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汉简史
31215200000008

第8章 英武皇帝刘继元(3)

接着,太宗派贴身太监卫绍钦领骁卒入城,清除其营栅,李神佑在城北台陈列仪仗队。天将明时,刘继元率领官属素服纱帽到台下请罪。太宗下诏免罪,赐袭衣、玉带、金银鞍勒、马3匹、金器500两、银器5000两、锦彩2000段,文武官各赐衣、金银带、器币、鞍勒、马,又请继元等上台来,问他:“为何抗命至今?”继元叩头说:“臣自闻车驾亲临,即欲束身归命,只是从宋逃亡来的士卒惧死,劫臣不得降耳。”太宗当下把亡命者数百人叫来,斩于台下。接着,就在台上大张宴席,对着已封为淮海国王的钱俶说:“卿能保全一方,归服于我,不致血刃,真有远见啊!”

此时,北汉大将刘继业仍在太原城东南与宋军苦战,宋军尽管英勇,就是攻不下来。太宗久闻其名,令继元下手谕给继业,继业见到手令后,大哭一番,放下了武器,太宗大喜,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恢复本姓杨,从此杨业成为宋朝一员名将。

随后,太宗任命刘保勋知太原府。以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以其相李恽为少府监、马峰为将作监、马军都指挥使郭万超为磁州团练使、客省使李勋为右卫将军。七日,太宗下令在河东境内实行大赦,免去人户两税两年。

得意之余,宋太宗欣然命笔,作了一篇《平晋赋》,令从臣皆赋,又作《平晋诗》两章,令从臣和。

10日,北汉大将蔚进以汾州降,北汉最后一个州城归宋所有。本来,太宗平定了北汉,完成统一大业,北汉史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可是,太宗偏偏不甘心,还要添上一笔:毁灭太原城。历史证明,这实在是一大败笔。

太原,对宋太宗而言,是一个可畏的名词。北汉与后周、北宋相比,只是弹丸之地,然而周世宗、宋太祖、太宗三帝亲征,费了近30年时间方才攻克,这古城太坚实了。再往前看,唐高祖李渊、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无不从这里起家,建立新王朝。依风水而言,那是龙脉在起作用,不铲除它,将来再出现真龙天子怎么办?想到这里,太宗竟然对不会说话的古城下起了毒手,而居民连同遭殃。

10日,宋太宗下了一道毁灭太原城的诏书,说:“乃眷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奸臣贼子违天拒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其太原旧城并从毁废,仍改为平晋县,别于榆次县创立并州。”

宋太宗把这一举动,谎称为了让老百姓永保安宁。而接下来的部署完全相反,他把城中的僧道士及有钱人迁到西京、大名府等地。18日,派军队强迫剩下的居民迁到新并州,随即焚烧房屋,许多走不动的老人、小孩被活活烧死。第二年4月,又壅堵汾河和晋祠,水灌太原城。经过火烧水淹,方圆几十里的锦绣太原城成为废墟,一切文物古迹,包括坚硬的石碑统统化为乌有。

太平兴国七年(982)2月,并州迁到唐明镇,即今太原城。新城规模大大缩小,街道修成丁字形,而不是传统的十字形。取丁、钉同音,城里到处都是丁字形,“龙脉”自然就会被钉死了。直到1949年,新的太原和一度成为新并州的榆次县,还能见到许多丁字街。

太宗欠下了太原人一笔血债,一些官员将吏往往亡命山林,拒不归服。第二年太宗特意下诏,给予宽恕,只要归附,就赐以钱帛、粮食,并“问其所欲”,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一些百姓不顾禁令,搬回原地,在旧城内耕作。20年后,真宗再次下诏,禁止在故城内居住和耕作。这种仇恨埋在老百姓心里,代代相传,直至近百年晋剧戏曲中,舞台上的宋皇帝仍然被臭骂、痛斥,甚至被迫下跪,这在其他剧种里是很难见得到的。

§§§第5节北汉君臣的晚景

宋太祖、太宗削平割据一方的八国,实现一统,对各国降王均给予优厚待遇,在京师都有漂亮的宅第,但程度不同。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主动献地的,待遇最好,如吴越国王钱俶,归顺时即封为淮海国王,子侄均封节度使等官,“礼貌隆重,冠绝一时”。当他生病时,太宗亲往看视,赐白金万两、钱千万、绢万匹、金器千两,甚至给他两个儿子白金各万两。死后又举行隆重葬礼,史称“善始令终,穷极富贵,福履之盛,近代无比”。子惟演,官至枢密使,地位仅次于宰相。曾孙景臻当上了宋仁宗的驸马。钱氏成为宋代显赫的名门望族。第三类是被俘虏的,如南唐李后主,只封他作违命侯,他的生活水平比钱氏低多了,以至于不得不上书给宋太宗哭穷,太宗赐钱三百万。当这位天才词人写下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太宗便毫不留情地将他毒死了,享年仅42岁。

刘继元是在兵临城下旦夕不保的情况下,才放下武器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算第二类。投诚时,被封为彭城郡公,赐给京城甲第一区,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给予赏赐。他称帝12年,称臣也是12年,淳化二年(991)卒,追封为彭城郡王,总算落了个善终。死时,儿子三猪才6岁,临终前写了遗奏,将孩子托付给太宗,太宗见他可怜,赐名守节,封了西京作坊副使。后来也没见他有何作为。继元在位时,将同宗都杀害了,归宋后,刘氏这一支再也没有任何起色,与钱氏的风光形成鲜明的对照。

刘继元手下少数文臣武将处境稍好些,宰相卫融(905-973),字明远,青州博兴人。进士出身,入宋后官太府卿,知陈、舒、黄三州。两子偁、俦,孙齐,都考中了进士。

赵文度(914-974),蓟州渔阳人。入宋授检校太傅、安国军节度,知华、耀州。善于写诗,著有《观光集》,这是北汉唯一的一部别集。

李恽(916-988),字孟深,开封阳武人。汉乾祐中举进士。入宋为殿中监,知广州,迁司农卿,知许、孟二州。

马峰(约903-984),并州太原人。入宋为将作监,迁太府卿。

武将中,唯刘继业(?—986)得到重用,素有无敌之称。尽管如此,在北汉,生性多疑的刘继元并没有把他放到统帅的高位,只当了侍卫军的第三把手都虞候。入宋后,回复本姓杨,世称杨业或杨继业,出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为河东地区的禁军副统帅,他在辽军南下的各个要道,建筑堡寨,又会出奇制胜,战胜来犯之敌,成为抗辽的主将。可惜他被人陷害,战败被俘,不食三日而死。子延昭(958-1014)继承父业,先后在河东、河北抗辽,屡建功勋,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孙文广(约999-1074),字仲容,官至步军都虞候,名列禁军八位统帅中的第六位,是杨家将中官衔最高者。祖孙三代在抗击辽、夏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家将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群体。

杨业的旧部陈廷山(?—988)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原是北汉的牙队指挥使,早在开宝二年(969)就率兵100余人投奔宋朝,太祖提拔他为龙卫都虞候,后升都指挥使,任济州刺史,参加宋太宗亲自指挥的雍熙北伐之战。战争失败后,太宗怪罪臣下不力,纷纷贬官,廷山在其内,后复官,位至右领军卫大将军(正四品)、钦州刺史,主管冀州驻军。知冀州石熙古诬告陈廷山纵容部下刘福等放火烧民宅,朝廷不问情由,把刘福等人斩首,廷山贬知平戎军。平戎军在今河北省霸县南,面积不到冀州的十分之一,这件事意味着陈廷山虽然为宋效劳近20年,仍然没有取得宋朝廷的信任。他忧恨交加,和亲信翟赞等商量,致书辽,请辽出兵,他愿做内应。辽作书答复并约定日子,然而送信人却把书送到宋知霸州石曦的手中,把陈出卖了,石曦设计将廷山骗到霸州,抓起来送往开封,太宗将他及其4名亲信以谋反罪处死。然而,此事实在有些蹊跷,平戎军离辽边境仅几十里地,如果陈廷山真要投辽,不费多大力气就能过去。里外策应之事非同小可,辽人怎么会把信送到宋人手里?事后也不见辽国对此人做任何处理。此事只有《宋太宗实录》记载稍详,《宋史》仅记其谋反处死一句话,而比它早的史书《东都事略》,却没有记,连最详尽的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没有记载,《辽史》同样没有记。这些书的作者大概对此事颇有怀疑。陈廷山的下场,并不奇怪,历史上又有哪个朝代对降将能深信不疑呢?杨业对宋朝那么忠心耿耿,不是有一大堆诬陷他的奏章送到太宗手里吗?幸好有人冒死为他出头,几个月后最终得到平反昭雪。