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学会做人处事的50件事
30966400000031

第31章 让孩子正确面对竞争

做人处事箴言

父母要多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在努力过程中的提高,而不要只注意竞争的结果。当孩子在努力尝试一些事情的时候,当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的时候,当孩子能够成为别人的动力来源的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回应。

东东上小学四年级,是个班长。他从小就很优秀,走到哪里都会被称赞。他的学习也很优异,一般都是班里第一名或第二名。但最近,他的学习有所下降,心情也总是很烦躁,害怕同学们超过他,不选他当班长。

发现了孩子的这种情绪,爸爸开导东东:“儿子,你一直很优秀,所以你没必要担心自己选不上。话又说回来了,即便你选不上,爸妈也会以你为荣,因为你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诚意地祝贺赢家。爸爸上次没当选上总监,你不也一样爱爸爸吗?”

延伸阅读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所有的孩子都有竞争意识。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竞争性的事件和活动。游戏、体育活动、课堂学习、社会生活中以及家庭生活中也都存在着竞争。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更好地把精力充分投向学习和锻炼中。如果正确把握,竞争可以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孩子原本对输赢处之泰然,但是一些父母往往会在孩子成功时给予奖励,失败时给予批评与责罚。如此一来,大大影响孩子对输赢的评价。

孩子只希望赢,不愿意输,说明孩子有上进心,不甘落后,这是好的方面。但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长期下去,很可能使孩子形成赢了弱者趾高气扬,碰到强者不敢挑战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不善与人合作,耐挫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父母应帮助孩子端正心态,指导孩子从对方的角度看待竞争。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进而影响孩子的思考方向和行为方式。如果父母能给孩子做表率,孩子自然会接受父母的观点。

现在有很多家长总是教育孩子要和别人比,其实应该是自己和自己比才对。做最好的自己,树立“我能行”、“我今天比昨天要棒”的思想意识,这样自身才会有成就感。如果一味地去和别人比较,那么别人所有的成绩都会成为自己的悲哀,越竞争越自卑。孩子还会把别人的成长、进步看作对自己的威胁,这样的心理形成之后,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中就会有很多障碍。他不会把竞争对手看成自己的朋友。

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比别人强”、“比别人棒”。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孩子的潜能可能被激发出来,也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可是有些孩子尽力地做,却得不到任何收获,甚至遭遇挫败,就可能会影响到他再去学习,甚至产生退缩、畏惧。家长在自我反省和思考后,应引导孩子走向能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竞争、尽力而为的境界,而不是投机取巧、不顾一切地一味去取胜争赢。

父母应给予孩子适度的支持和赞美。一般而言,如果父母鼓励孩子尽力去做,而且又能赞美他,孩子对做任何事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与此同时也做了教育,任何事只要尽了力,对自己而言,就是“赢”。

父母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或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做竞赛性的游戏总有人赢,也总有人输。能赢固然很好,输了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尽力。只要尽了力,碰到强手即使输了也没关系。认输意味着承认自己当时不如别人,但并不意味着甘愿一直不如别人。要分析一下输在何处,以便进一步学习、提高,争取下一次能赢。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父母应设法将孩子的嫉妒心转化为竞争的动力,即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怎样超过别人”上。教育孩子贬低别人并不能抬高自己,落后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在于自己,以积极的努力缩短实际存在的差距,最终化解内心的不平衡。

父母千万不能用贬低孩子所嫉妒的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过多地去看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一般而言,一旦父母停止了给孩子施加压力,并帮助孩子减轻心理的负担,那么孩子即使还有竞争的愿望,他也会更享受事物本身带给他的乐趣。

讲给孩子的故事

追不到兔子的狼

一只狼发现一只小兔子,于是开始了一场追捕与逃亡的较量。狼使劲追,小兔子使劲跑,但最终狼也没追上小兔子。

狼回到家,对狼妈妈说:“我天发现一只小兔子,可是怎么追也没追上。”

狼妈妈问:“你知道你为什么没追上那只兔子吗?”

狼摇摇头。

狼妈妈说:“那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是为了一顿饭在追兔子,而兔子却是为了一条命在跑啊。”

告诉孩子

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的竞争,想在竞争中生存,你就得有一种比别人更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这样你才不会成为那匹追不到兔子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