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民间故事
30965000000020

第20章 临汾、运城(2)

这年春科,南京的王公子赴京赶考。一日,王公子来到“怡春院”外,听见了一阵悠扬动听的琵琶声,一会如怒涛汹涌,一会如涓涓细流。这琴声如泣如诉,是那样的动听,那样的耳熟,似曾在哪里听过。鸨儿见这王公子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必定有不少银两。便热情伺俸,好言相劝,留他在院里住下,要苏三陪着。鸨儿走后,王公子打问苏三,苏三声泪俱下,向王公子述说了遭遇。王公子劝说苏三好生保重,商量好计谋,救她出院。苏三很是感激。这个时候的鸨儿,反而真起了“月下老人”的作用。她要留公子住到院下,要苏三同王公子“成亲”,都正合了二人的心意。二人定下百年之好。这样过了数月,王公子的银两全部花完了,鸨儿见他没了银两,便将他赶出院来。公子流落街头,苏三闻知,假借到庙里还香,赠给了他衣物和银两。王公子二次携带包裹入院,鸨儿见了又是一番殷勤。当天晚上,苏三将自己积攒的钱物全部赠与公子作盘缠。劝他回到家里发愤读书,图求上进。一旦功成名就,好搭救她出院。王公子哪里等得,他劝苏三放心,等他回到南京禀知父母,就携带重金,赎她出院。

谁知父亲以为他被那妓女缠走了魂儿,往死里打。还将逆子关进后院书房,要他苦读诗书,来年再考,若来年开春赶考,金榜题名,就饶过,如若荒废学业,春科还是不能考中,还得要他的命。搭救苏三不能如愿,思念苏三不得相见。这时王公子想起了临别时苏三的赠言,觉得她的话说得对,若要让父母同意搭救苏三,只能是一种空想。只有自己发愤读书,才能救她,夫妻才能团圆。为了苏三,他横下一条心,咬紧牙关,日夜苦读。

苏三受了鸨儿的毒打,卧床不起,闭门不出。成天不思茶饭,懒于梳妆,哭哭啼啼,眼泪汪汪。不几日,一个如花似玉,水灵灵的人儿,变得形容憔悴,不像样儿了。在鸨儿眼里,这苏三只是一棵摇钱树,摇不了一个钱,反倒惹人生气,到不如将她卖了。说来也巧,正好这时院下住着个山西洪洞县的客人,此人正是马贩子申鸿。天下的鸨儿看男人,一不看年纪,二不看俊丑,眼睛只盯着背上的行囊,腰里的钱包。他从申鸿的口里知道,家里的老婆不随心,就劝他纳一偏房,将苏三以三千两银子卖给了申鸿。为了瞒过苏三,鸨儿还将苏三同王公子的交情告诉了申鸿,替申鸿编造了欺骗苏三的词儿。说王公子是申鸿的救命恩人,申鸿知道苏三同王公子有情后,愿出重金救苏三出院,然后带着去南京寻访王公子,以报救命之恩。

申鸿的原配老婆皮氏,刁钻泼辣,水性杨花,早就与一个叫赵昂的人勾搭成奸。他二人得知申鸿买回了小老婆,便定下一条毒计。申鸿回来的当天晚上,皮氏在饭里下了毒,准备毒死苏三,结果把贪嘴的申鸿毒死了。皮氏于是告到衙门,说是苏三所为,并向县太爷行贿几千两白银。县官拿了人手短,贪赃枉法,用严刑逼供,给苏三定了死罪,押在死囚牢里。这囚牢位于洪洞县城,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明代监狱。

再说王公子在父亲的严加管教之下,关门苦读。次年春科,中了进士,封为巡按。他从鸨儿那里得知苏三被卖到山西洪洞,寻访苏三心切,还没顾得回家祭祖,便走马上任,先到山西巡按。一日阅卷,发现一“苏氏毒杀本夫”案,卷里说的情形像是苏三,他便乔扮成商人私访洪洞,得知犯妇正是他日夜思念的苏三。火速返回后,传谕起解太原,经过“三堂会审”,才案情大白。苏三冤案昭雪后,王公子和苏三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6、“洞房”与“度蜜月”的由来

很久以前,人们习惯把新人完婚的新房叫作“洞房”。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不胜枚举。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留下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可见,“洞房”的美称由来已久。

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进“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从来没有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男女结婚的新房为何叫做“洞房”呢?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

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他决定制止群婚,结束野蛮时代。过惯群婚的人类时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对刚刚统一了的部落联盟来说,恐怕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新联盟的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婚发生打架斗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

黄帝为这件事经常愁眉不展。他找来身边的大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多次商议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谁都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有一天,黄帝随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发现一家人住着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周围用石头垒起高高的围墙,只留下一个人能出进的门口。这个发现立即引起黄帝的兴趣,当天晚上他就召来身边所有的大臣说:“我有个制止群婚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都议论一番,看行不行。”众臣都叫黄帝快讲。

黄帝说:“今天咱们看了群民们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办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别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这女人已结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则就犯了部落法规。”

黄帝讲完这个主张,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鸿、力牧等人的支持。众群建议叫仓颉写个法规,公布于众,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好儿女挖洞穴、垒高墙,凡儿女们一婚配,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

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不能一朝一夕就完全彻底改变过来,也有一些群民一时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

据说,有一对狩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由双方家长说好婚配。举行婚礼后,双双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开始觉得整天只陪伴一个女的,有啥意思,还不如群婚好,喜欢哪个就陪哪个,一天可找两三个。木苗也觉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着一个男人过,实在没乐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个男的就相爱几天,过几天不喜欢了再找别的男人,多自由。

由于两人都产生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趁着深更夜静,两人双双越墙,各自逃跑了。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饿,两人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一起了。为了保存生命,两人只好相依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饥。因迷路,一时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现在,他俩才意识到,眼下谁也离不开谁。

有一天,两人实在又渴又饿又累,双双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俩头上嗡嗡盘旋。石礅折了一根树枝,左右乱打,驱散蜂群。不料蜜蜂发怒,把两人蜇得鼻青脸肿。石礅发现蜂群是从树缝里钻出来的,就取出随身带的击火石,并叫木苗拾干柴,迅速点燃一堆大火,他俩从火堆里抽出火棍,朝着大树身上的裂缝一个劲儿燃烧。刹那时,蜜蜂烧毁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火焰从树缝伸进去烧毁了蜂巢,蜂蜜从树缝渗流出来。开始,他俩人不知流出的是什么东西,只是闻着芳香扑鼻。石礅用手蘸了一点,放进嘴里用舌头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尝了一次,二人断定无毒,赶忙拾了一些树皮,把流出来的蜂蜜全都盛起来。

两人只好整天在森林里采蘑菇,蘸蜂蜜充饥。就这样在大森林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幸亏被黄帝手下狩猎能手于则发现,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来。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整天提心吊胆,只怕野兽前来袭击。谁也不愿分开,谁也离不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

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开,小两口从此建立起一个幸福的家庭。大概这就是“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一直流传至今。

7、董父豢龙

仓底村原先叫“董泽里”,因为它在董泽湖畔。董泽湖就是董父当年豢龙的地方,所以也叫豢龙池。

董父可是位大能人,他能文能武,还能腾云驾雾;最拿手的一招就是养龙。在董泽湖里养的有:金龙、赤龙、青龙、白龙,还有乌龙。它们都被董父驯服得十分听话。天旱了,叫它们去行云布雨,让下五寸,不敢下四寸九;夏天又管住它们,只许在湖里规规矩矩,不得去兴风作浪。董父养龙出了大名,在蒲坂的舜帝降下圣旨,请他去当宰相。董父心里有点不想去,但也不敢违抗圣命只好去了。可是,还要养家里的龙,怎么办?只好云里去,雾里归。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坚持养龙。不仅把天下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把龙养得牛马般温顺。

岁月不饶人,董父渐渐老了,腿胯也发僵了,腾不得云驾不得雾了。为了去照顾那几条龙,只好上奏于舜帝,请求另选贤能,准许他告老还乡。舜帝舍不得放他走,他就跪下张开嘴,请舜帝看他还有几颗牙。舜帝看他实心要走,只好答应。但选了新相之后,舜帝还不让他离朝,说是年轻人办事没有把握,疑难之处还得随时向他请教。

一年秋天暴雨成灾,春天又遭大旱。董父想,一定是董泽湖里的龙出了问题,便以此为由再次请求还乡。舜帝爷只好率满朝文武欢送他出了皇城,洒泪而别。董父回到豢龙池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老龙懒得动了,龙子龙孙们失去调教,胡乱折腾,造成了天下的灾害。董父十分生气,不顾年老体衰,日夜驯服那些小龙,并把儿孙们都叫去,跟他学习养龙、驯龙的本事。没有多少时日,又把那些龙子龙孙驯得服贴如初,举国又是风调雨顺了。

舜帝爷御驾亲临董泽里,文武大臣相随,兵将前后,八骏马拉着龙凤辇,左右簇拥,好不威风。先到了董府,董家儿孙前来接驾。舜帝爷便问,老宰相哪里去了?说是他在湖里昼夜调教小龙,顾不上回家。舜帝爷十分感动,便移驾前往。

且说,湖里有一条老金龙,远远望见圣驾前来,便对董父说:“老宰相,你看我们两家的儿孙都长成了,懂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我们还留在这儿干啥?你和我快一同上天去享清福吧!”

当舜帝爷驾临湖畔时,只见湖中波涛翻滚,陡然飞起一条数丈长的金龙,扬须摆尾,金鳞耀日。董父稳坐龙脊背上,拱手向圣驾告别。董父从此上天去了。

附记:此故事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

8、关公得刀

早先,天宫里有两条龙,一条是金花老龙,一条是青龙。金龙和青龙在天宫尽情遨游,无所事事,玉帝就命这两条龙共同管理盐池,并把池北岸赐名卧龙岗。白天,白云缭绕,分外妖娆;晚上,水月相映,鳞光闪耀。

那年玉帝降旨,解州三年无雨,金龙不忍百姓遭受干旱之苦,便趁晚上兴风作浪,把池水搅得四处飞溅,浇灌田里庄稼。不料却被土地爷报告玉帝,玉帝得知后龙颜大怒,下令将金龙召回问斩,并加重解州干旱,改为无雨六年。

盐池旁有座池神庙,主持寺院的老和尚见状叹息道:“这等一个多月无雨,庄稼将要干枯,何不愁煞人也。”金龙的魂魄在空中游荡时,听到此话,心中不服,便产生投胎到解梁的想法。青龙自金龙被斩,在卧龙岗上倍加孤单,便飞上天庭为金龙打抱不平,诉说民间缺雨的困苦,被打入天牢。

金龙晚上托梦给池神庙老和尚,请他在六月六日午时,用铜盆接住天上断头台滴下的血水,然后密放七天七夜,这样,他便可转世为人。同情心使老和尚按时用盆接了血水,用大钟盖好。六天到了,寺里几个小和尚等不急,想看看如何造化,抬开钟时,看到盆里有个血球,正惊奇时,忽然一团红云冲起,血球成为小儿,落地便会言语。因为差一天不到期,血气没有消化光,这孩子脸色为赤红色。但小孩的秉性依旧,帮助降雨的惦念仍然未泯。一醒来就嚷着“好热,好热呀。”和尚们用水给他冲洗,一来为降温,二来想冲去赤红。谁知庙内存水用完,仍叫喊不止,和尚心中疑惑,几个人轮着抱他放到盐池里。小孩一到盐池,便如鱼得水,游向纵深,翻腾搅动,整得盐池波浪四起,池水越过堤埝漫向田野,干旱的庄稼又格外茁壮起来,六年干旱,却年年丰收。玉帝闻报,便立刻派两名天兵天将捉拿小孩,查是何方妖怪犯上作乱。

小孩在水中和天将斗了几个时辰,由于人小力弱,终于难与匹敌,便向岸边一洗衣妇求救,老妇把他藏到围裙下,瞒过天将,带到池南常平村口。常平有个卖豆腐老汉,清早出门去解梁赶早市,见到路口有个孩子精神疲惫,丹凤眼、卧蚕眉,好生可爱。一问才知无父母,好生可怜。想到自己终有老的一天,便诚心收留他。老汉姓关,给孩子取名叫关羽。从此以后,生性聪慧、勤奋好学的关羽十八般武艺一点就通。刚刚十六岁,便独自去卖豆腐,再过二年收盐、打铁,闲时竟看起《春秋》来。后娶胡氏为妻,生关平。于是告诉父母,我已有后,可以继宗祀,现汉室衰败,我要报效国家。又遇邻居韩守二喊冤,说吕熊上与权贵串通,下与亲族土匪勾结,鱼肉百姓,期男霸女。关羽一怒之下,杀死吕熊,混出潼关,背井离乡。

一日,他忽然想起当年打铁师傅的生日快到了,一拍脑门:唉呀!怎么连这也忘了,该回家去探望一遭。他趁天黑进村,师傅见了自然不免一番唏嘘,提起父母受害,关羽热泪盈眶,又说没有称手兵器,师傅便使出浑身解数,连夜烧炉,直打到月牙偏西,方打得一把弯月好刀。关羽嫌轻,又加钢到九九八十一斤,才勉强称快。在淬火时,只见一道青光冲天,飞来一条青龙,直冲刀刃而化,众人惊得魂飞胆裂,不知为何。原来是关在天牢中的青龙,远见人间怎么后半夜还火光冲天,灵感使青龙为金龙的精气神感动,掰裂牢窗而下界帮助关羽。

师傅用手摸摸刀刃与背,感叹道,“神也,真是神刀!”弯月式的大刀,放在地上时,不是刀面着地,而是刀背挨地,刀口朝上,再仔细看刀面上还有一条活灵活现的青龙在徐徐游动哩!青龙偃月刀此时呜呜地叫起来,师傅侧耳一听,说“这刀不仅靠天水来养,还要人血来养,否则难以发挥。”在场的人赶快抬刀到盐池边,关羽挥刀在水中左右乱劈,然后泡入盐水中,因盐池的水是蚩尤的血所化,使得大刀愈加锋利。关羽应手自如,遇到敌手就会像鹰捉小鸡一样,出其不意。难怪过五关斩六将时,关羽眼一眯,刀一拖,背后使刀也百发百中,神不知鬼不觉地稳取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