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前几天,在一个饭局上,七八位在座的人几乎都在探讨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发动社会关系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好一点儿的就业机会。这让我突然发现,前几年还在为了把孩子送进大学而操心的父母们,已然又在为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开始动脑筋了。
曾经有一份调查显示,如今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大城市学生中,这一比例高达五成以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有不少应届毕业生表示,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依赖父母找工作也是一种途径。如果能靠父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干吗还要自己费劲巴拉地去碰运气?
据我的调查了解,这些常常期待父母为他们寻求一个就业机会的孩子,大多是两种人。
一种是凡事儿都靠父母习惯了,反正父母愿意为他们操心,他们也就懒得自己去考虑这些事儿。这些孩子的特征常常是连大学的专业都是父母替他们选的,所以,找工作的事儿父母理所当然比他们着急。
还有一种人是自己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满意的岗位,什么样的岗位才是令人满意的呢?那当然是赚钱多,工作又轻松,压力又小的工作。要是凭父母的关系能找到这样的工作,那又何乐而不为。因此,有的孩子在社会上找工作屡屡受挫以后,就开始选择在家等待,让父母替自己去搞一份好工作。
因此,许多已退休的父母不得不开始“出山”,频频地巴结那些有点儿权势的关系,为了孩子的就业而去“公关”,而腐败也在此时悄然而生。
前不久,替公司去人才市场招聘,正是大学生毕业的前夕,蓦然发现在前来求职的年轻人中间多了很多头发花白、神情焦灼的中老年人。与那些投递简历时神态自若的年轻人相比,这些中老年人普遍神态严肃,心情紧张,步伐很快,一家一家地仔细看过去。而他们的身后常常跟着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儿或女孩儿,接过他们递过来的简历,听他们开口就介绍,我这孩子××大学毕业,如何如何时,我才明白,这些中老年人实际上是陪孩子来找工作的父母,可他们紧张的神情好像来应聘的是他们而不是孩子。
这些来陪孩子找工作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关心点通常与孩子不同,他们关心的通常是企业的性质、国企还是民企、规模怎么样、工作压力大不大、收入是多少、有什么福利待遇,而孩子通常会问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他的专业对口程度、有没有职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
常常有孩子和父母在招聘的企业摊位前就开始争执,父母认为是民企,将来工作会不稳定,孩子却认为工作有挑战性,符合他的兴趣,这样的争执通常会不欢而散,最后大家各走各的。这样的场面见多了,我发现这其中孩子最潇洒,无法说服父母,孩子通常会把简历往父母手里一扔扭头就走,而父母虽然生气还得一家一家地往下看,看到有合适的就把孩子的简历递过去,那认真的态度像是他在找工作。
我跟一位陪孩子来找工作的父亲交流,说起孩子找工作他就叹气,说孩子马上就大学毕业了,可到现在工作也没个谱儿,他不放心特意从老家请了假来陪孩子找工作。在他看来,孩子应该去国企,哪怕专业不对口,收入低点儿都没关系,稳定啊,可是孩子是学工程技术的,现在很多民企极缺工程技术人才,孩子也想去试试,但他觉得民企不太靠谱儿,就不同意孩子去,为此孩子跟他总闹别扭,工作的事儿到现在也没有落实。
还有一位妈妈陪女儿来找工作,她的意思是想让女儿找一个工作轻松,没有太大压力的工作,可女儿是学市场营销的,喜欢做市场推广,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公司,可妈妈一听说这个工作老要出差,而且薪酬与业绩挂钩,压力很大,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女儿跟那家公司签合同,她说,她不想女儿太累,而女儿却说:“我喜欢有挑战的工作。”母女俩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女儿也失去了这个机会。
看到中国的父母把对儿女的关照之心都用到了招聘会上,我不由得感叹,孩子不小了,你们还得操心多久?
与一些前来招聘会陪儿女找工作的父母们聊天儿,他们大多会无奈地叹气,理由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因为不放心孩子的选择,怕孩子上当受骗;有的是因为想帮孩子找一个更好的工作;有的是对孩子找的工作不满意,陪孩子再来看看有没有更适合的机会。可结果也常常让父母感到委屈,他们看好的工作机会大多不为孩子所认同,而孩子自己选择的结果父母又会因为各种担心而无法达成共识,这其中的差距和矛盾也让他们的家庭经常处于紧张的氛围。
由于中国的孩子大多数还属于比较听话的孩子,因此,坚持自己选择的孩子并不多,不少孩子因为拗不过父母而选择顺从父母,而去做一份自己并不太喜欢的工作,孩子的主动性可想而知。
应该承认这一代父母普遍经济条件不错,尤其是城市里的父母,能给予孩子比较好的经济支持,使孩子在找工作时不会因为生存的压力而胡乱凑合。不少孩子在找工作时神情闲定,对工作的要求主要是兴趣,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有助于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但对于这一点有些父母却不认同,他们认为兴趣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压力小的工作才是让人满意的工作,可问题是这样的工作在如今的经济大潮中,还有多少是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孩子准备的?
我觉得有时候父母的心理预期和现实差距挺大,和孩子的状况也差距挺大,在这方面孩子其实比父母还要现实一些,而父母却并不承认。
每个人都想付出的少一点儿,得到的多一点儿,这是人的本能。可问题是这种机会并不太多,父母出于心疼孩子的想法,总想帮孩子找到这样的机会,这样只会更加误导孩子,让他们心存侥幸,而无法踏踏实实地去付出、去创造。
连找工作都要父母全程陪同,这样的场面我想也就只有在中国出现,中国的孩子真的弱势到这种地步吗?我看不尽然,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了中国的父母身上。据我的调查了解,大多数中国的孩子真的并没有弱到一定要父母陪着找工作的地步,只是父母包办他们的生活,控制他们的生活的习惯已然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
许多已成年的中国孩子在谈到自己的父母时总是首先谈到“理解”两个字。他们说要让父母理解自己的选择很难,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服从自己,顺从自己的安排,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那样才是对孩子好。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对孩子好,这是毫无疑问的。可究竟怎样的“好”更适合孩子的独立成长?怎样的“好”才更能让孩子有把握自己生活的能力?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有时候父母眼中的“好”不见得就一定被孩子所接纳,如果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接纳父母的这种好意,是不是对孩子来说也不够公平?
我曾经跟很多陪孩子来应聘工作的父母说过,这是孩子的战场,真正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来冲锋陷阵,而不是自己来身先士卒。父母的越位,只会造成孩子的惰性和逃避,要知道这些孩子已成年,他们不是小孩子,还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多习惯一旦形成,终生难以调整。
父母再担心,孩子也要学会独自面对社会的各种竞争,有的父母恨不能把一路障碍都给孩子清除掉,让孩子只走坦途。第一,这不现实;第二,过于顺利的生活,孩子走着有意思吗?第三,过惯了顺境的孩子会懂得珍惜吗?
现在社会上的炫富的富二代,拼爹的官二代,坑爹的星二代,这些孩子哪一个不是凭父辈的金钱或权势,走着比同龄人更平坦的路?可是,他们哪一个又走出了顺利的人生?可见父母的庇护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多少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去追求,拥有追求的机会和空间。
实现自我的价值是人最本能的要求,可中国父母的做法常常让他们的孩子离这个要求越来越远。人的一生应该在追梦、圆梦、享受梦想实现的过程中度过,这样的人生才完整。可中国的孩子有梦想吗?有多少父母同意他们的孩子去追梦?有多少父母理解他们的孩子为梦想做出的努力?
我说过,中国的父母大多数不懂得维护孩子的梦想,因为他们不是孩子梦想的点燃者,他们常常扮演了孩子梦想的终结者。所以,中国的孩子不快乐,成年的孩子尤其不快乐,哪怕父母已倾其所有,让他不用付出太多就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他很难有发自心底的对生命的热爱与快乐,因为他们常常还没有机会实现梦想,就感觉自己已经老了。
所以,想让你的孩子快乐地实现自我价值,就把属于他的战场还给他吧,是福是祸,由他自己担当。想要实现梦想就需要更加努力,挫折只会让他变得更加聪明。
父母必须收敛自己泛滥的控制欲,这不是爱只是一种占有。孩子长大了,父母害怕失去,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但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让生命有正常的成长轨迹。有的父母难以承受这种规律,只想用干预孩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没有失去,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不仅会让孩子真的失去实现自我的机会与能力,而且可能失去得更快。因为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而我相信一个终生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孩子会很痛苦的。
想让孩子拥有自我实现的机会,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让他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他的选择才有价值,哪怕失败他都会从中得到认知。父母可以给孩子应有的建议,相信你的孩子,他已经成年,受过不错的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他现在需要的是实践,是行动。
父母在这个时候只需要做孩子的助动器就可以了,欣赏他的想法,支持他的选择,鼓励他去尝试,因为年轻,孩子输得起,不去接受挑战,又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呢?
很多孩子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才发现了自己最珍贵的品质也许就是坚持。很多孩子常常以为梦想很遥远,当他通过努力开始触摸梦想时,他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孩子可坚持自己的选择带来的收获,这些真实的体验都是父母无法带给他们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财富。
所以,父母给了孩子选择的自由,就是在给孩子追梦的机会。年轻的生命之所以让人羡慕,就是因为他可以有很多体验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佟浩是北京一家有名的动漫公司的老板,他只有26岁,却已经拥有很大规模的动漫公司,与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影视公司都有合作。
21岁时佟浩读大三,听从了父母的安排选择读工商管理专业的他,对学校的课程实在没兴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了动漫,立即被这个颇有创造力的专业所吸引,他开始自己钻研动漫设计,并且,在一些动漫公司兼职。
在有了一点儿积蓄后,他决定退学开始创业,同几个同学开设了一家小小的动漫公司,由于创意新颖,格调清新,很快,佟浩的动漫公司在业内有了一定的名气,多家影视公司找上门来与他合作,佟浩很快就收获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
父母开始对他的选择极为不满,为了他擅自退学,父亲整整一年都不理他,后来,看到儿子真的越干越红火,父亲才原谅了他当初的“错误”。
现在的佟浩公司的经营基本稳定,他开始庆幸自己当初抓住了机会,做中国最好的动漫公司是他的梦想,他认为只要自己脚踏实地地努力,这个梦想已经不再遥远。
24岁的小刘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他被一家国企录用,工作不多,收入也不多,但他的父母已经很满意,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珍惜这个机会,可小刘觉得自己在这家单位干下去无异提前进入了养老阶段,他不想把自己的青春耗在这儿,他想自己闯闯看。
为此,他辞了职,带着仅有的2万元积蓄来到自己曾经就读的大学周边,盘下了一家饺子馆,因为在大学旁边,小刘采取物美价廉的方式经营,一时吸引了很多在校的学生,为了方便学生们就餐,他和女朋友采取24小时经营的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劳作,终于,他的饺子馆站稳了脚跟儿,还有了赢利。
初试成功的小刘开始尝试连锁经营,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又盘下了两家在高校门口的小饭店,把它们改成了饺子馆,经营越来越走上正轨,店里的人手忙不过来,小刘还招聘了不少兼职的大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
当初对小刘的选择极为抵触的小刘父母,也来到了店里帮儿子打工,儿子的饺子馆发展势头不错,让他们也不再担心。
在我的身边像这样的追梦的年轻人真的不少,有的人成功了,也有一些失败者,可是,人生就像是一场赛跑,跑到终点才是真正的赢家,中途的挫折只是为了磨炼你的意志和对梦想的执著,你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你行不行?
特别希望中国的父母们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尝试的机会,让孩子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哪怕苦点儿累点儿,只要他们觉得快乐、充实,父母就应该有成就感。
80后贺亮是个普普通通的北京小伙子,2011年大学毕业后工作半年就辞职了。贺亮的人生梦想是做一回“背包客”,靠自己的力量走遍全中国,可贺亮的想法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他每跟父母说一次自己的梦想,父母都不等他说完就打断他,否定他的这些想法,为此,贺亮极为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贺亮上了电台的旅游节目,贺亮让自己的父母守在电台前,仔细地听完了他的计划,最终父母总算同意了贺亮的追梦行为。有了父母的支持,贺亮带着自己工作后的积蓄,开始他的背包客的生涯。一路上贺亮历经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和艰苦的环境,搭车462辆,借宿122户人家,行程6万4千公里,历时430天游遍了全国。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做了。”这是贺亮出发时的理由,他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如今,14个月的旅行结束了,贺亮开始安下心来计划找工作,也开始对这段经历进行回顾总结一番,他希望把这些经验和感受跟更多的有梦想的人分享,告诉他们,有梦想就应该去寻找机会实现它,不在做得多好,重要的是你去做了。
也许贺亮的故事会让许多年轻人血脉贲张,跃跃欲试,但对于他们的父母有勇气、有魄力、有智慧接受与支持孩子的选择,却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儿。对于这一点看看招聘会上那些比孩子还紧张的父母就知道了。
我相信孩子的梦想与父母的梦想一定会有很大差距,因为他们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我建议中国的父母们还是要对孩子理性一些,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只会让他们更加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生活。
青青是个湖北女孩儿,大学毕业后父母在老家武汉给她找了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收入虽然一般,但特别稳定,青青的父母认为她是个女孩儿,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也不需要事业上有太大的发展。
但青青却是个有志向的女孩子,她希望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闯出一片天地,而且,她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为此,她告别了父母,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一家报社找到了工作,由于工作努力,又是自己喜欢干的职业,青青很快就在圈内小有名气。虽然她还与别的女孩儿合租着房子,承受着北京的高物价,但她很快乐。因为她在这里不仅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还遇上了自己心爱的人,那是一个和她一样喜欢闯荡自己人生的男孩儿。青青说:“两个人携手实现梦想会更快一些。”
这实际上就是孩子的选择。中国的孩子从来都不缺少追逐梦想的勇气与智慧,如果父母的双手再给他们加一把劲儿,相信他们能自己撑起一片天来,他们会飞得更高更远,他们的人生也会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