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人员职业素养
30959300000009

第9章 文化艺术传播者职业修养(2)

革命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应该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文化传播工作者应该懂得,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文化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工农兵特别是农民群众有与长期受着剥削阶级的统治,受着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及各种小生产者习惯势力的束缚,他们迫切要求文化上翻身,思想上解放,要求一个普遍的文艺启蒙运动,要求得到所急需的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作品,去鼓舞革命热情和胜利信心,同心同德地跟敌人作斗争。因此,对于他们,首先需要雪中送炭,给予最基本、最必要的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文化艺术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服务,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着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

文化艺术传播工作者必须坚持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文化艺术从起源来讲,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化艺术,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无产阶级文化艺术的发展,既有赖于革命艺术家的头脑,也有赖于人民生活的源泉,只有解决好文化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转变和社会生活源泉的获取这两方面的关键问题,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化艺术,真正无产阶级的文化艺术。而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文化艺术传播者的思想感情必须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必须到群众中去,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化和艺术的原始材料。才有可能进入真正进入最后的创作传播过程。

文化艺术作品要激动人心,它所反映的生活不仅要真实,而且确实曾为文化艺术传播者本人亲身激动过。文化艺术传播作品,总是经过创作者心灵的浸润,饱和着传播者的思想感情的。正是文化艺术传播的这种特点,规定着文化艺术家的思想改造应当遵循一条特定的途径—把思想改造和获得创作源泉统一起来的途经。离开这条途径,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化艺术传播队伍。

毛泽东的《讲话》,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解放区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取得极了巨大进展,就是《讲话》文艺队伍培养理论正确性的生动验证。

文化艺术创作传播工作者深入实际生活,与工农兵结合,首先带来了文化艺术作品题材、主题的鲜明变化。文艺传播者带着个人空虚感情的浅斟低唱几乎绝迹了,对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描绘,开始在整个文化艺术创作传播实践中占据优势,又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和饱和着创作传播者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革命感情。文学作品涌现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民间艺术涌现出了山西李济胜的快板诗、陕北孙万福的民谣诗,都是这样饱融着新鲜生活的激情流淌出来的浓墨重彩。随之,解放区文化艺术在运用和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取得了空前发展,秧歌、戏曲、民歌、小调、快板等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创作出了新秧歌、新民歌等新型文艺形式。新歌剧《白毛女》,就是在群众秧歌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采用北方口语和富有地方风味的唱词,吸收了民族戏曲的曲调,形成了鲜明的大众化风格;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更是直接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两句一章,音节自然和谐,用语质朴、清新、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形象性。小说方面,山西作家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直接采用人民群众熟悉的章回体形式,便于阅读,也适合讲述;赵树理的作品,语言通俗,情节曲折,故事生动自然,吸取了古典小说和民间说书艺术的特点,具有浓厚的传统风格。这多种多样的成果成就,显示着《讲话》带给解放区文艺传播者的新变化,新兴的革命的文化艺术传播者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第三节)建国后十七年文化传播工作者职业修养

3.3.1建国初期文艺传播者职业修养

在我党夺取了全国政权,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由战争转入和平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建设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艰巨任务。文化艺术传播大军是建设祖国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自然也必须在同一个目标下团结起来,加强工作,以迎接新时代。文化艺术传播工作者从过去历次文艺运动的成绩和缺点的总结中,特别是从解放区文化意识运动的宝贵经验中,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坚持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艺术传播工作提出的要求。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有一个大的政治方向,这个大方向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代表人民的思想情感,文化艺术传播才能成为不朽的业绩。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仍然是文化艺术传播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成为全国文化艺术运动的总方向。全国文艺传播工作者努力学习,深入生活,继续贯彻普及第一,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批判地接受各类文化艺术遗产,发展我国进步的文化艺术传统,积极开展文化艺术运动,创造和传播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使文化艺术传播能够更密切地和劳动人民相结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文化艺术传播工作中,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抓住了繁荣创作这个中心环节,其他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也就带动起来了。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创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文艺代替了腐朽的没落的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文艺。曾经长期渗透于我国文化艺术中的各种反动的腐朽的文艺思想,包括封建阶级和殖民地的文艺思想,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想,都受到了有力的冲击和批判。在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新的社会生活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改变了文艺和群众的关系,培育了新的生机焕发的文化艺术传播队伍。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属于人民,全国文化艺术传播质量大幅度跃升。以书籍出版为例,1950年到1956年,全国出版文艺书籍二万二千二百七十种,出版新书一万八千三百四十七种,共印刷五亿三千六百七十一万一千册,另外创办各种文化艺术期刊达百余种。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文化艺术传播的主人。一切文化艺术传播工作者,必须首先将眼光放在工农兵群众的文艺活动上,把指导普及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时期,文艺传播普及工作大大加强,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运动,通俗文艺刊物出版数十种,解放区的名剧《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在全国巡回上演。文化艺术传播有专业文艺传播与群众业余文艺传播之分,农村、部队、工厂里,业余剧团和其他群众性文化娱乐组织极为普遍。群众自编、自演、自唱,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专业性质的文艺传播团体—文工团队在全国达到六百个以上,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约六万人。许多业余创作组、宣传组、剧团、演出队也纷纷成立。据统计,1956年各种职工业余文艺组织二万一千七百多个,参加人数三十万以上。在农村,四川省仅广汉县1956年就建立温暖话剧了不思念百多个,河南省许昌专区1951年成立农村剧团一千三百多个。

文化艺术传播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党中央对文化艺术工作者采取了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组织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文艺政策,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许多文化艺术家参加了各项群众运动,深入到生活中去,创作和传播了一批批优秀作品。

文艺界展开整风学习,各文化艺术团体不定期地邀请一些领导同志和专家,向文艺工作者作报告,组织艺术家学习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开展文艺创作传播问题讨论,研究技术技巧,帮组艺术家提高政治水平、艺术水平和美学修养。火热的斗争锻炼了艺术家,密切了文化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艺术家们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取了创作的源泉。

3.3.2左的倾向对文化传播者修养的影响

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及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文化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促进全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体现,文化艺术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和表现。至于题材问题,党组织从未加以限制。文化艺术既然要为工农兵服务,就要歌颂新社会和正面人物,要歌颂进步,同时也要批评落后,文化艺术的题材应该非常宽广。

双百方针的提出,为全国文化艺术传播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迅速得到了文艺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在作品创作方面,许多作家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创造革新,开始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在传播方面,截至1957年,全国各地出版的文艺刊物达到八十余种,新创刊物有《剧本》、《诗刊》、《收获》等十几种,小说、戏曲、歌剧、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题材,都获得了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其中既有广阔博大、脍炙人口的鸿篇巨制,也有犀利隽永、发人深思的短小精干之作,可谓姹紫嫣红,绚丽多彩。

双百方针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阻力和干扰。有些人从左倾教条主义观点出发,对于文化艺术传播界思想解放和活跃景象横加指责。随着政治气候的推移,政治运动的剧烈变化,左倾路线越来越占据了上风。1957年反右派斗争出现严重扩大化局面,在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反右派斗争中,各个文艺团体、文化艺术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学校、机关等均开展揭批斗争,一大批新老作家、文艺理论家、电影戏剧工作者、文艺期刊编辑、高等院校教师以及其他文艺传播工作者被打成右派分子,分别受到多次批判斗争。形势急转直下,反右派斗争之后,大跃进运动又接踵而至,文艺界先是号召开展“创作大跃进”,接着又掀起了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浪潮,这种种文艺运动,因其严重违背艺术规律而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

1963年开始,文化艺术界又卷入了新的政治斗争浪潮。12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错误判断形势的情况下,在关于文艺工作的一个批示中批评“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在这一错误思想指导下,全国文化艺术界开始整风、检查工作。就在同时,《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点名批评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和文艺观点,其中包括影片《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不夜城》,戏曲《李慧娘》、《谢瑶环》,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杜子美还家》等。这种情形进一步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与文化艺术界的动荡。

在动荡的形势下,广大文艺传播工作者仍然坚持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而斗争。1963年8、9月间,文化部、中国剧协和北京市文化局召开戏曲工作座谈会,研究戏曲的“推陈出新”问题,1964年夏,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演出了《芦荡火种》、《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智取文虎山》等多个剧本。同一时期,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大量涌上舞台,对我国戏曲艺术的推陈出新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都发生了重大作用。

但是,左的错误继续发展,使这一时期文艺传播事业受到极大影响,而且给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江青一伙以可乘之机。1963年5月,江青组织人手,撰写文章,围攻《李慧娘》,还将《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一批影片打成毒草,进行批判。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炮制出台,在全国多家报刊转载,引发了批判文艺作品的歪风,为林彪、江青一伙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总之,这一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传播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活的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偏差,并且在后来终于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第四节)新时期文化艺术传播者职业修养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斗争的伟大历史胜利,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同时也拉开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传播的序幕。从此,社会主义文化艺术走上了复苏和振兴的道路,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传播走过了30年历程。这三十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经历了复苏和发展、繁荣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第二阶段是开拓文化艺术传播发展、繁荣的新局面。新时期的三十年,是成就卓著、异彩纷呈的三十年,它将镌刻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上,对未来的社会主义文艺传播事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3.4.1文化艺术传播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粉碎四人帮伊始,人们唱起了就被禁锢的《绣金匾》、《洪湖水,浪打浪》等革命历史歌曲,吟诵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悲壮诗篇,阅读着被打成毒草的中外文艺名著,犹如久旱逢甘雨,滋润着几乎干枯的心灵。人们欢庆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政治解放,期盼文艺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