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宦经》
31099700000010

第10章 做官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否则便是一种大的缺欠

察微而趋之,无患焉。

能察觉细小的变化附合它,这样就没有后患了。

时势总是在变化着的,认识不到这种变化,就会渐渐落伍,后患也随之埋下了。细小的变化是巨变的前奏,它总是可以观察到的,这就要求为官者要在此细心,切不能麻痹大意。察觉到了细小的变化,趋附它不可犹豫,若是等待观望,便会失去晋身之阶。做官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否则便是一种大的缺欠。

见识不凡的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准备去迎接汉献帝。曹操对手下众将说:

“天子受难,颠沛流离,我身为臣子,不忍见之。何况我等势弱,迎接献帝又可收取天下人心,于我有利无害,此事当抓紧办理,莫让他人占先。”

有人疑虑道:

“如今天下各自争夺城池,没有人把天子放在眼里,将军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天子来归,将军还要尊崇于他,这岂不是自缚手脚吗?此事还应从长计议。”

众将争执不下,各自陈词,毫不相让,曹操一时心乱,难下决断。

谋士荀彧、程昱支持曹操的主张,他们私下鼓励曹操说:

“将军目光远大,方有此等建议,我等十分赞同。时下形势未明,凡事不可想当然猜测,反对此议者只凭自己想象妄议大事,并不是什么好的见解。虽然迎接天子会给我们带来一点麻烦,但是虑及长远,这件事意义重大,将军尽可施行吧。”

曹操见二人所言正合自己的心意,十分兴奋,他大声道:

“若是出于私利,我尚有几分不情愿,做大事不能感情用事,为了公义就要有所牺牲。正因现在形势未明,我们才要多思多想,免得草率招祸啊!”

曹操又考虑了几日,这才派曹洪率兵向西去迎献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很大的效益。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要亲自东征刘备,将领们反对说:

“与将军争夺天下的是袁绍,现在袁绍虎视眈眈,而将军却放下他东征刘备,将军不担心袁绍来攻吗?”

曹操一笑道:

“研判大势不要只凭想象,特别是在复杂未明的形势下,更要抛弃个人成见,多用头脑思考。刘备虽然势小,但他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必是大害。袁绍为人寡断,志大才疏,他骄傲自满,安于现状,我料定他不会出兵的。”

谋士郭嘉一向颇有谋略,他也反对曹操的主张,他说:

“将军如此自信,万一所料不中,岂不凶险万分?此事关系我军存亡,将军还是慎重行事为妥。”

曹操耐心解释说:

“时下局势一夕三变,一旦抓住时机,最忌心怀怯弱,不敢决断。打仗就是凶险的事,只要事先考虑周到,有所损失也是难免的,这件事无需再议了!”

曹操马上出兵攻击刘备,大获全胜,而袁绍始终未动,一如曹操所料。

曹操和袁绍后来在官渡决战,僵持不下,从袁绍处叛逃来的许攸给曹操献计,建议他攻取袁绍的屯粮之处。许攸说:

“一旦将军焚毁了袁绍的军粮,那么袁绍大军将不战自溃。不过此计需将军决断,在下只是建议而已。”

曹操思量良久,他对手下将领说:

“袁绍势大,我军和其对峙,只有必败一途。此时不用奇计,便难以制胜。许攸之策甚合我意,看似凶险,实有一招制敌之效,我要率兵亲往。”

手下将领惶惶道:

“将军如此决断是否太草率了呢?”

曹操挥手说:

“战事紧急,不容多议,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攻其不备,打其要害,我们还是抓紧行动吧!”

曹操亲自带领步兵、骑兵共五千人连夜前去,一举成功。袁绍军心大乱,曹操趁势进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曹操在收检袁绍的信札时,发现许多手下官员写给袁绍通敌的信件。曹操心头一惊,冷汗冒出。

曹操冷静下来,决定不予追究此事,他对手下将领说:

“人们度势不明,干下糊涂之事是难免的,此次我就佯作不知了。人们习惯表面看人,自以为高明,其实这是会犯下大错的,你们都要引以为戒啊!”

曹操命人将信件全部烧掉,有人不解地问曹操:

“卖主通敌,此是不赦之罪,将军为何轻轻放过他们?”

曹操回答说:

“当时敌强我弱,也难怪人们思量自保之策。何况我军虽胜,但根基未稳,如果大肆追究,那么只能是削弱自己,坏了今日的大好形势。我考虑再三,不能为泄私愤而毁大事,我为自己的这个决断感到欣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