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极具中华民族文化象征意义的文化品牌,正像您说的,黄河电视台天然具有了中华文化的基因。从1991年经原国家广电部批准,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外宣办)领导下,国内160多家理事会成员台共办,山西省广播电视局承办起,就根据当时对外宣传形势和国外受众的需要,开设了大量以汉语教学方式传播宣传中华文化的节目。为保证“以内宣养外宣”的经费投入,1991年,国家有关部门特批由山西省广电局开办了中国黄河电视台的国内播出频道黄河电视台。2004年11月重组改制后,黄河电视台成为拥有中国黄河电视台国际台、中国黄河电视台SCOLA(斯科拉)台、中国黄河电视台国内台(黄河电视台)、山西文艺广播四个制播单位的独立的广播电视宣传机构。事业发展了,阵地扩大了,但是用世界性的语言宣传中华文化始终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为我们国家较早从事对外宣传的专业外宣电视台,在对外宣传上,我们认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黄河的才越是中华的。十几年来始终遵循用世界性的语言讲述中国特色的故事,用文化的认同感来增强节目的影响力,用对外宣传“三贴近”原则统领节目,尤其是在跨地域文化的传播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对外宣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对外宣传经验,形成了符合自己办台条件、国外受众需求的特点和特色。这就是汉语教学节目主打亲和力,注重实用性;中华文化节目强化凝聚力,注重归属感。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08年,伴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升温,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由黄河电视台承办中国第一个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孔子学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我们的对内对外节目迎来了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我们总结经验,审时度势,鼓足信心,围绕贯彻落实党的这些宣传精神,对中国黄河电视台国际国内台和黄河电视孔子学院的节目适时调整,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文化软实力发挥出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
汉语教学节目是我们的品牌核心,文化传播节目是我们的品质保证。汉语教学节目是文化传播节目的基础,文化传播节目是汉语教学节目的引申。根据海内外不同的受众群的需求,2008年底开播的黄河电视孔子学院和SCOLA(斯科拉)台继续保持每天通过三个频道在美国播出27小时汉语教学、汉语辅学和中华文化传播节目,节目的汉语教学特色更加明显,内容涵盖各个层次学习汉语的人群,从幼儿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来华旅游者、商务人群、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等各种对象的汉语需求者,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节目;形态涉猎多种语汇的现代电视节目样式,从传统的课堂讲座,到现代的情景教学、动画演示、网络互动等应有尽有;风格更加实用轻松口语情景化,制作理念更加现代化和人性化。在长城卫星平台(中国黄河电视台教育文化频道)上播出的中华文化传播节目,秉承“平等交流尊重关爱”的理念,新节目以汉语教育为切入点和串联线,整合荟萃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立体展现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平等感受东方文化博大内涵,同时,整体节目注重与地面孔子学院、黄河孔子学院和斯科拉台的教育教学节目互为补充,互为引申,实现在尊重文化差异前提下的跨文化传播,民族特色与国际品质的双重并重的特点更为鲜明。
在对内播出的频道上,打造黄河品牌的人文和知性形象一直是我们坚持的办台理念。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对三晋地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传播上,我们走出了这样的路子:黄河文化栏目塑造形象,重大文化活动扩大影响,系列文化节目彰显品位,持久人文关怀凝聚力量。
黄河文化栏目塑造形象。2005年,开办了国内第一档打造民间文化学者,宣传地域文化的周播栏目《黄河讲坛》,邀请近百位民间学者走上大雅之堂,传播自己的文化研究成果;2006年,我们开办了反映黄河地域文化的纪录片栏目《黄河全纪录》,该栏目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已播出将近150多期,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三晋文化电视宝典,许多出版社和图书馆主动要求收藏和出版该系列作品,广大网民更是在网上自发下载和上传该节目的影像片段,并在线上展开热烈讨论。有时播一期节目,当地有的观众收不到该节目,便自发到邻近的县市观看。该节目以“探寻风物典故谜踪,见证黄河人文传奇”为宣传语,以普通老百姓对当地文化的尊崇和自豪为切入点,以民间文化人物和历史专家的相互考证来展示独特的文化价值,独家发掘和挽救了许多题材,如关于苏三、牛郎织女传说具体考证的系列、关于黄河古栈道的研究、关于舜帝的传说、三晋锣鼓艺术的演变和传承《鼓舞山西》、山西戏曲绝活的展示《椅子上的芭蕾》、山西武术的探寻《搜拳记》、山西窄轨铁路的考证、山西历史文化名人故里的探寻、山西民间艺术及传人的风采《老手艺新世界》、《旋转的舞步》、反映太原历史的《晋阳古城》等等,都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关注。该栏目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和中国纪录片学会各项奖项,已经形成了展示山西电视纪录片创作水准的权威阵地,宣传山西文化的重要名片。
重大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国内频道善于利用现代媒体营销理念,举办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扩大黄河电视台的影响。我们策划主办了“贾樟柯故乡之旅”大型活动,聘请贾樟柯为中国黄河电视台艺术总监,为山西的文化接轨世界架设桥梁;举办“风云晋商高峰论坛”,邀请龙永图等来山西对话,邀请百度李彦宏等新晋商发表新晋商宣言,将古老的晋商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邀请美国哈林巫师花式篮球首次赴中国表演,转播“太行山大峡谷国际登山邀请赛”,引进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举办“重走红军东征路”大型徒步体验活动,感受革命先烈红色文化;与中央电视台联办“CCTV少儿艺术电视大赛”,与社会合作举办“周华健中秋演唱会”、2008年起连续十年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合作举办“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引导青少年培育健康向上、阳光清新的时尚文化;与齐鲁台等合办“五岳祈福”大型全国电视直播,弘扬中华传统祈福文化等等大型文化活动,或深度透视山西文化现状、或引领山西时尚潮流、或高扬先进文化大旗,让黄河文化的强音始终一浪高过一浪,响彻三晋大地及长城内外。
系列文化节目彰显品位。从2005年起,我们每年根据国家的整体宣传要求,结合山西的具体实际,精心策划推出一部大型系列纪录片节目。这些系列节目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重要的史料价值、浓烈的人文关怀深受各界关注。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精心制作了国内迄今为止最全面反映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的15集大型系列口述纪录片《人证》,采访了健在的十几位老人,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在节目播出后举行的捐款活动中,众多市民反响热烈。该系列片获2005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6年推出反映山西文艺创作迎来第三次高潮的15集纪录片《黄河入海流》,对山西文艺创作的两部精品力作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山西籍的文化名人张继刚、贾樟柯、谭晶、宁浩分别专访,探讨黄河文化对他们创作的影响;2007年借《倾诉》栏目开播周年之际,推出《情动黄河》十大情感故事评选系列节目,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传播新型的价值观,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2008年拍摄的15集大型文化纪录片《西口在望》,又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写下新的篇章。
所有这些节目或活动在策划和实施时,主创人员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思考,都涌动着深切的人文关怀,都集聚着澎湃的文化力量。我们在这些具体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一个没有责任维系的媒体是没有号召力的,而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媒体则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灵魂的媒体,可以凭借花拳绣腿、猎奇争艳风光一时,却最终会被观众和历史抛弃。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黄河电视台地处我们国家中西结合部。当前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对广播电视媒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西部经济不如沿海地区发达,但是又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中西部广播电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利用这些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张敬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文化资源上相比较,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如何认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特别是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用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必经之路。
我认为应该分几步走。首先是要用时代眼光认识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但是,中华文化并不是全都可以原样继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段话,非常精辟地指出了对待文化资源的认识态度。在我们的具体实践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宋元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到全国的70%,但是这些建筑好多都是传统的庙宇,如何宣传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灿烂文化,但又对所宣扬的封建迷信那些糟粕有所批判,就需要用时代的眼光审视。
其次要用现代理念挖掘资源。现代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现代科技手段。对于传统文化资源,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研究成果,来对传统资源予以挖掘,发现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目前的文化节目中,反映考古的节目比较多,山西也不例外,在制作这些节目时就需要用现代三维技术等科技手段来模拟再现,获得新的效果。
第三要用创新手段整合资源。对资源的整合只有在创新手段下,才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一部《论语》,运用不同的电视手法去表现,竟然会有不同的效果,创造出不同的品牌产品。同样一个关于慈禧是否山西长治人,我们的讲坛节目和纪录片节目都要去表现,但由于手段的不同,给人的传播效果也大不一样。山西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制作《老手艺新世界》系列纪录片时,我们摒弃传统的艺术欣赏角度,从工艺和流程的表现入手,在传统的审美价值外,又具有了很强的史料价值。
第四要用产业机制开发资源。文化资源要想实现产业化,必须在产业开发的机制上做文章,才能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最终获得良好的产业开发效益。中西部有资源,少资金,缺人才,机制的创新会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西口在望》的拍摄,一开始我们就与关注山西文化的实力企业合作,并邀请全国的广电精英人才加盟创作,共同开发西口文化资源,最终获得了多赢。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六期刊发同题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