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一生受益的教育方法
30965900000011

第11章 夏洛特·梅森家庭影响教育(2)

三是“溺爱”,它失去理智,完全被孩子的天真和撒娇所支配,以致爱河横流,泛滥成灾,“淹没”美好的心灵。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这种爱是一种“毒药”。

一般家庭溺爱子女主要有10种形式:特殊待遇;过分注意;轻易满足;生活懒散;祈求央告;包办代替;大惊小怪;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谈袒护。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优良性格养成的起点。0~3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婴幼儿对最初的行为印象最深,反复几次以后便形成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稳固以后便成了性格。“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种子,便收获命运”。

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吃、喝、拉、穿、睡、洗、说、问、礼貌、劳动、独立行为等小事抓起,一点一滴作积极鼓励和严格要求。经过这样培养,一个好孩子的成长就成功了一半。要求孩子时,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便没有痛苦和反复,如果等养成了坏习惯再去纠正,那么一百个坏行为养成的坏习惯就需要两百个好行为去纠正它,必然事倍功半,并伴随痛苦和冲突。1岁左右特别要注意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4.父母和教育者的表率和榜样作用

孩子亲近的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兴趣、举止、言谈、脾气、文化修养和为人,无时无刻不影响孩子的性格,所以孩子很像是父母的“影子”。因此,家长的千万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你家有一部“窃听器”,有一架“摄像机”,时刻在窥视着你,你的性格也将化为孩子的命运。家教,实际上是人生的传代。

习惯变自然

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改变那些不好的东西,并努力使之成为自然。

——夏洛特·梅森

在今天,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已成为家长们的共识。但是,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呢·有的家长,侧重于让孩子识字、数数;有的家长侧重于让孩子在琴、棋、书、画上发展……但是夏洛特·梅森通过自己的研究想对家长说的是:早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别小看这一问题,因为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很难,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亦如此。例如,一位妻子在新婚之日发现其丈夫刷牙时不用口杯,刷牙后牙刷还随手乱放。原来,其丈夫家中人多,洗脸池边放不下那么多口杯,于是,他从小就喜欢将牙刷放入姐姐或哥哥口杯中,久之形成习惯。如今,夫妇成婚十多年了,任凭妻子天天唠叨,他的坏毛病总也改不了。俗语所说的“三岁看大”,就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坏习惯犹如陷阱,而好习惯则会让人受益终身。

对孩子而言,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以下好习惯。

1.养成卫生习惯

从孩子9个月起,就要告诉他饭前便后要洗手。此时孩子虽然不大懂事,但随着天天训练,到1岁之后,一到吃饭时间,就会主动配合洗手的。在孩子游戏时如果需要吃些水果或其他“零食”,即使是家长喂,也应先用毛巾为孩子擦一下手。平时要教育孩子不揉眼,不抠鼻,不随地吐痰。孩子的衣服脏了,应该及时换,使孩子明白,漂亮的招人喜爱的宝宝应该爱整洁。3岁前的宝宝在饭后还应该漱漱口,在晚上入睡前就不要再吃东西了。做到这些有助于防止龋齿。

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到睡觉时间就要上床,该起来了也不要躺在床上玩。孩子的生活要有规律,包括大便也最好安排在一定时间内(如清晨)。

家中的东西应该摆放有序,玩过的玩具应让孩子“自己收拾”,大人给予“协助”。让孩子养成从哪儿拿了东西放回哪儿去的习惯,要使孩子习惯于先了解陌生的物品是什么,不要冒冒失失的,见到就拿。养成询问加思考的好习惯不仅会使孩子生活中避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对3岁孩子来说,进行整洁有序的生活训练同时,也是对其进行分类归纳训练的方式,它也是一种对孩子必须进行的智能训练。

要特别强调的是,好的生活习惯能否养成,与家长的行为有很大关系。如果母亲脱了外衣随手一扔,孩子就不会将衣服叠(挂)好;父亲躺在床上,脚却放到枕头上,孩子也会地上爬完了床上爬;大人乱弹烟灰,孩子就可能乱扔果皮。家长一定要自律。

2.养成学习习惯

孩子日后是否学业有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小时养成了哪种学习习惯。

首先,要教育孩子不可三心二意。孩子小,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为训练孩子专注,不妨在其2岁后,每日固定一个“学习时间”可掌握在15分钟左右(随年龄延长)。上课之前,要让孩子上好厕所或喝些水,总之,这15分钟就是学习,让孩子知道,学习时间是雷打不动的。当然,学习内容要有趣,要适合孩子特点,学习中还要给予适当鼓励。

让孩子爱惜书,喜欢书。阅读的习惯可助于使孩子逐渐掌握“自学”的本领。

要培养孩子勤动脑。在生活中,游戏时,孩子会遇到许多问题,家长不必马上给予现成答案,而是诱导其思考,然后再告诉答案,使孩子从动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死记现成答案。

3.养成文明习惯

要教育孩子懂礼貌讲文明。例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游戏时要顾及是否会影响他人,如孩子在屋里跳,应提醒他这会吵了楼下的邻居。孩子应知道父母做重要的事时不能打扰。要教育孩子爱惜东西,遵守秩序。

教育宝宝热爱自然。如不踏草坪,不折花木,保护小动物,节约能源(水、电),不乱弃垃圾等。

要让孩子知道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比如,让孩子帮邻居拿拿牛奶,取取报纸;在游戏中让孩子进行角色体验,明白自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夏洛特·梅森认为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表率。大道理讲得再好,父母如背道而驰,孩子也不会成为一个讲文明的人。

教育是一种训练

梅森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的原则和具体方案,她指出,在家庭内外,教育的前景模糊不清,为了使教育更符合孩子的天性,所有的儿童都有权接受基于文学和艺术之上的人文教育。科学应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现代语言、数学等科必须改革,自然和手工须用于训练学生的手眼能力,儿童还必须了解历史。另一方面,教育手段必须更加技术化和实用化。

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

人的思想具有良好的抵抗能力,是它确保大多数人经历了考试磨炼仍然正常如初,考试的磨炼会危害到我们的个性,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可贵的权利。

——夏洛特·梅森

如何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家庭教育的一门重要学问,父母必须认真地科学地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大多数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往往是愤怒和忧伤,对孩子的成绩作出强烈的反应。情绪表现为:安全(希望门门都100分)、粗暴、冷淡、挖苦、讽刺。父母这些不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不仅对孩子日后的改进毫无帮助,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夏洛特·梅森认为利用惩罚的手段,期望孩子获得改进,是事与愿违的。父母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正确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择善赞赏

如果你的孩子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请不要发怒,也不要忧虑,应平心静气,在孩子的成绩单内“发掘”一些可以称赞的“成就”,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不使孩子丧失信心,以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热情。

2.探查原因

父母应与孩子一起探查某些科目成绩欠佳的原因,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能否解释某一科目成绩低落的原因”?“是否经常完成布置的作业”或“该科目在学习上是否有困难”?等。在追查原因的过程中,父母要态度和蔼,使孩子敢说真话,不作搪塞性回答。一方面,父母要坚持深入地追究,直至孩子能说真正的原因为止。另一方面,父母要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

3.合理解释

父母在查问原因的过程中,不要接受孩子的“我不知道”这种回答,要让孩子作出“合理”的解释。所谓合理的解释,就是指孩子说出了导致成绩低下的真正原因。当然,在这些原因中,包括了正面和反面的。比如功课太艰深,力量达不到,是属于正面的;而自己懒散和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则是反面的。当孩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之后,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提出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提出有何需要协助的要求,父母应该想方设法切实地给予满足。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欠佳,一般不要惩罚,而要多用鼓励和理解的态度,去激发孩子树立信心,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在万不得已要采取某种惩罚手段也是可以的,但方法要恰当。

在此之上还可以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考试观。让孩子知道,考试只是对学习情况的检验,了解自己在所考内容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教育孩子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心情放轻松,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实事求是的期望,正视现实,轻松上阵。

对孩子的考试应尽量注重过程,避免纠缠结果。家长对孩子从过程去要求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要指导孩子做好考前复习,增强自信心。帮助孩子正确估计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以自信,稳定的心理来复习,就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充足的知识和提高考试能力,考试时就能正常(或超常)发挥水平,获得好成绩。考试前保证身体健康,注意饮食卫生。临考前给大脑补充营养非常重要,而且身体需要大量的热量,要多吃清淡、鲜美可口、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不仅在复习中可提高质量,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而且在考场上,清醒灵活的大脑也有利于高水平的发挥。

家长可以教会孩子一些考试怯场的克服方法。如:精神放松法、自我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否定之否定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以避免孩子考试时过分的紧张和疲劳,帮助自己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孩子自我能动作用,学会对自己的怯场心境作出调整。

学会给孩子选择图书

当孩子能够识字读书时,图书就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伙伴和老师。给孩子挑适合的图书是父母不可逃避的重任。

——夏洛特·梅森

夏洛特·梅森认为,不适当的书,就如同不好吃的食物,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不好的书会像一个糟糕的老师,把孩子领向斜途;只有合适的图书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因此,身为父母,必须为孩子慎重选择图书。选书时宜考虑几件事:

1.带孩子去选他喜欢的书:孩子对书的兴趣是指导阅读最大的原则。也许孩子选的是一本父母不喜欢的铁金刚大战恶魔党,但孩子可能爱不释手,回家后他会主动翻阅,父母就可伺机辅导。

2.帮助孩子对书有所选择:如果孩子都看些铁金刚的漫画书,对阅读能力不会有所帮助,日后也无法安静地看完一本故事书。因此,父母可依孩子的兴趣,挑些不同类的书摆在他面前,让他做选择。

3.把握好书的原则:究竟哪类的书适合孩子呢·首先得考虑孩子的程度、兴趣,其次应注意印刷、纸质、字体、图片是否精美且不伤视力;年幼的孩子最好选些念起来铿锵有声、人物栩栩如生、主题正确、富想像力的书,才能激发孩子再阅读的动机。

时下,孩子的图书种类繁多,家长也乐于为孩子购买。在许多家庭,图书和种种玩具一样成为孩子的“宠物”。但是,许多家长在给孩子买书时目的性不强,甚至只是把买书当成满足孩子愿望的一种手段。在不少人看来,孩子爱看书是好事,但对什么样的孩子、多大年龄看什么书并不一定十分了解,买书时也不多加考虑。

其实,图书尤其是婴幼儿看的图书,应该有所选择,这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有关专家认为,书对孩子有以下几个作用:

1.从5~6个月开始就可以利用图书给孩子看图画讲解内容,使孩子扩大眼界,培养孩子视听觉的联系。

2.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在看图画时可以有计划地进行锻炼。例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仔细观察,使其对整个画面产生总体概念。

3.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边看边讲解,训练孩子辨别不同声音,进一步学习自己发音,并与视觉联系起来,从单音节逐渐学习单词、短句,促进语言的发展。

4.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兴趣,知道从图书中寻求知识。这也是家长与孩子同享学习快乐的一种机会。

因而,给孩子选择图书时,不可盲目,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他能理解、感兴趣的书籍,内容及范围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1.9个月到1岁:要选择彩色图画为主的书,如简单物体图画吸引他们注意,认识不同的事物。让他们认识一些眼前看不到的东西。在看画片或书时,父母可同时说出画上的物体名称,画片上动物的叫声,让孩子模仿,练习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