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个出类拔萃的女孩
30882100000005

第5章 有一种成长叫挫折

坎坷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经艰难的人是不会轻易气馁的。许多成功的人是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唯有乐观奋斗,才能不断进步,优越的环境反而容易使人玩物丧志,平庸无为。

美籍女作家萨拉·朱伊特的父辈是犹太人。萨拉出生于英国伦敦,后来随父母移居美国。萨拉小时候,家里生活极为贫困,她个人求学也是历经坎坷,这段经历被她视为值得记住的精神财富。

萨拉起初在白人学校里念书,她所在的班里,富家子弟占绝大多数。他们成天嘻嘻哈哈,不用心读书,时常欺辱穷人家的孩子。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里约尔·琼向同学提问,希望哪位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计算出黑板上的一道数学题。可是,教室里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走上讲台。

老师环顾四周,将目光紧盯着平常爱捣蛋的一个男生:“约翰,站起来,这么简单的题你也不做吗?”

约翰只得走上讲台,试着计算了几次,却都做错了。

“唉!糟糕透了,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老师心想。

突然,里约尔·琼老师的眼睛一亮,目光停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一个瘦瘦的小手,怯生生地举过头顶。在老师的鼓励下,萨拉走上讲台,很快写出了答案。老师看了看黑板,高兴地说道:“完全正确,萨拉,好样的!”她万万没有料到,就是这一句夸奖,给萨拉带来了麻烦。在回家的路上,萨拉遭到了约翰等富家子弟的殴打。

萨拉的父母非常伤心。父亲气愤地说:“萨拉,他们这样狠心打你,你不要去读书了!”萨拉一听父亲说不让读书了,急忙摇着父亲的手说:“爸爸,我要读书,您让我转学吧!”

她家附近除了这所白人学校,还有一所黑人学校。“难道你要去黑人学校读书吗?”她父亲难以改变固执的想法。

萨拉不安地说:“爸爸,只好这样了,就让我到黑人学校读书吧!”

父亲实在不忍心拒绝她,就只好答应了。黑人学校条件实在太差了:教室里白天跟黄昏时差不多;老师不高兴就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止萨拉求学的决心。

萨拉家里很穷,晚上一般不点灯。萨拉常常因晚上无法学习而苦恼。有一天晚上,萨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无意中她从窗口向外张望,远处一盏路灯令她豁然开朗。打那之后,萨拉每天晚上都要坐在路灯下看书。

14岁那年,萨拉的父亲劳累过度离开了人世。为了担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萨拉中途退学,经营父亲留下的小五金店。在这期间,萨拉边工作边自学。后来,她有了复学的机会,仅用一年时间便读完高中。不久,萨拉通过了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考试,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去赢得一生的命运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么是选择坚持,迎难而上;要么是寻找理由来说服自己选择放弃和逃避。但是,只有在逆境中不惧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女孩,才能把困难踩在脚下,最终站在人生的巅峰。

莎娜不幸患了大脑性麻痹症,她身上的大部分肌肉都很难控制,以致她脸上的肌肉也显得比较僵硬,说话也存在着障碍。莎娜总是露出微笑,这对她这样的患者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因而她那灿烂的微笑更加显示了她纯洁善良的天性。

人们经常看到莎娜拄着病残人使用的助步器,艰难地走在拥挤的学校走廊上。同学们大都不去主动和她说话,也许是因为她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别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去接近她。于是,走在学校的走廊上,莎娜通常会主动打破沉默,大声而愉快地招呼一声:“嗨,你好!”

那天,布朗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背诵一首叫做《不要放弃》的三节诗,他只为这项作业确定了10分,他想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去背诵它。当年,布朗老师自己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布置这样一个只值10分的家庭作业,他也许就会自动放弃它。因此,他也不能对今天的学生寄予太大的期望。

莎娜是布朗老师班上的学生,那一天,上课时,他看到她脸上的微笑与以往不一样,就多了一份担心,“不必担心,莎娜,”他在心里说,“它只值10分。”

到了检查作业时,布朗老师翻着花名册,依次点名让学生们站到讲台上背诵。果然被他料中了,学生们一个个地都背不出这首诗。“对不起,克劳斯先生,”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反正它只有10分……不是吗?”终于在一种失望的心态下,布朗老师半开玩笑地宣布,下一个不能完整地背出这首诗的学生,必须趴在地上做10个俯卧撑。这是他从体育老师那里学到的“惩戒”手段。

令布朗老师吃惊的是,下一个学生是莎娜。她拄着助步器费力地走到讲台上,一字一字地开始费力地背诵起来,她在第一个小节的末尾出现了个小错误。布朗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莎娜就把助步器扔到了一边,开始做俯卧撑。

看到这一幕,布朗老师感到惊骇,急忙去劝阻说:“莎娜,我只是说着玩儿的!”但是,莎娜还是做完了俯卧撑,取回了她的助步器,重新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继续她的背诵。接着,她完整地背完了这首诗。那天能够完整地背出这首诗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而莎娜就是其中之一。

当莎娜背完之后,一个男生大声问她:“莎娜,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它只值10分而已。”

莎娜一字一顿地说:“因为我想和你们一样——做一个正常的人!”

听到莎娜的回答,整个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时,另一个女生叫道:“莎娜,我们都不是正常人,我们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我们随时都会遇到困难的。”

“我知道。”莎娜说着,脸上露了灿烂的微笑。

那天,莎娜得到了属于她的10分。同时,她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喜爱和尊重。对莎娜来说,她赢得了她一生的命运,而不只是10分那么简单。

没有右脚的舞蹈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人间奇迹往往就发生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只要你坚持理想,在逆境中不灰心、不放弃,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进取,即使你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身体上有某些伤残,也阻碍不了你通往理想的步伐。

苏珊·费勒是一位著名舞蹈家,在她事业的巅峰时期,却不幸遭遇了车祸,她的右脚被迫截去了。对于舞蹈家来说,失去了一只脚无疑就意味着失去了整个事业。但苏珊却没有打算放弃她热爱的舞蹈事业。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苏珊遇到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这位医生用在硫化橡胶中填充海绵的方法改进了假肢技术,为她量身定做了一只新假肢。装上假肢后,苏珊重返舞台的愿望也日益变得强烈和迫切。她心里明白,她必须重新练习跳舞,适应用假肢来表演。为了重返舞台,苏珊像当初学舞蹈时那样进行了艰苦的尝试,练习平衡、弯曲、伸展、行走、转身、旋转,每一个动作都使她疼痛难忍,但她每天都忍受着痛苦进行认真练习,一年后,她已经能够熟练的用假肢跳舞了。

随后,在每一次公开演出中,她忐忑不安地问父亲她在台上的演出效果如何,她父亲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你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听到父亲这样回答,苏珊没有气馁,这样又坚持两三年,她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感觉不出是用假肢在跳舞,演技已经恢复到了以前的水平。

终于,在纽约的一次演出中,苏珊以令人不可思议的舞姿震惊了所有的观众,她也因为这次演出的巨大成功而重新夺回了原本属于她的舞蹈皇后的荣誉。

当演出结束后,苏珊同样问父亲她在台上的表演如何,这次她父亲没有说什么,充满慈爱地看着她的假肢,眼眶里衔满了心疼的泪水。

苏珊奇迹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许多初学舞蹈的女孩,一些女孩问她:“在近乎绝望的逆境中,您是如何战胜自己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苏珊总是平淡地说:“我经常告诫自己,坚持才能胜利!”

希拉里的故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困难和挫折,敢于战胜困难的人往往会站到成功的领奖台上,而畏惧困难的人最终则可能站在成功者的阴影里。

在希拉里4岁那一年,她家搬到了芝加哥郊区的帕克里奇。来到这个新地方之后,她想结识新的小伙伴。很快,小希拉里就发现,交新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当小希拉里到外面去玩耍的时候,邻居的孩子们或嘲笑她,或欺负她,甚至有时还将她推来推去,她稍有反抗就会被推倒在地。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哭着跑回家里,不敢再出家门。

在静静地观察了几周之后,希拉里的母亲对于女儿的遭遇了如指掌。有一天,当小希拉里又一次哭着跑回家的时候,母亲站在门口,挡住了她的去路,并大声对她说:“回去!勇敢地面对他们,我们家里容不得胆小鬼!”小希拉里只得又硬着头皮走出了家门,她心里揣摩着如何在那些孩子面前“硬”起来,她甚至想到如何去抗争。小希拉里心里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她感觉不再怕那些孩子了,于是就鼓起勇气朝着那些孩子走了过去。

这一举动让那些欺负她的孩子们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料到,这个小女孩竟然会这么快又回来,他们心里开始动摇了。最后,小希拉里终于靠自己的勇气赢得了新朋友。

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希拉里都会鼓起勇气,大胆地迎接挑战。在大学时代,希拉里常常因为衣着朴素、样式落伍显得不合群,因为带着厚如瓶底的眼镜,她甚至自嘲说自己瞎得像一只蝙蝠。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妨碍希拉里的自信。大学毕业后,希拉里从事专业性很强的律师工作,靠着自己的才华她成为美国最出色的律师之一。希拉里刚过40岁,事业正处在巅峰时期,当她的丈夫克林顿赢得大选后,为了丈夫的事业,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律师生涯,做起了美国第一夫人。

在克林顿卸任总统后,希拉里五十出头才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迎接新的挑战。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公众面前展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逐渐在政界崭露头角,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威望。2000年,希拉里在纽约州成功当选联邦参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赢得此职的第一夫人。

2007年1月20日,60岁的希拉里用一句“我来了,我要赢”的口号,发出了要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的誓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位女性出任过美利坚的总统。希拉里要问鼎总统宝座,其难度可以想象,但她仍然选择了前进。

虽然此后在民主党候选人提名中,希拉里失利,但她自信地迈出了历史性一步,这已经表明希拉里在信心上战胜了自己,也因此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另一块金牌

与获得奥运会金牌一样,获得人生的金牌同样值得人们为之欢呼!而获得人生的金牌,需要不断进取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心态。

1955年,18岁的吉尔·金蒙特是美国著名女滑雪运动员,她的照片被用作《体育画报》杂志的封面。此时,她踌躇满志,积极地为参加奥运会预选赛做准备。她当时的目标就是得奥运会金牌,人们认为她一定能够成功。

然而,一场悲剧使她的愿望成了泡影。那是在奥运会预选赛最后一轮比赛中,吉尔没有料到,这一天雪道特别滑,她刚滑了几秒钟,身子一歪就失去了控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直往下冲。虽然她竭力挣扎着想摆正姿势,可终究无济于事,一个接一个的筋斗把她无情地推下了山坡。在场的人都被惊呆了,他们睁大眼睛,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

当吉尔停下来的时候,她已昏迷了过去。人们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双肩以下却永久性瘫痪了。

面对这一变故,再自责、后悔也不起什么作用,必须调整心态,正视现实。经过冷静思索,她认识到,活着的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奋发向上,要么灰心丧气。吉尔选择了前者,因为她对自己的能力仍然坚信不疑。于是,千方百计使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从事一项有益于公众的事业,以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吉尔经常与医院、手术室、理疗和轮椅打交道,病情时好时坏,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她历尽艰难,终于学会了写字、打字、操纵轮椅,还会用特制的汤匙进食。

病情好转后,吉尔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选修了几门课程,她想以后当一名教师。但在一些人看来,这可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她既不会走路,又没接受过师范教育。她向教育学院提出申请,但系主任、学校顾问和保健医生都认为她不适宜当教师。因为录用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考生要能够上下楼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

此时,吉尔的信念就是要成为一名教师,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她的决心。1963年,她终于被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聘用。由于她教学有方,很快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后来,吉尔的父亲去世了,她的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绝她当教师的加利福尼亚州去。到了那里,她又向洛杉矶学校官员提出申请,可他们听说她是残障人就一口回绝了。但吉尔不是一个轻易就放弃努力的人,她决定向洛杉矶地区的90个教学区逐一申请。在申请到18所学校时,已有3所学校表示愿意聘用她。吉尔终于实现了人生的另一个目标,其重要意义比起奥运金牌来也毫不逊色。

走出失败的阴影

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一个人遭遇挫败并不可怕,想办法丢掉心理包袱,走出失败的阴影,就能重新回归成功的道路。

诸宸7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国际象棋,她12岁就夺得了世界少年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此后,她又连连夺得各种国际赛事的桂冠。

1995年,当清华大学对诸宸敞开大门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系。后来,诸宸又带着四年的中文学分,转到了经济管理系。

前面这一段人生岁月,诸宸可以说是事业顺利,学业有成,一路风光。

2000年12月,在印度举行的世锦赛上,诸宸碰到了来自美洲大陆的冠军LKRUSH,其英文名字译成汉语就是:我要摧毁你!

这个名字给人一种杀气腾腾的感觉,而为人、棋风一向都平和的诸宸,对此完全没当回事,她念着这个过于直白的名字,还笑了起来。

可是没有想到,比赛刚进入第二盘,诸宸就输了——而且

在比赛的第一轮被淘汰出局。十多年来,诸宸经历过各类的比赛场面,还没有一次像这次输得这么窝囊。

诸宸输棋后坐在棋桌前许久才站起来,口中念念有词:“LKRUSH,KRUSHL……”

此后,从国外至国内,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诸宸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心理脆弱到不敢轻易去触摸国际象棋,甚至她跟一些少年棋手下棋也会输得一塌糊涂。

有许多的理由叫诸宸不要再一蹶不振了,但她就是找不到爬起来的勇气。

有一次,诸宸坐在教室里听课。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概念——“沉默资本”。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你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却发现忘带票了,这时你应该重新买一张票,而不是再回去找原来的那一张。因为前边你准备的一切都已经成了“沉默资本”,被浪费掉了。

由这个道理推及下棋,你可能下错了一步“臭棋”,但只要静下心来,就算输掉一两盘棋也不要紧,一场比赛要下十来盘呢,只要不影响下一盘棋就还有可能取胜。

诸宸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决定丢掉心理包袱,走出失败的阴影。2001年9月,她重新整装出发,在国际赛事中连创佳绩。同年12月,荣膺女子世界锦标赛冠军。

懒惰是个可爱的贼

如果你已播下良种,又赶走了人的惰性,那么你就不可能没有良好的收获。

很久以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有三个人坐在一个小旅店的外面。他们看见一个送葬的队伍经过,便让一个在小旅店工作的年轻人去打听打听是谁死了。那小伙子回来说:“是你们的老朋友,名叫‘成功’,他被一个看起来挺可爱的名叫‘懒惰’的贼悄悄地谋杀了。”三人中年龄最大的人转过身,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叫‘懒惰’的家伙到底是谁?为什么人们都讨厌他,他又为什么要谋杀人类?咱们一起去找‘懒惰’,然后把他干掉,免得他再害人。”于是,他们打算去找“懒惰”,终止他的罪行。

他们走进小旅店,向旅店老板打听到哪儿才能找到那个叫“懒惰”的家伙。那个老板说:“沿着这条路走5公里,有一个村庄。最近,那里流行一种瘟疫,男女老少都吃了睡,睡了吃,根本无心做事。我敢肯定,在那个倒霉的地方,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叫‘懒惰’的家伙。”

三个人朝那个村庄出发了,他们精神抖擞,情绪高昂。他们刚刚走了3公里就碰上了一个相貌丑陋的老太太。他们嘲笑那老太太的皱纹和她的缕缕灰发,还取笑她的脏乱的衣服,尽管老太太神色惊慌,可是他们还是挡住她的路,不放她走。

“求求你们,给我让条路吧。”老太太哭泣道,“我告诉你们,‘懒惰’正在追缠着我,想杀死我,我必须逃掉,才能活下去。我不想死,赶快把路让开。”

“我们不会让开路的,”那个领头的人说,“快告诉我们到哪里才能找到那个叫‘懒惰’的家伙?他杀了我们的好朋友‘成功’,等我们找到他,我们一定要把他碎尸万段。”

那老太太说:“先生们,如果你们真想找到‘懒惰’的话,只要跑到那山顶上,看到一座红房子,你们就能找到他。”

三人听到这话,就放老太太走了。

他们跑上山走进那座红房子里,并没有发现‘懒惰’,却发现那座红房子简直就是天堂。房子里面有精美的食物,有无数好玩的器具,有舒适的床铺,有漂亮的衣服,有用不完的金钱。在这里什么都不用做,只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三个人开心地看着这一切,很快就把寻找“懒惰”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从此以后,三个人什么也不做,只是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渐渐地,他们身体长得肥胖了,精神变得颓废了。由于什么都不愿做,疾病也渐渐缠上了身,但他们谁也不愿放弃这种舒适的生活,他们每天和那个看起来挺可爱的“懒惰”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一天,他们突然看到“死亡”正微笑着走来。他们惊慌地想离开,而“懒惰”却紧紧地压迫着他们,不让他们动弹。就这样,三个人都被“死亡”带走了,和那个被“懒惰”杀死的“成功”埋在了一起。

打开另一扇窗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当挫折接连不断,当失败如影随形,当命运之门一扇接一扇地关闭,我们永远也不要怀疑:总有一扇窗会为你打开。

张丽刚刚从祖父手中继承了美丽的“森林庄园”,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就将其化为灰烬。面对焦黑的树桩,张丽欲哭无泪。年轻的她不甘心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决心倾其所有也要修复庄园,于是她向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但银行却无情地拒绝了她。接下来,她四处求亲告友,依然是一无所获……

所有可能的办法全都试过了,张丽始终找不到一条出路,她的心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她知道,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了。为此,她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张丽说:“孩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可能看得见希望呢?”

张丽在外祖母的劝说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走上了深秋的街道。她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她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她下意识地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张丽眼睛一亮,她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里,张丽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加工成优质的木炭,分装成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结果,木炭被一抢而空,她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不久,她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又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从职员到作家

女孩在社会上立足,靠的是真才实学,“吃青春饭”是难以持久的。只有美好的愿望不可能使自己的梦想成真,要想成功就需要付出实际行动,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永远也不会被社会淘汰。

女作家莫妮卡·皮茨原来在德国科隆的一家名牌服装公司任职,她曾经当过一年半的营销经理。

那时,莫妮卡·皮茨二十出头,每天在公司里只是处理一些杂事,她感觉越来越无所事事。于是就想调换一个工作岗位,但却遭到了上司的拒绝。

后来,公司解雇了莫妮卡·皮茨。此前,她从来没有想过失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失业了就得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她一时也不知道除了营销之外还能做什么。

一天,莫妮卡·皮茨从报纸上看到一份广告,广告的内容是销售笔记本电脑,她感觉笔记本电脑也不贵,还额外赠送许多东西,很快就订购了一台。

有了笔记本电脑,莫妮卡·皮茨就经常用它写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是她想了很久的。写作的过程使她感觉愉快,也缓解了失业给她带来的精神压力。

起初,莫妮卡·皮茨写作只是为了自己,也不打算发表它。对她来说,重要的是尝试在哪方面她还有长处。在过去几年里,莫妮卡·皮茨一直没有时间进行这种尝试。

半年之后,莫妮卡·皮茨完成了小说书稿,并把它寄给两家出版社。不久,其中一家出版社拒绝了她的作品。

莫妮卡·皮茨没有失望,继续写作,然后再寄送书稿。后来,另外一家出版社便成功出版了她的作品,从此,莫妮卡·皮茨成为一名非常受欢迎的小说家。

逆境成就香奈儿

人生的困难要靠自己克服,成功的障碍要靠自己冲破,别在你的人生字典里找“难”这个字。

香奈儿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的索米埃小镇上,她的母亲没有结婚便生下了她。当时,由于这个特殊的身份,她和她的母亲饱受人们的歧视和羞辱。从小到大,她从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爱。在她6岁那年,母亲突然去世了,她被迫进了孤儿院。

孤儿院里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香奈儿忍受着耻辱,每天像囚犯一样干着非常繁重的体力活儿。但这种困境也锻炼了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并使她练就了一手超长的缝纫本领。

16岁时,香奈儿冒险逃离了孤儿院,独自来到远离家乡的穆兰小镇上。起初,她为了吃饭,她以卖唱糊口。在现实生活中,她备受歧视,不得已,为生计到处奔波,受尽了磨难。

就在香奈儿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她在孤儿院里练就的缝纫本领救了她——她找到了一份在服装用品店的工作。出色的手艺使她一下子成了小镇上的名人。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香奈儿来到了巴黎,并且开了一家帽子店。她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巧的手艺,改造了当时流行的帽子款式,创造出风靡一时的“香奈儿帽”。

虽然,香奈儿的帽子店很小,但由于她的苦心经营,却大获成功。香奈儿的非凡之处在于,她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领导潮流,凡是经过她设计的衣服,立刻就会成为时尚。

随着事业的扩大,香奈儿把帽子店改成服装店。

这时,香奈儿已经从困境中走出来了,但她没有停止奋斗,她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后,她接连发明了一系列香水,被誉为“香水之王”。

罗桑

知识改变命运。女孩如果想摆脱穷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勤奋读书,进而获得改变自己前途命运的智慧和力量。

罗桑在童年被人收养,几乎没上过学。收养她的家庭多次发生变故,她的童年是在忧愁中度过的。

后来,出于无奈,罗桑与人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可就在第二个儿子降生后不久,丈夫遗弃了她。罗桑陷入极度沮丧之中,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罗桑和孩子长期居住在贫民区的一间破屋子里,似乎他们这一生注定要陷入贫穷、绝望的生活,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但罗桑决心让两个孩子改变生活状态,寻找新的出路。虽然两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要求他们每周只能看两次电视,其余时间必须用来读书。

为了督促孩子用心读书,罗桑要求他们每周把读过的书复述出来,并写出读书心得并念给她听。此外,两个孩子还要轮流念她感兴趣的《荒漠甘泉》的片段,然后给她解释其中的意思。

经过几年的辛勤培养,罗桑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而且,她不用担心交不起学费,因为他们分别被重点大学录取,并获得了奖学金。

这时,罗桑看到了多年来教育孩子的丰硕成果。她更加确信,她的人生也能够通过教育得到改善。于是,她决定身体力行。当她的两个儿子升入大学深造之后,她也回到学校,接受初级教育课程。

在两个儿子的帮助下,罗桑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由于受到了教育,获得了一定新的知识,罗桑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最终成为一位室内装饰专家。

叛逆少女

人生的道路上难免出现意料不到的困难,只要你满怀希望,积极上进,天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你奔向理想的脚步。

玛丽娅·路易斯小时候不会阅读,更谈不上写作了,医生们断定她智力迟钝,听了医生的这个结论,她的父母觉得女儿能完成中学学业就不错了,根本不敢奢望她能够上大学。

玛丽娅·路易斯还是少女时,性格叛逆,行为反常,在学校里经常惹是生非,一些同学称她是“无可救药的家伙”。她也因打架滋事被送去教养两年。

在教养所里,玛丽娅·路易斯逐渐懂事了,明白了青春的珍贵,于是开始奋起学习。她每天伏案看书16个小时。两年下来,在他从教养所出来时,她终于取得了高中毕业证。

但厄运却接踵而至。离开教养所后不久,玛丽娅·路易斯未婚先孕,接二连三的打击几乎摧毁了她好不容易才获得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好在有父亲的无私帮助,玛丽娅·路易斯重新振作起来,将失去的时间又追了回来,她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自信心越来越强了,也开始为社会做一些善事,她在家里极度拮据的境况下,收养了7个孩子,靠微薄的收入供养全家人的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这期间,玛丽娅·路易斯边工作边读书,夜晚在社区的学校学习课程,结业后她又考入奥班尼医学院,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1984年春,玛丽娅·路易斯气度非凡地走进了举办毕业典礼的会堂。当她伸手接过那蕴含着她的自信与坚韧的证书时,没有人能猜出玛丽娅·路易斯心中的万千涟漪。这一纸证书向整个世界宣告:这里,在这个星球上一处不起眼的地方,站着一个敢于执著于梦想的人——玛丽·路易斯医学博士。

黑暗之后就是黎明

要想让麦粒生长、结实,必须把它种植在黑暗的泥土中,你的失败、失望、无知、无能便是那黑暗的泥土,你须深深地扎在泥土中,等待成熟。

黛安娜在维伦公司担任高级主管,待遇优厚。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为到底去什么地方度假而烦恼。但是情况很快就变得糟糕起来,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公司开始裁员,而黛安娜则是被裁掉的一员。那一年,她已经43岁了。

从学校毕业之后,黛安娜在事业上还算顺利,虽然没有什么特长,但她在市场销售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客户。在她30岁的时候,开始在维伦公司担任高级主管职务。她原以为一切会这样继续下去,谁知道在她中年的时候却失业了。黛安娜的情绪糟糕透了,她感觉好像有人对着她的鼻子重重地打了一拳。

失业后的一段日子里,黛安娜还是难以接受自己失业的事实,她每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因为每当看到忙碌的人们,她都会觉得自己没用。她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孩子们也越来越怕她,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糕。

就在这时,转机突然出现了。一个月后,一个出版社的朋友询问黛安娜如何向化妆业出售广告,这是黛安娜擅长的东西。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为很多上市公司出谋划策。

两年后,黛安娜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她已经不再是一个打工者,而成了一个总经理,收入自然也比以前多了很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她的家庭生活也恢复如常。

在一次关于失业的演讲中,黛安娜真诚地对听众说:“被裁员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但那绝对不是地狱。也许,对你自己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比如现在的我。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我记得那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

在逆境中成长

如果桑叶、黏土、柏树、羊毛经过人的创造,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高自身的价值,那么你为什么不能使自己身价百倍呢?

1920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小姑娘出生了,她是妈妈未婚先育的孩子,她的名字里没有父亲的姓氏,妈妈只给她取了个小名,叫黎莉。

黎莉小时候,就感受到别人都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小伙伴们也不愿意跟她玩。上学之后,因为她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老师和同学还是以鄙夷的眼光看她,觉得她是没有教养的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小黎莉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接触,于是变得越来越懦弱和孤独。

黎莉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从此,她的一生开始发生变化。

因为她懦弱、胆怯、自卑,所以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教堂,但是她又想和别人一样,进去听牧师讲经。

一天,黎莉等别人进了教堂以后,鼓起勇气,偷偷溜了进去,躲在后排的长凳子上,她想在散场时趁别人还没有发现她,就赶快逃出来。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就她心里来说,去教堂偷听,是她感到快乐的事情。但是,牧师几句激动人心的话,更是让别人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有一次,黎莉听得入迷了,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卑和胆怯,直到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她才意识到,该散场了。可是已经来不及抢先“逃”走了。

离开的人们堵住了她迅速出逃的过道,她只得低头尾随在他们身后,慢慢地朝门口移动。突然,小黎莉感觉有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惊慌地顺着这只手臂望去,发现原来这个人正是牧师。

牧师温和地问她:“你是谁家的孩子?”

小黎莉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她不知所措,眼里噙着快要掉下来的泪水。

这位牧师是一个好人,他的脸上立即浮起慈祥的笑容,马上说道:“噢!我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了,你是上帝的孩子。”

牧师抚摸着小黎莉的头,对着正要起身离去的听众,高声说道:

“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发生的一切不等于未来,不论你过去是怎样的不幸,这都不重要!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无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积极地行动,你就值得人们尊重。”

话音刚落,教堂里爆出了热烈的掌声。掌声包含着理解和歉意,也包含着承认和欢迎。此刻,压抑在小黎莉心灵上的坚冰瞬间溶化了。

整整13年了,黎莉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刷刷地流了出来。

从此,黎莉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后来,她成功当选为美国田纳西州州长。

在漂泊中成材

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也难以避免,但对未来的信念和对事业的追求绝不能因此而消退。

与当今风头正劲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相比,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影子已渐渐成为过去时。

这位有着“铁娘子”之称的女人,正过着她所向往的普通生活,但是,没人能否认奥尔布赖特在美国政坛上的价值,她曾被美国媒体称为“与克林顿总统珠联璧合,创造了一个时代”。奥尔布赖特事业成功的背后,也经历过长年漂泊的岁月。

奥尔布赖特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外交官家庭,本名玛德琳卡·考贝尔。在她两岁的时候,纳粹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她一家从此开始了长达6年的逃亡生活。到了1941年春季,德国人对英国的轰炸不断升级,伦敦已不适宜居住,她一家又搬到了乡下。

两年后,奥尔布赖特开始在因戈玛学校上一年级。每个学生都携带一个装有防毒面具的小铁箱,即使是离开教室,孩子们也一直带着它。晚上,由于空袭频繁,她一家不得不躲入防空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尔布赖特一家又飞往贝尔格莱德。她的生活从此变得异常孤独,基本上没什么玩伴。

10岁时,奥尔布赖特表现出学习上的天赋,学习成绩远远超过了同年龄段的孩子。可是,由于她年龄小,不具备升级的资格,父母决定把她送到瑞士的一所学校学习。由于当时她患了皮疹,比其他学生晚两个星期到校,秋季学期已经开学,她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朋友。圣诞节的时候,她也没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回家和父母团聚,而是被送到附近的德语学校,并吃住在那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尔布赖特的父亲和捷克政府的隔阂越来越深,1948年,她的父亲叛逃了,伦敦再次成为她一家的避难所。后来,父母带着奥尔布赖特来到了美国,在纽约市郊安顿下来。

在那里,奥尔布赖特不仅口音听起来跟别人不一样,穿着打扮也不同。外套不是太宽就是太窄,裙子不是太宽就是太长,从来没有合身的时候。她的同学偶尔举行少男少女聚会,但她从来不参加,她的父母对美国孩子习以为常的聚会不以为然。

在美国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奥尔布赖特小学六年级毕业。她一家又一次收拾行囊,去了美国西部。她先后在丹佛南区的莫雷斯初级中学和肯特女子中学度过了中学时代。

高中毕业前,奥尔布赖特同时向5所大学发出入学申请,一周之内,她被5所大学同时录取,其中韦尔斯利女子学院为她提供了最高的全额奖学金,还替她出了到学校的路费。初到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时,奥尔布赖特看上去跟其他新生没什么两样,除了鞋面蒙上了一层尘土外——这是她跨越一半国土长途跋涉的证明。在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她终于结束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那些忙碌而充实的时光也对她后来的成就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到校的第一天起,奥尔布赖特的认真劲和上进心给老师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渴望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经常给《韦尔斯利新闻报》撰稿,作为一名热衷于美国政治的学生,她几乎是她父亲的翻版。同时,这也为她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打下了基础。

从保姆到将军

无论你出身什么家庭,只要你勤奋上进,刻苦学习,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你就可以改变命运。

盖尔·里尔斯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父亲长期失业在家,而且嗜好饮酒和赌博。母亲是一位纺织工,宽厚仁慈,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由于家境十分贫寒,里尔斯从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要出去捡破烂卖钱,然后如数交给母亲以弥补家庭的开支。她初中没念完就被迫辍学了。

后来,经人介绍,里尔斯到一位海军少将家当保姆。从此,她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洗衣、买菜、做饭,样样都要做。

20世纪40年代末,年满21岁的里尔斯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几乎清一色的男兵中,她是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起初,里尔斯只是想体验一下军队生活,争取将来找个好工作。

然而,面对严格的训练和艰苦的环境,里尔斯在眼泪和汗水中坚持了下来。后来,她被分配到陆战队的资料室从事打字工作。依靠没念完的初中文化,她要干好这份工作是很难的。可是,生性倔犟的里尔斯没有选择退缩。

里尔斯聪慧好学,开始夜以继日地背诵生字单词,没有多长时间,她练就了一手娴熟的打字技巧。里尔斯勤奋上进的精神深得上司的赏识。不久,她被送到一所秘书学校学习。里尔斯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她勤奋用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此后,不论是赴欧洲学习,还是在海军陆战队基地任职,里尔斯从不虚度光阴,经常利用节假日读书,汲取知识营养,弥补自己文化上的欠缺。

经过将近20年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奋斗,里尔斯在快过40岁生日时,终于脱颖而出,担任美国海军一所学院副院长。两年后,她的军衔由上校晋升为准将,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某基地首任女司令,终于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

白手起家

自信是一位成功女性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每个女孩都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自信的女孩就能勇敢地面对,毫不退缩,直至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缺乏自信的女孩在遇到困难时往往畏缩不前。

多年前,美国俄亥俄州一位报纸专栏作家露丝·马肯尼和妹妹一同到曼哈顿闯天下。露丝曾写了一系列描述她们坎坷经历的文章,刊登在《纽约客》杂志上。稍后这些故事被改编成了音乐剧,后来又被改编成为百老汇的歌舞剧,剧名叫做《奇妙的城镇》。在剧中,露丝唱道:“为什么,为什么哟,为什么我要离开俄亥俄?”

这出经典歌舞剧一向为莫瑞儿·西伯特所喜爱,这位女士本身就是现实版的只身闯天下的例子。西伯特小姐从不唱追悔的歌,她说:“我20多岁就离开了俄亥俄州,当时我除了一辆破车之外,就只有牛仔裤里的500美元了。然而那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次人生抉择了。”

西伯特在职业生涯中有过不少值得自豪的决定,但最明智的可能莫过于创立了自己的事业。那就是今天位于纽约市的莫瑞儿·西伯特公司,那是全美最成功的经纪公司之一。

当年,西伯特离开家乡俄亥俄来到了纽约,放弃了一份周薪75美元的会计工作,在一家经纪公司做了一名周薪为65美元的实习员。于是她成为一名房产分析员。后来,西伯特跳槽到另一家经纪公司。有一天,她接到一个客户公司打来的电话,这位客户告诉西伯特,由于她所写的报告,他们公司赚了一大笔钱,所以他们欠她一个订单。就这样,西伯特得到了她的第一个订单。但是,西伯特并不以此而满足,她努力想获取一家大型经纪公司的合伙资格,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只因为她是女性。于是,西伯特决心创立自己的事业。她当时给自己的座右铭是:“放手去做吧!”而这句话对现在正准备创业的女孩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

创业初期,西伯特根本没有能力租赁办公室,幸好她以前的一个客户公司给她提供了一个小间房,当作她的办公室。西伯特就在这个临时的办公室里努力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在西伯特的努力下,她向银行借了30万美元,又筹措了14万美元,然后用44万美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买了一个席位。结果在6个月之内,西伯特就收到了高额的回报,搬出了那个临时的办公室,走进了她自己精致的办公室。

现在,西伯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一个席位。而且,她是这个交易所里第一个拥有席位的女性。西伯特常被尊称为“金融界的第一女士”。因为她所在的金融行业中,几乎是男性掌权的天下,没有人会让一位女性加入男性掌控的“金融俱乐部”,所以西伯特必须开创自己的事业。

经过多年不断地奋斗,西伯特创立的莫瑞儿·西伯特公司今日已是一家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公司了。莫瑞儿·西伯特终于实现了她的理想。

挫折面前

自信的女性是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成功的女性,首先是因为她的自信。所以有一位名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女孩如若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是不会成功的。

很多女孩都曾试图宽慰自己:“我已经尝试过了,不幸的是我失败了。”其实她们并没有搞清楚失败的真正含义。

翻阅成功人士的人生履历,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人在实现理想的奋斗中都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遭受一些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成失败,从而使每次挫折都能够深深打击其追求胜利的勇气;而成功者则从不言败,在一次又一次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最终夺取胜利,那么一时的失利就不是真正失败。相反,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再次战斗的勇气,那就是彻底输了!

美国著名电台广播员莎莉·拉菲尔在她30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被辞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高处,为自己确立一个新的奋斗目标。最初,由于美国大部分无线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观众,没有一家电台愿意雇用她。莎莉好不容易在纽约的一家电台找到一份差事,不久又被辞退了,对方说她跟不上时代了。

虽然遭受这一挫折,但是,莎莉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她总结了自己失败的教训之后,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访谈节目构想。这家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先主持一档新闻节目。莎莉说:“我对时政所知不多,恐怕很难成功。”而这个难得的机会已经容不得她再犹豫了,坚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去尝试。因为莎莉对广播早已是轻车熟路了,于是她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畅谈即将到来的美国独立日对自己有何种意义,还邀请部分观众打电话来分享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莎莉也因此而一举成名了。

如今,莎莉·拉菲尔已经成为电视节目著名主持人,曾两度获得重要的主持人奖项。她说:“我被辞退18次,本来会被这些厄运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它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大人物的演说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关键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去面对,从容地应对每一个挫折和磨难。

有一天,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所大学里,不少学生听说,将有一个“大人物”来他们这里发表演说。

果然,学生传说的那位“大人物”来了。

演说当天,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兴高采烈的学生,他们都对有机会聆听到“大人物”的演说兴奋不已。

演说开始前,州长做了简单的致辞。

接着,一位气质优雅的女士走到麦克风前,她用眼光环视了台下的听众,沉稳、自信地说道:

“我的生母是聋哑人,因此她不会说话。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人间。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去拔草。”

台下的学生们全都听呆了。

……

这位女士继续说:“如果情况不如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她提高了嗓音,“一个人的未来会怎么样呢?绝不在于因为生下来的状况如何!”

她以坚定的语气往下说:“一个人如果想改变眼前的不幸处境或者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只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前进!”

随后,她的脸上绽放出端庄的笑容:“我的名字叫阿济·泰勒·摩尔顿,今天我以美国财政部长的身份,站在了这里……”

演说完毕,整个礼堂掌声雷动。

阿济·泰勒就是那位“大人物”,她的演说让学生们深受感动。

再前进一步

人生道路上有荆棘,也有险滩,身有残疾的人比健康的人走起来更艰难,只要有信心和毅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残疾就不会是成功的障碍。

芬妮·埃里克森曾是美国跳水运动员,由于发生了一次跳水事故,她身负重伤,全身瘫痪。躺在病床上,她辗转反侧,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场噩梦,她经常会想:为什么跳板会滑?无论亲朋好友怎样开导她、安慰她,她总认为命运不公。

出院后,芬妮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注视着那蓝盈盈的水波,仰望高高的跳台,她却再也不能站立在跳板上了。想到这些,她掩面哭了起来,就这样,她告别了自己的跳水生涯。

在随后的日子里,芬妮曾经绝望过,但每次都会冷静下来。她需要冷静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她让家人借来许多介绍前人如何成才的书籍,认真读了起来。虽然她双目健全,但读书也是非常艰难,只能靠嘴衔一根小竹片去翻书,劳累、伤痛常常迫使她停了下来。休息一会儿,她又开始读了起来。

通过大量阅读,芬妮终于领悟到,许多人身体有残疾之后,却在另外一条人生道路上取得了成功。比如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有的成为慈善家……

“我为什么不能呢?”

“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画家呢?”她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曾喜欢画画,就拿起中学时代曾经用过的画笔,用嘴咬住画笔练习。

芬妮用嘴画画,她的家人都未曾听说过这种方法可以作画。他们怕她不成功而伤心,纷纷劝她放弃:“芬妮,别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画画的,你就像往常那样生活吧。”

可是,家人的劝说话反而激起了她学画的决心,她更加刻苦了,经常累得头晕目眩,汗水和泪水常常把画纸都打湿了。为了积累素材,芬妮还要乘车外出,拜访知名画家。这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辛勤劳动没有白费,许多年过去了,她的一幅风景油画在一次画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

后来,不知为什么,芬妮又想到要写作。她的家人及朋友认为,她的绘画已经很不错了,写作会使忍受更大的痛苦,纷纷劝她放弃。但芬妮仍旧不为所动。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约稿,要她谈自己学绘画的经过和感受。于是,她用了很大力气去写作,可稿子还是没有写成,这件事对她刺激太大了,她意识到,她的写作水平太差,必须一步一步地提高。

经过许多艰辛的岁月,这个美丽的梦变成了现实。1976年,她的自传《芬妮》出版了,该书出版后,她收到了数以千计的读者来信,对她表示钦佩和关心。又过去了两年,她创作的《再前进一步》又问世了,芬妮以亲身经历,告诉残疾人怎样战胜病痛立志成才,后来被搬上了银幕,成为青少年励志的榜样。

红绿灯

人处于逆境的时候,只不过是遇上了人生的十字路上的红灯而已。当你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人生道路上还有红灯;当你失败的时候,要意识到前边可能就要变成绿灯了。

从孩提时,命运之神就好像跟苏萨娜过不去。她4岁那年,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了,她被寄养在一个远房的舅舅家里。但小苏萨娜很懂事,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一直很优秀。

苏萨娜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以色列一所名牌大学。但她毕业那年,经济不景气,她四处奔波寻找机会,但找到的工作都不稳定,待遇又很低。无奈之下,她移民来到了美国谋生。

初到美国,苏萨娜人生地不熟,一个多月下来,跑了很多地方,工作仍然没有着落,让她压力倍增,她经常感觉到心情沉重。

苏萨娜每次从外面回来,房东老太太总会热情地招呼她。看到她沮丧的样子,老太太常常安慰说:“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每次听到这些话,苏萨娜心里都很感动,但她觉得老太太根本体会不到她的难处。因为老太太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坐在窗户前,看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

有一天,苏萨娜看着老太太看得出神的样子,禁不住问道:“您每天都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马路上的红绿灯。”老太太笑着回答。

“红绿灯有什么好看的?”苏萨娜有些疑惑。

“苏萨娜小姐,红绿灯写下的是无数行人生命的征程。你看,这人生呀,就像那红绿灯。一会儿红,一会儿绿。红的时候,就没法动了。动了就会出交通事故;绿的时候,就通畅无阻。”老太太的话里充满了哲理。

“是吗?”

“是的,有时候,你远看那灯是绿的,等车子开到了跟前,灯却突然变红了。有时候,你远看灯是红的,到了跟前却变绿了。有的人因为一次红灯而焦虑不安,有的人因为一次绿灯而兴奋不已。正因为如此,人生的景色才这么五彩斑斓。”

苏萨娜明白了,原来,人生也有十字路口!不巧,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了红灯,但绿灯总会闪亮起来的。

带着对老太太的感激,苏萨娜开始了新的努力。多年以后,她成为美国著名的电脑经销商,拥有亿万家产。

小儿麻痹症

不要去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这是羊群中的瘟疫,你不能被它传染。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一个铁路工人家庭诞生了一个女孩,父母给她取名杰瑞。

小杰瑞6岁那年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母亲抱着女儿到处求医,医生们检查后摇头说这个病太难治了,杰瑞的母亲以为女儿的性命保不住了,就伤心地抱着女儿回了家。然而,瘦弱的小杰瑞居然挺了过来,勉强捡回来一条命。但是,她的右腿却因此落下了残疾。从此,小杰瑞行走路时不得不靠拐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奔跑追逐时,小杰瑞沮丧极了,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杰瑞的母亲总是不断地鼓励女儿,希望她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母亲的鼓励给了小杰瑞希望的阳光,小杰瑞逐渐变得坚强起来。

有一天,她对母亲说:“我的心中有个梦想,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母亲问她的梦想是什么,杰瑞坚定地说:“我想成为一名医生,给人们医治疾病!”虽然母亲一直不断地鼓励她,此时还是忍不住哭了,她知道女儿的这个梦想将难以实现,除非出现奇迹。

在杰瑞9岁那年,她母亲听说城里有一位善良的医生免费为穷人家的孩子治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母亲把女儿抱进手推车里,推着走了两天才来到那个医生的诊所。这位医生诊断后说:“你的孩子患的是小儿麻痹症,导致肌肉严重萎缩,只有不断按摩和有效锻炼才能保证不再萎缩,一旦肌肉恢复了活力,就有可能站立起来行走,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患者具备超乎寻常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

回到家之后,杰瑞的母亲抱着一丝希望,每天坚持为女儿按摩,杰瑞一有空自己也努力地进行康复锻炼。虽然在锻炼过程会带来疼痛,但杰瑞从未因此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5年的辛苦和期盼终于有了回报,杰瑞14岁那年的一天,奇迹终于出现了,她扔掉拐杖站了起来。杰瑞的母亲一把抱住女儿,泪如雨下。

中学毕业后,杰瑞考上了一所大学的医学院。毕业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习,她最终成为一名知名的外科医生,实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

海伦·凯勒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曲折坎坷并不可怕,只要你坚持梦想,顽强拼搏,你就能够飞往理想的彼岸。

1897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女子学院的一个考场里,有一位17岁的少女,她是一位盲人,而且又是聋哑人。她在入学考试中,只用了9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其他课目的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哈佛大学的一名大学生。

想顺利通过同样的考试,即使是一个身体健全的人,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何况是一位聋哑的盲人少女呢!在许多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

在小海伦一岁半的时候,她患上了一种名叫“猩红热”的疾病,结果成了一名聋哑的盲人小姑娘。小海伦的父母看到女儿无法用语言与人交流,就为她请来了一位有经验的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小姐。沙利文小姐是一位教过聋哑孩子的家庭教师,但是,虽然她有教聋哑孩子的经验,起初,她与小海伦进行交流和教她识字,也是非常困难的。沙利文小姐来后不久,送给小海伦一个布娃娃。小海伦抚摸着布娃娃很高兴,沙利文小姐便在海伦的手心写上“娃娃”这个单词,并读“娃娃,娃娃”。小海伦看不见又听不到,她起初不明白“娃娃”是什么意思,沙利文小姐一遍一遍耐心地教她,小海伦终于慢慢明白了。小海伦就是通过这样一遍遍的重复掌握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单词。

后来,在聋哑学校里,校长富勒女士亲自教小海伦学发音。她让小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来感觉舌头和嘴部肌肉的变化规律,并一遍又一遍地教她模仿着发音。小海伦每天坚持练习,终于学会了用嘴巴说话,用手指“听”话。

此后,小海伦开始用惊人的毅力,学习英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这五种语言。老师讲课时,沙利文小姐把内容拼写在小海伦的手上。小海伦明白了之后,靠记忆去理解学过的课文,再用凸写器做作业。她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了代数、几何、物理等课程,还用打字机写文章和翻译作品。

海伦以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在上大学二年级时,她完成了自传体小说《我生活的故事》。小说发表后,受到马克·吐温等作家的赞赏,被誉为“世界文学的杰作”。从此,海伦笔耕不辍,一生共出版了14部著作,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弗拉明戈“舞后”

记住,你不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的血管里也没有失败的血液在流动。

一个女孩从小就喜欢芭蕾舞,3岁就立志成为一名舞蹈家,但不幸的是,女孩10岁那年,患上了罕见的“脊柱侧弯症”,于是从脖子到胯骨间,她不得不每分每秒都戴着矫形用的金属支架。医生宣告她的舞蹈生涯结束了。女孩没有被病魔所吓倒,她连续5年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她对舞蹈的痴迷和执著,使她战胜了连成人都无法承受的痛苦,并在毕业时以全校各科成绩名列榜首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西班牙国家舞蹈团,并最终踏入了领衔主演《莎乐美》的辉煌人生。她就是世界著名舞蹈家阿依达·戈麦斯。

舞剧《莎乐美》取材于《圣经·新约》,讲述的是巴比伦公主莎乐美爱上了先知约翰,遭到拒绝后因爱生恨的悲剧故事。该剧大量运用了被称为西班牙“国舞”的弗拉明戈舞蹈。扮演剧中主人公莎乐美的阿依达·戈麦斯,将人物的性格、欲望和弗拉明戈舞蹈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以细腻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因而被誉为弗拉明戈“舞后”。

不要轻言失败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难免有挫折和失败,女孩无论做什么,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言失败,而应该从挫折中汲取教训,再接再厉,去迎接最后的胜利。

一学年的课程结束之后,音乐老师组织了一场汇报演出,以便让家长看看孩子们的进步。

孩子们一个个地上台展示自己的演奏才华,最后轮到了玛丽。玛丽的演奏效果不是太理想,使用的演奏技巧也不完全正确。演奏结束后掌声寥寥,她的父母感到有些失望。

演奏结束后,音乐老师发表了讲话,感谢家长们的光临。然后,他走下舞台,同几名学生的家长聊天。许多家长都为自己孩子的出色表演而异常兴奋,有些家长对老师的精心培养表示感激,只有玛丽的父母因女儿的表现感到难过和羞愧。

当老师走到玛丽父母的身边时,他们问老师玛丽失败的原因,老师说:“玛丽无可救药了。她不用我教给她的演奏技巧,所以才会失败。她最好不要在这里继续浪费金钱和时间了,去学点别的吧,这样也许对她有好处。”

事实上,玛丽的确没有使用老师传授的演奏手法,她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即兴演奏。

当父母试图说服她放弃音乐时,玛丽断然拒绝了,她说:“他们或许可以否认我的资质,但不能剥夺我再试一试的机会。”她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

十多年后,正是靠着自信和勤奋的精神,玛丽成了一名出色的演奏家,许多人被她美妙的演奏所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