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宦经》
31099700000069

第69章 不为子孙积德是最大的祸殃

以情为贵,惠子孙也。

把真情看成是最宝贵的,这样能惠及子孙后代了。

攘除祸患要有长远的打算,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后代子孙谋划,这决不是智者所为。势利之人只看眼前,不重真情,他们是小人之徒,人们对他们的声讨是必然的。他们有权有势时,人们或许不敢公开和他们算账,但这笔欠账,他们自己不还,其子孙也是要替他们还的。不为子孙积德是最大的祸殃。

巩固根基的清世祖

清世祖福临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为了皇位永固,立足长远,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方针,以安人心。他为此向颇有异议的满族大臣解释说:

“若在中原站稳脚跟,不顺应时势是不会长久的。只要能使天下归附,万民归心,朕就要一力推行。老实说,这些举措朕都情有不愿,可若朕不施行,就会有碍大业,权衡之下,朕也只好改变初衷了,这非人力所能为之啊。”

一次,副将许武光请求把全国民间收藏的金银收为国有,以为军饷,清世祖听之动怒,他呵斥说:

“身为帝王,自当爱民如子,纵是生财,也该节俭中求取,焉能干下挖地找金之恶事?这是自挖坟墓。”

他命人将许武光赶出殿去,气犹不止。

清世祖为了招抚汉人,让他们为国出力,他发布诏书说:

“朕自从亲政以来,只看到满族大臣来禀奏事务。在朝的大小官员,都是我心中信任的人。以后,凡是上奏的奏章、疏奏等,都应该由满、汉侍郎、卿以上的官员一起禀报,各官都不要推脱。”

顺治十一年,清世祖下旨说:

“朕继承祖业已经11年了,治理国家没有达到预定效果,国家多次出现变故,水灾、旱灾屡次发生,地震经常听到,这些都是由于朕缺少德行的缘故……朕正在内心自省,抑制不德之事……以后凡是奏章行文之中,不许称朕为‘圣’,这是在加重朕缺少的德行……”

顺治十二年三月,清世祖指示说:

“自从明朝末年战乱以来,每日战事不停,都没有时间讲授做学问的道理,现在天下已经逐渐安定,朕要振兴文化教育,尊崇儒家的学术,用来开创太平大业。”

清世祖励精图治,广纳谏言,清朝的根基日渐稳固。有大臣为清世祖屡屡自责而不安,上奏说:

“天子贵宠无比,智慧无人能及,陛下自贬自抑太甚,这有损天子声威。陛下功绩盖世,人所共见,万民称颂,过谦实不宜也。”

清世祖对上书人说:

“朕何须过谦,实觉朕一人之力,无以治国。朕曾千般谋划,却功效甚微,后去尽心思,事事随变,反是略有小成。朕只恐江山不治,又何惧颜面有损呢?”

顺治十七年正月,清世祖又颁布诏书自责说:

“自古以来的帝王,统治全国,达到了治理的效果,则天下人都高兴;没有达到感化效果,责任在朕。敬奉天地,帮助人民,道理不过如此,朕继承祖宗的大业,兢兢业业,力求国治,已有17年了。但是,百姓的生计还没有达到心愿,贪官污吏没有完全清除……反复考虑,朕实在是缺少德行,背弃了上天的选择,愧对祖宗的寄托,白费了太后的教养之恩,辜负了全国百姓的希望。每每想到这里,不敢有片刻的安宁。”

清世祖不逞己能,勇于自责,在自恃聪明的朝臣眼里,大为不解。他们多方进谏,“奇计”迭出,清世祖又耐心训诫他们说:

“凡事若是只讲智计,工于权谋,别人必是同等待之,自不能让人心悦诚服,真心归顺了。弃智不用是朕深思熟虑之果,绝不是草率所为啊。”

终观清世祖一世,清朝根基得以巩固,天下渐趋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