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楹联字字总含情
楹联是一种生动感人的形象艺术。它蕴含着我们民族深沉的历史积淀,是我国文学领域中生命力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楹联在汉字结构中焕发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功能,因为汉字是以象形形体的形音义三要素为基础的,这是其他民族的文字难以比拟的。楹联已成为凝聚我国境内各民族的重要文化因素,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定势。
我国的楹联源远流长,瑰丽多姿,承袭了我们民族的传统风格。楹联以真草隶篆的书体形式出现,它的结构完美,语言活泼,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声韵铿锵,凝重含蓄,富于哲理。在几个、十几个和几十个字的方阵中激扬回荡,既蕴含着大自然无限的美景,也容纳着千差万别、波澜壮阔的场景和情意深沉的情感。它能寄情抒怀,养性励志,论史言事。自古以来流散在风景名胜、寺观祠宇和民间宅第的楹联,难以计数,成为我国文学园地中盛开的一支鲜艳之花。
楹联的字句有长有短,寓意深邃,情真意切,细致研读,就能使人感到诗情浓郁,意境非凡。譬如山海关孟姜女庙悬挂的一副楹联,其读法就耐人寻味,“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句连续七个“朝”字,下句重复了七个“长”字,读的时候如不能究其含意,省其音义,知其根底,就会读不成句,抵牾百出,弄出笑话。四川省乐山市的风景名胜区有一副描写弥勒佛的楹联,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本无知无识”,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上联写了九个“笑”字,下联写了九个“观”字,让人读起来,含蓄回荡,富于哲理,回味无穷。诗仙李白兴游岳阳楼时,触景生情,挥毫写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仅仅八个字,歌颂了奇丽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山水情怀。浙江省舟山普陀寺悬挂的南社诗僧苏曼殊所写:“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诗人之出世脱俗、淡泊名利,表露无疑。清代善书法、通医道的宁鹏在其家乡晋祠难老泉亭留下了“昼夜不舍,天地同流”八个字,道出了千古名泉川流不息的生动情景。清人松谷在晋祠白鹤亭前写下了“似岳阳不少水,比黄鹤又多山”。作者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晋祠的水不少于岳阳,晋祠的山多于黄鹤,抒情写景,颇见功力。清初傅山亲撰亲书的一副楹联,今悬挂在先生曾隐居过的云陶洞旁:“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上联写的是云陶洞前的静宜园苍松翠竹细雨伴琴声,抚琴写景,情景交融;下联写的是梧桐筛月,石洞茶烟,书声琴韵,抒发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和淡泊名利的情怀。当代书法家费新践于1981年底兴游晋祠时挥毫重抄清大学士衔、时任户部尚书的祁隽藻对联:“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全联内容,既歌颂了巍峨苍翠的悬瓮山底崩裂涌出碧玉甘泉的分流,以灌溉万亩稻田,又追忆了剪桐封唐泽润民生的历史渊源,令人生出怀古情思,浮想联翩。当代书法家侯殿华为晋祠翰香馆(宝墨堂)书写的“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全联:清幽雅静,气势宏阔,巧思入神,使人浮想万千。晋商祁县“乔在中堂”悬挂的一副楹联是:“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下联是“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说得很有道理,常言道“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就是称意。得闲养花弄竹,爱花赏竹,“便是主人”,佳联妙语,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2、晋祠的亭和诗
亭是我国古代建筑丛林中盛开的一枝瑰丽之花。它多姿多态,极富神采,既能点缀园景,又可以烘托环境气氛。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与周围的景物和谐协调,构成有机的整体,成为建筑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亭是依照其地形的差异和主裁者们的审美情趣、欣赏心理和构筑要求而建造的。历代的建筑匠师们在千锤百炼的辛勤劳动中争奇斗艳,各显神能,创造出这一独具风格的建筑奇葩,再融进了诗的意蕴,更加丰富多彩。宫衙园宅,河边湖畔,山角道关,常见屹立着聪明的匠师们精心建造的不同造型的亭。由于它蕴含着我们伟大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每当人们接触到这一精湛之作时,无不致以无限的敬慕和钦佩之情!
亭的历史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秦有小亭临境”,“筑亭障以逐戎人”。晋祠的亭,既不同于衙署的华亭,也有别于古代驿站的邮亭,它是凝重典雅、清丽独特,又供人游闲养性、抒情寄意的凉亭。前来晋祠的人们远在十多里外,首先看到的是矜持挺拔、气宇轩昂的舍利生生塔。假如你再注目远眺层峰叠嶂的悬瓮山,就会看到在苍松翠柏中昂然屹立的望川山的山亭。它飞檐列栋,孤傲独居。西依悬瓮山巅,苍岩敝日,巍峨险峻。喜欢晨练的人们最爱沿着曲折的山间小径回旋而上,站在亭前俯瞰如诗如画的晋川大地。那山野间的百鸟争鸣,草翠花香,常常引发晨练者们引吭高歌,在这人欢鸟语、此起彼伏的节奏声中组合成一场和谐悦耳、极目抒心的乐曲。此时,一位头披银发、面戴一副深度眼镜的老人来到亭中向四周张望片刻,随即吟诵:“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旁边聆听的那一位年龄较小的晨练者虽然听得入神,但是对于全诗的内容并不一定听得懂。然而老人吟诵的字正腔圆、平仄相间的古诗韵律如同清泉濯心般地注入聆听者的心田,激发了他对这一位吟诗老人的敬意。于是他们彼此交谈了几句,一老一少像是久别重逢的忘年之交,亲切、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他们论古谈今,谈到望川亭的历史,老人略加思索道:“它是由大约在1400年前的北齐文宣帝高洋下令创建的。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又重建,乾隆末年遂废。这是一座古老的山亭,由于人为和地震灾害的破坏,屡建屡废,历尽沧桑,令人感叹沉思。”正如明朝嘉靖年间任职浙江省按察使司的副使高汝行返乡探亲、漫游晋祠时写的:“望川亭子废何年,遗址犹闻故老传。云里层层缘石磴,雨余历历见平田。参差楼阁青山外,远近树庄绿水边。愧我无能重建此,揽衣登眺兴飘然。”
作者虽然有“愧我无能重建此(亭)”的感叹,但是对于家乡的山水楼阁、亭台桥榭融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地晋祠,却赋予了深切的爱恋。目前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望川亭是1963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兴建而成。它的朱红立柱支撑着翠绿色瓦脊覆盖着的单檐歇山式亭顶,雕梁画栋,与晋川大地的梯田相衬,错落有致,农庄点缀其间,汾河如带,鸟语花香,稻浪翻卷,呈现着一幅用笔墨难以描绘的绮丽画卷。这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和谐之美的世界。已故学者刘大鹏,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望川晴晓》:“巍然秀拔峙峰巅,朝望汾川旭景妍。北指晋阳林满地,西瞻悬瓮石摩天。窗空照彻初升日,槛回沉迷破晓天。一派晴光常缭绕,高高俯瞰界三千。”巧思入神,妙笔生辉,既描绘出晋川大地如诗如画的绮丽景色,又点画了望川亭作为晋祠外八景之一的美丽。历代的文人雅士迸发出的流金佳句,不知陶醉过多少游人的心田,不知引发出过多少悦耳抚心的诗篇:“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在山间亭下吟诵这一首首古人留下的平易而又深邃的诗句,怎么能不令人在心底深处掀起深深的快慰和美感。
当你跨越晋祠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山门,在那红墙深瓦的背后,一座清新丽致的凉亭。它像久别重逢的故人向你招手欢迎,如果幸运的话,你还会听到那朗朗的诵诗声:“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祠区内有难老泉亭和善利泉亭,这是两座八角鐕尖顶的泉亭,分别屹立在两个泉眼之上。它们既无片砖块石叠加,也没有铁锢铆钉加固,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在空间疏展中围以八根红色立柱,其柱顶设置栏额普柏枋及纵横搭架的斗栱结构,其上覆盖着八角鐕尖亭顶,灰色瓦铺设,绿琉璃瓦镶砌脊饰,显得矜持挺拔,典雅精致,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实践理性精神。难老泉亭背依梳妆楼(水母楼),面临清潭,潭中翠草深深,伏波飘动,斑斓的石子闪现,群鱼在清潭中深游戏水。洗耳涧上的真趣亭倒映水中。相传清乾隆皇帝巡视江南兴游苏州名胜之一的狮子林,当他漫游到荷塘边时,看到岸边的凉亭没有题额,便兴笔写下“真有趣”三个字,其后又把“有”字删掉作为题额,因此苏州最先有一座真趣亭的建筑物。晋祠的真趣亭是否依据这一典故命名,无资料可查,只得留待那一位题写匾额的雅士出来作证了,或许它永远是一个难解的谜!真趣亭与难老泉亭相映成趣形成祠内又一胜景,有诗:“危楼高阁他乡有,翠柏苍松到处均。最是一般看不厌,难老泉漾长生蘋。”长生□系清潭中永不枯萎的翠草,给清澈的泉水增添了清秀明媚的光彩。善利泉亭与难老泉亭左右对峙,似东西,实南北遥相呼应,它背依七十二台、三台阁,左靠静园,右邻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它看似孤傲自得,实与周围的建筑群体相互联系。它的造型精致轻巧,疏朗中略显紧凑,尖顶中颇示平缓,那八条碧绿色琉璃瓦脊均匀有序地装饰在亭顶上,既给亭顶增添了立体感的风采,也令游人的心田中注入了悠悠的怀古情思。同时它们像八条牵扯不断的绳索,牵制着微微上举的檐角,使其显得飞动轻快。善利泉亭与难老泉亭属同一造型的姐妹亭,清人石玠写道:“三十年前看善利,重来亭馆尚依然。正渊出壑如奔马,霏雨临阶如瑞烟。东近虞祠春草合,南衡唐刻古碑全。不须更向山经较,三晋当为第一泉。”作者河北藁城人,时任提学副使,时隔三十年后重游晋祠,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了这一首诗篇。诗中提及的“南衡唐刻古碑全”,系指唐太宗李世民亲制亲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这碑原在唐叔虞祠东南一楹碑亭内,后迁今址。难老泉亭创建于北齐文宣帝高洋(550—560年)执政时。他临幸晋祠,雅爱泉青草翠,赐钱造亭于泉眼之上。历代修葺,至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再次重建,迄至今天,焕然如初。傅山题额“难老”二字悬挂亭内。“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的“永锡难老”。善利泉亭也创建于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钱兴建。明武宗正德初年废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这两座泉亭左右对峙,遥相辉映,给恢弘雄伟的宋建圣母殿增添了不少风采。这两座泉亭给人以清幽疏朗、淡雅温馨的美感,有一位诗人又留诗:“难老西存善利东,双亭屹立古今同。何人凿穴当平地,造化司权有上功。不知膏腴沾百里,曾闻灵秀出群公。麈襟渴臆年逾甚,欲借余波一洗空。”又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仙李白游晋祠的长诗中有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这一简洁易懂的诗句千余年来不知感染了多少人的心,使他们陶醉在诗的遐想之中。
在祠区中轴线的中端右侧,古老的松树近旁,屹立着一座清朝乾隆末年兴建的三楹低栏松水亭。它既不装饰纵横的搭架,又没有雕梁画栋的图纹,而是有序有规地安装着朱红立柱,配以碧绿色的樑枋,清丽淡雅,质朴疏朗。亭的前后为通道,周围砖砌低栏,错落的立柱间虚空宽敞。灰瓦覆盖的亭顶,施以翠绿色琉璃瓦的脊饰,飞檐翘角,轻快挺举,美不胜收。亭中设置两组石桌和石凳,供游人歇息养生、弈棋对阵,或休闲赏景、论古谈今;亭前的八角池中培植着盛开的一朵朵鲜艳夺目的子午莲花,不分春夏秋冬,白天怒放,夜间返蕾闭合,因此,人给它们送了一个雅号,叫做睡莲。它们既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傲骨,也有与梅和菊相似的严冬永不枯萎的性格。在冬季寒雪披覆着的莲瓣,显得清纯雅丽。在夏秋季节,它们展示的莲瓣五颜六色,有橙黄色的、粉紫色的、深蓝色的、纯白色的……在凝翠欲滴的莲叶映衬下,吸引来蜜蜂的亲吻,蝴蝶的戏舞,蜻蜓的卖弄风情,令游人陶醉迷蒙。有诗曰:“莲花开出万紫红,鱼跃虾游戏水中。谁说晋祠无景处,十里花香胜天宫”,“荷花世界稻花香,晋祠处处皆文章”,“一沟瓜蔓水,千里稻花风”。另一位聆听的中年女士吟诵:“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在夜深人静、皎月当空的时候,繁星点点和皎月倒映,蝉声唧唧与周边的苍松翠柏交织在一起,诗曰:“清如碧玉浸莲池,宵静空悬月影规。翠点莲花繁星夜,松风抚琴揍心歌。香花扑鼻何其广,浪影摇辉分外奇。绿叶浮萍鱼族跃,蟾空放彩惊世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不自散,明月落谁家。”“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外,料得少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