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
30966800000025

第25章 让孩子在军营里锻炼一下

自立心得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绝对是一句至理名言。在当今的社会上,竞争非常激烈,现在的竞争绝对不只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父母必须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和能力,这样才可以在将来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东东的妈妈这天觉得特别轻松,因为东东从今天开始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在家,他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了。东东是一个特别爱粘人的孩子,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每个人都要参加军训,他恐怕还不会去呢。

然而,没有等妈妈能轻松下来,东东的电话打来了:“妈,我想回家,这里实在是太无聊了。”

听了东东的话,妈妈的眉头皱了起来,今天才是第一天,他就嫌无聊了,那他这一个月还怎么过?“乖,你们这次军训是必须参加的,你不能说回家就回家。”妈妈想试着跟他讲道理。“再说了,这次机会也可以锻炼一下你自己,让你学会独立……”

没等妈妈说完,东东就在那边哭闹了起来:“不,我不嘛,妈妈,你来接我回去,我要回家……”说着,东东就在电话里泣不成声。

听着孩子的哭声,妈妈的心顿时软了下来,但是,她知道,如果这次把东东接回来,那么他可能会越来越依赖别人。于是,妈妈狠下心来对他说:“东东,妈妈不能去接你,你必须在那里待上一个月。或许过几天你就会喜欢上那儿了呢!另外,不要再往家里打电话了,就算你打,我也不会去接你。”说完,妈妈把电话挂上了。

过了几天,妈妈悄悄给东东的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东东的情况。老师并没有具体告诉她东东的情况,却对她说了一句这样话,“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东东。”于是,妈妈天天都期待着东东回家的那一天。

终于,一个月过去了,东东也该回家了。那天,当妈妈开门时,看到了一个黝黑、健康,充满活力的男孩。妈妈一下子觉得,东东长大了。

延伸阅读

让孩子能够吃苦

一位记者曾采访一个叫然然的中学生,问她:“你平常洗袜子吗?”

然然回答:“不洗。”

“那平时都是谁给你洗的?”

“妈妈给我洗。”

“如果妈妈不在家呢?”

“那只有请爸爸来洗了。”

记者接着问道:“如果爸妈都很忙,没有时间给你洗呢?”

“那就放着,等他们有时间再洗。”

“以后你长大了,谁给你洗?”

然然很坦然地回答:“长大了请保姆呀!”

我们知道,“吃苦耐劳”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然了,这种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如今却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

现在,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说出“长大了请保姆”这样的话来,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着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在德国,许多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一些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分文不带,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了些,但却使学生获益匪浅,而他们的家长对这项活动更是全力支持,没有一位学生的父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德国的青少年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保姆去赚钱。

加拿大的一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一位工程师的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工程师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报纸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很早就得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讲给孩子的故事

培训营里的生活

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德国家庭,有两个孩子,大的11岁,小的6岁。一天早上,母亲把这两个孩子叫起来之后,让司机将两个孩子送到柏林郊区的生活培训营去上3天的生活体验课。

3天之后,保姆和司机去接孩子。

两个孩子艾丽和迈克早早地就等在了大门口。车子一到门口,两个小家伙就迅速地钻进了车子。

只见这两个孩子原本粉嘟嘟、圆乎乎的小脸蛋在短短的3天内就缩小了一圈。

保姆给了他们一人一袋饼干,两个孩子边吃边讲起了他们这3天的经历。

“我们一共有80个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前两天每次吃饭之前,每个人必须抽取一张就餐券——如果餐券上写着15,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餐券上写着25,他就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人群,可以吃到分量还算足够的米饭、少量的鱼和豆子;如果餐券上写有60,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只能吃一点用白开水煮的土豆。

“非常不幸的是,我和迈克竟然抽到了5次‘60’,两次‘25’,一次‘15’都没抽到,所以我们这3天连一顿大餐都没吃到!看着别人吃好东西,自己却只能吃那些糟糕的食物,这种滋味真的是太难受了!不过,我们的营长说,这个比例和世界人口的饥饿格局几乎是一样的。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吃不饱的穷人!他们真是太可怜了!与他们相比,我们真是幸福多了。

“现在我才知道,仅仅是在我们德国,就有80多万无家可归的人呢!在全世界,至少还有2亿人靠要饭才能活下去——他们平时吃的饭菜还不如我们那天吃的呢!”

艾丽叽叽呱呱地一口气说了上面那一大段话,刚才还有些发黄的小脸泛起了红晕。看得出来,经过这番经历的小家伙很激动。

回到家,艾丽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买玩具了,我要把钱省下来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迈克也迫不及待地嚷道:“我也是,我也要把钱捐给那些没饭吃的人!”

告诉孩子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都在吃苦,我们平时吃点苦不算什么。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将来不吃苦,也是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