都舍得投资。”
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有的家庭一到双休日就展开方城大战,乌烟瘴气,吵吵闹闹,孩子们没有一个安宁的学习环境,思想上也受到污染。
我们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说过:“人在少年,神情未定(定型)。所与款狎(对他诚挚亲切),熏渍陶染(给以熏陶感梁),言笑举对,无心与学(虽然没有用心去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相象)。”
“父母的形象很重要!”欧建华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从小就模仿大人,家长可以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认为,作为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榜样。你在孩子的心目中应该是积极向上,善良和蔼的。我们两个人都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念过大学,但我们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我就想用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去影响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