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07

第7章 体别第二(3)

不仅如此,阿留还闹出了不少生活中的笑话。有一次,周元素家的一张床折了一条腿,他让阿留去树林里找根合适的树杈,拿回来修床。阿留拿把斧头就出去了,在树林里转来转去,足足找了大半天,结果还是空着两手回来了。周元素和家人都在厅堂中,他问阿留:“怎么到现在才回?我们都在等你呢。”只见阿留非常认真地说:“因为找不到一根合适的树杈,我在树林里转了又转,所以才费了这老半天时间。”

周元素说:“那么多的树杈,怎么说找不到呢?随便找一根把它砍下来,不就行了吗?”

阿留伸开两只手指头,向上伸了伸,说:“您不知道,树杈是朝上长的,没有像床腿那样向下长的。”

周元素一家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

但阿留也有长处,周元素写字、画画时,一定要阿留为他磨墨、调颜料。他把墨磨得很浓,用他磨的墨写出的字,在日光、灯光下可以反射出光泽。至于调颜料,阿留对色彩的辨别力似乎特别强,周元素吩咐要什么颜色,阿留总能调得恰到好处,从来不会出差错。

周元素写字、画画时,阿留站在一边专注地看着。周元素画花鸟,有时阿留对他说,这朵花的颜色再重些,那只鸟的尾可增加点什么颜色,周元素采纳阿留的建议后,效果往往要好得多。

一天,周元素铺开纸张,动手作画,阿留在一旁看得很专心。周元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阿留说:“你是不是也看出点什么名堂来了?你能画几笔吗?”

阿留竟然很认真地回答说:“这有什么难的!”

“噢?那你就画给我看看吧!”周元素说着把手中的画笔递给了阿留。

阿留卷了卷袖子,开始在纸上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出水芙蓉图画好了:满塘水波荡漾,一片小小的荷叶在微风中摇动,一只蜻蜓正准备在荷叶上停留。整幅图,取意于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周元素拿起画来,仔细端详。这幅画意境开阔,构图匀称,浓淡相宜,确是一幅好画。要不是亲眼看到了阿留作画的全部过程,周元素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这样一幅画会是出自这个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小画僮之手。

接着,周元素要阿留再画一幅。阿留沉思一会儿,很快又画了一幅,那画面上是微风吹拂着一株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掠过,向着柔柳飞过来。虽然画面上只有一株柔柳、一只燕子,但使人感受到了暖暖春意,感受到了充满情趣的盎然生机,再者笔法老道,布局合理,完全像出自一位老练的画家之手。

周元素把家里人都喊了来看阿留作画。阿留又画了一幅青鸟翠竹图,大家都纷纷称赞:

“阿留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阿留真有灵气。”

阿留看着大家,只是憨憨地笑。此后,阿留在太仓一带,也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周元素善识人之性,用人之长,使一个在别人眼中傻笨得出奇的阿留,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若周元素只是呵斥阿留生活中的无能,只看到其短处,不见其长,怎么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大事精明,小事糊涂的吕端

吕端,北宋初期幽州人。少时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对于家庭琐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乐善好施。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难得的人才。”

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太宗却认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终于,吕端成为宋太宗的宰相。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决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淳化五年(994年),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军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单独召见参知政事寇准,决定杀掉李母。吕端预料太宗会处死李母,等到寇准退朝后,便巧妙地询问寇准:“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计议的事告诉我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下去说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隐瞒我啊。”

吕端、寇准都是明大义、知轻重的人,所以吕端才敢公开地向寇准询问他与皇帝议事的内容。寇准听懂了吕端的话中之意,便将太宗的意思如实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后急忙上殿启奏太宗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贼呢?如果杀掉李母,只会使叛军更加坚定他们叛乱的决心。”

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吕端应该如何处置李母。吕端富有远见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贼,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手中,这不是更好吗?”吕端一席话,说得太宗点头称赞:“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

吕端巧妙运用攻心战术,避免事态扩大,李继迁最终又归顺宋朝。

如果说处理李继迁的问题时,吕端深明大义,努力纠正皇帝的错误,避免了大的损失,那么在关系到江山社稷大事上,一向不拘细节的吕端却反其道而行之。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病危,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赵恒英明有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龄等人图谋废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长子,原为太子,因残暴无道,太宗废弃了他。吕端知道后,秘密地让太子赵恒入宫。

太宗一死,皇后令王继恩召吕端来见。吕端观察到王继恩神色不对,知道其中一定有变,就骗王继恩进入书阁,把他锁在里面,派人严加看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见皇后。皇后受王继恩等人怂恿,已经产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图,见吕端来,便问道:“吕丞相,太宗皇上已经去世了,让长子继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赵恒,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能违背他老人家的遗命呢?”皇后见吕端不同意废太子赵恒,默然不语。吕端见皇后犹豫不定,立即说道:“王继恩企图谋反,已经被我抓住。赶快拥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后无可奈何,只好让太子继承皇位。

太子赵恒在福宁殿即位的那一天,垂帘召见群臣,吕端担心其中有诈,请求卷帘听朝。他登上玉阶,仔细看了一番,确认是太子赵恒才退了下来。随后,他带领群臣山呼万岁,庆贺宋真宗赵恒登基。

卷帘认准了是自己拥立的皇帝才肯行礼,吕端确实是大事从不糊涂。他善于忍耐平时的小事,但对于重大问题的细节却一点也不忽略,这才是完满处理问题的技巧。

马皇后以才为国宝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原是濠州(今属凤阳)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养女,嫁给朱元璋之后,尽心尽德帮助朱元璋,颇有贤名。她跟随朱元璋参加了从起义到征战和建立明朝的全过程,深知江山来之不易,也明了人才对事业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对朱元璋多有启迪辅助。

朱元璋攻下元大都(今北京)之后,从元朝皇宫中获得大批金银财物。有一天,马皇后闻知元府库的宝物被送至京师,便问朱元璋说:“得元府库何物?”朱元璋道:“宝货耳。”谁知马皇后却说道:“元代有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盖货财非可宝,抑帝王自有宝耳。”

朱元璋攻下北京,获得元宫中及府库中大量财物,视之为“国宝”。而冷静的马皇后却不以这些宝物为贵:“如果他们是宝物,那这些宝物怎么不能保护元王朝不至灭亡呢?因此,帝王应该有自己另外的宝物。这个“宝物”便是人才。”

聪明的朱元璋当然了解马皇后话中含义,说:“皇后之意,朕知之矣。但谓以得贤为宝耳。”

马皇后即拜谢道:“诚如圣言。妾每见人家产业厚则骄至,时命顺则逆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今富贵至于些,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勿微,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醉毒,诚哉是言。但得贤才,朝夕启沃,共保天下,即大宝也。”

马皇后以治家喻治国,尤其指出在富贵与顺利时应力戒骄奢与贪图安逸。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奇技淫巧和金银财物不仅不是宝,而且有蛊惑人心、使人堕落的作用。只有得到贤才,朝夕听取他们的劝谏和谋略,同心协力共保江山,这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

当时天下初定,朱元璋封赏功臣,也要给外戚封官,马皇后表示反对,她列举历史上外戚依仗亲近朝廷之便骄奢淫侈、不受制约、危害皇权的事例,认为外戚不加限制往往成为破坏力量。这样的教训应当汲取。她还说:“国家官爵当用贤能,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若非才而官之,恃宠致败,非所愿也。”马皇后极力主张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

从明初历史看,朱元璋早期确实比较重视人才,因而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他最后并没有听从马皇后的劝谏,尤其是在马皇后死后走上了滥杀功臣的道路,足见马皇后的劝诫是深刻而有远见的。

唐太宗以礼待士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很懂得“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可谓是卓越的政治家。唐太宗平时对他的贤臣良才十分关心,并与他们建立起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奠定了相互信任的基础。

大臣李靖,年老脚有病,行动不便,向太宗提出辞职。太宗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带着他的亲笔信前往安慰,赞扬李靖“能识大体”、“一代楷模”。下令对李靖优诏,加授特进,赐锦绸千段,还赐给李靖上乘马两匹和一根灵寿杖,以助李靖走路。李靖平时患小病,太宗每三两日便去看望他,同他商讨国家大事。

开国功臣老将李,患急病,经太医诊断,验方需用胡须烧成灰配药治疗。太宗闻后就把自己的胡须剪掉,烧成灰,配好药,亲自送给李服下,感动得李叩头大拜,“泣以恳谢”。太宗安慰他:“你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望早日康复。”大臣李纲,有脚病,不能走路,太宗特赐给他一顶轿子上朝用。李纲乘轿至宫殿,太宗亲自引进,“问以政道,又令舆入东宫,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凡是大臣们生病,他都亲自去看望问候。大臣马周病重,太宗亲自给他调药,下令以最好的营养品供给他。大臣们病故,他悲痛欲绝,废朝几日,大臣张公谨39岁病故,太宗大哭,有人劝他:“按阴阳书,今日不可哭泣,为风俗所忌。”太宗说:“君臣之义,同父子,情发于哀,安避忌日。”太宗哭得更悲。赐赠张公谨骁卫大将军衔,封郯国公。大臣魏征的官邸缺少正殿,太宗责成五日修成。魏征病死,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制碑文,并哀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唐太宗以“国士待之”,大臣们以“国士报之”。君臣情同手足,同心协力,奏出了一曲“贞观之治”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