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天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他们出生的一瞬,父母都是怀抱着雄心万丈的期待。他们甚至可以把整个世界送到这些眼睛黝黑、笑容纯净的小小精灵手里。很多父母相信——而且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只“潜力股”,只要提供“上市”的机会,就能成为根正苗红的“蓝筹股”,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
为了这个目标,父母为子女进名校殚精竭虑,一路走来,孩子都要送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名牌大学,在教育上下足血本。为了子女将来出人头地,他们砸锅卖铁没关系,卖血吃稀也甘愿。父母这股勇往直前的自信力量来源已不可考,悲惨的是很多子女似乎并不领情。
有些人把“80后”和“9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认为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好像除了吃喝玩乐,从来都不知道理想为何物,奉献为何物。他们缺乏系统的爱的教育,他们也开始丧失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他们沉沦,他们犯错,他们没有方向。
不用讳言,目前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它的教育力量显得越来越疲软,培养出的人才越来越与社会脱轨。拿着成绩当令箭,决定了整个社会用偏颇的方式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成就和发展。
教育的目的本来首先应该是让孩子能成长为“人”,并非仅仅为了成绩优良捞个文凭,可当升学率与考试成绩成为唯一或者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时,教育就被工具化和功利化了,成为一架冰冷冷的机器。
在《爱的教育》一书的译者序言里,夏丐尊先生就曾说,“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过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和偏颇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但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一窝蜂把孩子往名校送,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杰出人才。可是,不少父母却可能从没想过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比名校都大。学校教育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再好的学校教育都会有缺陷。而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他们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好的学校,好的老师。
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评价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父母开始。”从学校可以学习到书本知识,而家庭却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有着其他教育场所不能取代的功效,家庭教育的成败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家庭教育都能起到施行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决定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成长环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父母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家庭教育可以培养一个孩子的习惯、品德和性格,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做事作风的关键时刻,是一个人一生的奠基期。
科学研究证实,孩子的一生中至少需要一个成人对他始终耐心地鼓励和帮助。也有研究表明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与父母的情感和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真正伟大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能自我调节的人,并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或套话。无数的事实都已证明,父母的支持、鼓励和爱,是孩子日后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家庭的管理和子女的教育也被提上日程,成为很多父母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我们并非缺乏爱人的能力,而是缺乏爱人的技巧。尤其对于孩子,我们总是习惯高高在上俯视着这些小萝卜头,却从不蹲下身,和他们眼睛对眼睛,心灵对心灵。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多少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也有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知识足够丰富,教育孩子已经绰绰有余,但现实却是博士、工程师、甚至大学教授教育不好子女的也大有人在。
对于子女教育功课的学习,我们不知所以,我们教育着的孩子同样也不知所以。我们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生活着,糊里糊涂地做着父母,糊里糊涂地教育着我们的孩子。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孩子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并不是生了孩子就可以做好父母,也并不是当了大学教授就学好了教育子女的功课。原因在于教育子女是一门爱的学问,或者是一门弯腰的技能。只有当我们蹲下身,才可以听到那些小小人儿的种种诉求和不满,快乐和忧伤。同样的道理,父母不学习家庭管理的知识,即使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就非常高或经验非常多,但在家庭管理方面也是不及格的。
对孩子真正的关爱,不仅仅是体现在吃得好、穿得好等一些物质满足层面上,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需求的种种健康发展。教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上天给父母带来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附上一张说明书,要求每个孩子都要按步骤去养育。但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只有积极引导和平凡点滴细节的培育,才能使孩子养成日后良好的品行习惯,也才会成为他们在今后生活、工作、交往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每个家长都要学习,正如开车要懂车的性能,做电工要懂电的性能,治水要懂水性,教育孩子当然要懂人性。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主动性个体,孩子生来就拥有个人的权利和天赋,并不是我们刻刀下雕琢的石头。孩子有需求,有准则,有很多的想法,虽然不够成熟,却不能忽略,更不能粗鲁地践踏。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每一分钟都在进步。他们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敏锐的观察、快速的记录。孩子的进步与时俱进,父母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地学习。事实上,当今社会家长的社会化问题已日显突出,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成人面临社会化的情形更严峻,更困难。因此,家长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有能力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使父母受教育的书,不如说是让父母了解孩子心理的一扇门。当父母推开门时,他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同悲同喜同苦同忧。当父母拿起书有心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他们就迈出了沟通的第一步,他们握紧了孩子需要帮助的手。当孩子从父母这所学校毕业的那天,他们可以收获到教育孩子的最大的快乐和经验,这便是父母最大的成就和骄傲!
§§第一章 赐予孩子一颗强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