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华寓言故事
30934500000006

第6章

庖丁解牛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亦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

“译文”

庖丁替梁惠王解剖牛,手按着它,肩靠着它,脚踩着它,膝盖抵着它。皮肉分离,哗然响声;进刀牛体,响声哗哗。这一切声音,恰似音乐一般动听。既合乎古代《桑林》之舞的韵律,又符合古乐《经首》乐章的节奏。

梁惠王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精熟到这般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我爱研究牛体解剖方面的学问,远远超过了对于肢解牛的操作技巧钻研。我开始宰牛时,所看见的都是一只只完整的牛,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我已经完全掌握牛解剖方面的学问,任何一只完整的牛摆在我的面前,我所注意的只是它的内部结构和脉络,也就是把它看成许多部分的组合,了解它各部分之间组合的规律,因而在我的心目中,再也没有完整的牛了。到了现在,我摸到牛体的各个部位,已经了如指掌,而不必用眼睛去观看了。感觉器官已经不起作用了,而精神活动却积极起来。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骨之间的空隙,导向骨节间的窍穴;依照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一些支脉、经脉、筋骨肉、肌腱以及筋脉交结的地方,我的刀刃没有一点妨碍,更不用说那些大骨头了。好的厨师每年要更换一把刀子,因为他是用刀解剖牛;普通的厨师每月要换一把刀子,因为他是用刀去砍骨头。到今天为止,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啊!

用它宰的牛已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刃却像新刀刚刚在磨刀石上开了口一样锋利。那牛的骨节间有空隙,刀刃又薄,以薄刀插进骨节间,宽绰有余,活动方便。所以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新刀刚刚在磨刀石上开了口一样。尽管如此,每遇到筋骨脉络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也感到不容易下手,总是警告自己谨慎小心。目不旁视、动作缓慢,用力极为微妙,喀喀几下,牛的骨肉就解开了,如一堆黄土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起,四周望望,心满意足,把刀擦干净好好地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完后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一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说明”

寓言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规律,只要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办事,也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齐人有好猎者

“原文”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吕氏春秋·贵当》

“译文”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家人,在外愧对邻里朋友。他考虑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想弄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于是就回家努力耕田,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译文”

春秋时,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忧天会塌,地会陷,害怕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弄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另有一个人却为这杞国人的忧虑而担忧,便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杞国的那个人说:“如果天真是由气体积聚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不都要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而成的,只不过它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打伤人的。”

杞国的那个人又说:“地要陷落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到处都是,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践踏行走,成天地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它会陷落下去呢?”

这个杞国人听了,才抛掉了忧愁,高兴起来。开导他的人,也高兴地放心了。

“说明”

这则寓言是嘲笑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它还启示人们,要注意心理平衡,不要自寻烦恼。

千里买首

“原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燕一》

“译文”

从前有个国君,愿出千金高价买一匹千里马,过了三年,千里马还是没有买到。

有个太监对国王说:“请让我去找一找吧!”国王于是便派他去。过了三个月,得到了一匹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他就花了五百金把死马的头买了回来,向国王呈报了。

国王一见大怒,说:“我是叫你去买活马,要这死马干什么?还白白花了五百金子。”

那太监对国王说:“马死了,大王还肯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呢?天下的人们必定认为大王是真心实意想买千里马的,现在千里马一定会送上门来的。”

果然,不到一年,送上门来的千里马就有三匹之多!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以千里马比喻贤能,劝说国君以重金厚禄招纳他们。它告诫人们,只要真心实意地重视和关心人才,就一定会得到人才。

千万买邻

“原文”

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

僧珍问宅价。

曰:“一千一百万。”

怪其贵。

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唐·李延寿《南史·吕僧珍传》

“译文”

季雅被罢免南康郡守的官职之后,在吕僧珍居家旁边购买了一处宅院。

僧珍询问他购买宅院的价钱多少。

季雅回答说:“一千一百万钱。”

僧珍听到这么昂贵的价钱,很感奇怪。

季雅说:“我是用一百万钱买房宅,用一千万钱买邻居呀!”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行要好伴,居要好邻,好的邻居有时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黔之驴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令若是焉,悲夫!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

“译文”

贵州没有驴子,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驴子到贵州。运到后,驴子又派不上用场,便把它放在山下牧养。老虎看见它是一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灵,就躲到树林里偷偷地探视。过一会儿,慢慢接近驴子,小心翼翼地观察它,还是不了解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子叫了一声,使老虎大吃一惊,连忙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以为驴子想吃它,十分恐惧。但是,反复地观察,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后来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子的叫声,又到驴子的前后左右转来转去!

但始终还是不敢扑上去。稍后,老虎向驴子再靠近一些,进一步戏弄它,用碰撞、挨擦、顶撞等动作去触犯它。驴子恼火起来,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高兴起来,心里猜想说:“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而已!”就跳将起来,大声吼叫,咬断它的喉管,吃尽它的肉,这才离去。

唉!驴子身材庞大,似乎品德高尚;声音宏亮,好像本领高强。如果不露出它有限的本领,老虎虽然凶猛,毕竟还是疑虑畏惧,始终不敢进攻它。如今落得这个下场,可悲呀!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装腔作势,而要切实学习过硬本领,不然,假象迟早是会被戳穿的。

强取人衣

“原文”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吕氏春秋·淫辞》

“译文”

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丢了一件黑色衣服,到路上去寻找。他看见一个妇女穿着一件黑色衣服,就拉住她不放,想把她的衣服拿过来,说:“刚才我丢了一件黑衣服。”

那妇女说:“先生虽然丢了黑衣服,可我穿的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做的呀”

澄子说:“你还是赶快把你穿的衣服给我。我刚才丢掉的是件纺绸夹衣,你穿的不过是件黑布单衣。拿单衣换夹衣,难道不是便宜了你吗?”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是讽刺像澄子那样为了强夺人衣而编造荒谬逻辑的人。澄子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看来好像逻辑思维混乱,其实乃是强烈的私有欲使他发了疯。

窃疾

“原文”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今有一人于此,羊牛刍豢,饔人袒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耳目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鲁阳文君曰:“有窃疾也。”子墨子曰:“楚四竟之田,旷芜而不可胜辟,泽虞数千,不可胜用,见宋、郑之间邑,则还然窃之,此与彼异乎?”鲁阳文君曰:“是犹彼也。实有窃疾也。”

《墨子·耕柱》

“译文”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有这么一个人,羊牛等牲畜很多,经厨师宰杀烹调,多得吃不完。可他看见别人做饼,就敏捷地把它偷来,说:‘施舍给我一些食物。’不知道他是耳目的欲望不满足呢,还是生来就有偷窃的毛病呢?”

鲁阳文君肯定说:“必定是有偷窃的毛玻”

墨子又说:“楚国国境之内,荒芜着的土地多得开垦不完,管理川泽山林的官员有几千人,东西多得用不完,可是楚国看见宋、郑等小国的空城,就顺手攫取过来。这跟那个偷饼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鲁阳文君说:“这和那个偷饼的人完全一样,他们实际上都有偷窃的毛玻”

“说明”

这则寓言,抨击了那些贪得无厌、侵占他人利益的人。

窃金不止

“原文”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

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

夫罪莫重辜磔于市,犹不止者,不必得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

楚国南方有块地方,其丽水河流中产有砂金,人们多去偷着采金。

朝廷明令禁止采金,违者,被捉住后就在市上处以五马分尸的重刑。受刑的人很多,以致尸体把丽水堵塞不通了,但人们窃金的行为还不停止。

治罪没有再比分裂肢体于市上更重的人,但人们还是窃金不止,这是由于总有幸脱的人。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只有严刑峻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杜绝人们的幸免心理。

曲高和寡

“原文”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译文”

有人在楚国郢都唱歌,它开始唱《下里巴人》时,都城里面聚在一起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唱《阳阿》《薤露》时,跟着唱的还不下几百人;随后又唱《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个人;等他唱起音调多变、悠扬流转的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就是说,他唱的曲越高深,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说明”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全面地分析问题,高雅的艺术暂时不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情,不应因此简单地加以否定,也不应以此去鄙薄那些通俗的作品。

曲突徙薪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

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

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西汉·刘向《说苑·权谋》

“译文”

有位客人去探访一家主人,看见他家灶上砌了一个很直的烟囱,靠近烟囱的地方还堆积着很多柴草。

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你应该把烟囱改建成弯曲的,柴草要搬远一点,不然的话,将会引起火灾。”

主人听了不以为然,默不作声。

过了不多天,他家果然失火,乡里邻居纷纷跑来救火,幸而把火灭了。

事后,他宰牛摆酒,答谢帮忙的邻居,凡是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都请上席坐,其他救火的人也都按功劳大小排定座次,但那个劝他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客人,却没有被请来。假若主人听从客人的劝告,就用不着破费宰牛摆酒宴的钱财,也根本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

“说明”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遇事要注意分析根本原因,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事先采取积极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

劝学

“原文”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

对曰:“吾族人无学者。”

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

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不强为之?

《墨子·公孟》

“译文”

有个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学习大义呢?”

此人回答说:“我家族中没有人学它。”

墨子说:不是这样,爱美的人,难道说我家族中没有人爱美,所以我也不爱吗?向往富贵的人,难道说我家族中没有人向往,所以我也不向往富贵吗?

爱美、向往富贵的人,不看他人行事,还努力去做。大义是天下最可宝贵的,为什么要看他人行事,不努力去做呢?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业,不必左顾右盼,就应当努力学习和从事。

染丝

“原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墨子·所染》

“译文”

墨子看见人染丝,感叹地说:“雪白的蚕丝放入青色的染缸,变成了青色;放入黄色的染缸,变成黄色。染料的颜色改变了,蚕丝的颜色也随着改变。蚕丝染了五次,而它的颜色也改变了五次。因此,染丝的时候,不能不小心谨慎呵!”

不仅仅染丝如此,做人治国也是同样的情况啊!

“说明”

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极大。人的思想本来是洁白的,但是,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简直像五颜六色的大染缸。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要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识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攘鸡者

“原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减少一些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知道错误就应立即改正,不能拖延。

任公子钓大鱼

“原文”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没而下,骛扬而奋,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庄子·外物》

“译文”

任国的公子做了一个很大的钓鱼钩,用很粗的黑丝绳系上去,用五十头犍牛做钓饵。他蹲在会稽山顶上,把钓竿子上的饵投到东海,每天都这样垂钓,整整一年过去了,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后来有一条大鱼吞了他的鱼饵,一会儿牵着大钩沉没水底,一会儿张鳍摆脊愤怒地窜出水面。只见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叫声如鬼哭神嚎,千里闻之都会心惊肉跳。任国的公子终于钓到了这条大鱼。他把它开肠破肚,切成许多块,然后加工制成鱼干。自浙江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所有的人都饱餐了这条大鱼。这件事情过去以后,那些才疏学浅专爱说长道短的人,都惊奇地相互传说着这件事。

由此看来,拿着普通的钓具,成天在小沟小河旁边打转,眼睛只看见鲇鱼鲫鱼一类小鱼的人们,要想钓到大鱼实在是太难了!

那些发表肤浅的议论却希望博得高名美誉的人,他们离深明大义、洞彻世事的思想境界,也相差很远啊!

因此,那些没有听说过任公子志趣广博、抱负弘大之风的人,他们与那些经世之才相比,相差也很远啊!

“说明”

任公子终于钓到大鱼的故事说明,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那些眼光短浅,“趣灌渎,守鲵鲋”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大鱼的。它告诫人们,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必须有宏大的抱负,广阔的视野,不追求一朝一夕的成功,而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始终坚持下去。

塞翁失马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

靠近边塞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喜欢骑马射箭的人。有一天,他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地跑到塞外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周围的人知道后都为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他那丢失的一匹马带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父亲又说:“怎么就知道这不会变成一场祸害呢?”

家里有了好马,他的儿子又好骑,一天果然失手从马上坠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来慰问他的不幸遭遇。他父亲又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青壮年都去打仗而且十分之九都牺牲了,独独他却因跛脚未能出征,父子得以保全了性命。所以说,福可转为祸,祸可以转为福,变化无穷极,这道理是深不可测的埃。

“说明”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好和坏、福和祸,它们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三人成虎

“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二》

“译文”

庞葱陪太子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去作人质,他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大王相不相信呢?”

魏王说:“不信。”

庞葱又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上有虎,大王相不相信呢?”

魏王说:“我疑惑了。”

庞葱再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上有虎,大王相不相信呢?”

魏王说:“这我就相信了。”

庞葱说:“街上本来明明白白没有老虎,然而因为有三个人说有老虎,你就轻信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的京城邯郸到魏国的京城大梁比这里到市上还远,若背后说我坏话的人超过了三个,恳请大王不要轻信,而要仔细察看。”

魏王说:“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办,不会随便相信人言。”于是庞葱便向魏王辞行,陪太子到邯郸去作人质。然而人刚刚走,向魏王进谗言的人就来了。后来,太子被放回来了,而魏王却再也没有召见过庞葱。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加以研究。

社鼠

“原文”

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

社庙是用一根根木棒连成栅栏,再涂上稀泥建造而成的。老鼠就在这里做窝生活。人们如果用烟熏它,就会担心烧坏栅栏;如果用水灌鼠洞,又怕冲坏了栅栏上涂的泥巴。这些老鼠之所以不能根除,都是因为人们怕毁坏了社庙的缘故。

一个国家也有鼠类人物,国君周围的奸臣就是。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鼠类人物为了保全自己,总是要寻找赖以安身的避难所。

生子容易作文难

“原文”

一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妻乃慰之曰:“看你作文,如此之难,好似奴生产一般。”

夫曰:“还是你们生子容易。”

妻曰:“怎见得?”

夫曰:“你是有在肚里的,我是没在肚里的。”

明·冯梦龙《笑府·腐流》

“译文”

一个秀才将应考,日夜忧郁不已。妻子于是安慰他说:“看你作文,这样的为难,好像我生孩子一样了。”

丈夫说:“还是你们生孩子容易。”

妻子说:“何以见得?”

丈夫说:“你是肚子里有的,我肚里是没有的。”

“说明”

寓言辛辣讽刺和抨击了科举制度,指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精神压力实在太大了——读书做官的人毕竟少得可怜,而这又是读书人惟一的出路。

食肉

“原文”

有人好学苏文,经久不就。然其意颇切,其工亦深,终无稍怠。

日啖肉一方,约二斤,煮极烂,方下箸。

适友人至,询食何物?

曰:“食东坡肉也!”

友戏曰:“子何恨坡仙乃若是邪?”

清·黄图《看山阁闲笔》

“译文”

有一个人喜爱学习苏东坡的文章,学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他学东坡文章的心意十分急切,下的功夫也相当深,始终没有丝毫懈怠过。

他每天吃一方块肉,约有二斤重,煮得非常烂,才下筷子去吃。

正好有一个朋友来了,询问他吃什么东西?

此人说:“吃东坡肉呀!”

朋友戏弄他说:“你为什么恨苏东坡恨到这般地步啊!”

“说明”

告诉人们,学习要得法,要抓住要领,要学以致用,不可拘于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