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人生是长跑
31076100000006

第6章 出国、留学、读名校

孩子留学的年龄越来越小,父母恨不能孩子一口气儿读到博士,而全然不问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是为什么?

根据教育部近期发布的数字显示,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已超过40万,其中自费留学37.45万人。

据了解,2013年高考全国弃考人数约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21.1%。

另据调查,2005年至2006年,全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年至2011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

在愈演愈烈的中国孩子出国留学热中,其中不乏一些想要接受国外的教育,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学生。在家长有财力支持,个人又有强烈愿望的情况下,走出国门,去见识一些不一样的教育,这本身是好事。可问题就出在一些父母身上,有的是从众心理,看别的父母送孩子出国,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情况,也马上张罗把孩子送出去。

有的父母只是道听途说,听说国外的大学好进,是个孩子都能上大学。为了让孩子免于参加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想尽一切办法也得把孩子送出去。

有的父母对国外缺少基本的了解,认为国外的学校学习上要求松,一时冲动就给孩子办了留学手续,等孩子到了国外的学校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想要获得尊重,还是要好好学习。

有的父母是在对孩子完全绝望了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出国的。他们的想法是孩子在国内的生活条件太优越,太依赖父母,所以不肯好好学习,把他们送出国,让他们完全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生活,一方面锻炼能力,一方面希望他们有压力,能把学习搞好。愿望是没有错,可结果常常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有条件出国留学本来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可由于许多父母并不真正懂得出国留学对孩子的意义,缺乏慎重的考虑和选择,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欠缺长远的规划,常常是把这件好事给整得变了味儿,产生了很多问题。

一、留学要趁早?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国际教育展上,很多父母一到现场就直奔中学展台而去,把来自澳大利亚、美国等目前中国留学生热门儿去的国家的展位围得水泄不通。

父母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澳大利亚没有高考吧?美国的高考比中国简单吧?

很多父母坦言,想让自己的孩子中学阶段出国留学,就是为了避开中国高考这座独木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淹没在那千军万马的拥挤中。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教育官员介绍说,去年到澳大利亚读高中的学生超过6000人,现在中国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许多父母不惜一切代价,花费不菲资金,把孩子送出国以后,这些最大的不超过16岁,最小的只有十一二岁的小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怎么样呢?为此我有一些调查。

在澳大利亚,一位从事房屋租赁的华人反映,由于找他租房的小留学生很多,他为此也了解一些他们的生活。这些孩子普遍来自中国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父母或是做生意的,或者是政府的官员。

本来他们在国内就属于生活比较优越的孩子,因此,到了国外,花钱大手大脚,买名牌、下馆子更是家常便饭。由于好多孩子属于未成年,自控能力很差,因此,男孩儿女孩儿在一起同居的、搞同性恋的、下赌场的,白天不去上学,晚上去泡夜店的,这其中大多数是小留学生。

由于很多父母在国内都有事业或工作,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因此,常常是把孩子安顿好就回国了,缺少了父母的监管,在国外又没有监护人,这些孩子的行为常常会发展到失控状态。

很多父母由于山高水远,鞭长莫及,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根本不了解。有的家庭比较富裕,关心孩子的唯一表现便是往孩子的卡里打钱,这样的父母总认为他们有钱,舍得让孩子花,却从来不问孩子这么多钱都花到了哪儿去了?干什么花了?

还有一位在悉尼陪读的妈妈告诉我,在这些小留学生中男女恋爱同居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他们还未成年,都是些中学生,因此,对感情的把握常常很不理性,经常发生为了哪一个女孩儿争风吃醋、打架斗殴的事情。

而且,在男孩儿中同性恋的孩子也特别多。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性别角色并不稳定,同时又有对性的好奇心和尝试心理,在国外那种开放的环境下,就很容易发生情感的错位。

这位妈妈还说,跟她租住在一起的********女孩儿,正在澳洲读高中,但她们很少去上课。白天化着浓妆打扮得漂漂亮亮去逛街购物,晚上就去泡夜店,看她们的穿着她都觉得很不能接受,想劝劝她们又怕女孩儿不高兴,嫌她多管闲事。她很怕自己也在读高中的女儿受她们的影响,基本上孩子一回家就让她待在房间里,为此,她和孩子都挺郁闷的。

在加拿大,很多当地华人也对小留学生的生活表示担忧。由于年龄偏小,心智尚不成熟,又缺少家长的监管与陪伴,这些小留学生常常会染上吸烟、吸毒等恶习,还有过早的性行为和遭遇******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当地的同龄人。

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小留学生吸烟的比例为20%,而加拿大同龄人的比例只有9%;使用******的比例高出加拿大同龄人的2~6倍;发生性行为的比例比本土学生高两倍;而女生遭受******的比例高达23%,而加拿大同龄人只有9%。

由于缺少监管和保护,这些小留学生经常会遭遇不法侵害,包括经济上的与肉体上的,也有的小留学生会侵害他人,加拿大的温哥华就发生过数起小留学生入室盗窃的事件,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

由于近几年美元汇率的一路走低和对中国渐渐敞开的留学生大门,美国成为许多父母送孩子留学的热门之选。

我2012年春节去美国旅行,一个旅行团里三十几个人光孩子就十几个,而且,最大的只有15岁,是个高一的学生,最小的只有10岁,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这些家长带孩子的此次美国之行,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见识一下美国,了解一些美国中学的背景,为下一步到美国留学做准备。

我跟十几个孩子都聊了聊,发现留学美国基本上是父母的主意,大多数孩子表示不喜欢这么小就离开父母,出国留学。孩子们对此事的淡漠与家长们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家长在一起讨论的就是美国的某某中学如何,环境如何,教育如何,费用如何,个个都按捺不住地似乎想明天就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

中国孩子的事情一向由父母做主,这我也知道。可是,我想留学这么大的事儿是一定要跟孩子沟通好了,达成共识才可以进行的,更何况这还是一些未成年的小孩子。挑战陌生的国度,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锻炼和成长,可也许也会造成终生难以弥补的伤害啊。

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来咨询的妈妈,她的儿子只有14岁,正在美国读高一,孩子出去一年多了,还非常不适应国外的生活,经常在电话里跟她哭诉。

孩子住在美国一个寄宿家庭里,每天只有面包和玉米可以吃,房东基本上不烧饭,只买些超市的速食食品给孩子吃。

孩子吃不惯冷的食物,喝不惯冰水、冰牛奶,经常生病,也无人问候,孩子精神有些消沉。

除了不适应,孩子还天天嚷着想家,觉得在国外太孤单了,连个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

由于孩子出国前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因此,虽然花了好多钱进了有名气的美国中学,可他到了学校才知道,什么美国中学生都不学习,每天都很轻松……他发现这种传言完全是以讹传讹。

在他们学校竞争也很激烈,想要将来进美国好的大学,也需要拼命地学习才有希望,而且,美国的中学生社会活动很多,并不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它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这对这个在中国读书时从来不参加任何活动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

这位妈妈说了很多,最终我发现,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在外留学有多难,而是,去美国留学基本上是他们做父母的决定,对于孩子他们只是通知了一下。

起初孩子坚决不同意,非常抵触,说自己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后来,见父母很快就把一切手续都办好了,签证也拿下来了,孩子在一种极不情愿的心态下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

现在待了一年多,孩子还是感觉不适应、不喜欢,闹着想要回来,这让这位妈妈作了难。孩子的父亲是坚持不允许孩子回国,说要是孩子回来就前功尽弃,耽误了一年的时间不说,还白花了那么多钱,为此,父亲已经拒绝和儿子沟通,儿子打电话父亲也不接,父子俩已冷战多时。

夹在中间的妈妈左右为难,既心疼儿子,又觉得爸爸说得也对,后悔当初没有听听孩子的意见,想再拖一段时间再说,又怕儿子的精神出现状况,身体也垮了。

我相信在小留学生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凭一时冲动,在对国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贸然把尚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去,这样的案例我时有耳闻。

还有一位妈妈偶尔去美国旅游发现不错,又听说美国的中学很好读,大学升学率很高,正在为女儿的中考成绩不给力而苦恼的她,联络美国的朋友为女儿找了一所学校,两个月内办好了所有手续,带着女儿来到美国。

让她没想到的是在美国的中学成绩不好也是无法轻松的一件事。虽然她女儿所在的美国中学是一所移民学校,可是那些来自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生都特别努力,还都报了各种补习班,本来成绩就不太好的女孩在这种局面下有些承受不住,天天闹着不想去上学。

这位妈妈在国内是有公职的,她不可能长期待在美国,本来想把女儿安顿好她就回国,可没想到女儿到美国后一直情绪不好,根本离不开妈妈,一时间怎么办?让她犯了难。

所以,送孩子出国留学本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可由于考虑不周全,没有为孩子做长远规划,父母过于功利和盲目,造成了很多小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身心极为不适应,学习还没有走上正轨,行为却出现问题的个案。

现在很多家庭在送孩子出国这件事上考虑的主要是钱,好像我只要有了钱就可以把孩子送出去一样。实际上这是极大的误区,留学生活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钱”的问题。

由于它是一个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命运的选择,它需要父母们更加谨慎地考虑和决策。再者说,不管多大的孩子出国留学,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不跟孩子做详细的沟通,让孩子全面了解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征求孩子的意见,不管孩子是否情愿,家长一定要这么做,这实在是有些过分。

即使孩子主动提出要出国留学,父母也不能盲目支持,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必需的,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出国留学,父母就更应该负责任。

而且,很重要的是,我认为做父母的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理由很重要,你可以有很多种理由,可是我遇到过很多父母都在反复强调,送孩子出国读中学,就是为了避开中国的高考,不想让孩子太受罪,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我认为这个理由对孩子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心理暗示。首先它是一种逃避,好像高考是一个灾难,如果出国就能够躲开它。其次,它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以为到了国外学习就不会那么苦、那么累,就可以轻松自在一些。

我相信很多小留学生出国之初是抱有这种想法的。可是到了国外一看,现实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学习依然很苦很累,依然有考试和评分,想要做好学生依然是不努力、不勤奋不成。

很多孩子会在这种时候产生消极心理,再加上孤独与不适应,逃避的想法会再次涌上他们的心头。于是,有的小留学生开始学会放纵自己,靠挥霍来充实生活;有的小留学生开始混迹社会,与一些不良之徒混在一起;有的小留学生则开始跟父母闹,吵着要回国,父母要是不同意,他们就会很容易自暴自弃。

父母也许是出于心疼孩子的目的,不希望孩子在中国竞争过于惨烈的高考中受打击,但这也实在不能成为送孩子出国的一种理由,这会影响孩子的心态,让他们形成遇上困难与挑战就要转身跑掉的习惯,这种习惯会贻误他们终生的。

还有不少父母送孩子出国,是看上了国外比较好的自然环境,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相对于中国来说更加人性化的教育体制。这其中还有一种对洋文凭的推崇,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海外留学获得的文凭会更加具备竞争力,有利于帮助孩子未来的发展。

这种对海外留学文凭的追捧,直接拉动了中国的留学热。可中国目前的现实是,由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海归留学人员与受国内教育长大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在越来越缩小,海外学成归来的学子的优势在不断降低。

有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海外学成归来的学子平均要耗时6个月才能找到工作,而硕士研究生的平均薪酬已降到4000~5000元的基本水平。很多海归学子表示要找到理想薪酬的工作,已不仅仅是看文凭,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

人才市场在冷却,而家长的热情却高涨不减,这其中就会造成供需的矛盾,造成期望与现实的不匹配。因而,是否别人的孩子出国留学,咱的孩子也得出国留学,送孩子出国留学到底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还是单纯地为了一纸文凭,这些问题需要家长认真思考。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小留学生的问题,目前被父母送出国的小留学生年纪大多集中在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从生理上讲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会面临各种生理上的变化。从心理上讲,正是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独立个性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这样几个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特别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这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也是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很多生活习惯定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心理、生理的剧烈变化,会有很强的孤独感和压抑感。

他们非常需要有父母的陪伴,有家人的倾听,有家人的关注。可对于小留学生来说,走出国门陪伴他的只有行李箱。他缺少家人的关照,缺少父母的倾听。这样的孩子如果再遭遇生活不适应或学业不顺利的挫折,就会发生心理与行为上的突变。

如果出国留学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且,父母也一直与孩子保持频繁与良好的沟通,孩子的情绪变化父母能够注意到,并且给予他适时的疏导,这样的孩子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会很快渡过难关。

可如果出国本身就是父母的决定,孩子自己并不情愿,孩子出国以后父母又疏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他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孩子情绪缺乏出口,时间久了就会变得孤独压抑,性格孤僻。

而且,小留学生由于未成年,想法比较简单,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或者被诱惑,在这种时候他们又远在异国他乡,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因此,无人监管的他们常常会发生极端的行为或者遭坏人侵害而无人施救,这些都是让年龄偏小、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走出国门的风险所在。

所以,父母如果真的决定送未成年的孩子出国留学,一定要多考虑如何保持对孩子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制定一些对策,而不是把孩子送出国,让他们卡里有足够的钱,问题就解决了。

在这里我有几条建议:

1.尽量把孩子托付给可靠的亲戚朋友,或者父母一方能够去坚持陪读,等孩子进了大学父母再离开。父母陪读的代价应该计入孩子留学的成本之中,这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很重要。未成年的孩子自我意识强,而自控力差,不要让孩子轻易就脱离父母的视线,这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否则,孩子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都会受到相当的影响。

2.如果你真的无法陪在孩子身边,那么首先你要了解你的孩子。我常常说,一个守规则、有底线、爱学习的孩子即使换了环境他也一样爱学习,而一个表现不佳,又有着各种不良习惯,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走到哪儿他也不会爱上学习。

所以,父母在送孩子出国前应该对你的孩子有一个判断,看你的孩子从身体、行为到学习习惯是否适合国外的留学生活?是否适合缺少父母监管的环境?

我的一个同学,他的儿子15岁就被送到英国读书,结果读了一年说是不适应英国的天气,又去了加拿大,后来又去了美国。他的父亲前前后后为孩子的留学生活支付了100多万,可是三年后孩子回来了,仍然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说一口很烂的英文,我同学无奈只好随他去。

这孩子据我了解,在国内就已经厌学到极点,他父亲以为国外的学校好混,只要肯花钱就能让儿子进大学。可是不爱学习的孩子走到哪儿都不会喜欢上学习,这种个案并不鲜见。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国外的教育固然是一件好事,可父母一定要充分考虑,这种方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3.现在与孩子沟通联络的方式很多,网络电话、视频聊天、短信、微信……都是可以即时与孩子交流的工具,而且费用低廉。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要保持一定的频率,尽量多找时间与孩子互动,一方面解除孩子的孤独感,一方面也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要鼓励孩子养成倾诉的习惯。父母要耐心倾听,接纳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勇敢地交朋友,与同学们多沟通。孩子在异国他乡,唯一能使他们不那么想家的就是来自同学的友谊。所以,学会结交新朋友是小留学生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4.关注孩子的消费。由于出国留学费用不低,送孩子出国留学目前还是属于有较高收入家庭的选择,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一般收入的家庭在省吃俭用,送孩子出国留学。

所以,对于孩子在国外的消费,父母应该格外关注。因为这不单纯是一个金钱的问题,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首先国外的商品极为丰富,休闲娱乐的方式也五花八门,未成年的孩子如果缺少自控力,手上又有大把的现金可以用,就难免出现冲动消费、乱花钱的事情。

很多小留学生的父母觉得孩子在外面学习不容易,很心疼孩子,便在经济上对孩子宽松,用钱来补偿孩子,岂不知这是一种极为不理智的做法。

国外的媒体就曾经有报道,说中国的小留学生在国外集体炫富,不仅从头到脚都是名牌,消费起奢侈品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有的小留学生追女孩儿一抬手就是最新款的名牌手机送给人家。有一个小留学生为了载女孩儿去兜风,花了不少钱买了一辆名牌摩托车,结果却无照驾驶,最终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

这些小留学生在国外媒体的眼里大多被归类为富二代,形象负面,但我却认为这其中也并不全是富二代,也有一些孩子的父母不过是靠节俭自己才能够送孩子出国的普通人。可是这些孩子拿着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在国外没有因为学习勤奋而引来外媒的报道,反而以这样一种挥霍生活的形象吸引了诸多的眼球,不能不让人感到揪心和脸红。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所以,家有小留学生,父母要格外关注他在金钱上的表现,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品行和行为的问题。

父母可以根据国外的生活水平大体测算出孩子一段时间内需要的正常花费,给孩子设置一个有限供给的规则,让孩子根据实际需求花多少用多少,杜绝不理性消费。

我特别指出这绝非仅仅是钱的问题,有的家庭很富裕可以给孩子足够花的钱,但我认为,你坚持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好处。如果孩子的一切都来得特别容易,第一,他不会珍惜;第二,他不会感恩;第三,他会放弃努力。你希望你的孩子变成这样吗?我想即便是富有的家庭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勤奋、努力,是个懂得珍惜与感恩的人吧。

很多父母认为给孩子足够用的钱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我认为你错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而有度的事情才可控。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废物或害群之马,就请换一种爱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小留学生来说,不要过于供给,有限供给的同时要关注他经济上的变化,这其中能够及时发现他行为上的问题。

像那位因为无照驾驶而导致车毁人亡的小留学生,如果他的父母能够及时知道他没有驾照却买了摩托车的话,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制止他的行为,这样的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两个正处在花季的生命就不会离我们而去。

我相信两位小留学生的父母在送孩子走出国门的时候都是欣喜无比,充满了美好期望的。可他们的遭遇虽然是个案,却充满了让父母反思的意义,小留学生,真的不只是带着机票、登上飞机那么简单。

二、名校重要,还是爱好重要?

前不久,与一位著名的海外留学中介公司的主管聊天,他告诉我,干了十几年的海外留学中介,他现在很困惑,因为他觉着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功利和盲目。

他说,现在的家长大多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想让孩子去海外读书的父母更是不在乎钱。

但是,大多数父母处于这种状态,只要一谈海外的学校就直奔名校而去,而且,交了钱就只想得到录取结果,至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特长和潜力,一概不怎么关心。

所以,他们经常得处理这样的矛盾:父母给孩子选的学校与专业,孩子不喜欢,而孩子想去的学校与专业,父母又不支持,很多时候他们要平衡这样的冲突,常常是父母与孩子因为达不成共识而搞得不欢而散。

而且,这位主管还介绍说,国外的学校,尤其是名校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时候他们看重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

譬如,美国的大学里就有许多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他们主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中国的孩子却不怎么擅长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中国的父母在这种时候,不是鼓励孩子多参与学校的活动,却常常叮嘱孩子:“少管闲事,读好书最重要,考试有好成绩最重要。”

这让很多孩子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专心地读书考试,失去了许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对于在美国读大学的留学生来说,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出国留学的选择上,我认为还是有太多的父母没有弄明白,出国留学对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追捧名校、看重排名,还是觉得那纸文凭比孩子的能力更重要?

谈到家长的心态,那位资深留学中介的主管还说,现在还有一些家长比较极端,他们来咨询时就问,有没有哪种可以从小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的国外名校,他们希望孩子以最快的时间一口气从小学读到大学,最好再读到博士毕业,认为这样最实际,最有利于孩子将来找到好工作。

对于这样的家长,这位主管常常感到很无奈。他说,在国外大多数学生一般是大学毕业工作几年,看看自己在什么职业领域比较有兴趣和什么领域更适合自己的特长,再去选择读研究生深造,读完再出来找工作。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发现自己更适合的领域,和更有兴趣的职业,有机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让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更接近。

而中国父母的做法则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他们一般会凭借自己的认知来决定孩子的选择。尽管每一位父母都在说,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无视他们的兴趣和专长就替孩子决策,这样的结果有时很难皆大欢喜。

在我的调查中,这样的父母大多存在以下几种心态:

1.认为国外名校花钱就可以进,因此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成长方向,对国外名校有一种狂热的追逐,甚至不惜为孩子做虚假的材料,影响孩子在海外留学的形象,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声誉。

现在很多使馆对来自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几乎样样都得公证,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对中国孩子的申请材料有一种不信任感,中国家长的诚信度也屡屡受到质疑。

持这样心态的父母只以把孩子送进海外名校为目的,却很少考虑孩子的适应力,有的孩子在国内本身并不是学习能力特强的孩子,到了国外名校这样竞争也非常激烈的环境中,一是会因为成绩不良而感到自卑,二是会因为在学习上赶不上别的学生的进度而屡遭打击,这样的孩子如果再欠缺了努力勤奋的学习态度,这名校一般是读不下来的。

所以,家长应该调整心态,用更客观的态度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条件和特点,为孩子选一所适合的海外学校,这是送孩子出国留学能有一个善始善终的好的结果的重要保障。

2.很多家长把孩子是否能进入名校就读,当作评价孩子是否优秀,他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我曾经跟一位妈妈交流,她的孩子是学生物工程的,在国外已经读到了博士。当我说,你的孩子不简单啊,很优秀时,这位妈妈却很认真地说:“不行,我这儿子不行,一点儿也不优秀,连名校也没考上,我相信他要是进了名校,那肯定比现在优秀,为这件事我到现在都不爱搭理他,对他挺失望的。”

当时这位妈妈的话让我心里挺难受的。我想多亏这孩子没在场,否则,他听见妈妈这样说他,孩子心里得多难过啊。

我委婉地对这位妈妈表达我的想法。我说,父母不能认为孩子不进名校就不优秀,这样的话尤其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儿说,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位妈妈理直气壮地说:“没事儿,我在孩子面前也是这么说的,我就是说他不优秀,否则怎么连名校都进不了,我常这么说他,可能他已经习惯了吧。”

我没见过这位妈妈的儿子,无法对他有一个评价,但就他刚刚24岁就已经在海外读博士的经历来看,我相信他是很优秀的,至少在学业上,但面对这样的孩子,妈妈硬是因为他没有考进名校便毫无商量余地地说他不优秀,我真的替这个男孩儿感到郁闷。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我在咨询中还接待过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只有12岁,但母女关系已经差到水火不能相容,母女俩在咨询室里就大吵起来,妈妈气得泪流不止。

我了解了一番才知道,小姑娘的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平时的重心就是照顾女儿,这位妈妈特别重视女儿的学习,除了平时上学,周末也给孩子报了各种的补习班,孩子想有点儿玩耍的时间都不行。

小姑娘的学习不错,爱好也很广泛,可是除了弹钢琴,别的爱好妈妈一律不支持。再就是要求孩子学英文,每天孩子睡前要背过50个单词才能上床。

长期的学习压力和妈妈的****让小姑娘极为的不爽,又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这对母女越来越无法和谐地相处。原来吵了架爸爸还出面平衡一下,现在连爸爸也因为无法说服她们双方故而选择了逃避。本来工作就忙的这位父亲开始夜夜晚归,一般等女儿上床睡觉了才回到家里,这让妈妈也极为不满。

我看了看小姑娘的成绩册,感觉她的学习非常不错,我不知道这位母亲在担忧什么?和她一交流,她告诉我,她的压力很大,因为孩子的父亲是从海外名校毕业的,她必须得让自己的女儿也考入海外名校,否则她这个母亲就不是称职的母亲。

“可是你的女儿已经很优秀了呀,她才这么小,你不应该把这‘紧箍咒’念成这样,你看她多烦躁啊,这说明她的心理已经超负荷了。”我试图劝劝这位妈妈。

可这位妈妈丝毫不为所动地说:“她的负荷没我大,为了将来能挤进名校的门槛,我必须给她压力。她将来总不能连她爸爸都无法超越吧,我相信只要我抓得紧,她至少也能像她爸爸一样,最起码混个名校文凭,这样她未来的生活才会有希望。”

我知道这位妈妈的固执来自于她的认知。她笃信只有把女儿送进名校,她才算成功,而女儿才能够称得上是优秀的,这奇怪的逻辑让她无视女儿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及小姑娘因为逆反期而出现的种种行为问题。我在想,就这样一个性格与心理都出现问题的女孩儿,即使走进了名校,她未来的发展是否顺利也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件事。

后来我发现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是否能够读名校,看作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尤其是那些在国内无法跟名校沾边儿的家庭,举全家之力也要送孩子去国外读名校,就是出于对名校光环的盲目推崇。

而有些负责任的海外留学中介也告诉我们,国外的所谓名校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所谓“名校”只是它招徕海外学生的噱头而已,其中水分很大。

尤其是现在海外的学校都看中了中国家长的腰包,知道中国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是舍得投入的,因此,各种所谓的海外名校蜂拥而至,中国的父母要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必须得擦亮眼睛,端正心态,客观面对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

3.名校的文凭在就业时更具备竞争力,这也是许多父母的看法,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一心只想送孩子进海外名校,成了许多父母的选择。

从表面看,名校的文凭确实具备一些含金量,可本质上来说,走出校园,进入职场,比拼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当孩子长大成人,进入工作岗位后,文凭的光环常常无法给他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相反,因为你是名校出来的,你会承担更多的期待,如果表现欠佳,你会比别人承载更重的心理压力。

所以,文凭不等于竞争力,名校的文凭也是如此。更何况真正的海外名校,它更看重精神层面的提升,这种精神的成长对于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获得机遇并把握住机会至关重要。名校的教育已经超越了中国父母们所推崇的所谓“个人竞争力”的提高,它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重视孩子生命智慧的提升。

因此,把孩子送入名校就是为了拥有一张更好的文凭这样简单而又现实的想法,是许多中国父母并不真正了解名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我丝毫不怀疑许多父母热衷于让孩子出国读名校的动机,那就是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但关键是父母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有所了解,对国外的学校与专业设置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海外留学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人生的大事儿,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头等大事,它一定需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孩子扬长避短,避免过于功利和盲目,要以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为前提,寻找适合孩子的学校与专业领域。

孩子有时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也可能不成熟,父母要在充分尊重孩子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尤其是对于出国读大学的孩子来说,这时他们基本已成年,有时候对外界的了解比父母还多,兴趣和爱好也基本稳定,父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喜欢的海外大学,有助于他们建立责任感与独立意识。

包括对专业的选择,父母不要强加干涉。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儿去法国留学,她的父母想让她学服装设计专业,而她却觉得法国女人怎么吃都不胖,一定是她们的烹饪技术里有奥秘。因此,她执意要去做法国菜,父母尊重了她的想法,而她也考进了一所著名的法国学校,几年学成归来后,她现在是某五星级酒店有名的法式料理大师,收入可观,还颇受一些法式菜的粉丝的尊重,最近,她又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即将与一位浪漫的法国小伙子结婚,这一切都因为她选对了专业。

也许在很多父母看来,一个漂亮的女儿去国外留学竟是去学烹饪有些难以接受,可我佩服这位女孩的父母,正是他们的民主与开明,尊重了孩子的选择,才让孩子既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又开启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因为她喜欢所以她会分外地投入。

这个个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有时候孩子比父母还了解自己,他们知道自己的潜力,又肯为自己的理想投入,所以,一旦有机会,他们会格外珍惜。

我儿子的一位女同学,去澳洲三年至今还在读雅思语言班,因为她一直达不到校方的入学标准,因此,无法坐进大学的课堂,而我儿子今年已经大学毕业了。

这个已经22岁却还无法进入大学校门的女孩儿,在国内时已经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可是她的父母却执意地要她出国留学,并且选择了澳大利亚的名校。

由于名校本身的门槛就比较高,女孩儿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却不强,因此,屡屡在雅思考试中失利,可女孩儿无所谓,反正父母为她提供不菲的生活费,因此逛街、购物、谈恋爱,这个女孩儿的留学生活倒过得挺丰富的,只是什么时候能进入大学的校门,这谁也不知道。

我不清楚女孩儿的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情况,我认为正是父母勉强让孩子出国留学,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才导致这个女孩儿的留学生活如此不顺利。而相反,如果女孩儿当时选择的是澳大利亚的一所普通的学校,门槛比较低,我想,她现在也应该大学毕业了吧。

海外留学本来是许多孩子命运里的又一次机会,把握得好,过程走得顺利,就会给孩子的未来锦上添花。而把握得不好,出了问题,有时候弥补都来不及。

在目前中国的留学梦中,我特别希望中国父母不要把孩子出国读书看成是一件有钱就可以办的事儿,它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真的没那么简单。

教育体系的不同,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学习能力的强弱,孩子心理和身体的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应该是父母在送孩子出国前全面考虑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别人家孩子的成功个案在你家孩子身上是无法复制的,这是常识。所以,尊重成长规律,也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这是为人父母的最起码的智慧。

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在送孩子登上飞机之前,我希望你告诉孩子这样10句话:

1.想好出国留学是否是自己的选择,如果是就应该坚持。

2.国内与国外肯定有很大差距,做好心理准备,适应这些差距。

3.远离父母,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适时运动,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谈不上。

4.学习是自己的事儿,与别人无关,要明白自己出国是干啥的。

5.尊重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6.与别人交往要真诚,但不能轻信,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倾诉。

7.重视与同学的友谊,重视相互帮忙的机会,但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习惯。

8.经济上要量入为出,该用的要用,不要做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消费。

9.有时间多接触国外的社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哪怕只是为了结交新朋友。

10.了解你所去的国家,像对待你的父母一样对待他们的老人,别忘了中国人的教养,别做有损国格的事情,别挑战他人的道德底线。

我相信如果你的孩子在未来的留学生活中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他基本已经成功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