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世纪20年代的爱美剧,即非职业、非营利的戏剧组织不同,30年代出现了话剧演剧的职业团体。他们凭着演出大戏、名剧,当然,也靠着高超的演技来赢得观众,并以演剧的收入,得以维持剧团的生存。其中,以中国旅行剧团最为著名。
1933年,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上海,其团长唐槐秋曾为南国社成员,有着较为丰富的演剧经验。他带领剧团辗转于上海、南京、北平、天津、香港等地,既演出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话剧,如《梅萝香》《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等;也演出中国剧作家新创作的名剧,如《雷雨》《日出》《文天祥》等。在长达十几年的演出活动中,它既扩大了话剧在全国的影响,也提高了表演的艺术水平,造就了话剧表演人才和一代话剧观众,为中国的话剧事业作出了贡献。
此外,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等也是这一时期的职业化的大型剧团。它们演出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雷雨》《原野》《钦差大臣》等,显示了骄人的成绩,故饮誉上海。
这一时期,中国有了自己的优秀导演,如洪深、张彭春、应云卫、唐槐秋、章泯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如金山、赵丹、金焰、白杨、唐若青等;舞台艺术的总体水准也令人刮目相看。1937年,上海五大剧团联合公演,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迪安的美国戏剧家,在上海观看了演出后,他对中国舞台艺术非常惊讶,他说:“表演艺术的高超与导演的优良,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我曾在世界各国看过不少戏剧,但我可以老实说,我在上海所见的话剧,可以列入我看过的最好的戏剧中。”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话剧,的确已走向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