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说明书”:如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30875600000006

第6章 积极的反应

对孩子的责任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西塞罗

乔易决定不再与蒂姆纠缠在一起,他认为蒂姆总有太多的麻烦。乔易的父母为此称赞了儿子所做的决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看来你仔细地想过了。做过样的决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你处理得很好。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孩子我们希望你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泰尼跑到他妈妈面前:"我的屋子可干净了,妈妈,快来看一看。"妈妈检查了一下屋子"棒极了,宝贝,你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你的屋子看起来真的干净极了!"

乔易的父母与泰尼的妈妈都采用了积极的反馈方式来面对孩子们所做的事。他们在寻找适当评语,指出孩子们所做的好事,这些充满鼓励的评语就象赠予良好的行为一道光环一样。

积极反应是你用来增进孩子良好的行为方式及自尊的最强有力的工具。积极的反应是对孩子们良好行为的一种回报,它是指采用赞扬或激励的方法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虽说积极的反应不是什么新方法,但我们却常常忘记了采用。如果你期望着孩子的行为良好,那就增加些你对积极反应的感知吧。

如何使用积极的反应

你可以用二种方式使用积极的反应--增加所期望的行为,减少反对的行为。采用积极的反应方式增强所期望的行为是容易的,发现孩子良好的行为也很容易,一旦孩子表现得较好,着重地强调一下便是了,当孩子表现很好时,说几句表扬的话,给予一点点鼓励,一次拥抱或是一点点的自主权力就会让孩子深深感动你的。

你或许希望孩子们能彼此共享事物。当你的孩子真的在与别人共享时,立即强调他良好的表现,你可以说:"我喜欢你与别人分享的方式。我看到今天早晨,你把玩具拿给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这的确是个好决定,我很自豪你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看电视,这说明你长大了,这一切对你来说再好不过了!"

积极的反应用起来比较简单,困难的是你总要记住去寻找孩子们的良好的行为表现。而通常,我们只注意到了孩子错误的行为表现,认为孩子的良好的表现是理所当然。事实上通过重复强调孩子的良好的表现,是再一次次强化他对良好的行为的感知,这样经过反复地实践,随着你不断地增加采用积极地反应方式,你的孩子将会逐渐对自己的所做所为做出良好的决定。

在运用积极反应倾听时,父母并不只是扮演一台录音机,重复孩子的叙述,而是整理孩子的叙述,并找出孩子隐藏的感受,然后真实地帮助孩子呈现他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情感和需求。此时父母要注意的是:

1、学习"停、看、听"。

通常情绪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有赖于父母有效的倾听。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需要"全神贯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触及注视,与听:耳朵的接收及传递"我正在听"的反映信息,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事实上,沟通并不仅是语言的交谈,有时候非语言的行为: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与音调等亦传递着沟通的信息,有些人认为这些非语言的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比语言沟通更重要,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光凭语言交谈的沟通并不容易达到了解的目的,父母必须增强对非语言的观察和倾听技巧:停、看、听。

"停":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对方,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

"看":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

"听":倾听孩子说什么。

2、了解非语言的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为一位有效的倾听者,必须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借着下列的行为表现传递着不同的感受:

(1)脸部表情。孩子的脸部表情会随着情绪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常见有:

哭泣--可能表示孩子心理或身体受伤、害羞、失望、不高兴、挫折、生气等的情绪。

微笑--可能意谓高兴、愉快、紧张焦虑的掩饰、蔑视他人。

掷东西--一种生气、失望、不满、受挫情绪的发泄表现。

僵直不动--可能表示恐惧、害怕、怀疑或吓呆了。

摇头--否认、不同意。

点头--同意、承认、认同。

打呵欠--意谓无聊、没兴趣、想睡觉或精神不济的心情。

眼神集中--表示专注、有兴趣。

眼神逃避接触--表示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的感觉。

(2)音调与速度。

说话结巴--可能是紧张、害怕、悲哀情绪的表现。

不说话--可能意谓正在思考或悲伤、沮丧、郁闷、不高兴。

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意谓得意、高兴或紧张的情绪。

重声强调某些字--可能是谈话重点内容的强调。

孩子非语言行为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相同的感觉可以借着不同的非语言行为予以表达;当然一种行为亦可能代表各种不同的感受,具有不同意义。然而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拥有唯一独特的非语言行为表征,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感觉与情绪,改善个人倾听的技巧,重要的事情就是父母要学习注意观察与了解孩子非语言行为的意义。

3、了解话中隐含的意义。

当父母倾听子女的谈话时,父母必须注意观察子女的非语言行为。当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感受时,父母要不时地与孩子眼神接触,但不是紧盯不放地注视,同时要避免打断孩子的说话,表现出注意、轻松、有兴趣了解的表情,并不时地用"是的"、"嗯"、"我了解",偶而点点头来表示你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父母这些种种表现最能流露"我关心、我正在听"的信息。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倾听时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令孩子认为你不关心他,对他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此外,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说:"好啦!我想我了解,我知道你的意思。"因为这句话常常会让孩子不想说了,而父母所谓了解也许并不完全正确,毕竟对别人的感觉我们并不能真正知道,只能猜测罢了。

积极地倾听最大的优点就是指出隐藏于交谈背后的感受,帮助孩子从较合理的角度来察觉自己的感受。以下的实例会让你更清楚整个积极倾听的架构:

女儿:真希望偶尔也能像秀如那样生一场大病,长水痘也没关系。

母亲:你很希望在家休息几天。

女儿:嗯!生病可以不用上学,我却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母亲:你觉得上学的压力很大。

女儿:对!老师什么事都叫我做,为什么当班长就那么倒霉。

母亲:不只是有点吧!有时候,你真的很厌恶走入那个班级里。

女儿:一点也没错,我讨厌上台演讲!讨厌发号施令!讨厌当会议主席!也讨厌老师。

母亲:你讨厌学校的一切。

女儿:不是全部啦!我喜欢作文、喜欢美劳、也喜欢英文和语文;但是,我讨厌教导主任,每次班会就霸占着讲台不停地讲,听了都想吐。

母亲:你一定很讨厌听这些废话。

女儿:嗯!说什么德、智、体、美、劳,他以为现在还有这种圣人存在吗?

母亲:你觉得当圣人是一种耻辱?

女儿:嗯!我讨厌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你知道吗?同学都排挤我、孤立我,说我是老师的眼线;还有一位同学,每天下课前就咀咒我被车子撞死,我快要疯掉了。。。。。。

以上的这段对话,母亲充分地运用反映式倾听,她极力地了解女儿的内在感受,对谈中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判断,进而澄清了女儿问题的症结,不是讨厌上学,而是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所背负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要学习倾听?

倾听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引导孩子说出内在感受后,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孩子的负向情绪自然能够得到疏解,它最明显的好处在于:

1、倾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惧怕的心理。

因为,父母借着倾听流露出对孩子的接纳与包容,孩子从父母的反应中,感受到父母的友善态度,而能够勇敢地说出内心的恐惧。

2、倾听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亲蜜关系。

当你在谈话时,对方专注地倾听,了解你所说的一切,你必定会欣喜若狂。孩子也是一样,渴望有人了解他、包容他、接纳他。父母使用反映式倾听,他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孩子、尊重孩子、更加关爱孩子,而孩子必然和父母产生更加亲蜜的互动。

3、反映倾听能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把问题说出来,比闷在心里好多了,也比较能够看清问题的真相。倾听具有让人说话的功效,也能促使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倾听能够促使孩子愿意听父母的看法和意见。

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对方愿意听听你的想法,你也会乐意听听他的意见。因此,如果有父母埋怨孩子不听话,那就表示,父母根本没有运用倾听去听孩子的心声。

5、倾听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

许多父母用倾听和孩子讨论问题和烦恼时,他们发现孩子很会分析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倾听表示父母信任孩子有解决困难的能力。

反之,父母若是一味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忠告、劝解,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反而很难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及有责任感的人。

运用积极倾听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倾听"并不是解决孩子所有困难或亲职教育的灵丹妙药,父母必需具备一些基本态度,才能将倾听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至。

1、父母必须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意,如果你很忙,如果你很烦,那么就等到你愿意听的时候吧!

2、允许并真诚接纳孩子可以和你有不同的想法。

3、你必须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父母的信赖将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4、你必须知道情绪的感觉只是一时的,而非长久不变。人的感觉时时都会改变,恨能转为爱,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你毋须害怕孩子说些情绪性的语言。例如:我恨老师,我咀咒她快死掉。你要庆幸的是当孩子倒出这些屯积在内心的垃圾之后,他的心灵才能获得祥和宁静。

5、你必须尊重孩子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位知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上帝借给我们的一把琴弦。试问,为人父母的我们,如何有能力永远霸占着这把琴弦?当你体会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你会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只能"陪"孩子走过苦涩,却绝不能替他解决问题。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运用倾听时,必须配合上述五项基本态度。否则便会显得空洞、虚假、毫无诚意。

倾听可能面临的危机:

1、不习惯。

很多父母说:重复孩子的话,那多不自然呀!倾听并不是要你像鹦鹉学舌般地把孩子的话照说一遍,而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如何从交谈中,正确地解读孩子说话信息中所传递的情感。

如果父母尚不能正确地掌握孩子的意思时,可以真诚地对孩子说:"我真的很想了解你,你愿意把刚才所说的再说一次吗?""我不知道是否弄清楚你的意思,也许你可以再说得具体一些?"

父母此时借着孩子的重复表达,来求证自己对孩子了解的正确程度,然后再给予回馈。

2、不要强迫孩子做感受与情绪的分享。

倾听是一种开放式的交谈,也许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可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建立坦诚开放的心胸。孩子也许可以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也可能保持沉默,不说一句话;甚至离开或否认父母所说的一切。然而,不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反应,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并接纳孩子的反应,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马上要说,父母在往后的日子中,仍然有很多机会表达自己帮助孩子的意愿。

有些孩子也许从来没有与他人分享情绪的经验,所以孩子并不习惯与别人分享,当父母面对孩子沉默的反应,并不意谓父母倾听失败。大多数孩子如果拥有一次被接纳的感觉后,他就会乐于与别人分享。因此父母与孩子必须先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接纳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鼓舞孩子与父母分享的勇气。

3、正确地反映孩子的意思。

当父母企图了解孩子的意思时,过或不及的反映倾听,会丧失了原有的好意,造成伤害孩子的事实。因此父母必须尽量使用适当且正确的形容词来反映孩子的意思。基本上,父母稍微夸大的描述反映会比一针见血的了解更令孩子有安全感,因为父母一针见血的了解易形成孩子的误解,当父母表现较夸大其词的反映时,孩子会加以澄清,并能体会到父母企图了解他的用心。

另外,有些孩子会传达一些不完全的信息,令父母感到迷惑,不知所以然。这时父母可以反映所接受的信息,并等待孩子进一步仔细的说明。当然父母也可以说:"你可以告诉我怎么回事吗?"借着发问让孩子呈现更多信息。

至于孩子较强烈的情绪,在使用字词上也很重要。如果父母能正确且适当使用"非常"、"很"、"实在"的字眼,可以有助于传递"我了解你"的信息。也许父母可以很正确地反映出孩子的意思,但却因用词的不当,使孩子极力否认父母的反映。所以当父母反映孩子意思时,除了要正确外,在表达反映时更应注意措词,避免激发孩子的抗拒或防卫,而产生负面效果。

4、避免问太多问题。

积极倾听时,在信息收集阶段,发问是必需的。如"然后呢?"、"你觉得如何?"、"你愿意告诉我吗?",但是当拥有足够的信息时,父母不要继续发问,而应反映出你的了解与当时的想法,而且尽量使用"你似乎觉得。。。。。。"

5、多利用时间倾听。

改善亲子问彼此的关系是需要花费相当心力与时间,父母必须多留一些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欲告诉父母一些事情,而父母正在忙,应婉转地向孩子说明,并与孩子约定确定的交谈时间。

当然父母也可以借着逛街、打球、看电影的机会,与孩子进行分享,而其谈论的话题并不见得要局限于某个问题上打转,或许可以找些彼此共同感兴趣的事情而交换一些意见。因为反映倾听并不只是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包含了解对方交谈的真正意思,增进双方的了解。

6、反映愉快的感觉。

亲子间倾听不仅是反映与接纳对方不愉快的感受,让孩子得到发泄和关怀,形成"我被了解"的感觉,而且对于孩子兴奋、愉快的情绪,父母也要予以适时反映,共同分享孩子的喜悦。

7、不要过度倾听。

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一言一行全部加以反映,否则会使孩子感到害怕而不敢表达。特别是彼此还没有建立良好关系基础时,过度的倾听,常会使孩子产生退缩行为。事实上,过度的反映倾听对孩子而言,可能造成增强孩子不良行为目的的结果。所以父母只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千万不要太急于猜测或太敏感的反映,造成孩子产生突然被了解或赤裸裸被了解的恐惧。

8、不要期望自己十全十美。

人生难免会做错事,父母不要期望自己是完美的倾听者,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能正确反映孩子所试图表达的感受,这样的情形是难免的。所以无论如何,父母不需要害怕错误的反映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更不需要企求自己是完美的倾听者。

当然,有些父母虽然做了反映,但是孩子仍然保持沉默。实际上沉默并不可怕,孩子的沉默也许是在思考父母所说的,整理个人的想法,或考虑如何表达;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抗拒。所以面对沉默,父母只需等待和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沉默一直持续时,父母可以表示:"你似乎对我所说的很不以为然?"大胆地猜测孩子沉默的原因,并加以澄清孩子是否在抗拒。

如果父母怀疑孩子的言行是为了获得你的注意、报复等偏差行为目的时,父母可以用肯定与婉转的口气告诉孩子你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你相信他能自己找出解决之道,或是转移话题,这都是处理的方式。虽然孩子不喜欢你这样的反应,但最后孩子终究会了解你用心良苦,而愿意努力解决问题。

有时候,亲子的沟通可能是一种父母与孩子间的心理游戏,彼此会设计许多陷阱故意引诱对方中计。基本上,父母要小心处理,不要故意与孩子进行心理游戏,因为这样的行为有时候会造成亲子间很严重的裂痕。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并不是一种心理游戏,而是基于尊重、接纳的前提下,形成安全的沟通气氛,传递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气氛,以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反向鼓励法

你也可以使用积极的反应方式消灭或减弱孩子的错误行为。这种方法常运用于孩子们在一起游戏或合作时。首先,确定孩子的错误行为,接下来,确定与其相反的行为:六岁的楠杰与他四岁的表妹爱莉吵架,一旦有一次两个人在一起玩得很好(相反行为的发生),做父母的就要表扬楠杰的良好表现:"你在帮小妹妹画画啊,太好啦!"这样争吵的次数就会减少。

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用积极反应的态度来鼓励相反的行为,原来错误的行为方式就会减少。

在我们的职业生活里,我们对积极反应的方式颇为自信。我们接触过许多行为混乱的孩子,许多孩子有严重的情感困扰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反应试验,几乎每个孩子在第一个星期内都有了进步,那些了解孩子们过去表现的人都很吃惊:这些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快就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因为教职员们采用了积极的反应方式,他们不再一味地盯在孩子们错误的行为方式上,而是积极地寻找孩子们正确的行为表现。

大多数的父母在采用积极的反应方式去教育孩子时能看到其中的价值,但其中也有些父母拒绝采用奖励或鼓励的方式,每逢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要对他们不厌其烦的解释孩子是颇具有主动性的,许多孩子总是在主动地去争取好好表现,也颇具有合作性。积极的反应方式给了孩子们自尊,鼓励他们更加主动要求进步。

在生活中,我们成年人也需要积极的反应。薪资就是一个积极反应的例子,如果你的工作得不到报酬,你的自我动机将会让你辞职不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得以运作的原因。这一点能让孩子们越早地了解越好,拒绝采用奖励方式的父母必须铭记:你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做出较好的决定,而并不是期望所有自主性很强的孩子都能达到这一目标。使用积极反馈的方式是将事情向正确发展的方向上指引,而后孩子那份自创性才能得以尽情的发挥。

自我奖励的目标

采用积极反馈的方法可以教会孩子珍爱自己。"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因为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的。"对孩子来说,表现良好,努力学习让父母们得以欢心是件好事,但如果他们能懂得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这样做则更是一件好事。

"我喜欢(我很高兴你那么做)!"(很高兴)

"做得棒极了,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更好)

第二种表达方式好在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激发了孩子在成功时自尊的意识,它的目标在于建立自尊。所以任何你奖励孩子的时候,在给孩子奖金的同时,别忘了加上句恰当的评语,让孩子意识到他做对了。"在你自己的努力下,你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这是给你的奖金,我希望你能很高兴。"

要学会鼓励和肯定孩子。

有一段时间,小斯宾塞成绩下滑得很厉害,虽然他平时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但还是感觉在某些方面似乎差人一等。因此,他感到很沮丧。

小斯宾塞终于带着失望的心情来到父亲的卧室,难过地说:"爸爸,我想退学。"

"为什么?"父亲奇怪地问。

"我。。。。。。我感觉比别人笨,有些课程越学越退步。"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孩子!"父亲说。

"在我的感觉中,这一个月来,你虽然比以前稍有退步,但在其他课程上进步明显,在我的心目中,你是个勤奋而又成功的孩子。"

"真的是这样吗?"小斯宾塞略带惊喜地问。

"真的是这样的!照这样发展,只要你能弥补那门课程的缺陷,你一定会重新取得优异的成绩的。"父亲继续说,"在我小时候,人们都认为我是个笨孩子,那时的我是多么的难过!后来,我摆脱了忧郁,同时也摆脱了'笨',你比我当年强多了!"

经过这一段对话之后,小斯宾塞内心深处升起了希望。他的信心又回来了,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孩子的自信心他自我激励外,也需要来自父母的赏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你要给孩子充足的自信,不断激励孩子,相信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对他的前途充满希望。这样你才能更快地帮助他取得成功。

家长要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孩子,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

鼓励听起来十分吸引人,但它的概念及如何实行却很不清楚。人们常常并不明白什么是鼓励,甚至以为鼓励就是说好听的,表扬一下。其实,鼓励是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一种信心?对我感兴趣的事我有能力做出贡献?我可以对周围的事物及我本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可以对我感兴趣的事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鼓励是教育孩子生活的基本能力,孩子需要这种能力 而成为个人生活与社会交流中的成功者。

鼓励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如赞扬孩子几句,给孩子一个拥抱,使他们感到一些安慰。偶尔为之并不困难,然而要成为父母的一种心态,并时时刻刻表现出来,着实有些困难。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随意性很强,心情好的时候一个劲地表扬和鼓励,心情不好则肆意责骂。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做父母应该认真审视他们身上的优势,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自信。

"你真棒!""你能行!只要努力做,你一定会做得更好!"这样的话语应该经常出现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渐渐地,孩子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强了。

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却能创造成功的条件并最终获得成功。自信对于成功有决定意义,由于孩子弱小,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因此,优秀父母的一大特色就是善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般人都会有一种体会,如果自己的才能受到重视或褒奖,特别是受到自己尊重的人的重视,往往会发挥得更加充分。孩子更是这样,听到表扬的话,做事的意愿会大大提高,尤其是受到自己信赖的人,如父母、老师的表扬,会增添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用功努力。但如果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成绩,而父母对此表示冷漠或不屑一顾,那么对儿童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他们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并学习各种方法,以便自己适应并融入到这个世界中。作为成年人,尤其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然而许多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孩子的能力抱有怀疑的态度,在他们的偏见中,认为只有在某一个年龄阶段,才能做一种事情。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如果帮助父母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孩子的信心上却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者说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

父母们常常漫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气力。他们的每一句话,比如:"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或"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其实,他们哪里想得到,他们这么做,就会使孩子慢慢地失去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当孩子犯错误或试图做一件事情而没有成功时,父母应该避免用语言、行动向孩子来证明其失败;应该把事情和做事的人分开。在父母的脑子里,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能说明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对孩子本身的价值的判断。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意识。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父母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还要知道,如何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程度表现在他的行为中,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价值的信任,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们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反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是没有价值的,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起码还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家长主观地不问青红皂白随便训斥或打骂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肯定孩子的成绩哪怕再小的成绩,让孩子知道父母看出了他们的进步,如果父母肯定孩子朝正确的方向迈出的每一步,就会使孩子感受到鼓舞,因而产生争取更大成绩的动力。

如何运用鼓励的方式

怎样表达信任?

"我喜欢你处理问题的方式!"

"我了解你,我相信你会做得很棒!"

"我想你能做!"

"我相信你能自己来决定这事儿!"

"如果你需要帮助,我就在这儿!"

"我想知道你的看法!"

我们要知道,害羞是件好事。就大多数人来言,害羞意味着自我意识。假如我们遇到一位大人物,我们就会产生这种自我意识。我们会想:"他多么高贵,多么有名,而我只是个小人物。"所以,我们感到羞愧,这就是自我意识。但世上还有一种害羞,就是爱的温柔,这其中没有自我意识。有许多事物,都可以作为对大多数小孩子的正面性鼓励。例如,倾听、拥抱、赞美、微笑或亲吻都是有力的奖赏。例如糖果和玩具之类的物品,也都是可以用来强化行为的鼓励品。

1、对小孩子而言,立即的奖赏是最有效的。

父母在使用鼓励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小孩有所行动之后,拖延良久才鼓励他们。要最有效的运用奖赏,父母应该在小孩表现了你所期盼的行为以后立刻鼓励他。

2、一个母亲在五分钟以后告诉她儿子,谢谢他把外套挂起来。另一个母亲在她儿子把外套挂起来以后两秒钟,就对他有所鼓励。以后,最可能把自己的外套挂好的,是那个在两秒钟以后就受到鼓励的男孩子。

3、许多父母在使用鼓励时常有的第二个问题,是常把好规矩视为当然。好规矩不应该被视为当然,它们应该受到鼓励。

4、特别是当一个小孩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他应该要常常受到鼓励。例如,在你开始教他洗脸的时候,最好每一次都给他鼓励。你可以说:"你很能干。"起初,洗脸不是一种责任,那是你在教他的一样事情。

5、开始的时候,教导他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下次他自己洗脸的时候鼓励他。

6、同时要记得在他洗脸以后继续鼓励他。

7、很多我们希望教给孩子的,是比挂好外套或自己洗脸还要复杂许多的事。例如,你如何教一个孩子"有礼貌",或"做一个好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做一个好学生"是一长串步骤之后的最后一步。如果你是一位希望教导孩子做一个好学生的父母,你必须先想一想,这些步骤是什么。你也必须决定,在他每向做一个好学生的目标踏前一小步时,你将如何鼓励他。

8、大多数复杂的社会行为,都可以被分解成许多小步骤。本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教导父母,当孩子努力达成每一个小步骤时,该如何鼓励他。许多父母似乎都要等到孩子已经爬完整座山了,他们才愿意给他一个鼓励。

9、学习成为一个"好孩子"或"好学生",牵涉到数百个小步骤。在学习一样新的行为时,过程中的每一个鼓励步骤都应该受到鼓励,而不是在最后才给予奖赏。

10、假设老师说你的儿子,毕尔,不是一个好学生,或说他"不够努力"。作为一个父母,你该怎么办?

身为父母,你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你如何把问题分解成一些小步骤?其次,你如何争取时效鼓励毕尔?第三,你要采取哪一种鼓励来完成每一个步骤。

11、或许一开始,你可以叫毕尔和你谈谈他学校的事情。很多父母在问孩子学校的事情时常犯的错误,就是当孩子开始告诉他们学校的事情时,他们不专心倾听。换句话说,他们要求某一行为,而当那行为发生时,他们却不去鼓励它。

12、或许一开始,你可以在每晚吃饭的时候腾出十分钟,在那个时间鼓励毕尔谈谈学校的事情。父母和家里的其他成员,必须真正聆听,并和他谈谈如何在学校里表现得更好。他们的聆听,以及和他谈论学校的经验,对他将是很有力的鼓励。

13、第二个步骤,就是教毕尔开始在家里用功。第一晚,你可以在他仅仅用功十分钟以后就鼓励他。在这种情况下,用功十分钟,就代表了在迈向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的目标上,前进了第一小步。

14、可能毕尔连十分钟都坐不住。这样看来,显然这个步骤太大或长,必须缩短为五分钟。步骤的大小要视事情和孩子而定。选择一个适合你的孩子的起始点。

15、这样,小孩子在这个计划的最初步骤便得到鼓励,渐渐的,步骤会愈来愈大,而他也必须做更多,才能得到同量的鼓励。他必须努力,以取得鼓励。而做父母的你的工作,是要在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之后,确实让他得到鼓励。

16、在第一周结束以前,你可能只有在毕尔用功十五或二十分钟以后才鼓励他。在每一个这样的阶段的结尾,你可以询问他有关学习的材料内容以鼓励他,并且在他谈论的时候专心听。

17、听他说话,跟他谈他的作业或陪他做功课都是鼓励。记得在你鼓励他的同时,不要批评他或他的作业。举例而言,嘲讽他作业做得"邋遢",并不能强化或鼓励用功的行为。

18、教他坐定用功十分钟是第一步,而他也仅须如此做便可得到你的鼓励。再接下来的步骤,才是教他把作业做得整齐无误。一次进行一个步骤,并且尽可能不要使用处罚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经开始尝试了,那么无论他能达成什么步骤都鼓励他。

19、如果毕尔的父母在第一个步骤的时候,就因为他的作业做得不完美,而批评或嘲笑他,这样会弱化用功的行为。

20、有些父母等到孩子把成绩单带回家,然后才用金钱或赞许来鼓励他得到好成绩,这不是教小孩子在校用心的好方法,孩子必须等很久才能得到鼓励或奖赏,而且他得到鼓励必须经过的步骤太大或长。

21、早先我们提及,要加强一个新的行为,应该常常给予鼓励,并且在反应之后立刻或很快给予。

22、此刻我们也提到,要教一个孩子一种新的行为,你必须在迈向你所致力的目标过程中的每一个小步骤上,都给他鼓励。

23、在教导孩子时,"贿赂"通常不能生效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把要求赢得贿赂的步骤定得太大或长。

24、乔伊被告诫,如果他一整个星期都"守规矩",就可以得到一块钱的奖赏。但这很可能没效果,因为他首先必须守规矩一整个小时,然后一整天,然后才一整个星期。

25、假设一个父亲对他成绩快被当掉的儿子说:"如果你下个月作文拿到一个丙,我就给你一块钱。"这个鼓励可能不是很有效,因为对很多孩子而言,从当掉到得丙这个步骤太大。

26、可能比较好的办法,是把一块钱换成一百分钱。这些小铜板可以用来做鼓励,每当孩子在你期盼的方向上达成一个步骤,就给他一分钱。

27、不同的人进步的速度不相同。对某个人的一小步,对另一个人可能这个步骤就太大或太小。

28、如果孩子停止努力,你可以假定那些步骤的大小不合适,或者鼓励的方法太弱。如果孩子显得缺乏兴趣,很可能意味着,对于她的努力她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

29、譬如,假设你决定要改进黛比的拼字能力。最初,你可能在她拼对一个三个字母的字时给她一分钱。以后她必须学会一个五个字母的字才赢得一分钱。黛比现在得做更多努力才能得到同等数量的鼓励。

30、这是一种"学徒"制。在开始的时候,学徒只要做很简单的工作就可领到薪水。等她学得更多,她要做更困难的工作才能得到鼓励(薪水或赞美)。

31、譬如,小悌米吸吮拇指,而你要教他不要把拇指放在嘴里。这个计划的"步骤",可以依他不把拇指放在嘴里的时间,渐次增加。第一个步骤,你的奖赏可能是"不把拇指放在嘴里五秒钟"。

32、第一天早上,每次悌米"不放拇指"五秒钟,你就可以说:"很好,你没有把拇指放在嘴里。"

33、随着计划进展,你会发现,有时候他没有把拇指放在嘴里十五秒钟。当这样的情况更常发生时,就开始在他不把拇指放在嘴里十五秒钟时,才鼓励他。在这第二个步骤,悌米必须成就更多以取得相同的鼓励。

34、在你告诉他他做得很好的同时,给他一个拥抱或一个微笑,可以增加你的鼓励的效果。

35、当他随着这些步骤进展时,你可以在某一个晚餐的时候向全家宣布,悌米那天有整整一小时没有把拇指放在嘴里,如此来对悌米的进步做进一步的鼓励。这样并且可以提醒家人,他们也可以加入鼓励该行为。如果家里所有的人都能帮忙实行该鼓励计划,教导就更可能发生效果。训练孩子应该是一件全家人都参与的事情。

36、现在,让我们来总括本节的重点。受到鼓励的行为会加强。

37、如果小孩反应时没有得到鼓励,那么行为就会减弱。

38、当教导一个新的行为时,鼓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立刻给予。

39、起初,对小的步骤应该给予鼓励,其后才对较大的步骤。

40、正面性鼓励的使用,在训练计划的早期,应不同于小孩已学会好规矩以后。举例而言,如果你才刚开始教导孩子要"听话",你就要设法在每一次他听你话的时候鼓励他。

41、然而,一旦他开始相当听你的话以后,就有必要仅在每三次以后才鼓励他一次。以后没有你的鼓励,他可能仍会听话好几次。如果你忘记了而再也没有因为他听话而鼓励他,那个行为就会弱化。

42、研究显示,某些行为一旦学会了,如果不是每一次都受到鼓励,这些行为更可能持续。在学习一样行为的早期阶段,每次都给予鼓励是很重要的,但是稍后,如果你仅是偶尔鼓励该行为,反而更好。

43、一个惯常会把外套挂好的小孩,即使他的母亲仅是偶尔鼓励他,但和一个每次把外套挂好,母亲都会鼓励他的小孩比起来,更可能养成长久持续的习惯。

因此,切记,开始一样行为所需的努力,比后来小孩进入状况时多得多。

如何说明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如果你坚持下去,你或许能成!"

"有所劳必有所获!"

"辛勤地做事当然不易,但任何工作都不会好做。"

在孩子做事过程中赏识孩子。

运用赏识的第二条原则:在孩子做事过程中赏识。

不能"赏识"简单等同于"赞扬"或"奖励",如果说后两者更多地针对孩子已完成的良好行为、已取得的优秀成绩,目的是给予孩子肯定的评价;那么,赏识的更大的作用应该是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努力的过程,目的是让孩子有信心坚持下去。

有一条非常好的经验,是值得每个父母学习的。总让孩子努力,却总不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他哪来动力呢?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有个诀窍,不妨称为"够苹果原理":跳一跳,够得着。

父母必须在接纳孩子目前成绩的前提下,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面对孩子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要像最初教孩子说话和走路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把尺度定得太高,要定在孩子够得着的范围之内。让孩子在成功的良好感觉下轻松愉快地飞翔,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行。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提出下面几条建议:

第一,为孩子设定"小目标"。

不要认为赏识一定要怎样夸奖孩子,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赏识不会产生"副作用"。

有一个故事:某个炼钢厂员工生产效率低下。一天,公司总裁到工厂视察,他询问了当天日班工人的产量,把这个数字写在身边一块大大的黑板上,除此之外再没说一句话。当晚,夜班工人看到这个数字,当他们知道这个数字代表的意思后,决心一定要超过这个产量。果然,第二天清晨,原来的数字不见了,在黑板上的是一个新的、高得多的数字,那是夜班工人的产量。日班工人又不服气了,他们努力干了一天,终于又一次改写了产量。就这样,工厂的生产蒸蒸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工人并没有从他们的行为中获得什么实在的好处,正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力量。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是很好的形容。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来就够得着,那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就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让孩子感觉沮丧。

这个目标如何设定,第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能力和现实条件有一个正确认识,切忌急于求成;第二,在目标设定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决定,这样不仅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也能让孩子更有积极性;第三,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把握不准,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商量;第四,可以考虑给孩子设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得着的目标,比如为女儿设定的目标是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让这个目标在孩子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墙上悬挂的黑板上,或者用彩色纸写了贴在墙上。如果目标有一定的时间限度,那么再给孩子一本"目标日历",目标应该完成的那一天被显著地标明。

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在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些什么?不要求孩子记日记,但鼓励孩子在"目标日历"上写点或画点什么。比如画上一张笑脸。

给孩子找个竞争者。有个竞争者能极大地鼓舞孩子,但是,如何选择竞争者也是个问题,让孩子把某个同学当作竞争者是可以的,但不要目标太高,每次都盯着第一名,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比较熟悉、成绩略好于自己的同学作为竞争对象。同时,要多与孩子交谈,告诉孩子"友谊第一",不要让孩子滋生对竞争对象的敌意。让孩子自己和自己竞争也是很好的办法。比如父母训练女儿打算盘,每次都给她掐时间,让她和自己比,而且还故意告诉女儿,她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越来越强了。

在小目标达成后给予适当奖励。奖励最好是非物质的。比如,在那天的晚餐时,给孩子的座位放一个好看的垫子,让孩子在晚饭前"致词",全家人表示庆贺。也可以参照我们上面的做法,让孩子自己给自己"颁奖"。或者让孩子选择一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看电影,打电脑游戏,或者去肯德基吃饭。

第二,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赏识最发挥作用的时候,应该是孩子想"跳"又有点怕的时候。这时,"赏识"就是一只有力的手,在孩子后面用力推一把。

尽量少用奖励诱惑孩子。孩子毕竟不是马戏团的动物,"奖励"虽然会起到效果,但也常会有副作用。我们要让孩子前进的动力来自自身,而不是外在的诱惑。

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强调孩子"一定能行"。这种办法对一部分孩子管用,而对另一些天性比较胆怯的孩子来说,可能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

给孩子一个示范。如果你玩过一些刺激性的游戏,比如拓展或蹦极,你就会有这种体验,你前面的那个人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排在你前面的人玩得很顺利,而且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你也会跃跃欲试;相反,如果他怕得要死,你恐怕也会有些犹豫。孩子更是这样,给他一个漂亮的示范,孩子的信心就会增强。

让孩子想像。让孩子设想自己成功的样子,在头脑里细致地描绘这幅图画,让它越来越清晰,清晰到如同身临其境。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已经得到了肯定,它能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心。

解除后顾之忧。跟孩子说一句:"你放手去做,做好了算你的,做坏了算我的。"让孩子解除对失败的恐惧,这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勇气。

激一激孩子。比如有一种游戏是走吊桥,吊桥晃来晃去,又没有扶手,孩子害怕。这时,父母不妨先走过去,对孩子说:"你要是不过来,我们就走了。"让孩子处于一种必须靠自己力量克服困难的境地。

第三,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加以赏识。

失败的时候也要赏识吗?有些父母可能不解。其实,孩子失败的时候可能更需要这件武器。如果这时不"赏识"孩子,孩子可能得到的不仅是失败,而且还有失败留给他的沮丧心情,这可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而有了这件武器,孩子就能从失败中得到一些可贵的东西。

不要讳言孩子的失败。失败就是失败,怎么样也不能把失败说成功,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同时,也不能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让孩子正面自己的失败,这是第一课,也是很重要的一课。父母不妨多与孩子讲讲人们失败的例子,历史故事也好,名人轶事也好,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好。总之,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每天每时每地都在发生的,每个人也都会遇上的。这是人生的常态。

让孩子想"我得到了什么"。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不过是一种比较,有时,成功只是比失败多了一点点。比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算"1 1=2",其实要从绝对意义上说,他也没成功,因为他证明的是"1 2"而不是"1 1"。但是,他离那个目标前进了一大步,所以我们说他成功了。

而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比完全不做要好。完全不做就是个零,而只要去做了,哪怕只做到0.01,也比0要大。启发孩子,不要想着那没有得到的99.99,也要想那0.01究竟是什么。

调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放松心情,方式当然多种多样,听音乐看电影打球散步等等。总之,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

如何指出孩子的勇气和成绩

"看上去,你在努力地做。。。。。。"

"看看你已经取得的成绩吧。。。。。。"

"你确实在。。。。。。方面大有长进"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可以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人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其中一种就是"很自信,不自卑"。

孩子的学习也一样,树立良好的信心是他迈向成功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孩子的求学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孩子的求学之路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他的学习信心也会不时地受到挑战。因此,树立和巩固良好的学习信心,将是伴随着孩子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学校里,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自信心都特别足,而反观那些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孩子,他们的自信心大都不是很强。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成绩好的孩子自信心强,自信心强又使得孩子能把自己的本领发挥到极至,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成绩较差的孩子由于学习受挫、受外界负面评价过多等原因,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是学习的材料,本来能学好的功课也学不好,越学不好信心越不足,而信心越不足成绩也跟着越差,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实际上,人不管做什么事情,树立信心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学习也不例外。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应当从培养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入手,孩子的自信心上来了,他就有干劲了,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了,就有事事争先的斗志了,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一定是战无不胜的,到那时你想不让他的学习成绩好都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于敏感,在孩子没考好的时候,有的父母不是冷静地坐下来帮孩子查找失败的原因,反而是大发雷霆、怒气冲天,对孩子是一味地数落、埋怨,有的甚至拳脚相加。本来孩子成绩没考好,他心里就够难受的了,他的学习自信心已经受到影响了,家长再这么一表现,非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自信心予以重挫,孩子以后的学习会怎么样可想而知。

有一个道理希望家长能明白: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做题没有做出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学习时样样都懂,样样都没有问题,样样都很精通,那他就可以不再做学生了,直接到大学当教授好了。

在生活中,有很自信的人,自信的人一般是自知的,也是自强的,他们明了自己的优势,也清楚自己的不足,因而有信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这是内省智能使他们有"自知之明"。

自信的幼苗萌发于孩童时期。其实,这时是没有明显的自信与不自信区别的。懵懂的时候,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对外界满不在乎,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完全的"自信";但是,随着身心的发展,与外界的沟通越来越密切,逐渐从自我世界中走出来,转而由外部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由于外因作用的差异,导致心态朝不同方向倾斜。总是接受积极的外因作用,其心态就倾向于自信;总是接受消极的外因作用,其心态就倾向于自卑。

1、让孩子爱说"我行"。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只有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才会积极进取,才会勇往直前,可进,自信心是成材必备的心理素质。

孩提时代就会表现出充满自信和缺乏自信的差异,这从孩子的口头语就能明了,自信的孩子总是爱说:"我自己来"、"我行"、"我不同意"、"我是这样想的"、"我愿意这样做"等;而缺乏自信的孩子正好相反,他们多是退缩的,总是说:"我不能"、"我不行"、"我做不好","我不敢"等。

这种差异在很小的时候是不易觉察的,因为婴儿的自我意识很弱,说不到自信或不自信,孩子越大心态的差异越明显。自信与自我感觉有密切关系,自信的基础是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感觉从那里来?孩子还没有自我把握能力,他们主要是从周围环境这面镜子中来感觉自己,外界的反馈总是良好的,那么孩子就感觉自己良好;若接受的总是贬义的、指责的、呵斥的,孩子就会自惭形秽,怎么可能自信呢?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评价的高低。为此,家长要调整好对孩子的期望值。期望过高,则会难为孩子,孩子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家长往往会表示失望,给予消极的评价。别以为孩子小,说他什么都没有关系,其实小孩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不仅大人言语会影响孩子,大人的心态也会感染孩子。所以,大人要以自己积极的态度,促使孩子自信、自强,让"我行"总是挂在孩子的嘴上。

2、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自信和自卑,与儿时的清有很大关系,主要是人际环境的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家长、老师、同伴。

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就要慎用横向评价,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对比。有一个孩子对"知心姐姐"倾诉:"我真想把我们楼上的烘烘杀了,我妈总是把我的成绩跟烘烘比,一看我成绩比烘烘差,就批评我,要是没有烘烘就好了。"这位母亲的意图是用"比"来刺激孩子上进,而结果却适得其反,却把孩子刺激得逆反起来,因为"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岂不是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没有信心?

培养自信心要抓根本,例如增强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增强进取心等。李佳的母亲是这样做的:"我们从小就注意增强李佳的自我意识,为此,我们在家中挤出地方给孩子提供个人的小天地,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布置、安排自己的小天地,即使做得不完美,我们也不任意干涉,总是以积极肯定为主,辅以适当指导。我们还注意促使孩子自我表现,如鼓励孩子把在幼儿园学到的表现给我们看,我们总是他的热心观众;又鼓励孩子把在家做的作品拿给同伴看,把自己会讲的图书带到幼儿园,讲给老师、小朋友听。

平时,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定自决,即使有失误也给他鼓劲。当然,必要的批评与否定是需要的,但十分注意场合与言辞,并与激励相结合,使孩子不因此而垂头丧气。"

3、鼓励孩子"自己来"。

美国教育学家雷?马洛尼指出:"培养孩子的要诀之一,是及早让他们自立。过分的保护只会妨碍孩子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取有益的教训,会影响其尽快成长,必须认识到,培养一个充满自信、独立自主和富有责任心的子女,乃是当父母的成就。"

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美国有些教育家认为,如果失误对孩子并无伤害,可以让失误发生。有时,一个失误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个难忘的教训,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可以促使孩子成熟起来。这种观念已被美国的家庭和教师普遍接受,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有充分地体现。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人在自然的房间里睡觉,出门行走很少让父母领着,若摔跤了,得自己爬起来;待孩子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就要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在课外或假日,家长鼓励孩子去谋求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孩子锻炼独立能力。

然而,我国孩子却普遍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这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忧虑。是中国孩子天生独立性差吗?当然不是,其实越小的孩子越喜欢"自己来",婴儿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自己拿""我自己玩""我自己吃"。。。。。。他们总想挣脱大人,去独立行动,这是生命力发展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后来却越来越依赖了吗?是环境把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剥夺了,家长什么都替孩子想到了,什么都替孩子做到了,于是,孩子就渐渐地想不到"自己来"了。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促使孩子独立、自主,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2)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4)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5)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

(7)给孩子一些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9)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新。

4、防止和矫正儿童的退缩行为。

自信的敌人是畏缩、畏缩的根源既是胆怯,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畏缩的主要表现为:怕陌生、怕人多、怕表现自己。

有的孩子"在家像条龙、出门像只虫";有的孩子怕当众表现自己,上课不敢发言(不是不会);有的不敢当众表演;有的孩子对新事物畏缩,不敢尝试,不敢参与等。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畏惧退缩的,相反,很小的时候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大一些了,反而畏缩起来,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畏缩与这些情况相关:

(1)对孩子过分照顾,过分爱恋,使孩子变的脆弱起来;

(2)封闭式地教养,总是关在家庭的小天地;

(3)驯服式教育,一贯要求孩子顺从、听话,把孩子教育成了什么都怕的"小白兔";

(4)与家庭环境有关,如过于沉闷、过于冷清的环境,容易养成孩子的退缩性格;

(5)与家长的性情有关,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是退缩型的,家长过于内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要及早改变孩子的畏缩性格,不要指望"孩子大一些就会好的"。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和勇气,需要注意几点:

(1)实行开放式教育,放开手让孩子去锻炼,多走出家门,在外面的世界"闯荡";

(2)尽快让孩子过集体生活,鼓励孩子在集体中表现自己;

(3)培养孩子的勇气,让孩子逐渐从"怕"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何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你犯了个错,怎么办呢?"

"如果你不满意,怎么办呢?"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以相同的方式体验到成功的。 对某些孩子来说,有成功,但感受不到兴奋和满足,其后果是影响弹性思维。同样,每个孩子或家长,对待错误的态度千差万别;而一个孩子理解和对待错误的态度,又是弹性思维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为对孩子进行评估的一个方面,我们常常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犯了错误,或当事情没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时,你的孩子是如何对待或处理这种情况的?"考虑一下你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加强自尊和自信的一个最有效办法是,检查一下孩子是如何认识和处理错误和挫折的,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一课。

让我们来看看两个九岁的孩子布莱恩特和詹姆斯在少年棒球联赛期间和一次考试中的表现。布莱恩特和詹姆斯在联赛期间,均在攻垒手位置上出现两次击球出局。比赛结束后,布莱恩特立即去找教练,问道:"教练,我总被打出局,是我握棒的姿势不对吗?我该怎样才能击中球?"与此相反,当詹姆斯被第二次罚出局时,怒冲冲地把击球棒摔在地上,还对着裁判大叫大嚷:"你是个瞎子!没人告诉你你该戴副眼镜吗?"一边哭着跑出了球场。

在学校,詹姆斯和布莱恩特都在拼写考试中不及格。看到分数后,布莱恩特去找老师,对老师说:"我想我需要在拼写上接受帮助。我能待会儿跟你谈谈该如何提高我的拼写能力吗?"而詹姆斯的态度截然相反,一回到家就喊:"我的老师真臭。她根本就不告诉我们这次要考哪些词汇。你得想办法让人解雇她,让她滚蛋!"

布莱恩特与詹姆斯的遭遇相同,均在棒球比赛中两次被罚出局,在拼写考试中不及格,但两人对待挫败的态度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正如归因理论使我们了解了孩子体验成功的不同方式那样,它也使我们大致明白,孩子对错误和挫折也有不同的看法。 对此有个大致的了解, 可以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正确地应对错误和挫折。

像布莱恩特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极强。 对他们来说,犯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他们分析犯错的原因, 尤其当任务实际上是能够完成的时候,只要改变一些因素,比如身处特殊的情境时再多付出些努力,或者运用更有效的策略。 只要需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寻求家长、 教练或老师的帮助。 这些孩子具有弹性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视逆境为挑战, 他们从来不会逃避压力。

布莱恩特在棒球比赛中被罚出局时,他相信在教练的指导下,他的技术一定会提高,他也一定会成为一名球技出众的球员。 面对拼写考试不及格的挫败,他告诉自己:只要改进学习方法,他就能提高考试分数。像布莱恩特这样的孩子,即使面对艰巨的任务,也有勇气去正视这项超出了他们承受能力的任务。他们不会为此而沮丧,依然会以乐观的情绪,集中精力于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上。他们知道,现在无法战胜的挑战,不等于今后不能战胜。 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希望、乐观和求实的精神。

与布莱恩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像詹姆斯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认为错误是由无法改变的因素造成的,比如低智商。他们的思维方式中没有乐观一说,只有所谓的"学而无用",借用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话就是:"无论我做什么,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由于这种无助和无望的意识,因此,只要他们觉得做某件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耻辱,他们就会尽量避免去做。他们还喜欢责备别人,喜欢为自己寻找借口。人们时常指责他们不努力。可准确点说,他们不努力,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不会产生积极的成果。

结果,他们用来避免犯错误的策略,不仅使他们距离成功的可能越来越远,还使他们表现得更糟。这种情形就发生在布雷特身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宁可表现恶劣,也不愿做个哑巴"。

对错误的消极看法具有破坏作用,它会把人导向这么一种结果,即寻求的结果不仅令人绝望还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发生在10岁孩子罗恩身上的事就很典型。

鉴于孩子在学校有突发性暴力举动,在家里喜欢顶撞大人,还老阴沉着个脸,罗林斯夫妇前来找我们咨询。每天上午进校后,罗恩见到第一个同学总是挥拳就打。这不是因为他对谁有仇,就是因为第一个同学挡了他的道。为此,他已经受到几次留校察看的处分了。父母在向校长了解情况时,校长说,他不知道学校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来对待这孩子。他无法肯定留校察看或在教室里给行为规范差的学生换座位等办法,对罗恩是否有作用。

在与罗恩父母交谈后,父母明白了,这孩子有学习和注意力障碍,因此,对他来说,学习就成了一种挑战,到了五年级,问题就更严重了,因为五年级以后书面作业更多了。看来,学校不是罗恩获取力量的地方,走进校门就给他带来压力,他选择了逃避。罗林斯夫妇报告说,罗恩小时动过几次手术,最早一次是因幽门狭窄动的手术,4个月大时,医生又在他耳朵里安装软管,再后来是疝气手术。罗林斯夫妇注意到,尽管罗恩的手术非常成功,但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担心,常常为此而大声哭闹,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有缺陷。

初次见到罗恩时,从来没有哪个孩子会像他那样令人们震惊。他进门时,一脸的愤怒和忧伤。人们对他问,我们是来帮助他的。

他愤怒地问:"你们为什么要帮我?"

人们反问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帮你?"

罗恩神情严肃、语气激烈地说:"我生来就没用,这都是上帝的安排。"

假如我们用归因理论解释罗恩的这番话, 就可以发现他的错误观念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治疗他的难度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罗恩将错误归结到了上帝那儿,又到上帝那儿寻求保护。培养孩子有弹性的思维方式最艰巨的任务, 就是修正他们消极的自我形象和无望感。一旦这些孩子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上帝,这个任务就变得十分棘手了。

由于孩子们理解和对待错误和挫折的方式,属于弹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有责任了解乐观和悲观是如何形成的。这将有助于你用言行去加强孩子的信念--错误不仅是可以接受的,也是预料之中的。

妨碍孩子认可和体验成功的障碍,这些障碍也同样妨碍孩子去认识错误,误以为错误是自己技术或能力上的缺陷造成的。正如威利?斯塔盖尔所说,错误和挫折为你打下了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但是,许多家长却没有明确地向孩子表明这个观点。你读了下面对各种障碍的描述后,不妨做一下对照,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障碍一、性格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这种天性不仅影响着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影响着孩子自己看待世界的态度。对于成功和失败,就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有些孩子天生就对错误反应强烈,而且消极,因此,这类孩子极易产生挫败感,也极易采取对己不利的策略。

障碍二、家长的消极评价。

如果我们一般例行公事地问家长,你们的孩子对以下问题会做何反应:"假如你犯了错误,假如你什么事情干不下去了,你父母会对你说什么或做什么?"有些家长不好意思地说:"千万别问我孩子这样的问题。 我可不愿意让你听到他们犯错误时我说的话。"要想让孩子理解错误属于学习的一部分,家长自己对孩子犯了错误后的态度就不应该是责骂甚至羞辱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教会孩子解决问题。

即使家长的本意再好,只要他们对孩子的错误反应不当,就会产生负面作用。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与家长自身的经历有关系。最好的例子就是杰米和比利。

9岁的杰米在橄榄球比赛中两次触地得分,一次脱手。下场之后,父亲没有夸奖他两次得分,而是责备他为什么会脱手失分。当家长只关注错误而不是成就时,给孩子的感受就是错误是不可以接受的,今后他也许就会把错误视为耻辱。尽管杰米父亲的本意并没有那么消极。

同样,比利碰翻了牛奶杯,招来了父亲的一顿呵斥:"你怎么总是那么笨手笨脚!就不会动动脑子吗!"父亲的这番话,显然是说比利是个笨手笨脚的孩子。由此比利很容易得出自己的错误是由于天生太笨的缘故,因而是无法纠正的结论。

障碍三、家长定的标准太高。

我们重点讲了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接受孩子的现状,别对孩子期望太高。一旦家长的期望超过了孩子实际的承受能力,那么,给孩子层层加码的后果只能是失败。

假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察觉到自己无论在体育运动、人际交往还是学习能力上都和父母的期望有距离,那么当他面对带有挑战性的难题时,他们就会紧张退缩。一旦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标准,他们的情绪更会一落千丈,变得十分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不可能产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意识的,反而会认为恰恰是错误证明了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既然认定自身不具备能力,这些孩子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回避挑战,回避问题。

错误中蕴含的金矿。

这是一个有不同国籍孩子的幼儿园,此时正值家长来接孩子回家。孩子们正在沙坑里玩沙,玩具有小铲、瓶子和漏斗。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成人在指导孩子的方法上有很大差异。

首先观察一个美国孩子。他用小铲子把沙装进漏斗,但他发现漏斗总也装不满,疑惑地拿起漏斗上上下下看了一会儿,似乎明白了其中奥妙,于是用手指堵住开口,使漏斗装满了沙子。接着,他试图把漏斗里的沙子倒进瓶子里,可是发现从手指移开到对准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孩子开始加快手移开的速度,几次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沙子就会听话地进入瓶中。他按照这种方法很快装满了一瓶沙子,一直在旁边未动声色的妈妈这时高兴地拍手以示鼓励。

再观察一个中国孩子玩沙,他一开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向里面装沙子,也同样发现了问题,所不同的是旁边的母亲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孩子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然后再灌沙子。结果孩子没经历任何挫折就立刻学会了正确的方法,但也很快就爬出沙坑不玩了,因为玩沙的过程一被简化就没什么意思了。

两位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体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维。这位中国家长认为,手把手地教可以使孩子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一种技能。这位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当自己去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位中国家长认为,技能学得越多、越快,孩子就越聪明;而这位美国家长认为,亲身经历越多、体验越丰富,孩子就越聪明。

美国当代名师莎伦?德雷珀说:"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少犯错误,从不犯错误的就是好孩子。这可能导致孩子们害怕犯错误,害怕变通,渐渐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的乐趣。

在英国教育家尼尔的《夏山学校》一书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在家里,孩子总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每个家庭中总会有一位成年人主动地去教汤姆怎样玩电动火车。当婴儿要看挂在墙上的东西时,总会有人将他抱起来。有没有人觉得,当我们教汤姆怎样去玩他的玩具时,我们同时也就剥夺了他发现的快乐和征服困难的快乐呢?而这恰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快乐。"

是到了要有所改变的时候了,应该告诉我们的孩子,还有"在错误中学习"这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何鼓励孩子做事负责

"这取决于你"

"如果你想要。。。。。。"

"你自己可以做决定。。。。。。"

"你的决定对我来说满不错吗,对你自己呢?。。。。。。"

帕蒂总是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做她的家庭作业,今天放学回家后她说:"今天我的作业多极了,我打算晚饭前就做作业。"做为母亲的你该对这一决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记得凯利和做母亲戴比吗?凯利对妈妈让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辩论几句,做为母亲的戴比也常常回付性地与他吵两句,结果呢?妈妈最终屈服了,凯利赢得了胜利,那么戴比应该怎样运用积极的反应去帮助凯利缓和一下不断的辩驳呢?

尽管孩子自己有独立做事的愿望,父母也希望孩子更有独立性,但孩子毕竟能力有限,很多事情不能完全独立完成。如何鼓励和帮助孩子呢?

1、慢一点给帮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刻上去帮忙。有时孩子自己干什么事做不好也会哇哇大叫,但是过两分钟自己就做好了。

2、点到为止。不要帮孩子做好全部的事情。只给最必要的帮助。做一点,看看孩子能不能自己做下去,如果可以,就不再帮了。

3、语言指导:自己做家务的时候,或者和孩子一起做家务的时候,要用简单清楚的语言告诉孩子正在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心理学的话说,就说"通过言语的指导让孩子对一件事情形成一个更清晰有序的心理表征。

4、一块做。有的事情比较费力,孩子有时不肯做,比如不肯自己搬椅子。我们就对她说:"一起搬。"至于我们帮她搬的时候,使多力气,那就不好说了。

5、适当称赞。小孩做事不会很完美,比如孩子收拾玩具,往往会把玩具叮叮咣咣地乱扔进玩具箱,只要她做到了,我们就会夸她做得好。

6、适当引导,但不强迫。有时孩子来了脾气,让她做什么事情都说"不要!"这时可以适当劝说,比如告诉她:"娃娃困了,要睡觉了,还是让娃娃回家吧!"然后把娃娃递到她的手里。多数情况,孩子会把娃娃放回原处。不过如果她实在不愿意做,也不会批评她或者强迫她一定要做。

7、转移兴趣,而不打击。有时做家务,小孩在旁边确实捣乱,甚至不安全。给孩子一些相似的事情做,比如做饭时给孩子几片菜叶子,让他在玩具炉灶上炒菜。但不要告诉孩子他在添乱。

8、鼓励参与。当孩子对家务有了一些了解,看见我们做家务时往往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看见东西掉在地上一定要求立刻捡起来。只要孩子的意见有合理性,家长就最好能支持孩子的想法,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9、避免消极暗示。孩子自己完成的家务,往往效果很不理想。只要第一没有健康或安全的问题,第二没有长期的恶劣影响,家长就应尽量避免去重复做一遍孩子刚刚完成的事情。因为这种重复等于用行动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好,从而打击了孩子的信心。

做为父母,如何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家长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方法是什么?责任感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物负责。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从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来自对自已行为后果的反馈,同时又激励、督促自己去履行一定的义务,以实现一定的行为目标。责任感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物负责。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孩子有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家长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更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适时调整教育方案。所有这些,都要求家长能够持之以恒。而家长本身的持之以恒又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一、父母应为孩子做表率。

父母是孩子社会行为习得的楷模。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不能忘。"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

对任何人来说,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责任感;同样,对于尽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负责,则是滥用责任感。家长要经常反省自己,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家长经常对人夸海口,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悄悄模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责任。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也是为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个没有独立性的人是不会有良好的责任感的。作为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他想做的事。平时,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处理事情的机会:如洗自己的手绢、袜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这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他在家庭中的身份,使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对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他的责任意识也会随着独立性的增强而增强。

三、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能力和自主精神。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要注意做到:一要同培养孩子做事的兴趣结合起来;二要与孩子的能力发展统一起来;三要信任孩子、指导孩子、帮助孩子(不是代替),让孩子在生活中感觉到自己是独立的,是自主的。自主首先是承担责任,随着孩子自主性的增强,其责任感也会越来越强。

四、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

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和大小是一个人能否取得他人和社会承认的重要因素。安排孩子适当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比如帮邻居送信、照看邻居的小弟弟小妹妹、陪爷爷奶奶说说话等,一方面可以使孩子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他人及社会对他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得到乐趣,从而逐步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心。

一个人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得到巩固的。同时,在交往中学习为所做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有责任感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接纳社会,也被社会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所发展。

幼儿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乐园,家长应让他们在那里自由自在地交往、学习,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锻炼他们的身心;满足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愿望。

幼儿园的活动一般都是教师精心安排的,家长应以赞许、鼓励的态度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比如做值日、主动为其他伙伴服务等。家长不能以"怕孩子吃亏"的狭隘思想来束缚孩子,只要孩子有能力去做,能够承担责任,就不要阻拦。家长可以传授一些做事的方法、技巧,使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让孩子承担责任的体验更丰富、更愉快。

家长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些方法:

1、订立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些什么,要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

因为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对他要求不明确,便不会坚持下去,因此,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清楚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是要负责的。

2、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

有位10岁的小女孩,负责倒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时,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她的父母为了维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培养她倒垃圾的责任感,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说她能干、勤快,还经常当着女孩的面在外人面前称赞她,引起人们的赞誉。这样,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3、让孩子学会提醒自己该做什么,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有个家庭要求客人洗完澡后把换出来的衣服自己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王刚却经常忘记,妈妈让他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以便提醒自己。从此以后,王刚再也不会忘了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还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或给他贴张备忘字条,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有效,那样,孩子们会为记得提醒自己而沾沾自喜,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4、对孩子的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要让他自己设法补救。

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其他某些原因而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

但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出发,还是要说服对方收下,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每个人的行为是有责任的。

当然,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小结

对孩子来说,父亲的责任较重。一个肯和他的儿子一起打球,听听音乐,整理庭院,谈天散步的父亲,会使儿子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满足,并且觉得骄傲。男孩需要一个他所崇敬的、坚强的人做他的榜样,并且领导他走入那属于男性的广大的世界。而假如父亲不理会他这种需求,他就只好自己到外面去找,而他所可能找到的恐怕只是流浪或是伤害。--罗兰

父母积极的反应可以鼓励孩子们做出很好的决定。帕蒂开始做作业了,她做了一个很成熟的选择,这是一个父母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果你认为"她也的确该长大点了。"那就犯了个错,你要在乎帕蒂的努力:"帕蒂,我很高兴看到你做作业,这样当你做完的时候,你会很快活,你还可以整个晚上自由自在地玩啦,我也很欣赏你做了个这么聪明的决定!"

运用积极的反应可以减少孩子的犯错机率。如果象凯利那样的孩子在做父母让他做事的时候不去辩驳什么,戴比就应该表现出一种合作的姿态。"凯利,谢谢你帮我叠毯子,我很感激你的帮助,也很欣赏你没有辩驳什么。"戴比在此重在强调了凯利的良好行为,这会鼓励孩子在将来继续主动地与父母合作。

孩子相信父母的话,他也努力地按父母所希望的样子在行动,如果你能注重积极的质量,那么你就将取得起越来越好的效果,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教你的孩子去珍惜自己。

我曾经看到一个孩子垂头丧气地贴过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做得一团糟时没有人能原谅我,大家都挑三拣四的;可当我做得好时,却从没有人看见!"积极的反应甚为容易,但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却常常的忘记,将积极的态度赐赠给你的孩子吧,你的孩子将会做出良好的决定,并展现他们优秀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