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的前身叫做"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勺子的底部很光滑,放在一个平滑的青铜底盘上并保持平衡,只要轻轻拨动,勺子就能旋转起来。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因此古人称它为"司南"。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磁石能吸引铁的性质,并发现司南的勺柄始终指向南方。
到了11世纪,人们发现把普通钢片磁化后能生产出人造磁铁,还把指明方向的指针做成鱼的形状。于是,更先进的指南针出现了,那就是指南鱼,这也使指南针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因为有了人工磁化,指南鱼便可以大量生产,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但是当船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时,指南鱼的准确性会大大降低。在长期的实际应用中,指南针不断得到改进,它的结构也越来越完善,最后产生了现代指南针。用于指明方向的是一根细针,无论怎么晃动,针的一端始终指向南,一端指向北,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准确度更高,而且体积也更小巧,便于携带。
后来,指南针传到了阿拉伯国家和欧洲,被人们广泛用于航海中,避免了在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指南针为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帮助人类征服了大海。指南针的出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往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思考,发明了指南针,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多思考,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